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集群驅動區域經濟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產業集群是在某一特定產業中,大量聯系密切的企業以及相關的支撐機構在空間上集聚,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優勢的現象。產業集群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工業化進行到一定階段后的產物,是現階段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和集中體現。
一、地方產業集群的經濟功效
一般而言,產業集群在中小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經濟功效可以從三個方面簡單論述。
1、通過產業集聚,提升區域經濟的外部性
聚集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外部經濟,既是一種外部規模經濟又是一種外部范圍經濟,是由聚集規模經濟與聚集范圍經濟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種復合經濟。產業專門化是一種發生于產業內的的外部性;產業多樣化是一種發生在產業間的外部性。波特認為,產業群內眾多的企業在產業上具有關聯性,能共享諸多產業要素,包括專業人才、市場、技術和信息等,一些互補產業則可以產生共生效應,集群內的企業因此獲得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的雙重效益。
2、通過專業化分工,獲得范圍經濟,降低交易成本。
產業聚集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降低交易成本,以便從相互聚集中享受范圍經濟。由于集群內集聚了大量的經濟資源和眾多的企業,一方面高度聚集的資源和生產要素處于隨時可以利用的狀態,為集群內的企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降低了企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大量企業的存在也使集群內的經濟要素和資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達到效益的最大化。一旦產業形成,集群內部的企業之間形成互助關系,既可以增進競爭又可以促進合作,進而促成產業的競爭優勢。
3、通過區域品牌的輻射,迅速擴大市場
產業集群中的區域市場屬于外部化市場交易,它是通過一個可供生產者共同享用的銷售網絡來促進交易。進入專業市場的企業大多不通過或不靠自己的商標、品牌、企業知名度拓展市場,而是依靠區域市場的知名度,通過交易市場的信息搜集、集中和反饋各種信息,可以達到集群企業與市場信息對稱,從而行之有效的拓展市場容量,快速產生經濟規模效應。
二、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的作用機理
1、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增長的耦合。產業聚集必然帶來人口的空間集中,這在為產業聚集提供充足勞動力資源的同時,也使聚集區的居民和企業均能從中獲益。
2、產業集群內企業關聯性與區域經濟的耦合。產業集群的形成一般都有一個主導核心企業,通過該主導核心企業的衍生、裂變、創新與被模仿而逐步形成產業集群。
3、地方特色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優勢的耦合。地理位置是國際收入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是產業集聚的重要條件。產業集群自身的一些特征,如區位特征、資源共享特征使群體內企業獲得區域優勢,形成集群的特色和競爭優勢。這種具有特色和競爭優勢企業聚集形成本土化的產業氛圍和產業綜合競爭力,這是其他區域很難模仿的,這些具有特色的產業集群對區域經濟的貢獻往往具有乘數效應,是地區經濟持續強勁增長的源泉。
4、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結構升級的耦合。產業集群的發展能調整區域產業結構,減少第一產業勞動力人口,提高區域第
二、三產業的比重,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產業集群的發展有利于調整區域產業布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產業集群的發展還有利于提高區域產業化水平,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從農業退出,農村土地從小規模向大規模集中,可以改進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利用先進的生產設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產業升級、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為產業的聚集提供著更大的市場,拓展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5、產業集群同整合區域資源的耦合。企業資源的稀缺性賦予集聚更為重要的內涵就是整合產業集群中各成員的資源,從而實現資源的帕雷托最優。產業集群的投入要素不僅涉及一般意義上的自然資源,還有資本、勞動力和企業家資源,這就要求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金融部門與教育培訓機構對產業發展形成協同效應,產業集群將這些區域內的軟、硬資源整合,優化創造出產業競爭優勢。產業集群發展到高級形態除了積極利用本地資源外,更注重外部資源、外部市場的所用,積極尋求外來資本、技術、管理經驗,積極開發外部市場,擴大區域經濟的影響力和產業集群的吸引力和覆蓋面,形成區域動態的競爭優勢。
6、產業集群與區域技術創新的耦合。集群內關聯企業之間由于地理位置接近聯系頻繁,便于現場參觀,面對面地聚會和交流,使他們能迅速了解市場需求和科技變化,有利于企業對市場和技術方向的把握,有利于相關企業合作創新,合作創新既可分散創新風險,減少創新困難,而且可加快創新速度。同時企業的創新成果易于為其他企業所學習和吸收,擴散更快,從而促進著整個群體的創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內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又促使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集群內企業具有更強的創新意識,而集群機制又為創新提供著有利的條件,比如在集群內更容易找到創新所需的人才、資金、設備和工具等各類資源。所以,產業集群在學習與創新的動力、環境、資源等方面具有優勢,這使產業集群往往成為創新主體,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進步力量。
三、創導產業集群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幾點看法
(一)明確創建產業集群實現的條件
一是本地良好的經濟文化環境;二是本地具有要素的比較優勢,如廉價的勞動力、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具有豐富的勞動資源等;三是本地必須具有相配套的產業協作部門,企業才能在邊際管理成本遞增的情況下,將內部的一部分工作環節外包出去,形成分工協作的產業鏈;四是本地有促進企業聯系的公共政策支持和規范的制度;這些不僅是產業集群發展的因素,而且為“嵌入型集群”的生產網絡和人脈網絡在本地的孕育和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從宏觀維度上創造集群加速產生和成長的良好外部環境和制度環境
1、政府應積極營造良好的投資政策環境與硬件環境。注重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通訊網絡及交通設施的建設,加大對學校及一些培訓機構的設施投入。
2、建立地方人才支撐體系,實行人才開放政策。高度重視企業經營管理和技術人才隊伍的建設,制定科學合理和完整配套的人才政策。實施人才培養戰略,通過送出去學習與院校聯合等各種途徑培養人才,在區域層面上完善各種層次的專業技術培訓機制,培養有專業技能的勞動力群體,把核心競爭要素即人力資本匯集到本地。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制訂和實施鼓勵企業開展各類人才醫療保險、身份、工資福利和人才雙向合理流動的有關政策,不斷完善人才市場機制,建立人力資源庫,人才供求信息,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服務。
3、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也是產業集群得以形成與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因誠信而產生的社會資本是產業集群中的重要資源,它是企業之間交易與合作的基礎,沒有誠信的產業集群中假冒偽劣遍地、期詐行為盛行,這樣的產業集群只能是短命的。因此要積極宣揚誠信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同時建立完善的信用規章制度。
4、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一方面,制定公平高效的競爭規則如規范企業的競爭行為的懲罰約束制度;另一方面,消除體制障礙,明確財產權制度,消除政府對企業過度的行政干預,同時取消各種地方企業保護制度,鼓勵外商進駐集群,加速外資企業本土化進程。
5、創建良好的融資環境。中小企業是企業集聚形成的關鍵力量。但是,由于中小企業發展主要靠自身資金的積累,通過銀行獲得貸款難度較大,其競爭力提升受到嚴重的制約。為了有效促進中小企業集群的發展,除銀行信貸外,在政府的倡導下,可設立產業發展基金,對中小企業特別是高科技中小企業進行扶持,使企業和本地機構共擔風險和投資,同時也分享收益和回報。
(三)創導產業集群核心在于構筑企業間的聯系,促進網絡的本土化。
1、建立由行業組織、金融機構、信息服務機構和咨詢機構及其他中介機構分工協作的綜合服務體系,為集群提供各種服務,形成區域的比較優勢,吸引更多外資企業落地生根。
2、加強本地企業間、外來企業和本地企業間的聯系,鼓勵企業間的合作。
對于“原生型”集群,應進一步鞏固本地化的網絡。成立行業協會,協調企業間的矛盾;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會如展覽會、洽談會等,促進企業間的互動,地方應有意識地扶持產業鏈核心環節,培養地方龍頭企業,增強關鍵企業的實力。注重集群生產功能與銷售功能的并行發展,形成產品開發、生產、營銷一體化的本地網絡。對于“嵌入型”集群,引導其逐步融合于本地的文化環境。首先,鼓勵外資企業雇傭本地人才,同時地方要注意學習和總結外資企業的技術和經驗。其次,本地應積極培育相關的配套產業和協作企業,尤其注重培養本地發達的原料設備供應商,實現與外商企業生產鏈的對接,實現價值鏈上的合作。再次,采取“親和”政策,鼓勵外商參加本社區各種公共活動,加強本地企業與外資企業的密切交流與合作,形成外資賴于生存的人脈網絡優勢。
(四)產業集群戰略實施導向在于建立區域創新體系。
1、建立以產業集群為基礎的科技創新平臺,形成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科技創新網絡。在區域范圍內建立創新網絡,其目標是促進集群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支持在集群內建立生產力促進中心、科技開發中心、信息服務中心、網絡中心、融資擔保機構等中介服務組織,采用技術、課題招標等形式促進集群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的聯系,實現新知識的價值轉移和推廣。政府的政策重心應轉到培育區域創新體系方面,通過營造適宜于創新的環境,促進企業、企業與大學、研究機構、中介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建立共同學習的機制,以此加快知識創造與擴散的速度,從而使區域經濟發展建立在強大的創新能力基礎之上。
2、創新本土特色產品,打出區域品牌優勢。制度力優勢是集群穩定發展和持續創新的保證,地方政府通過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如交流會、洽談會、展覽會等,打開本地集群的知名度,挖掘本地區域具有特色的人文和工藝傳統產品,推動區域專業化分工的發展,塑造特色的區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