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興產業區域人才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統計雜志》2014年第二期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發展的總體現狀
1.整體人才質量水平有所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知識密集型產業,對知識條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存在強烈的人才資源依賴性,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所亟須的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與知識儲備。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具有高等教育學歷從業人數已接近9000萬人,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輸入了大量的高端人才,我國已經在衛星導航、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通信技術等當代科技的尖端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在工業設計研發信息化、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水平不斷取得新進展,這都表明我國相關領域高層次人才的質量水平已經處于世界較高水平。
2.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育與投資力度不斷加強。2010年,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教育部公布了2010年同意設置的高等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新專業的名單,本次新增專業25種140個專業點,全面覆蓋了新能源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農業和醫藥產業以及空間、海洋和地球探索與資源開發利用等相關產業。除了高等院校,還有社會上大量的職業教育培訓、企業培訓和第三方培訓,這些機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專業性和系統性,雖然某一機構只針對某一具體領域,但是社會培訓的普遍推廣,人才投資的不斷加強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蓬勃發展。
3.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區域需求加大。在國家產業政策帶動下,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根據賽迪顧問對重點區域與城市人力資源市場的需求分析,高層次人才需求量中排在前3位的分別是工程技術人員、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科技研發設計人員;高技能人才需求量中排在前3位的分別為機械制造加工、機電產品裝配工、市場營銷人員。以信息產業人才為例,2010年我國信息產業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050萬人,到2015年和2020年,人才資源總流量將達到1300萬人和1800萬人,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呈現急劇增長的態勢。再以無錫為例,無錫規劃到2015年總投資40億元,建成引領中國傳感網技術發展和標準制定的中國物聯網產業集聚地,匯聚各類傳感網企業500家,實現產值500億元,需要引進和培養高級物聯網人才5000名,集聚從業人員5萬人。僅僅無錫就有5000名高級物聯網人才的市場需求,全國的物聯網人才需求數量可想而知。
二、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人才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
盡管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發展的總體現狀表現良好,但由于各個重點區域和城市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布局各有差異,導致各地區對相應新興產業的人才需求各有不同。由此引發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各區域人才發展的矛盾問題與現實挑戰,主要表現在:
1.各區域高層次人才數量緊缺、人才培養與開發模式滯后。雖然我國的人才總體規模已超過6000多萬,但高層次人才仍然十分短缺:公派留學生數量不足,引進國外人才的規模小,缺乏高端技術專家和復合型人才,國有企業人才流失嚴重,民營企業人才狀況令人堪憂,經濟欠發達地區教育人才不足,高校教育人才補充速度緩慢,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政府、高校和企業不斷加強研發投入,各地紛紛建立的研究院和技術中心等機構,而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理論與實踐的不斷融合;另一方面,我國目前高層次人才選拔教育制度也存在較多的不合理之處,資源投入的準確性與評價模式的科學性因此均受到影響,這都將對各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形成掣肘。
2.區域間人才分布不平衡、區域內人才結構有待優化。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2010年我國的人才構成中仍以大學專科、本科學歷為主,其占比高達97%,而研究生學歷的人才占比僅為3%。東部、東北、中部以及西部的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人才占比依次為4.61%、3.06%、2.48%和2.50%,比例上的差距很明顯。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人才區域分布來看,華東、華南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是人才最為密集的區域,從城市分布來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聚集了超過30%的人才。而廣大中部、西部以及東北等地區的人才缺口較大。環渤海,長三角以及珠三角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最為密集的區域,從城市分布來看,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武漢等城市聚集了超過30%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人才,而廣大中部、西部以及東北等地區由于相關產業發展速度較為緩慢,配套設施較薄弱、人才激勵措施尚不夠完善等原因,對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夠,造成產業人才缺口較大。隨著區域間競爭的加劇,人才資源將成為各區域奪取戰略制高點的第一資源。在各個區域內,由于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總體處于制造為主的階段,制造崗位上從業人員占絕大多數,而技術開發及相關市場人員缺乏,有待隨著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升級而進行調整。各區域的高級人才比例偏低,高技能人才缺乏,技師和高級技師在戰略新興產業中的比例很低,這已成為各重點區域和城市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嚴重制約因素。
3.管理機制僵硬化、高層次人才流失嚴重。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業態本身還沒有完全成熟,因此,導致其人才的培養十分模糊。一方面,社會各界高度重視人才,紛紛采用高薪聘請等各種手段吸引和留住人才;另一方面,卻鮮有人愿意投入資金和時間培養人才。短時間來看,高薪聘請是解決技術骨干人才不足的有效手段﹔但從長遠看,不僅不能增大人才的總體儲量,而且還會造成人才流失問題的出現。我國目前的高層次人才流失現象十分嚴重,每年有大量的高層次人才流入歐美等發達國家。據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出國留學的人員達到17.7萬人,然而同期的歸國人員僅5.3萬人;我國1052個高新產品研究項目的部分核心人才(項目負責人)已經出國,其中碩士以上學歷的超過流失總人數的一半。由此可見,人才的流失將會成為制約各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發展的政策建議
根據各重點區域及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發展的主要對策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對滿足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人才培養與引進應該愈發重視。各地區在制定相應的人才發展規劃時,應保持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布局與實際人才需求間的步調一致,注重對人才規劃的操作要點的把握。
1.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與開發模式。在專業設置上,一方面要突破傳統學科的結構設置,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和市場需求為導向,注重人才的創新能力與應用技能的培養。另一方面,要創新高校相關學科體系,在專業設置上應更加注重應用性,優化原有專業設置,積極探索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學科設置體系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還要結合相關產業鏈環節,積極培育產業鏈上緊缺型人才,注重人才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另外,高校層面還要為專業設置模式創新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撐,整合軟硬件資源,為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在才培養與開發模式上,要做到“三個注重”,即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應在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因地制宜地探索推進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辦法。鼓勵院校大膽突破,在課程設置、內容選擇、教學組織形式、課堂形態和考試評價等方面進行前瞻性探索和試驗,不斷拓寬人才培養途徑,優化人才知識結構,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努力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同時要不斷深化政府、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創新人才培養與開發模式,為人才發展提供良好的互動平臺,提升物聯網各產業鏈環節的人才實力。
2.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層次結構,加強人才開發的產業導向。根據產業布局,優化人才資源的空間結構,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為載體,以產業布局和區域功能定位為基礎,通過緊密的產業關聯、豐富的社會資本、共享的資源要素,形成布局合理的人才與產業協調互動的現代產業集聚區。完善人才開發的企業培育模式。通過積極鼓勵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措施,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人才開發體系,充分發揮企業培養人才作用,促進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依托重點項目、重點工程,加大人才配置力度。結合國家重大專項,采用以國家重點需求為導向,以相應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項目、重點工程為依托,建立健全高層次人才配置體系,促進人才自主流動,有效滿足重點項目與重點工程建設的人才需求。
3.營造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發展適宜環境。政府作為行業發展的服務部門,致力于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各種環境建設好、相關規劃制定好、配套政策落實好,從而為產業人才營造一流的創業環境、就業環境和生活環境,解決各層次人才的后顧之憂,最大限度發揮人才的能量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出力。針對創業環境,政府可以通過區域自建或產學研合作的方式提供平臺,結合政府配套創業資金,使具有產業化前景的新技術、新產品得到資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撐;針對就業環境,通過政府、高校和企業三個層面的協調發展,以項目啟動經費等方式為人才提供配套服務,為高端人才提供令人愉悅的就業環境;針對生活環境,政府在規劃初期就為新興產業的發展規劃好了高效便捷的生活環境。在人力資源服務方面,充分發揮企業的作用和自主權,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完善人才柔性引進機制,加大主導產業和其他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急需緊缺人才開發和人才項目組織申報工作力度。充分利用獵招的有效途徑,為企業引入符合產業發展熱點但又無法通過企業內部及時培養的高端人才,為企業把握市場先機,獲取在行業內的話語權奠定基礎。作為專注于新興產業高端人才的獵頭公司,應該獲得更多的政府關注,從而發揮更積極作用,滿足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實現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李德煌彭笑一單位: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