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英語教師角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教育領域當中,生態學已經成為了全新的理念,因此受到了相關教育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而若想讓教師能夠上好生態課,那么就要對他們的角色進行準確的定義。而經過相關教育專家的研究發現,若想讓生態課堂和目前外語教學找到平衡點,那么就應該要讓高校英語教師在生態課中成為課堂設計者、教學組織者,以及生態關系協調者。
在生物研究中,經常能夠聽到有關“生態”的概念,而在20世紀70年代,哥倫比亞學者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態學”的概念,此概念主要是把原理和運用方法相結合,也就是運用生態學原理當中的系統觀、聯系觀等來對教育情況進行研究。從這個概念誕生起,生態學原理就已經逐步進入到了教育領域當中,并慢慢地構成了全新的研究課題。此外,美國教育學者還提出了“課堂生態學”這一概念,內容為將課堂視作生態系統,采用系統中的觀念來對課堂要素進行探究。
一、生態課堂
生態課堂,顧名思義,就是具有生態狀態的課堂。它主要是由生態主體以及環境這兩部分構成的。其中前者代表的是師生,而后者主要包含顏色、座位編排等方面。兩者之間互相協調,最終形成了生態整體。創建生態教育觀、人本主義是形成生態課堂的基本前提,生態課堂主要追求以人為本的理念,不但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而且也注重學生的成長以及對學生潛能方面的挖掘。大學英語課堂生態系統主要是在特定的教育空間當中,用講授英語的方式來影響師生,并互相進行配合的生態環境。在大學英語生態課堂里,師生會接觸到許多關于知識和相關信息方面的內容。生態課堂追求“兼容性”“動態性”,主要是將英語學習方法、評價等環節集中在一起的教學生態系統。創建高校英語生態系統,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這對激發學生的潛力以及創新意識具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現在,高校英語教學盡管進行了全面改革,但是失衡的情況依舊存在,這導致大學生無法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另外,大學英語教學管理存在問題,讓生態的主體和環境很難聯系到一起;過去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僅僅看中考試成績,因此無法在教學實踐和學生的身心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過去的英語課堂學習主要是局限于教室當中,具有學習空間方面的制約,從而導致課內外學習出現失衡的狀態。不過生態課堂的出現,彌補了以上這些方面的不足,其主要是通過生態學的視角來進一步看待高校英語課堂,并讓英語教學具有生態和諧性。這些年以來,很多的學者重點研究了英語生態課堂和英語教師的角色問題。例如,“生態課堂”屬于滿足學生的生理特點以及學習習慣的課堂模式,其主要是將師生、學習環境、方法等組合成一個整體所創建的具有多樣、和諧特點的課堂模式。教師在這種模式當中,主要是設計者的角色。也就是說,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所“扮演”的權威者角色,進而變成能夠滿足生態教學模式的全新形象,他們都重視“和諧”“生態”,同時還對高校英語教學進行了全新的定位,并對教師的角色進行了轉變[1]。
二、生態課堂上的英語教師角色定位
在生態課堂當中,教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對他們的角色給予合理的定位。因此在今后,要用生態視角來對英語教師的生態角色進行定義,這樣才能夠創造出具有民主、和諧的英語課堂生態系統,并展現出“人與環境”之間的教育生態學基本思想,如此,就能夠讓外語教學實現可持續化的發展。
1生態課堂的設計者
在進行生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熟悉教材內容,并掌握好教學的重點。難點內容;對教學目標進行全面的分析;制定完善的教學方式,例如可以選用合作教學的模式,或者任務型教育模式等等;合理地安排教學步驟,例如每個步驟要采取何種教學模式,采用何種教學形式,要花費多久的教學時間等等;盡可能地調用生態元素,另外還要確保生態課堂具有一定的精度以及深度。
2教學過程的組織管理者
教師在創建完生態課堂之后,就要將其用到教學當中,然后對教學進行組織管理。教師在上課之前要盡量收集教學資源,并可以使用任務型或者情景式教學法等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掘出學生的潛能。另外,還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也就是說在教學期間,要將學生視作主體,但不可以使課堂教學太過自由,真正地做到收放自由才能夠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
3生態關系的協調者
教師學生、課堂生態環境是生態英語課堂最為主要的三個組成部分,在這三個組成部分中,教師具有主導作用,而三者的和諧關系,能夠起到增強生態系統協調性的作用。在過去的教學方式中,教師作為主體具有絕對的課堂話語權,上課期間經常采用“滿堂灌”的形式來進行授課,這種教學模式很難讓學生提起學習興趣。而在生態課堂當中,這種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師生在生態課堂中,能夠具有平等的關系,并可以實現互動交往。所以,在今后的生態課堂中,教師要讓學生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盡可能地讓學生去表達自己的觀點,突出他們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而教師要作為指導者,來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疑難解惑,這樣的話,就能夠讓英語課堂實現生態平衡[2]。
4開放式生態系統的引路者
過去的英語教學全都是在課堂里進行的,不過在采用了生態課堂以后,教育形式就發生了改變。其屬于一種開放式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可以讓內外部之間取得信息交流,并且共同發展。所以在今后的英語教學中,要從課堂走出來,將課堂搬到社會當中來,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來掌握教學內容,這樣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更能夠加深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并對學生讀、寫、說等能力的提高也具有很大的幫助作用,從而能增強他們的綜合能力。教師可以采用第二課堂的形式來進行英語教學活動,例如英語演講、表演等等,并設立具有真實感的教育情景,以此來提高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興趣。此外,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思想,來提高學生的交際水平,精準地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并給予他們充分的指導。
5學生的綜合評價者
課堂教學期間,教師要合理地評價學生的總體表現,不過這樣的評價要以鼓勵為主,并且還要具有針對性。同時,教師還要適當地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并對學生提出改正意見,將評價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融合,然后把它當作期末考評的重要參考依據。另外,也可以讓學生們進行自我評價,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6教育實踐的反思者在生態教學中,教師要確保課堂生態系統不能夠出現失衡的狀態,而若想實現這個目標,那么就一定要具有反思精神,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之處,并試圖去找到解決的方法,從而不斷地完善自我。而若想能夠更好地反思自己,那么教師就最好讓學生對自己的課堂表現進行評價,這樣一來就能夠獲取最為客觀的反饋,并根據教師自身的不足,來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從而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3]。
三、生態學視域下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策略
教師專業發展生態系統需要和生態學、教育生態理論等進行充分的融合,并且還要符合教師專業的特點,屬于一種多層次的生態系統。高校英語教師要刻苦鉆研,并在鉆研的過程中展現出自身的主體性,而且教育的主體內容還要與社會實際產生一定的聯系。所以教育生態系統在今后的發展中,一定要重視和社會、學校之間的協作性,這樣一來,高校英語教師的專業化才能夠得到可持續發展。那么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地討論一下生態學視域下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策略。
1主體性策略
教師在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生態系統中具有主導作用,所以在采取主體性策略期間,第一要做的就是盡可能地實現系統所需的物質要求,從而讓教師所付出的工作能夠符合收入標準,這樣的話就能夠讓教師對這一職業具有認同感,以此來增強教師的幸福感,進而展現出教師的主體性。第二,要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教師應該把教學工作與該校的背景相融合。要想讓教師的英語教學水平能夠適應英語教學的改革,那么不但要提高自身的英語文化水平,重視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同時還要在英語教學改革期間確立自身的主體性。另外,學校在管理過程中,還要確立教師的主體地位。高校的發展情況如何,主要還是在于教學水平,而想要提高教學水平,那么教師的專業能力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所有行政方式是增強教學能力的因素。高校在管理教師的時候,要從過去所采用的控制方式,轉化成為引導模式,更新激勵機制,開展教師提高培訓,保證他們能夠具備豐富的知識,創新教學形式,提升專業素質,這樣一來,教師和學校就能夠實現一同發展的目標[4]。
2整體性策略
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屬于完整的教育生態系統,在系統當中,所有的生態因子都是具有關聯性的,它們在互相的影響下,進而形成了整體。而作為教師,長時間都處于相對封閉的工作環境中,這很大程度地影響了教師專業素質能力的增強。合作能力是決定教師成長力的關鍵因素,如果教師之間能夠經常進行深入的溝通合作,那么對于他們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具有非常大的幫助作用。通過對英語教學發展情況的了解,我們能夠知道,現在社會普遍青睞復合型人才,而生態課堂就會成為主流。因此,教師之間不但要進行深入交流,學校也要讓各個專業的教師之間進行相互合作,以便能夠一同得到進步。創建教、學、研為一體的生態課堂教學模式,是確保高校英語教師能夠得到發展的重要前提。在英語生態課堂當中,教師的任務還是以教學為主,而實踐活動還是以教育科研為主。現在,一些高校英語教師的科研意識并不強,課題能力也不是很強。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與高校的實際狀況相融合,來開展有關研究工作,發掘教學期間所存在的問題,并查找相關方面的材料,然后撰寫有關的論文,再將研究所收獲的成果用到實踐教學工作當中去。在此期間,教師無論是在教學水平、理論知識水平還是科研水平都能夠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這樣一來就能夠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5]。
3可持續性策略
想要加強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第一要做的就是要制定完善的教師評價體系。在教育生態學視域中,能夠客觀反映教師專業性的是多維度評價模式。不僅要對學生做出評價,而且教師還要進行自評,教師之間也要進行評價。同時,所獲取的評價指標還要進行量化,全面獲取各種不同的看法。例如某所高校在對優秀教師進行評選的時候,主要就是使用量化評價標準。在進行評價期間,學生對教師的民主測評占40%,教學量占15%,指導學生學習占據5%,參與科研工作占15%等等。此外,還可以單獨創建加分項,比如教師在一年的教學工作中獲得過獎項,那么可以進行加分。因為外語是一門社會學科,雖然教學工作很辛苦,但是與理工教師相比,在學術、科研方面的水平還是有差距的。所以,學校在進行科研以及職稱方面評定的過程中,要采取多渠道模式來對教師進行考核,比如,創建教師教學檔案,這樣教師教學水平就能夠清晰地記錄到檔案當中,這對以后的評價工作會有非常大的參考價值。而且創建檔案,還能夠做到客觀評價,也就是說,可以讓評價體系來反映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此外,還可以創建教師評價制度,做到賞罰得當,防止讓教師出現太大的心理壓力,這樣教師就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語教學的工作當中。此外,還要創建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也就是指高校要不斷吸收全新的理念。英語是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去做出及時調整的學科,把能夠跟得上時展理念的相關學者請進高校,但是也要淘汰掉跟不上時展的教師。如若不然,英語教學實踐也只能是閉門造車。所以,要通過教師的級別來明確外出教學的具體方案,如果高校的條件不錯的話,最好讓教師出國深造,這樣教師能夠在真實語言環境里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語文化水平,并提高他們的專業化水準。而且,學校的相關管理人員要制定完善的進人方案。對高年級的學生最好設立第二外語課程。如果一些高校出現編制緊張的情況,那么就最好創建可持續發展的進人方案。一些高校因為沒有編制,所以不能夠確保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設立第二外語課程,這樣一來就無法確保可持續發展制度能夠順利地開展[6]。
四、結束語
對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的高校英語教師角色進行研究,不僅能夠提高英語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也是高校英語教學向前發展所必須要進行的工作,能夠滿足時展的需求。在研究期間,要掌握好生態觀,明確教師的生態角色,并使用合理的策略,這樣一來才可以讓學生提高自身的語言水平,并且也能夠增強他們的綜合素質。所以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相關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視生態課堂方面的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于佳穎,曲曉慧.教育生態學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論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5(11).
[2]呂康清,龍寶新.論教育生態學視域下的教師成長力[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
[3]王曉婧,陳文娟.大學英語教師發展的教育生態環境構建[J].呂梁學院學報,2013(5).
[4]劉吉俊.教育生態學視域下地方高校英語教師專業發展調查與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7):6—8.
[5]陳茜.大學英語教學生態系統簡論[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22.
[6]李學書,何珊.改變教學形式,構建英語生態課堂[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1(12):31—33
作者:劉彬 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