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師教育通識課程的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通識”一詞,在英語里是GeneralEducation,具有全體、廣泛、全面、總和、綜合之意;在漢語中,“通識”具有廣泛了解、全面知道、綜合性分析等等師范院校的通識教育是針對日趨專門化的專才教育(Professionaleducation)或專門教育(Specialeducation)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使學生能打破專門化的狹窄心靈,完善學生的身體、心靈及智能,成為負責任的公民,享有美好的生活.首先,通識教育課程在學校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教學方法陳舊,教師和學生參與通識教育的積極性不高,效果不佳.因為學校缺乏對其工作的激勵和回報,導致教師工作熱情下降,甚至僅抱著完成任務的態度來授課.從我國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的現狀來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實用化”、“技能化”和“拼盤化”的傾向,由于教師自身的素質未同步跟上,或者“半路出家”,往往對通識課程一知半解,再將之傳授于學生,其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通識課程在管理上趨于弱化,課程比例偏小.目前師范院校課程體系中的公共必修課約占總學時、總學分的35%左右.大學生就業壓力過大,選擇課程的標準還是以實用為主,主要學習那些對自己就業、考研價值較大的課程.通識課程不是直接對學生的將來的職業服務的,因此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學校對此類現象束手無策,聽之任之,容易使通識教育流于形式.在國外及港臺地區,通識教育在組織機構、管理方式等方面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做法.香港和臺灣的大學都成立了通識教育學會、通識教育部或通識教育中心,以加強對通識教育的研究及推動通識教育的實施,負責全校的通識教育課程管理.
總體上看,我國教師教育在通識課程設置和實施方面還處在初級階段,各種類型的學校都在積極努力,試圖摸索出一套適合自身的教師教育的通識課程方案來.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首先,要借鑒國外通識教育經驗,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形成正確的通識教育課程觀.目前,在我國通識教育這一概念尚無統一的、公認的、規范性的表述.1945年哈佛大學《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這一報告提出: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這種人需要具備多種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辨別一般性價值的認知能力.并非是在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基礎性語言、文學、歷史、科學知識的傳授,個性品質的訓練,公民意識的陶冶,以及社會生活中所需的一些實際能力的培養.”
其次,優化整合課程,設置“4+1”的教師教育通識課程體系.為了避免通識教育的隨意性和盲目性,達到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筆者認為,要建立“4+1”教師教育課程,構建科學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主要的思路是一年級設置“核心課程和綜合課程”,具體做法就是在保證核心課程(必修)的基礎上,適量開設一些綜合課程(選修),這兩類課程知識性更強,重視形成扎實的人文社會科學基礎.二年級開設“經典閱讀和主題研討”(限定選修),這類課程重視思維能力的拓展和自學能力的提高.整個通識教育過程都要重視“隱性課程”的建設,因為隱性課程不是反應在學校的課程體系之中的,但是它是一種由實際開設的通識課程引發的校園文化的提升,是一項重要的通識教育課程資源,加起來就是“4+1”.
(1)核心課程.用核心課程的模式來進行實行通識教育的課程模式是目前大家認可度最高的方法,斯坦福大學的核心課程包括人文概論計劃、自然科學、應用科學、世界文化、美國文化和性別研究等.
(2)主題研討.采用主題課程,選擇若干反映某領域精華和思維方式的主題,深入進行研究,能夠達到掌握課程精髓的目的.比如教育公平與婦女教育,農村教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國大學理念的歷史流變等等.再比如皖江文化研究、黃梅戲的戲劇文化、桐城派文化等等,以主題方式促使學生進行多學科知識學習和能力養成,形式多樣靈活,很容易為學生所接受.
再次,對教師教育實施通識課程體系,必須建設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這是教師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實施的重要保證.主要包括教師教育思想和觀念的改革與更新,師資隊伍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以及教師本身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等方面的提高和發展.當前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和素質.具體來說包括教師職業道德的陶冶,教育教學基本理論的掌握,應用現代化教育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專業技能的訓練,提高從理論和實踐的互動中進行學習的能力.學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通識課程的師資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的整體水平.誠然,教師教育通識課程體系建設除了承當教師教育的機構著力在以上幾個方面努力之外,還需要一定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也需要其他階段的教育改革的配合以及全社會的大力支持.如高考制度如何改革,中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提高,如何擴大社會就業面,緩解高校就業壓力等等。
作者:張啟樹馬建平單位:安慶師范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