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體質自我評價與體育鍛煉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5年第二期
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培養終生體育意識、主動參與體育鍛煉與培養健康生活習慣是國內外體質健康與學校體育研究的中心課題。國外有關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與健康生活習慣的研究集中在影響身體健康的因素。如KELLER等對德國一年級大學生4種與健康習慣有關的調查研究,中美兩國青少年體質的現狀、導致體質健康狀況下降原因的研究等,均提倡合理的體育鍛煉、均衡的飲食營養、積極處理心理壓力、充足而有質量的睡眠等。國內對學生身體素質呈持續下降趨勢沒有顯著改變有廣泛的共識,相關研究也是關注大學生的體質現狀、健康生活習慣及影響因素等,對與之密切相關的培養學生科學的體質健康自我評價的重要性及關系研究卻未見提及。現階段,我國普通高校學校體育的體質健康測量評價僅是作為一項工作,學生做、教師測,收集一些必須數據,或上報或轉換為分數,既不教會學生科學地測量評價自己體質健康的意識和方法,也少見做個性化的指導與交流,也未與學生體育鍛煉、健康生活態度及行為銜接。本文以普通院校大學生體質下降,體育鍛煉、健康生活習慣需要端正與缺乏科學的體質健康自我評價意識與能力有關為研究假設,在不同地區普通院校整群隨機抽取大一、大二在校學生為調查樣本,經統計分析,歸納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質健康自我評價能力與體育鍛煉、健康生活習慣狀況的關系,探討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將培養正確自我評價體質健康列為重要教學內容的必要性。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在同專業、不同城市(北京、沈陽、西安、廣州、杭州、天津、成都和武漢)的8所普通院校大一、大二學生中整群隨機抽樣,總有效樣本量為2334人,為排除大樣本量高冗余度影響,經再抽樣,研究樣本量為778人(男382,女396)。
1.2研究方法
1.2.1訪談法研究者在教學實踐中就大學生的體質健康、體育鍛煉與健康生活習慣等對大學生進行訪談,促成本研究課題的確立。研究目標和內容,在設計、調查及研究過程中不斷對研究對象進行訪談,以確保研究的可行性及針對性。研究課題確定前后,對業內專家教授和一線體育教師(副教授以上)就研究專題進行廣泛深入的訪談,專家教授給出極有價值的建議,并為本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在研究全過程還提供極具建設性的咨詢和指導。
1.2.2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目的與假設,結合大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參考S.N.WALKER等編制的《生活方式量表》,通過訪談收集調查專題,初步擬定的問卷調查題目涉及調查對象體質、體育鍛煉、健康習慣、體質自我評價及態度等,共34個題項。經專家審核,結合問卷結構、問題的針對性、語義表述的準確性,以及問卷的格式、發放問卷的可操作性等因素,最終形成27個題項的正式問卷。為確保數據質量,將同類題項穿插排列,并進行預調查。正式問卷于2011年10月—2012年1月陸續發放并即時收回。8所院校一二年級大學生分層整群隨機抽樣,各發放問卷350份,共2800份問卷,回收2456份,回收率為87.7%,有效問卷2334份,總有效率為83.35%。問卷數據確認有效的情況下,隨機選擇問卷中若干題項變量數據對不同院校同性別、同年級樣本進行方差分析(多個獨立樣本顯著性檢驗),各校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各院校面向全國招生,調查樣本數據同質性較高,所以各單位數據合并分析。考慮到樣本量較大,會帶來高冗余度,以及以小樣本為基礎的SPSS計算誤差的干擾,可能造成運算結果失真,對合并后問卷進行分層按比例抽樣,確保最小樣本量為100的情況下,抽取原問卷的1/3為最終分析樣本。調查問卷的效度檢驗是由專家就內容的有效性進行評估,結果顯示,該問卷的總有效性為85%,符合設計要求。為方便調查問卷的信度檢驗,筆者在問卷中特意設計了2個表達方式不同,內容、難度和對應題項的提問方式等都完全一致的一問兩題,以實現復本信度檢驗,該復本信度用pearson相關系數表示。如第18題“最近30天內多少天你感到疲勞?”和第27題“總是感覺很累:平均1月要有大約幾天”。結果顯示,男生0.719,女生0.782,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依據REDEVELLIS的標準,屬于“相當好”的等級。
1.2.3數理統計法問卷數據采用EXCEL電子表格錄入并進行初步整理、篩選和編碼,統計學處理由SPSS17.0完成,涉及描述統計、非參數卡方檢驗、k-s檢驗、配對t檢驗、相關分析和方差分析等。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調查問卷數據同質性認定問卷的數據有類別變量(nominal)、序次變量(ordinal)和連續變量(scale)之分,統計計算要選擇有針對性的方法。前文對院校間問卷數據的同質性認定,減少了不必要分析的工作量,同性別不同年級調查數據同質性也應鑒別,以進一步減少重復性工作,因此對不同性別2個年級之間各題項進行差異顯著性檢驗。(1)連續變量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共涉及T3年齡、T41身高、T42體重等10個題項。結果發現:男生一二年級之間T3年齡、T7睡眠時間、T171身體健康較差天數和T172精神健康較差天數有顯著性差異;女生一二年級之間T3年齡和T18疲勞天數有顯著性差異,T7睡眠時間接近顯著性差異;其余題項無顯著性差異,不再分年級討論。(2)類別變量和序次變量采用非參數2個獨立樣本k-s檢驗,涉及T6睡眠是否充分等15個題項。結果表明,男女生一二年級之間各題項均無顯著性差異,也不再分年級討論。
2.2調查對象體質健康自我評價及態度分析本次調查涉及的身體形態與技能基本指標有身高、體重、安靜時脈搏及導出的派生指標BMI,各性別一二年級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按照教育部關于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19~22歲年齡組劃分,不再分年級統計分析。安靜時脈搏測量值均在正常范圍內,也不再深入分析。
2.2.1調查對象BMI等級分布及身體形態自我評價本次調查的身體形態指標(身高、體重)值大部分在全國同類人群范圍內,為避免個體差異及指標特異性影響,以下用派生指標BMI分析。男生BMI均值為20.97,女生為19.84,在中國成年人BMI正常范圍內(18.5~23.9)。各年級之間BM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再分年級深入剖析。對BMI等級頻數分布之間的差異以及調查對象對自己的評價做了深入探討,不同性別BMI等級之間差異經卡方檢驗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可見,正常占大多數(男生71.7%、女生57.1%),而女生偏瘦比率(35.6%)遠超出男生(14.1%),偏胖以上比率(6.5%)又遠小于男生(14.1%)。不同BMI等級被調查對象對身體形態的自我評價,反映了其對體質健康及自我評價知識的把握水平。如第23題“你如何形容自己的體重?”有“體重太輕、體重有點重、體重有點輕、體重很重和體重正好”5個選項,為了與BMI等級匹配,將“體重太輕和體重有點輕”合并為“偏瘦”。不同選項卡方檢驗結果顯示:男生χ2=73.337,df=12,P<0.01;女生:χ2=63.973,df=12,P<0.0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1)男生。合計BMI等級為“正常”的比率最高(71.7%),依次為“偏瘦”(14.1%)、“偏胖”(13.1%)和“肥胖”(1%),BMI等級分布比較理想,但自我判斷準確率僅為48.8%(37.2%、51.9%、56%、50%)。“偏瘦”判斷正確僅占19.2%,另有80.8%的男生自我判斷體重“偏瘦”實際屬于其他BMI等級,準確率太低;“正常”判斷正確率為82.3%,比例最高;“偏胖”判斷正確率占43.8%,“肥胖”判斷正確率僅為4.2%,即該2等級判斷錯誤占大多數。可見,男生對BMI標準認識模糊,應當普及相關知識,幫助學生正確評價自己的身體形態。(2)女生。合計BMI等級為“正常”的比率最高(57.8%),依次為“偏瘦”(35.6%)、“偏胖”(3.5%)和“肥胖”(3%),BMI等級分布“正常”的比率低于男生,“偏瘦”比例明顯高于男生,自我判斷準確率僅為41%,低于男生(35.4%、36.9%、50%、41.7%)。“偏瘦”判斷正確率為35.6%,“正常”判斷正確率占54%,“偏胖”判斷正確率僅占6.5%,“肥胖”判斷正確率為14.7%,自我評價正確率低、判斷錯誤率差距很大。可見,女生對BMI標準認識模糊,可能與追求“瘦身”有關。上述結果對體育教學的啟示是,應當普及相關知識,教會學生正確使用評價標準判斷自己的健康與體質狀況,糾正不正確的目的追求。
2.2.2調查對象針對體重自我評價計劃采取措施的態度分析不同BMI等級調查對象結合體重自我評價,計劃采取措施的態度反映了調查對象關于體質健康與體育鍛煉的價值取向,該題項為“T24針對體重措施”,有“減輕體重、保持現有體重、增加體重和沒打算”4個選項。卡方檢驗結果顯示:男生χ2=61.359,df=12,P=0.000;女生χ2=74.631,df=12,P=0.0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1)男生認為針對體重應該采取措施,持“增加體重”“保持現有體重”和“減輕體重”態度接近32.5%、31.4%和27.2%。BMI“正常”者分別占持上述態度的74.2%、80%和59.6%,說明維持正常體型與不斷采取措施相關,態度是積極的;BM“I偏胖”取“減輕體重”占32.7%,BM“I偏瘦”取“增加體重”占22.6%,采取合理態度的比例比較低。(2)女生針對體重所持態度排序與男生相反且比例相差懸殊,持“減輕體重”“保持現有體重”“增加體重”和“沒打算”分別為43.2%、32.3%、12.1%和11.6。計劃采取“減輕體重”措施中,BM“I正常”占第1位(76%),追求瘦身意愿的比例過大;計劃“保持現有體重”態度的女生中,BM“I偏瘦”(49.2%)占比最大,與“正常”(46.1%)接近,也同樣體現出追求“偏瘦”的影響;計劃采取“增加體重”措施的女生中,BM“I偏瘦”占比最大(68.8%);計劃采取“沒打算”措施的女生中,BM“I正常”(58.7%)占比最大,這樣的態度屬于正常、健康的。
2.2.3調查對象對減輕體重的態度分析不同BMI等級調查對象對減輕體重的態度,從側面反映了調查對象對待體質健康與體育鍛煉的科學態度,該題項為“T25減輕體重措施”,有“鍛煉、節食、鍛煉并節食和節食不鍛煉”4個選項。不同BMI等級對減輕體重態度的卡方檢驗結果為:男生χ2=30.153,df=12,P=0.003;女生χ2=31.401,df=12,P=0.002,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1)男生認為應采取“鍛煉”與“鍛煉并節食”的措施占比在前2位(61.8%和20.4%),且BM“I正常”占比均最大(75.4%和61.5%),說明持積極、正面態度與維持BMI在正常范圍有很大關系,持其他態度占比雖少,但值得關注。(2)女生認為應采取“鍛煉”與“鍛煉并節食”的措施雖然也占前2位(41.9%和35.4%),但明顯低于男生,原因是“偏瘦”所占比例也較高。其中,這2項BM“I正常”占比最大(55.4%和65.7%),但前者低于男生、后者高于男生。有意思的是,持“鍛煉并節食”態度要高于持“鍛煉”態度的比例,采取“節食”態度高于男生(10.4%/8.4%),說明女生是比較重視“節食”的作用,但是采取綜合措施減輕體重行為應該是更合理的。
2.2.4調查對象對增加體重的態度分析不同BMI等級對增加體重的態度,也能反映調查對象對待體育鍛煉與體質健康的態度,題項為“T26增加體重措施”,設計了“鍛煉、營養、鍛煉并營養和營養不鍛煉”4個選項。不同選項卡方檢驗結果為:男生χ2=22.843,df=12,P=0.029;女生χ2=26.874,df=12,P=0.008,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1)男生采取“鍛煉并營養”的態度占第1位(53.4%),其中BM“I正常”的態度占第1位(69.6%),說明調查對象對增加體重,采取鍛煉并營養的態度是比較全面和積極的,其余所占比率均不足其一半。(2)女生采取“鍛煉并營養”的態度也占第1位(35.9%),但明顯低于男生,BM“I正常”也占第1位(64.1%);持“營養”態度的比例接近前者(31.8%),BM“I偏瘦”的態度(50.8%)占第1位,其次為“正常”(43.7.%)。說明,女生對于增加體重的態度取向更看重“營養”,其次才是“鍛煉”。
2.3睡眠與飲食狀況分析睡眠質量是關系體質健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本次調查涉及睡眠的題項有3項:“T6睡眠是否充分”,有“是”“否”2個選項;“T7平均睡眠時間”,為連續數據;“T10入睡時間點”,也為連續數據。其中,T6經k-s檢驗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說明2項選擇人數接近,不再按睡眠是否充分分類分析。因男女生一二年級之間T7有顯著性差異,因此將T10按年級分析。男生一二年級之間睡眠時間差異顯著,一年級比二年級平均少0.414h,差距較小。睡眠平均時間在6~8h。因入睡時間取值在0~24,男女生80%以上在午夜前后入睡,雖然時間點接近,但數值相差較大,導致標準差大于均值,也是年級之間盡管相差1~2h,檢驗結果卻差異不顯著的原因。但入睡時間基本集中在午夜前后,加上6~8h的睡眠時間,早晨課前的時間肯定比較緊張,也勢必影響早餐的正常進食,進而影響健康(見表4、表5)。本次調查有2題涉及飲食健康:”T8進食是否規律”,有“是”“否”2個選項;“T9影響選擇食品的第一考慮因素”,有“口味、耗時、營養和價格”4個選項。2題經年級之間k-s檢驗,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因此僅按性別分析。不同選項卡方檢驗結果為:男生χ2=22.159,df=3,P=0.000;女生χ2=24.469,df=3,P=0.0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即不同飲食規律、影響選擇食品的因素有顯著性差異。(1)男生三餐進食有規律者占63.9%,選擇食品第1考慮因素依次為營養(45.1%)、口味(36.9%)、耗時(13.1%)和價格(9.4%),進食沒有規律者選擇食品考慮因素的排序有所不同,為口味(42.0%)、營養(27.5%)、價格(17.4%)和耗時(13.0%)。(2)女生三餐進食有規律者占67.2%,影響選擇食品第1因素排在前2位的是口味與營養(48.5%和41.7%),進食沒有規律者選擇第1因素比例為60.8%和20%。說明女生選擇食品首先注重口味,其次才是營養,進食沒有規律者更甚。關于吸煙的調查發現,有吸煙習慣占少數,且男生(25.1%)明顯大于女生(1.5%),且所處吸煙環境不容樂觀,朋友吸煙占43.5%,周圍吸煙占30.6%。
2.4身心健康自我評價該專題涉及5個題項:“T15自我健康評價”,有“一般、很好、不好和好4個選項;“T171最近30天內身體健康較差天數”;“T172最近30天內精神健康較差天數”;“T18最近30天內疲勞天數”;“T19是否擔心自己健康”,有“是,否和是,且靠運動健身”3個選項。其中,身心健康的自我評價包括“T15”與“T19”,為類別變量,年級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按性別分別進行選項類別卡方檢驗。T15卡方檢驗結果為:男生χ2=90.586,df=3,P=0.000;女生χ2=211.051,df=3,P=0.0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男女生各選項差異顯著,自認為健康程度“一般”所占比例最大(男44.5%、女56.1%)。T19不同選項卡方檢驗結果為:男生χ2=91.058,df=2,P=0.000;女生χ2=118.561,df=2,P=0.000,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即男女生各選項差異顯著。“擔心健康”所占比例超過1/2(男53.9%、女53.5%),說明調查對象比較關注自己的健康,而靠運動健身的占比最小(14.1%、9.3%),都沒有將健康與體育鍛煉聯系起來。以月為單位的自我感覺“T171身體健康較差天數”“T172精神健康較差天數”“T18疲勞天數”3項,均為連續變量,經獨立樣本t檢驗,男生的一二年級之間前2項以及女生的一二年級之間第3項有顯著性差異。男生以月為單位的身體健康自我感覺較差平均天數,二年級(4.29)比一年級(2.06)要多;精神健康自我感覺較差平均天數,二年級(5.48)也比一年級(3.87)要多;女生月感覺疲勞平均天數二年級(9.65)也要多于一年級(7.53),說明大學生入學后自我感覺體質健康水平在下降,也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深入研究導致這種感覺的真實原因。
2.5體育鍛煉態度與習慣分析體質健康水平與鍛煉習慣、健身方式、健身強度有很大關系。觀察調查對象在大學入學前后鍛煉時間的差異,數據來自“T14上大學前周鍛煉時間”和“T16上大學后鍛煉時間”2個題項,各有“不鍛煉、1h、2h、3h和3h以上“5個選項,頻率分布及檢驗結果見表6。結果表明,性別間2個題項各選項頻數的卡方檢驗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k-s檢驗也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上大學前后鍛煉時間,男生“不鍛煉”“1h”“3h”比例上升,“2h”比例下降,“3h以上”比率下降一半(31.4%/16.8%);女生“不鍛煉”持平,“1h”“2h”有所上升,“3h以上”比率下降,說明自我鍛煉意識在下降。問卷設計時沒有將體育課時數排除在外,若排除體育課時數,以鍛煉3h以上為自覺鍛煉選項,則大學入學后比例(16.8%、9.1%)極低,且較入學前下降。大學前周鍛煉時間男女生分布不同,女生鍛煉1h及男生周鍛煉3h以上頻率最多(約30%),其次男生為2h以下,女生為2h,而女生不鍛煉者大于男生(20.5%/10.5%)。上大學后周鍛煉時間,男女生不鍛煉與鍛煉“1h”頻率增加,其余均有所下降。“T13大學前周體育課時”調查發現:上大學前,男生10.5%、女生14.5%不上體育課,上1節約50%,34%的男生和49.2%的女生入學前周課外鍛煉時數不存在,排除體育課時數,課外鍛煉時間很少。所以,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與體質健康欠缺有前因。調查對象上大學前后周鍛煉強度調查有“T20周中強度鍛煉天數”和“T21周高強度鍛煉天數”2個題項,各有0~7天8個選項。性別間2個題項各選項頻數的卡方檢驗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k-s檢驗也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周中強度鍛煉者“不鍛煉”接近15%(男生13.6%,女生14.9%),周高強度鍛煉者“不鍛煉”比例增加(男生19.9%,女生30.8%),鍛煉“1天”比例最高。在“T22周力量鍛煉天數”中,男女生鍛煉“1天以下”比例更高,若將體育課時考慮在內,可見大學生鍛煉意愿和習慣不容樂觀。
3結論與啟示
(1)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形態、機能等單項指標數據多在正常范圍內,身體形態自我評價與BMI等級符合率差距較大(4.2%~82.3%),追求“瘦身”對女生有影響,學生對體質健康標準的認知模糊;針對體重的態度,大多數第1選擇為“鍛煉”或“鍛煉并營養”,女生偏重后者。(2)調查對象睡眠時間尚可,80%以上入睡時間在午夜前后,對健康不利;進食有規律者約占2/3,選擇食物首先看重的是“營養”和“口味”,吸煙比例很小。(3)二年級大學生身心健康自我評價的百分比低于一年級,自我感覺身心健康水平在下降,加之相當多學生的體育鍛煉與健康生活習慣在大學入學前就沒有養成,男生上大學后不鍛煉比率又有所增加,女生不鍛煉比率持平,大學體育教育面臨情勢不容樂觀。(4)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與健康生活習慣等態度和行為很大程度上受自己體質健康水平判斷的影響,正確地評測自己體質健康是其至關重要的基礎,這個“基礎”正是當前學校體育教育的短板。目前的體質健康測量評價,多是學生做、教師測,收集一組數據后上報,與樹立學生正確的體育、健康觀念與行為教育缺乏有效的銜接,更沒有將個性化、科學地評測自己體質健康水平的知識和方法作為重要教學內容,幫助大學生正確評價自己的體質健康,以有效地、有針對性地強身健體。所以,高校體育教學教會學生正確測量評價自己的體質健康,并作為指導和推動大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措施,這應當是今后高校體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作者:姜一鵬 單位:天津美術學院體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