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思政教育的實際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高等學校開展思政教育所面臨的挑戰探討
(一)各種思潮的涌入影響了學生的思想觀念。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社會發展的速度很快,加上一些信息化技術的出現,使得很多思想進入到了大學生的生活之中。高等學校的學生思想活躍,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但這些思想中有一些并非主流思想,有的思想還是被國內外民眾所唾棄的落后思想,這些思想在學生中的傳播多多少少會對學生產生一些影響,這對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給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造成比較大的影響。雖然目前大多數高校都對學生開展了思政教學,但是實施的效果并不明顯,這其中學生自身對于思政教育不夠重視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二)學生對于思政學習不夠重視。一些高等院校的大學生片面的認為分數是最為重要的競爭條件,簡單的認為思政教學的學習是浪費時間,沒有重視思政課程的學習。在這種背景之下,高等院校所開展的思政教學很難獲得學生們的積極響應,教學的效果并不明顯,思政教育也難以發揮對學生進行德育的目的,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
二、在高等院校開展思政教學的長遠意義分析
(一)對于學生個體的意義分析。高等院校的思政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規范化的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格和道德。通過在高等院校進行思政教育,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掌握做人的基本原則,使得他們可以建立起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避免走上人生的歧途。在正確的思想的引導下能夠幫助學生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為學生自身的發展指明方向,點亮明燈,讓學生能夠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人才,進而達到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使得學生能夠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
(二)思政教學開展對于高等意義分析。學校在教學中通過開展思政教育,不僅僅可以幫助學生成長成才,同時還可以為學校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礎,減少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為學校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得學校可以真正的成為教育育人的地方,促進高等院校教育事業的不斷向前推進。
(三)思政教育對于社會發展的意義分析。高校思政教育的開展,可以促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夠得到一定的提升,使得學生自身的思想能夠得到比較好的鞏固和充實,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而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思想素質的高低直接將會影響到社會的發展水平。高等院校在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學生的行為,增強了社會發展的能力,最終增強了國家的綜合實力,使得社會的發展腳步進一步加快,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思政教育對家庭的意義分析。通過在高等院校開展思政教育,能夠很好的幫助學生規范他們的品德和行為,增強學生的家庭觀念,使得學生可以認識到家庭的重要性。因此,開展學校的教育不僅僅對國家和社會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還有利于家庭的和諧。
三、目前大學思政教育的現狀分析
(一)老師在開展思政課程教學中仍然會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老師在進行思政課程教育的過程中,仍然會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即老師在教學中過分中的重視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這種情況的出現經常會造成老師在課堂上不厭其煩的講解,而學生則是在臺下昏昏欲睡的情況,這種現象的存在必然會影響到對學生的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所以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探究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促進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二)大學思政課程的教學內容缺少時效性。經過分析不難發現,大學思政課程的教材內容很多年都沒有發生變化,加上思政課程本來就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這會讓學生感覺到思政課程枯燥且僵化,使得本應該具有時效的課程變成了為上課而上課,嚴重影響了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思政課程應該具有一定的針對性,應該依據學生自身的特點開展性化的教學,這樣才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目前一些老師在思政課堂的教學中所采取的方法比較單一,沒有能夠很好的體現出思政課程的差異性和多樣化。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的存在,大學思政課程的教學并沒有在本質上獲得比較大的突破,學生對于思政課程的學習積極性并不高。
四、對于大學思政課程教育的建議
在大學階段,學生們在學習和思想上仍然存在著很多困擾和問題,那么合理的引導和對學生開展思政教育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思政教育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思政教育要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思政教學的開展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新形式下促進高校思政課程教學效率提升的關鍵所在。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培養和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的目標是將思政課程的學習轉化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以學生為主體并不是忽略老師的重要作用,老師作為知識的引導者和開啟者,在思政課程的教育中要發揮出主導作用,在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要給與學生必要的指導,切實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二)改變思政教育中陳舊的觀念,積極開展教學創新。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涌現,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已經很難滿足大學生思政教學的現實需要。目前思政課程的教學主要是對學生開展世界觀和人生觀的教學,這難免會讓學生在課堂表現中出現被動的情況。針對目前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大學思政課程的老師在教學中應該考慮好如何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的教學之中。為了能夠更好的提升思政課程教學的效果,老師在教學中可以依據目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組織學生開展辯論,以此來提升學習思政課程的興趣。在教學中只有讓大學生多動嘴、多動腦,老師才能夠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問題,也才可以對學生實施有針對性的指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構建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學校要注重課程評級體系的建立,以此來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目前高等院校的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是寫論文或者是考試,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也比較容易操作。但是缺少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考察。在對學生學習效果開展評價的過程中,除了要結合考試成績之外,還應當將學生平時課堂的表現也納入其中,這樣可以很好的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應該擴大評價的主體,將老師評價、學生互評以及學生自評有效的結合起來,共同構建考核的成績,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真正的實現課程教學的互動性。六、小結對大學生的思政教育不僅僅關系到大學生本人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對于家庭和社會來講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本文主要結合實踐,探討了對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現實意義,并就大學思政課程教育的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能夠更好的促進對大學生進行思政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
作者:程鵬單位:鄭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