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大學生思想現狀的調查分析
1.1思想政治觀念現實化,且知行不統一
1.1.1入黨動機功利化,群體間差異明顯大學生是黨員發展的“中堅力量”,是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希望所在。大多數學生認可并支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但59.4%的大學生表示入黨主要基于一個現實原因,即為了個人發展方面考慮,想在就業等方面獲得優勢。通過對“就業方向”和“入黨意愿”兩個名義變量作卡方檢驗,卡方值為48.747>df=24,且顯著性水平為0.002<0.05,說明兩者呈現差異性。對比后我們發現,已入黨和有入黨意向的學生更傾向于政府機關、國企、事業單位(91.1%、85.2%、81.7%)等“體制內”的工作單位。而在其他學生身上,我們沒有發現類似的集中趨勢,選擇進入政府機關、國企、事業單位的比例分別為7.9%、14.8%和18.3%。大學生入黨動機的功利化趨勢值得我們關注,不少大學生黨員把入黨看成是找工作的“砝碼”和考公務員的“準入證”。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端正入黨的動機,重拾崇高的信仰,培養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精神,是社會轉型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關鍵。
1.1.2入黨積極性較高,卻對入黨程序了解不足數據表明,除學生黨員外,80.9%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入黨意愿,其中25.5%的學生入黨信念非常堅定。這說明大學生對黨的認可度較高,并愿意加入其中成為一名黨員。通過對“對黨員發展程序了解”和“政治面貌”兩個名義變量作卡方檢驗,可得卡方值為201.663>df=12,且顯著性水平為0.000<0.05,說明兩者呈現顯著性差異。結合數據可知,學生黨員對黨員發展程序的了解程度高于普通同學。學生黨員中,有91.2%的人了解黨員發展過程;而在共青團員中,了解黨員發展程序的人只有31.6%。作為黨員發展的后備力量,學生團員思想上積極要求入黨,但是卻沒有具體行動,不主動了解入黨的基本條件和發展程序,表現出思想和行為的不統一性。
1.2思想觀念注重實際、趨于理性
1.2.1金錢觀與消費觀總體理性當問及怎樣看待金錢時,有60.4%的大學生認為“金錢只是生活保障之一,不必看得太重”。他們購物時考慮的因素,也以“實用”(60.2%)和“價格”(21.2%)為主,這說明大學生大多擁有正確的金錢觀,能夠理性地看待金錢,并能理性消費,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
1.2.2戀愛、擇友注重個人品質在對大學生的戀愛觀進行調查時,我們發現56.4%的人看中戀愛對象的人品,29.7%的人看中性格,8.0%的人看中外貌,4.9%的學生看中才能,看中家庭背景的僅有1.1%。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在戀愛、擇友方面比較注重人品與性格,對戀愛對象內涵比較關注,對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考量不多,不太贊同“門當戶對”的傳統婚戀觀。
1.2.3擇業注重興趣,就業注重務實高校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大學生的就業觀也悄然發生著改變,不再好高騖遠、毫不妥協,變得更加理性。擇業時,大學生以“興趣”和“專業”作為最主要的衡量標準。但是在求職過程中,不少大學生選擇了“曲線救國”,近一半的會根據現實情況選擇“先就業再擇業”,就業觀更加靈活機動。而且在薪資要求上更趨于實際,70%的大學生把月收入期望值定在2000-4000元區間內。
1.2.4網絡使用方式多樣化,正視網絡作用互聯網的迅猛發展,讓各種信息無處不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大學生作為年輕人的代表,他們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網絡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思想。64.7%的大學生認為網絡必不可少。他們上網經常做的事情也呈現多樣化,43.3%的學生上網聊天、瀏覽人人網、發微博,而且網絡正成為大學生新興的社交平臺,越來越多的學生通過網絡維系和同學的人際關系;21.0%的學生通過上網學習、查資料,獲取知識;另外超過35%的學生利用網絡玩游戲、看視頻、購物,說明網絡也成為他們的重要娛樂方式。誠然,網絡對大學生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而數據表明大學生對待網絡的態度比較辯證客觀,能夠比較正確地認識網絡對自己的作用,正視網絡的作用。
1.3群體間心理狀態差異較大表1:心理量表得分在戶口性質、學生干部上的T檢驗分析
1.3.1農村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總體不如城鎮大學生從表1“戶口性質”指標來看,F值為0.001,顯著性水平為0.972,可以接受兩總體為等方差假設。從檢驗結果來看,城鎮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平均分為40.2557,農村大學生的總平均分為39.1245,雙尾檢驗的顯著性水平為0.004<0.05,說明兩者存在顯著性差異,即農村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總體不如城市大學生。進一步分析,在“自我認同”、“耐挫能力”、“人際交往”等維度上農村大學生的得分均顯著低于城鎮大學生。這說明相對而言,農村大學生在應對突發事件、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需要加強,而且他們需要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避免過分自卑。
1.3.2學生干部的心理狀況整體好于非干部學生群體再看表1“學生干部”指標,F值為0.163,顯著性水平為0.686,可以接受兩總體為等方差假設。從檢驗結果來看,學生干部的平均分為40.7460,非學生干部的平均分為38.9488,雙尾檢驗的顯著性水平為0.000<0.05,說明兩者存在顯著性差異,即擔任學生干部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總體上優于非干部學生。學生干部自身素質較高,而且作為校園里最活躍的群體,有更多的機會和老師接觸,接受思想教育和心理輔導,即使出現了思想偏差和心理障礙也能被及時發現并糾正。
2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處
2.1思想教育課程設置與學生需求脫節高校思想教育課的效果甚微,86.7%的學生認為這些課程對自己沒有明顯的幫助。通過交流,我們了解到大學生們對思想教育課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課程理論與現實相脫節、重復內容多。一方面,這些課程內容不少與中學的課程內容重復,沒有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就當前大學生的生活閱歷和感悟能力而言,許多內容是難以領會的。另一方面,有的思想教育課老師側重于說教式的講課方式,脫離實際生活,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導致思想教育課的效果不如人意。
2.2學生黨團建設工作不到位大學生入黨的積極性高,而黨員發展名額是有限的,所以各級黨支部發展學生黨員的規范性和公正性一直備受關注。但是學生對此滿意度并不高,滿意的比例只占總數的57.1%;還有31.6%的人對黨員發展流程的規范性和公正性提出質疑。雖不能說,學校在黨員發展方面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學校在黨員提名、公示、考察等環節上的宣傳和民主監督工作還不夠細致,加深了學生對學校黨團建設工作的疑惑。
2.3學生工作不夠細致深入當生活中遭遇困境,大學生們首先會想到找同學、家人甚至戀人傾訴,而去找輔導員和老師的比例分別只有1.6%和1.2%。遇到煩心事時,大學生們更愿意求助于非正式的社會支持網絡,而且朋輩群體已成為大學生尋求心理支持的重要對象。值得學校反思的是,極少有學生會向老師尋求幫助,這說明與學生朝夕相處的老師沒有真正成為學生的“貼心人”。學生有話不肯跟老師說,導致老師無法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難以發現問題,不利于開展學生工作。
3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議
3.1優化思想教育課程設置關注學生思想動向,設計出既滿足學生現實需求,又有良好教育效果的課程,應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老師的授課方式也應改進,結合現實的案例,把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相結合,激勵入黨積極分子學習政治理論、了解入黨流程、樹立崇高信仰,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3.2加強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放在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位置,加快引進專業的心理輔導人才,促進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完善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功能。高校老師和輔導員工作要細致深入,特別關注大一新生、農村大學生等群體的思想動態,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疏導的思想教育方式,不能簡單地去否定、懲罰,要采用啟發式的教育帶領學生去辨別、比較,成為學生們愿意傾訴的“知心人”。
3.3充分發揮學生組織和朋輩教育的作用發揮學生組織的模范帶頭作用,主動發現同學中不良的思想動態,健全學生問題匯報機制和突發事件應急機制。利用社團和學生會的力量,在校園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大學生學習甄別錯誤思想觀念的能力,營造良好的自我教育的氛圍。此外,創造機會讓更多學生在各級學生組織中接受鍛煉,通過實踐活動改善心理狀態。
3.4發揮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交流快捷便利、主體自由平等、不受時空限制等特征有利于“90后”大學生的發展,可以促進他們的成才[2]。學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的交流平臺,通過引導學生思想健康發展,以正確、積極、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并完善網絡在黨員發展、思政課教務評價、學生工作事務系統中的監督和反饋作用,做到真正的陽光透明。
作者:蔣超單位:蘇州大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