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質量發展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2013-2017年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進行測算,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角度出發,利用面板模型測度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關系,提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產業結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機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2017年,廣東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達到80932元,折算為11987美元,如果按照世界中高等收入國家地區標準,廣東已進入世界中等收入地區行列。但作為經濟大省,廣東經濟發展方式總體仍比較粗放,創新驅動的作用還不夠強,經濟增長雖然不再過多依靠外需,但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比較明顯,而居民消費不足,目前廣東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僅為50%左右,與發達國家伙地區70-80%的比重相比,明顯偏低;國內外需求還不協調,城鄉發展差距較大。這種狀況的轉變只有通過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文獻綜述關于經濟增長質量的文獻主要包括經濟增長質量內涵的定義、衡量和影響因素。狹義的經濟增長質量是指資源要素的投入比例、經濟增長的效果和經濟增長的效率。如果從廣義的角度來研究經濟增長,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目標和效率的經濟增長數量概念相比,其內涵和內容更為豐富。經濟增長質量不僅包括經濟增長的投入產出效率;還包括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及經濟運行的穩定性、社會福利分配的變化情況及資源環境的代價。此外,科技技術進步、競爭能力等也被當作經濟增長質量的內容。關于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學者主要還是采用單一指標也就是全要素生產率(TFP)來反映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質量。在經濟增長質量影響因素方面,學者從經濟效益、人力資本、資源與環境、制度變遷、外國直接投資、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科技競爭力等角度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進行研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的產業結構對應著不同的產出水平和質量水平,產業結構轉變是促使經濟增長質量變化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產業結構能夠提高資源與技術的利用效率,從而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Chanali(1989)認為,產業結構轉型這一概念是理解和區分發達國家或地區與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階段和差異的重要核心變量,也是后發發展中國家加快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Matsuyama(1992)認為規模收益遞增是工業部門生產的一個重要特征,可擴大工業部門的生產、實現結構轉變進而推動經濟增長。國內對經濟增長質量傳統的研究往往注重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數量的影響,較少涉及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或者將這兩者獨立開進行研究。
(三)主要創新點第一、本文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反映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度量廣東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進程。第二、本文以產值結構、就業結構、產業發展、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五個方面來衡量產業結構的變遷程度,以產業結構各具體指標作為條件參數,以經濟高質量發展綜合指數作為決策參數,建立面板空間模型。第三、建立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影響的關系模型,通過分析模型中自變量改變所引起的因變量變化,來測量廣東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為廣東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提升提供理論與實證依據。
二、數據來源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指標體系的構建1.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要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非常豐富,需要從供給、需求、分配、宏觀經濟周期等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維度去理解和研究。從供給的角度來看,高質量的發展應該形成產品和服務質量高的現代經濟體系。從需求的角度看,高質量的發展應該不斷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升級的需求。從分配的角度來看,高質量的發展應該實現投資回報、企業利潤、員工收入、政府稅收,并根據市場評價充分體現各自的貢獻。從宏觀經濟周期的角度來看,高質量的發展應該實現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的平穩循環。國民經濟的主要比重和空間分布比較合理,經濟發展穩定并向中高端發展。2.廣東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的框架經濟高質量發展涉及到經濟、社會、創新、協調、開放、民生等方面內容,本文將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分為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等兩個層次,一級指標包括發展質效、創新驅動、結構優化、綠色發展、民生共享五個方面,這五個方面的得分綜合構成對經濟高質量發展水平的總體評價;每個一級指標選取5—6個統計指標,指標體系所選取的指標力求系統、全面,同時具有高度代表性,充分代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最終共選取26個二級指標。確定指標體系框架如下:
(二)面板模型面板模型的一般形式為:yit=x'itβ+z'iδ+ui+εit(i=1,…,n;t=1,…,T)公式(1)如果所有個體都擁有完全一樣的回歸方程,則方程(1)可以寫為yit=α+x'itβ+z'iδ+εit公式(2)其中,x'it不包括常數項。稱為“混合回歸”(pooledregression)。由于面板數據的特點,混合回歸的基本假設是不存在個體效應。對于這個假設必須進行統計檢驗。如果ui與某個解釋變量相關,則將方程(1)稱為固定效應模型;如果ui與所有解釋變量均不相關,則將方程(1)稱為隨機效應模型。
(三)解釋變量產業結構合理化使用泰爾系數和霍夫曼系數,產業結構高級化是計算三次產業占比,三次產業占比構成空間向量的組成部分,形成一組三維向量X0=(x1,0,x2,0,x3,0)。接著分別計算X0與產業從低層次到高層次排列的向量X1=(1,0,0),X2=(0,1,0),X3=(0,0,1)的夾角θ1,θ2,θ3:
三、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1.廣東產業結構調整及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自2006年以來,廣東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此消彼長的關系,第二產業占GDP比重開始不斷下降,第三產業占GDP也逐步提高,2017年提高到53.6%。從就業結構看,1978年,廣東農業就業人口占比為73.7%,此后,第一產業就業人口不斷下降,而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口穩步提高并逐步成為就業人口的主力。2017年,廣東第一、二、三產業就業人口占比分別為21.4%、40.2%、38.5%。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偏離度由1978年的60%下降到2017年的32%,就業與產業協調度不斷提升。2.解釋變量描述性統計通過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可以看到,被解釋變量y與gdp_1st、UPG、job_1st、job_2nd和TL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3、0.77、-0.89、0.72和-0.77,說明被解釋變量與重要解釋變量之間有較大的相關性,可以為建模采用的解釋變量作重要的參考。同時,注意到部分解釋變量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例如TL與job_1st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87,變量之間有可能存在多重共線性,這需要在選擇變量時引起高度關注。
(二)數據預處理1.標準化本文采用Z-score方法對解釋變量進行標準化。運用Z-score方法可以對每個解釋變量的數據進行壓縮,標準化后的每個解釋變量均值為0,方差為1,可以克服奇異值對模型結果的影響。2.變量選擇使用R語言的caret包來選擇解釋變量,使用隨機森林算法作為模型對變量進行過濾,調用caret包,最終得到最優的解釋變量集。當解釋變量的個數為6時,模型RMSE最小。進一步得到最終保留的自變量為gdp_1st、job_2nd、TL、UPG、job_3rd和gdp_2nd。
(三)回歸分析1.混合回歸模型首先,考慮對面板數據進行混合回歸。采用R包PLM中的混合回歸算法估計模型參數。從表中可以看到,job_2nd、job_3rd及截距項的P值都小于0.05,通過顯著性檢驗。job_2nd和job_3rd的估計值分別為5.261和5.047,顯著大于0,說明第二產業就業比重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的增大會提升高質量發展水平。2.固定效應模型由于廣東各市情況不同,可能會遺漏一些不隨時間變化的變量。因此,考慮固定效應模型。運用R包plm中的“組內估計量”算法對模型參數進行估計,得到回歸結果??梢钥吹?,gdp_1st、gdp_2nd、job_3rd和UPG這四個變量的P值都小于0.05。其中,gdp_1st、gdp_2nd和UPG這三個變量顯著小于0,而job_3rd這個變量顯著大于0。通過F檢驗來判斷模型的選擇。運用plm包中的pFtest函數,計算得到F值為19.329。由于F檢驗的p值為0.0000,故強烈拒絕原假設,結論比較明顯,選擇固定效應模型更優越。結合這四個解釋變量的經濟意義,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就業比重,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3.隨機效應模型通過上面的數據分析,基本確認個體效應的存在,接下來進一步假設廣東21個地市存在的個體效應以隨機效應的形式存在。運用R包plm中的隨機效應算法對模型參數進行估計,得到回歸結果??梢钥吹?,gdp_1st、gdp_2nd、job_2nd、job_3rd和UPG這五個變量的P值都小于0.05。其中,gdp_1st、gdp_2nd和UPG這三個變量顯著小于0,而job_2nd和job_3rd這兩個變量顯著大于0。對于面板數據,應該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可以通過豪斯曼檢驗進行驗證。運用plm包中的phtest函數,得到豪斯曼檢驗的p值為0.8562,由于P值小于0.05,無法拒絕原假設“H0:u_i與x_it,z_i不相關”,基于此結果,認為應該使用隨機效應模型,而不是固定效應模型。進一步可以得出結論:第三產業的發展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四、政策建議
根據模型的結論,結合廣東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是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同時大力促進傳統產業向中高端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是廣東經濟發展的主要拉動力,廣東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推動廣東產業結構從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向高附加值的產業轉型發展。二是加速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傳統制造業升級,促進廣東先進制造業高效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高端化發展。三是依托“互聯網+”,提升傳統服務業。改造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優化傳統服務業的行業結構,改善消費環境,完善服務質量,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四是充分考慮不同區域類型的產業結構特點,結合各個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差異化的產業政策。珠三角的產業結構層次相對高,可以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而粵東西北還處于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在促進服務業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地區優勢特色產業。
作者:彭惜君 陳彥舟 盧甲戎 單位:廣東省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