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機補貼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進新型農機具的應用,是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新途徑山西省晉中市一村民,在2006年花了近五萬元購買了一臺新型收割機,由于他勤勞肯干,又懂技術,當年就翻了本還略有盈利。2007年又與其它村民合伙購買了一臺國外產的大型收割機,原價近二十萬元,各級政府補貼了近八萬多元,自己只花了十萬出頭。除了在本縣跨鄉作業外,還帶領其他農機手遠赴其它縣市作業,當年不僅賺回了成本,每人還分紅近四萬元。2010年又新買了一臺國產貨車跑運輸,國家補貼了近萬元,現在他一年收入近二十萬元,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成為了遠近聞名通過農機化服務發家致富的農機手。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進新型農機具的應用,促進了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新型農機具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解放了生產力,讓更多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人平年創勞務收入近兩萬元左右。
一、惠農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惠農政策能夠出臺,必然要反映農民需求,或多或少吸納農民需求。然而,對于決策者而言,農民需求本身難以發現,特別是真實需求并不一定能被捕捉到,還有就是能在多大程度地找到需求。即使找到農民需求,由于需求信息上達的通道環節過長,客觀上造成了信息損失存在的可能,這就給決策者對需要和問題的嚴重性的評估帶來了一定的難度。相聯系的是,是否采取政策行動,在多大程度上采取行動的難題。農機補貼惠農政策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有些機具價格偏高
雖然國家給予了一定的補貼,但有些大型機具的價格較高,相對普通農戶的購買力來說有點偏高,不利于廣泛范圍推廣。
(二)機具使用存在問題
部分機手是初次接觸和使用新型機具,存在著操作不熟練,調試不當,保養不到位的問題,需要生產廠家和農機部門共同搞好技術服務。部分機具也確實存在產品質量欠佳,售后服務跟不上的問題。
(三)農機推廣經費短缺
推廣先進實用農機具,要求從政策宣傳、部門協調、組織實施、示范演示、技術培訓、售后服務等各個方面給農民提供方便和服務,需要大量的工作經費,但因經費有限,人力不足,給農機推廣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
(四)燃油補貼落實“錯位”
農機燃油價格昂貴,更是短缺,農忙時節得排隊購買,在時間就是金錢的農忙時節,讓農機作業者有苦難言。現行農業燃油補貼按田畝面積由地方財政直接補給承包田地農戶,而農機作業機械與道路運輸車輛實行同價供油、同窗口供油,農機戶沒有得到補貼資金,占有田地的農戶就是不用機械耕種也有農用燃油補貼,造成農用燃油補貼落實中的“錯位”,形成了“農田作業的機械也承擔起了公路養路費”的事實,加重了農機戶的負擔,損害了農機戶的利益,影響到農機具的進一步推廣,影響到農機購置補貼工作的推進。
(五)基礎設施影響較大
農機機械化的推廣受農村基礎設施和其他諸多因素影響較大,主要表現為機耕道數量少,路況差,寬度窄。近幾年來,雖然通過村村通水泥路建設和土地整理項目,部分機耕道有所修繕,但大部分仍達不到使用機械化質量要求和群眾需求。機械化的推廣使用還受到農作物品種不同,收獲時節不一致,部分丘塊面積小,田埂過高等其他因素的制約。
二、提升我國農機補貼惠農政策在農業經濟發展中作用的有效途徑
(一)培育農民市場意識,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農村教育是國家教育水平的象征,發展農村教育,提升農民文化素質是發展農村經濟乃至全國經濟的重要基礎。因此,在農村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培育農民市場意識,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是重中之重。首先,農村農民特別是各農村領導干部必須具備先進的市場經濟意識,必須從過去原料型的單純的農業生產觀念中走出來,樹立商品農業發展的路徑,將農業看成商品生產來抓;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從粗放型的發展觀念轉變為集約型發展,實現農業經濟高效、高產、優質的發展方向。其次,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全面貫徹落實九年義務教育,提升新生農民的文化素質。第三,加大對農民職業培訓,提升他們對農業科技知識的掌握力度,加大對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
(二)加大農村金融體系改革,拓展農民集資渠道
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離不開農村金融體系的改革,金融體系的改革和發展能有效拓展農民集資渠道,擴大農村企業創建和發展的資金來源,促進農村生產經營的發展。首先,加大國有商業銀行對農村農業的投資力度。政府必須采取硬性的財政預算政策,讓各國有商業銀行在農村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存在,保障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資金需求。其次,加大對農村信貸的開放,降低農村金融信貸門檻。政府必須完善農村金融信貸管理機制,疏通各種資金供應渠道,提高支農資金的額度和比例,保證農村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及時、安全、準確到位。第三,開放和規制民間信貸,促進農民間安全、順利、廣泛的信貸。從而刺激農業生產經營的快速發展,實現農村社會市場經濟的優化發展。
(三)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大基礎農業科技推廣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發展也離不開科學技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同樣離不開農業科技。因此,必須加大基礎農業科技推廣力度,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和提升農業生產的科學性和效率性。首先,加大農民的科學技術培訓,可以以鄉鎮或者村為單位,定期向農民開展科學技術職業培訓,為農民吸收農業科學技術知識提供有效的平臺;其次,可以鼓勵和實行者有經驗的農業科技專家下鄉到農村進行定期生產指導,推廣農業科技知識;第三,加大各村、各鄉鎮之間的農業生產經驗交流,定期實行彼此學習,促進農業基礎科技的廣泛推廣;第四,建立基礎農業科技推廣站,為農村農民農業生產提供知識咨詢、服務等。
(四)加強對惠農政策的監督
目前看來,國家惠農政策信息傳遞過程中,執行不到位,農民不滿意的眾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政策執行缺少有效的監督,從而引起國家政策的權威性受到損害,價值取向受到修改。因而,強化監督控制、加強政府廉政建設,建立有效監督體系就有必要。總而言之,在國家惠農政策信息傳遞過程中,為了保證政策信息傳遞的效果,就必須加強對政策過程的監督,創新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對政策執行落實建立跟蹤評估和監督網絡,逐步形成內外結合、上下溝通的監督網絡體系。
作者:郭春艷單位: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農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