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真實儲蓄理論的國民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新疆真實儲蓄的計算
(一)真實儲蓄的理論框架和計算方法本文對真實儲蓄進行計算的理論框架,是基于Ar-row、Dasgupta和Mler對不完美經濟體跨期福利的理論研究(DasguptaandMler,2000;Arrowetal.,2003)。一個經濟體的財富W,在時間t可以用一系列資產的總和來進行表達:K(人造資本)、H(人力資本)以及S(自然資本),可以用影子價格來評估:Wt=ktKt+μtHt+λtSt;可看出對于定量人口以及全要素生產率和進出口價格外生變動情形下,福利W或真實儲蓄(GenuineSavings,GS)的變化就等于社會福利的變化,當社會福利變化用Ramsey-Koopans公式來表達。
(二)指標的選定在對指標進行選擇時,除了計算真實儲蓄必需的GDP、總消費、貨物及服務進出口等因子,還必須對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損失進行指標選定,綜合考慮新疆的自然和經濟狀況。自然資源方面,新疆面積遼闊,擁有豐富的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方面,新疆總體屬于干旱缺水地區,因此,水資源的存量對新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本文將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存量變化納入統計范疇。此外,由于新疆具有大面積的牧草地,其存量變化對新疆的畜牧業發展和環境保護都具有重要意義。另外,本文還將常見的林地和活林木指標納入統計范疇。不可再生資源方面,主要選取新疆產量巨大且對新疆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原煤、原油和天然氣三大資源。環境污染物方面,本文選取國際上公認的且對新疆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質量有重大影響的環境因子,分別是工業廢水、SO2、煙塵、工業粉塵和工業固體廢物。考慮到環境污染的域外影響,我們還必須選定CO2這個因子。
(三)新疆自然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損失的計算1.自然資源實物存量變化和環境污染物排放量計算自然資源數據主要來源于《新疆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其中:林地和活立木2000—2003年數據來源于第五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94-1998)資料,2004—2008年數據來源于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99-2003)資料,2009—2010年數據來源于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4-2008)資料,2011-2012年數據來源于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資料,存量變化數據是將5年森林資源清查數據變化值取平均值。牧草地數據2000—2008年數據是直接取自于《新疆統計年鑒》(2012),2009—2012年牧草地數據直接沿用2008年全國土地調查數據。原煤、原油和天然氣年生產量數據,來源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04,2013),2010-2012年原煤生產量,由能源統計年鑒數據根據1噸原煤=0.7143噸標準煤換算得來。環境污染物排放量數據,主要來源于《新疆統計年鑒》(2001-2013)和《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3)。其中煙塵排放量為工業煙塵和生活煙塵排放量總和;CO2排放量核算對象包括化石燃料燃燒的排放和水泥生產過程的排放兩部分,化石燃料燃燒的CO2排放j,y=∑Fi,j,y×EFi。其中,Fi,j,y是活動強度,即省份j在y年份消耗的燃料i的數量(按質量或體積單位),EFi是燃料i的建議CO2排放系數;水泥生產工藝的CO2排放=Mc×EFclc,其中,EFclc為熟料的排放因子;CO2排放2000-2007年數據來源于曾賢剛、龐含霜(2009)的研究結果,2008-2012年數據是根據同一文獻中公式計算得來。2.自然資源定價和環境污染損失成本估算自然資源的定價較為復雜,國內外不少學者對此進行研究,本文對自然資源損耗價值的計算主要借鑒現有的研究成果,包括國家自然或社會科學基金、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等重點研究課題的成果以及國內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水資源分為地下水和地表水,地下水資源價格為7省市的平均值,地表水資源價格為擬調整價平均值(楊友孝等,2000;劉文等,1996);林地、活林木資源價格分別為未成林理論價格和按生長量計算的平均價格所換算的當年價格(黃廣宇,2002);牧草地價格也引用上述文獻研究成果;上述價格再根據消費者價格指數進行年度折算(SusanaFerreira等,2011)。原煤、原油和天然氣資源價格采用礦產資源邊際機會成本定價方法計算,包括邊際使用者成本、邊際外部成本和邊際勘探成本三部分(馬國霞等,2009),其中原煤和原油價格2005年數據直接取自于文獻,其他年度價格根據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來折算,天然氣資源價格按照凈價格法來推算。環境污染損失的計算也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熱點。本文對環境污染損失的計算借鑒了國內外現有的研究成果。其中,世界銀行對CO2的域外損失是按照每噸碳20美元(等同于每噸CO273.33美元)的全球社會成本標準進行估算,該項調查是由Frankhauser于1994年和1995年進行的;MikeHolland和PaulWatkiss對歐盟15國2000年的SO2造成的外部成本進行核算,平均值為每噸SO25200歐元。在此基礎上,考慮到歐盟和美國社會福利和勞動生產率大大高于國內,它所研究的大氣污染造成的健康損失費也就明顯的高于國內,按其1/10折算(楊永孝等,2000)。(四)新疆真實儲蓄計算結果根據表1公式和上文的自然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損失計算結果,通過查詢新疆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可以計算出新疆的真實儲蓄情況如表3。從表3新疆真實儲蓄計算結果來看,2001—2012年12年間有4年(2006-2009)新疆的真實儲蓄為負值,其余8個年度為正值。然而,這8個年度中2001、2002、2010和2011年4個年度的真實儲蓄率都比較低,不足2%。新疆凈國民儲蓄與真實儲蓄的增長趨勢基本一致,結合表2可以看出:影響新疆真實儲蓄轉為負值的最主要因素是自然資源的損耗值逐年增加,尤其是在2008年新疆自然資源特別是原油產量激增,導致新疆2008年真實儲蓄率達到最低值(-22%),新疆環境污染損失值對真實儲蓄的影響也不可忽視。在研究時段內尤其是從2006年至2009年,新疆的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雖然2010年由于原油開采量的減少,新疆真實儲蓄轉為正值,但真實儲蓄率仍不足1%。2011年和2012年隨著新疆貨物和服務貿易凈出口額的迅速增長,新疆真實儲蓄雖然保持正值,但自然資源尤其是原煤損耗和環境污染損失較以往有大幅提高,真實儲蓄率較低,新疆經濟發展的整體模式沒有改變。從長遠來看,新疆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仍然任重道遠。
總體來看,新疆的經濟發展建立在巨大的自然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的基礎之上,表現在新疆地表水、地下水及牧草地數量的減少、礦產資源的大量開采以及環境污染的加劇。新疆雖然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但由于偏遠的地理位置和相對落后的技術,很多礦產資源在新疆只是進行簡單的初加工,能源利用率很低,大量的礦產資源產品和原材料工業產品流向東部地區。同時,礦產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大量的開采,不僅直接增加自然資源損耗,開采和加工過程中排放的污染物也影響新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政策建議
新疆作為我國西部典型的后發展地區,一方面面臨脆弱的生態環境、巨大的資源損耗和嚴峻的減排任務。另一方面經濟必須高速發展才能保持新疆的長治久安,要從這對矛盾中尋找實現新疆經濟和社會發展雙贏的道路———即生態環境不隨經濟快速發展而明顯惡化,新疆有必要迅速改變嚴重依賴自然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模式。新疆要保證真實儲蓄的持續正向增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充分發揮科技驅動作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尤其是礦產資源儲量巨大,但由于加工技術和管理水平較低,并沒有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新疆應改變以往簡單地將大量的初級能源售往疆外的狀態,從大力改善本土投資環境著手:一方面,吸引內地企業到新疆投資建廠,進行資源深加工,提高能源產品的附加值并擴大產業鏈;另一方面,進一步加快技術和管理改革,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十二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落到實處,提高礦產資源回采率和綜合回收率,加強煤層氣等共伴生礦的綜合開發利用,推進礦產資源深加工。此外,煤炭、原油、天然氣等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新疆有必要充分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發展清潔能源,為未來可持續發展提供發展動力。提高能源效率離不開科技驅動,歸根結底,離不開教育、研發的投入。真實儲蓄理論比綠色GDP更強調人力資本的投入,新疆要增強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培育與引進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這樣既可以加強自主研發能力,又可以為引入疆外科技型能源企業營造科技氛圍,由此新疆能源加工產業鏈才能得以延長,從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二)促進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升級雖然自然資源的損耗價值是影響新疆真實儲蓄的重要因素,但不意味著新疆應該大量減少自然資源的開發;真實儲蓄的正向增長是以GDP的增長為前提,新疆要發展經濟增加居民收入只能合理利用和開發資源。新疆除了充分發揮第二產業對第三產業的帶動作用外,更要注重非資源領域的第三產業發展,降低新疆對自然資源尤其是能源的依賴度,提高真實儲蓄率。目前新疆第三產業比重較低。以2012年為例,新疆第三產業對新疆GDP的貢獻率為36%,而我國第三產業對全國GDP的貢獻率為45.6%,新疆第三產業對GDP貢獻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新疆可以充分利用其獨特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使文化產業成為新疆第三產業的支柱。比如,將文化和旅游有機結合,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入疆旅游,打造新疆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還能減少經濟對資源的依賴和對環境損害。要實現經濟結構的調整,除了加強對第三產業的扶持,還要從政策上推動第二產業提質增效。2013年新疆出臺《自治區“十二五”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考核體系實施方案》,此舉把節能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突破口,利用轉變發展方式的倒逼機制強化地方政府責任,采用新的指標衡量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干部政績,推行減少資源浪費的核算制度。未來新疆有必要將這種考核體系加以改進,并運用到整個經濟發展領域,計算資源損耗和環境污染損失,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從而保證新疆真實儲蓄的正向增長。
(三)加大環保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新疆礦產資源的持續大量開發必然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政府有必要加大環保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健全新疆現有自然資源的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對河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生態空間統一確權登記,并對其存量變化進行定期檢測,防止資源被非法濫用。二是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機制,鞏固擴大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的范圍,實施重大生態治理修復工程。例如:塔里木盆地周邊防沙治沙工程、天山北坡森林植被保護與恢復工程,加強重點領域、流域污染綜合防治,在引進內地企業投資建設工業園區時,不能盲目注重規模,要嚴格把控環保質量和標準。三是加強預防管理,可以逐步建立資源和環境承載力預警機制。通過對警情的監測與預報,對自然資源過度使用、環境污染超標區域實施限制性措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有制度作為保障。一方面強化環境監管執法,嚴懲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將有過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列入黑名單,進行重點監測。另一方面健全生態風險應急救援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作者:王述芬 邱波鄭曉寧單位:新疆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河北外國語職業學院國際商務系講師威海市國土資源局規劃科中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