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貿易保護主義新特征及對策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隨著金融海嘯的爆發,世界經濟陷入困境,許多國家紛紛陷入債務危機,如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等。各國在面臨經濟總量下降、失業率驟增、企業經營舉步維艱的殘酷現實下,采取各種方式來擺脫困境。其中,以打壓進口,以鄰為壑為目的的新貿易保護主義成為了眾多政府的新武器。
1.新貿易保護主義
貿易保護主義,是指在對外貿易中實行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免受外國商品競爭,并向本國商品提供各種優惠以增強其國際競爭力的主張和政策。主要包括關稅、配額等一系列政策。
而新貿易保護主義又被稱為“超貿易保護主義”或“新重商主義”,是20世紀80年代初才興起的,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非關稅壁壘措施為主要表現形式。
2.新貿易保護主義特點
與貿易保護主義相比,新貿易保護主義在保護目的、范圍、方式等方面有新的特點。
2.1新貿易保護主義的保護目的多樣化
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主要是防守型保護,通過關稅、配額等方式通過限制進口或增加進口成本來達到降低國際成熟企業對國內起步企業的沖擊,來達到保護幼稚產業的目的。而在新貿易保護主義框架下,其動機是進攻性的,這一特點在發達國家采取的貿易政策中尤為明顯。發達國家憑借其自身在世界貿易中的主導地位以及政治影響力,通過設置各種貿易壁壘,提高準入門檻等手段來削弱其他國家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新貿易保護主義保護目的的改變不僅體現在保護的程度和方式,更體現在其保護的領域。傳統的貿易保護主義旨在保護在搖籃中的新興產業、幼稚產業,如農業和新興工業,以免其受到成熟同業的沖擊,而新貿易保護主義除了對以上產業加強保護,還將保護范圍擴大到了服務業、知識產權業等領域。在這些發達國家已經掌握壟斷權的行業,仍然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顯然會對國際貿易的長遠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2.2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形式和手段復雜化
與傳統的關稅、配額、發放許可證等貿易保護方式相比,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形式更為隱蔽和軟化。首先,發達國家經常通過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如對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平均征收高于工業國10倍以上的反傾銷稅)、反補貼稅以及動用保障措施條款,打擊進口商品的競爭力;其次,通過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和認證制度,是的多數國外企業難以進入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品領域;再次,執行嚴格的檢驗、建議標準以及環保、勞工標準,抬高進口商品的生產成本,從而降低發展中國家在農產品以及其他勞動密集型產品中的競爭力。
最后,以保護環境為名,在新貿易保護政策中最具代表性的“綠色壁壘”。如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減排意識在全球范圍內普及,“低碳”家電熱持續升溫。碳標簽制度已為日本、歐美等國家推崇,自2009年4月日本開始試行碳標簽制度以來,其產品種類目前已擴大至94類,廣泛涉及農產品、輕工和部分機電產品。碳關稅、碳標簽制度等實質是強制發展中國家減排,以環境保護為名,采取綠色壁壘措施,行貿易保護之實,不僅阻礙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也妨礙了綠色經濟的發展。
3.我國應對當前國際新貿易主義的對策
2008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56萬億美元,2009年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為2.21萬億美元,2010年對外貿易總額達到2.97萬億美元,貿易總額在金融危機后呈攀升態勢。作為一個貿易大國,新貿易保護主義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不言而喻。在面對新貿易保護主義日益多樣化、復雜化、隱蔽化的情況下,我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實施相應對策:
3.1擴大內需,保持增長
當面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時,首先要擴大短期內需,抵御世界經濟衰退與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我國經濟的沖擊,保持平穩較快的經濟增長。我們不能把中國經濟增長的前途完全寄托在國際環境的好轉上,必須采取積極措施消除這種惡化的環境對我國經濟的中短期影響,消化一部分過剩的產能,促使我國經濟盡快走出低谷,實現經濟增長。
3.2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我國在貿易保護主義前受到約束的重要原因在于自身經濟對出口依賴性過大,中國目前出口占GDP的比重已經達到40%左右,屬于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在受到沖擊時,易迅速傳導并造成重大影響。其中根本原因就在與產業結構的不合理。目前我國出口的大多數是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利潤微薄,容易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很多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的工業,采取了新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限制了我國對外的出口。因此我國應該加快產業的升級,加快產品的創新,提高產品的品牌效應。企業要牢固樹立以質取勝的戰略意識,廣泛推廣國際認證標準和發達國家的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按照國際標準安排生產,以更好的攻破技術性貿易壁壘。企業應全力提高自身技術、管理水平和品牌營銷能力,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和強化創新意識,提高產品的技術和品牌附加值。
3.3國內價值鏈的重新構建
國內價值鏈是指從產品的研發、金融服務、設計、關鍵零部件的制造、一般零部件的制造、加工組裝、物流、分銷渠道、品牌等整個價值鏈全部或者大部分由國內企業分工完成。強調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就是要求盡可能增加國內價值增值的過程,包括原材料與零部件采購、加工生產、運輸倉儲及銷售各個環節。加工貿易通過構建國內價值鏈,具有明顯帶動產業升級的作用。首先是拉動為其配套企業的產品升級。比如在下游企業推出新產品的同時,供應商就必須相應地生產出適合新產品要求的零部件才能保證其供應商地位。加工貿易產業通過國內價值鏈的構建,使得國內價值鏈延伸加長,意味著這種升級的拉動作用將傳遞給更多的供應商,在這一進程中,在產業升級的同時完成國內價值鏈的構建,國內價值鏈構建又反過來促進產業的升級,最終形成動態循環。
3.4加強對國際貿易政策的研究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國際貿易的拉鋸戰中,要迅速對其他國家的政策做出反應,其中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強對西方國家貿易保護政策、法規及技術性貿易壁壘等的研究,及時向相關企業通報有關信息,引導企業避開貿易壁壘。國家應認真總結各國在應對各種貿易保護政策時的應對策略,吸取相似的經驗教訓,建立相應的貿易人才儲備。對于其他國家貿易政策以及執行標準的變更要保持高度警惕,即時做出反應,調整政策,幫助國內企業即時突破貿易保護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