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經濟中案例教學的作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案例教學法在農業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
1.小組討論
在通常情況下,教師應根據授課班級的學生人數,在每學期本課程開始之初,就將全班同學分成8人左右的小組,并選出小組長,由其負責組織和協調。案例分發之后,先以課下小組的形式進行案例討論。教師在這一環節中,主要是發揮指導作用,如把握每小組實際討論的總體情況,激勵小組成員承擔和完成各自負責的任務,尤其是對于小組討論后形成的用于課堂發言的PPT,應從制作、結構、內容和表達等多方面予以指導,以提升其質量。筆者在實踐教學中注意運用網絡和多媒體教學等技術手段,參與并引導各小組的討論,從小組討論形成PPT的初步完成,到課堂發言之前,一般都會經過4~5個回合的師生互動完善過程,每次修改意見提出后,小組隨之進一步討論和完善。由于小組討論本身被設置為一個公開、透明的互動平臺,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平等民主的氛圍,使得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們在積極表達和闡述自己的觀點的同時,學會了傾聽、交流和溝通。他們互相啟發、取長補短,時而表現為自我的獨立思考,時而產生小組的“頭腦風暴”,從而在加深理解案例的基礎上最終形成共識。在這一環節中,小組內通過學習任務分工,如查閱文獻、圖表繪制,到共同協作如報告撰寫和課堂發言等,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團隊的合作精神。
2.課堂發言
經過小組討論并由小組代表在課堂發言是案例教學法的中心環節。在小組發言之前,教師應提出基本要求,如要求發言者有理有據,且重在有小組自己討論的觀點; 要求聽者學會聆聽和思考,虛心學習;等等。教師在每小組代表上臺講述本組的基本分工以及對案例理解和討論結果之后,再組織全班學生對該小組觀點進行分析和討論。在課堂發言環節中,教師的導向作用極其重要。教師要特別注意傾聽和觀察,以營造出讓學生暢所欲言的和諧氣氛,并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聲調和肢體語言,充分掌握學生所釋放的信息,以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更重要的是,對于學生的發言,教師要圍繞案例結合所學的基本理論知識,給予必要的點評,重視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并把握系統性和多維性,注意啟發學生的創造意識。例如,在“中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的中國特色與國際化”案例中,筆者發現,學生在課堂發言中,對于農產品的集貿市場、零售市場、批發市場和期貨市場的概念、特點和功效等能做出較好回答,但總體而言,缺乏對市場體系的整體認識。因此,在小組代表發言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思考集貿市場在我國長期存在的特殊性和必然性,對比國內外“農超對接”、農產品批發市場尤其是中央批發市場、農產品期貨市場等的區別和聯系,讓學生掌握和理解了市場體系構成的規律,明確農產品市場體系在我國的發展現狀與未來發展方向,以提升學生認識問題的高度和層次。
3.總結點評
這雖然是案例教學法的最后一步,但卻是點睛之筆。它主要包括口頭總結與書面總結兩種形式。教師在案例討論完后須作簡要的口頭總結,內容主要是:一方面對學生的案例討論情況進行總體點評,歸納優點,挖掘潛力,指出不足,以提高案例教學法的教學效果;其次,就實際案例,結合所學的理論基礎知識,闡述教師本人的基本看法。盡管案例討論沒有標準答案,但在總結環節中,教師需高屋建瓴地將相關農業經濟理論、原理與案例實際相結合,談談自己的獨到見解。所講內容力求具有深度和高度,能啟發學生多角度地做進一步思考。總結點評的另一方面是要求學生撰寫案例分析報告。在課堂討論后,應要求學生寫出一篇體現理論分析、強調思維邏輯、講究文字表述、具有針對性和實用價值的案例分析報告。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對所討論的案例問題進行總結和概括,亦有利于學生提高文字表達能力。
二、實施案例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教師應積極發揮導向作用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案例教學對教師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通過對習題的演練來應用所學的概念與理論,并通過答案的正確與否來檢驗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而在案例教學中不存在絕對正確的答案,教師重在引導學生通過對案例的分析,開拓其視野,激活其思路,啟發學生建立一套思考問題的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提高其處事能力。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注重學生分析問題方法的選擇和利用,如如何闡述觀點、如何有理有據、如何圖文并茂等。這種模式要求教師要選擇適宜的、難度適中的案例,并介紹分析框架或理論工具,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對學生的不同觀點要及時進行分類梳理,對重要的理念應給予提示。這種“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不僅要求教師本人應具有扎實的理論素養,而且要求教師在諳熟案例的同時,要具有廣博的知識及較強的邏輯分析、要點概括和駕馭課堂的能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做好要點概括和局面把控。此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當今大學生思想活躍,批評式思維方式流行,如何在具體討論中回應大學生對社會現狀的關切,正面引導學生對我國基本國情、價值觀念、發展道路等的了解和認識,促進學生的知識和人格的健康成長,對使用案例教學法的教師而言亦是一個挑戰和考驗。
2.學生應積極發揮能動作用
案例教學是一種將真實世界引入課堂的方式,它可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因此,在案例教學中,學生能動作用的發揮至關重要。首先,學生拿到案例后,要積極準備。小組不僅要有合理的團隊分工,而且要在理論學習、熟悉案例和文獻及資料查閱的基礎上,進行認真討論,形成小組的觀點。其次,在課堂討論中,學生要全神貫注,不僅要仔細聽其他小組或同學的發言,而且要積極思考,探索問題,在交流看法、交換意見的過程中不斷接觸新的信息、新的結論和新的預測,形成一個大家共同分享的“思想平臺”。再次,在案例討論后,要及時總結提高。在總結中,學生通過撰寫案例分析報告進行回顧和總結,以及時補充和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認識水平。
3.應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以達到最優化教學效果的教學形式。例如:可利用網絡布置案例和實施教學;指導學生通過制作圖文并茂的PPT來展示觀點;教師可在關鍵的PPT位置插入音頻和視頻,給予總結和點評;可以通過微信及時掌握小組討論的進度,并給予引導;可以通過飛信及時參與和指導小組討論;可以建立并向小組提供相關資料平臺庫,方便學生通過網絡獲取學習資源;等等。實踐證明,在案例教學中多媒體教學手段的良好運用,將為教學的開展提供手段和條件,有利于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作者:趙海燕何忠偉韓寶平單位:北京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