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語文古文教學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語文建設雜志》2014年第二十二期
一、要正確地分析和判斷
1、要準確地判斷所釋字是屬于六書中那一種書,特別是在形聲和會意上,不能把形聲字當做會意字看待。六書有造字規律、條例,有著古人造字構型意圖不同,因此必須用不同思路去體察、領會初民造字意圖。比如指事字必須以象形為主體,不詳細查指事符號,而按照其所象與形字為某一個本名,那就是指事與象形合二為一了。在理解形聲字可以運用因形求義方法,如:頁在甲骨文、小篆中都是“人頭”;在《說文》中“頁,頭也。從(首),從兒(人)。”相關的字有“額”、“頭”、“頸”、“頰”、“顏”等。然而顛的本義也是頭頂,在《詩•車鄰》中“有馬白顛”、《詩•采苓》“首陽之顛”,《墨子•修身》中“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發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圣人乎!”中的“巔”字,本意都是“回頭看”,在《莊子•秋水》“莊子持竿不顧。”、《張釋之傳》中,顧謂釋之曰:“為我結襪。”,其本義都是額,因此,陳過侯《說文提要•序》說“每看到一個字,先看它的出生地,如象山旁言山,有水旁言水,這是無法改變的規律,因其偏旁合成的字,詳細解釋其含義,審視它的聲音,雖然不準確,但是也基本差不多。”
2、所根據的字形要正確。漢字由繁趨于簡化,對化、異化、訛化、位移、簡化進行改造,并進行字源否定,使象型字失去基本特征,成為符號化,有時在構型上與“六書”有不同或相反之處,因此要注意前人的錯誤用法。
二、通過參考工具書進行查證,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有許多表義構件是表示字義的意義類別,就是說將他們的意義限定在某一個義類,同時又有示音構件讀音,更能概括出形義統一。如“桃”、“杜”、“桂”,都是從“木”說明它們意義都和樹木有關的,而“兆”、“土”和“圭”主要是提示三者的讀音。雖然這是正確的,但是必須通過古文文獻查證,分析字型結構得出本義是否正確。對于一個語文教師,只靠教學參考資料和課本注釋來講好因形求義古文,顯然是不夠的。漢代許慎,通過結合文獻用字,專心研究20多年了,將9000多字分成部居,進行推敲,寫成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偉大名著《說文解字》,它對很多字進行析形釋義,直至今天仍然成為研究古代語言文字、閱讀古書的重要工具。如《說文》對“取”的解說是“取,捕取也,從又從耳。”;《周禮》說‘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者耳也。’等都是古代戰爭中對獵取者回報的最終表現形式,初民對造字“取”字進行社會化的抽象寫照,許慎對分析字形結合文獻資料以佐證,對“取”的本義作了定性解釋。《說文》對先秦文字進行規范,字與字之間密切聯系,使我們感覺到漢字具有嚴密系統,它對小篆字形與字意講解很適合現代漢字,如《七上•片部》說“片,判木也。從半木。”。凡是小篆與甲骨文、金文形體相同相近者,它的解釋多數是正確的,如向、自、棄、戒等;凡是與甲骨文、金文有異或錯誤的,它解釋是不合情合理的,如也、王、為、函等。因此,在因形求義要參考《說文》,又不要局限于《說文》,否則就會出現錯上加錯。
三、要掌握字形基本技能
1、明白偏旁部首的原本含義。經過康變之后,偏旁部首由原來的線條結構變成了點畫結構,失去象形象意的形態,但它的原本含義依然保留著。如“阜”在字的左邊寫成了“阝”,依然保留著土山的含義;“邑”在右邊也寫成了“阝”,依舊保留著邑為人聚居的含義。有的部首之間,形雖有異,但是意卻相通,如兒、大、卩等與人相通;又、寸、爪與手相通,等等很多。
2、要熟悉小篆形體的發展過程。小篆是處于古文字與今文字交界層面的一種字體,它有著承上啟下作用。所以熟悉一些小篆形體對提高教學準確度有著重要作用。中國文學發展由小篆階段,開始定型(輪廓、筆畫、結構定型),象形的意思逐步消弱,文字更加符號化,從而減少書寫和閱讀上混淆的困難,在秦王朝時期使用整理的小篆,統一了全國文字,消除各地文字異形現象,在教學中做為參考。
3、要認識一些繁體字。簡化字,從新中國成立以來進行了一次規范后成為簡化字。因此在閱讀古代文獻和古漢語時,使用簡化字就得掌握一部分繁體字,才能科學分析形義關系。在分析古文詞義時,通過漢字形體分析,確定其本義,本義是統帥引申和區別假意關鍵,找到漢字初始或較早字形,它的字形表意度較高,構成意圖也比較高,也較明晰。
四、要注意有些字不能因形求義
古今字、分化字、假借字都不能因形求義。
1、古今字:是對前代數詞數義統用字與后世加以區別而分化字的稱呼。在古今字,表義職能分化有兩種情況:一是本義與借義的分化。二是本義與引申義的分化。有些字在假借義或專用引申后,有了一個新字來承擔本義,這些分化字大都是由原字加上一個形聲偏旁構成,因此無法因形求義。分化本義與引申義。由于引申義與本義相差距離較遠,因而會產生分化字或引申字的新字,但是本字仍然承擔本義,原意反被引申字所占用。如坐-座,座位本義是“坐立”的引申,都寫“坐”,后來分化出來“座”,承擔著“座位”的含義。
2、假借字: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無本其字、依聲托事”的假借字,另一類是有本字的假借,即通假字。所謂無本其字的假借字,是原先本無其字,從一開始就借用某一個字來依聲托事,主要以虛詞最為明顯。如“亦”字,《說文》“人之臂亦也”,被借作副詞使用。有本字的假借,原來有本字,使用的人由于受音同或音近的影響,錯誤地把甲字當做乙字,一直沿用,得到了合法的地位。如果讀者不知道是通假字,因形求義,望文生訓,自然會把文意理解錯了。
結束語: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學會因形求義,了解某一個字的本義,以簡化繁,舉一反三把握有關字群的含義,使學生在學習中準確把握好翻譯古文的含義,就必須掌握以上幾點所注意的問題。
作者:高海燕單位:吉林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