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化途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8期
摘要: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參與者和接班者,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成功與否。大學生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者。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化,可以通過“對話——體驗——生活”的環節來實現,基于此,筆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化路徑可以從情感契合的敘事對話、真實情境的個人體驗、知行統一的生活熏陶三個維度進行嘗試。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情境教育;內化;路徑
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參與者和接班者,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關系到對國家的政治認同、文化的信仰認同和民族的情感認同,關系到大學生未來政治參與和社會治理的能力和素養。大學生只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根植于心靈深處,產生歸宿感和敬畏感,才能外化于行,成為每個人習以為常并踐履的實踐精神,進而成為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者。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化,可以通過“對話——體驗——生活”的環節來實現,在承載著價值觀的理論敘事基礎上,促進受教育主體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形成良性互動和精神交往,使受教育者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生命意義,領悟自身存在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價值,最終形成符合社會發展和群體共需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
一、情感契合的敘事對話
知是行之始,“情”“意”是“信”和“行”的中介。“有道德的生活”首先認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使其成為“有道德知識的人”,能夠影響和指導行為,使行為有所改進和改善。“有道德的生活”是“有意義的生活”的前提,對話不能停留在敘述性的實然層面,更指向了應然層面,讓人成為“有德行的人”,即生活的“可能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是現成的直接道德知識的灌輸,而是間接道德觀念的養成,只有這樣才不會使學生頭腦里灌滿了關于道德的觀念卻不付諸道德實踐。第一,情感促進認知的升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化以大學生的正確認知為首要前提,即大學生能夠正確表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知識是經驗世界的總結,知識要成為每個人的“德性”和“德行”就要通過敘事對話以情感契合碰撞激發出情感共鳴。敘事對話是前提,情感契合是結果,對話蘊含著情感,事理要有情理,情理通過事理得到驗證。真正的教育是蘇格拉底式的,是對話式的,是經過反復辯難、比較、修正才形成共識的。只有平等的對話才能引起學生獨立的思考,才能引起學生內心的共鳴。一味地灌輸只能造就出有“道德知識”的人。
馬克思多次強調“人的世界”和“現實的人”,只有富有生命力的創造者和真正道德意義上的責任者才是教育的價值歸宿。所以,要努力探求對話的方法來取代灌輸。強制地灌輸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會陷入杜威抨擊的“直接道德教學”的怪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教育,絕不能單純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作知識灌輸給學生,使學生只獲得“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觀念”,成為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的人。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并不意味著大學生具備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價值觀念。而且學生在此種方式下獲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知識,也可能是與其外化的行為無關的和零碎的片段知識。科學世界和生活世界是統一的,也是有張力的,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是兩種世界的教育方式,人的生存具有二重性,人不但要認識自然,也要認識社會,二者統一于人的認識世界,基于此,科學世界的教育與生活世界的教育也應該是統一的,生活德育不是萬能的,知性德育也是必需的。道德知識作為一種知識符號,無法在教育中替代道德教育本身,道德知識的道德意蘊才是道德教育的本質表現。第二,情景促進認知的發生。敘事對話教學不是簡單的對話,更要重視情感因素,不但要有體驗,還要有啟發。
在教育教學中,部分教師以知識為中心,干癟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進行敘事對話,忽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的情感因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過程的內化要依賴于情感因素,所有道德判斷都內含鮮明的情感傾向,因此,要創設情境,營造情感氛圍,使學生獲得情感體驗。列寧明確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1]情感是一切人相互依存的東西,教育作用的發生一定有情感因素在其中,同時培養有情感的學生也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是師生之間心靈對話和精神交往的認識和實踐活動,教育所發生的影響是通過學生和教師在一定情境中的認知活動和體驗活動共同生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就是知、情、信、意、行諸要素的轉化過程,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情感起著極其重要的中介作用,認知伴隨著情感,情感升華著認知。大學生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不是單純地依靠理性認知和實踐經驗來獲得,必然有自我的情感共鳴,并據此作出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否則難以持之以恒。只有通過這種“心理層面”的心際溝通和情感交流,才能在“思想層面”上上升為對真理的追求。[2]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在承載著價值觀的理論敘事基礎上形成良性互動,是以心際溝通與情感交流為基礎的精神交往,絕不是一廂情愿。
二、真實情境的個人體驗
第一,教育構建的情境是師生共同作用的教育教學環體。教育構建的情境離不開對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深度挖掘。教育資源主要包括在歷史活動和社會實踐中積淀下來的知識、經驗、技能、制度、人格、理念、設施等基本要素。而針對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是可以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的教育資源,主要是指以高校、教師和大學生為軸心所能輻射出的各種各樣的一切知識、信息和經驗。狹義的教育資源概念具有包容性的同時,更具有針對性,體現了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性。該概念的基本內涵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高校通過營造出立德樹人的校園文化,發揮校園文化的熏陶功能。二是教師通過提升專業素質和創新教學模式,發揮教師的示范功能。三是大學生積極參與的各種活動教學,活動教學促成彼此交流和互動,發揮“朋輩引領”作用,實現大學生群體的凝聚功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渠道要善于抓住和運用這些教學資源,重視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實現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效銜接,實現課堂文化和校園文化的有效融合。教育絕不是單純的言傳,更是身教。在知識爆炸時代,獲取知識的手段豐富多樣。可以說,在知識性方面,誰都不缺老師,但學生素養的熏陶、理想信念的引領、思想境界的提升、思維方式的轉換、人格品性的養成、創造精神的培育,需要人師的心靈感化、文化濡化和深度對話,以教師的教育性和師范性的專業引領促進學生成長。大學生在“修業”的同時,更要注重“修身”;所有教師不能片面地注重“言傳”,更應該強化“身教”。所以,要在教育中實現教育教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所有這一切才構成教育的情景。教育情境可以是預設的,也可以是生成的,也可以在預設后的教育進行中生成。教育情境預設是教師和學生根據教育目標,經過精心的挑選設計或者積極主動構建的、針對相應教育內容的教育環境。這種教育環境具有生動性、情感性、仿真性,它包含教育教學所需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它不同于現實的“事物的環境”,它是經過藝術地、科學地組織和加工注入知識信息和文化的“文化環境”,它能激發學生教育教學中的深刻體驗,對學生具有更高的認識意義和認識價值。學生在教育中獲得知識的方式有兩種:一是日常情境中的學習成長,通過日常生活實踐獲得現實世界所必須的學習,這部分知識來源于經驗世界;二是教學過程中的學習成長,進入符號意義的精神文化世界獲得所必須的學習,這部分是精神文化世界的繼承。要實現兩個世界知識成為學生自我世界的知識的目的,需要構建情境,完成知識由學生的外部世界向學生自我世界的轉化,而轉化發生的場域就是教育情境。
第二,情感體驗是價值觀教育成功的基礎。大學生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不是單純的認知過程,更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學生也總是以某種情感來了解、認知和學習,由于“觸景生情”,才有了認同和信奉,如果這個過程缺乏感情,就很難教育和感化學生。進入教育構建的情境世界,對學生而言,除了蘊含的認知意義之外,還具有情感意義,學生置身于學習情境之中時,猶如身臨其境,情感在人的認知活動中具有動力作用,這樣學生得到的認知才是理性的認知,才能夠再次指導實踐活動。教育情境即一種實踐活動的建構,在情境的對象世界中獲得對象的體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在一定的情境和生活空間里發生的,因此,要把學生帶入體驗情境中,使其有能力體驗自我和創造自我。教育情境的建構應以人對生命意義的把握過程為基礎,在一定意義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主體與教育情境相互作用,體驗教育情境中蘊含著的生命意義,領悟自身存在以及世界的意義。個體的體驗不是抽象存在的,離不開他所處的社會環境、歷史現實和文化沉淀。因此,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中,通過把握表象經驗和現實生活的關系,把體驗生命的過程建立在新鮮材料的基礎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這種美好理想和價值理念滲透在教學情境之中,促進外部生活世界與學生情感世界的恰當對接,促進教育需要的各種情境與真實的學生生活世界相互銜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但要強化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知識理解,更應當強化對價值觀的情境體驗。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不在活動中養成,就如不下水而學游泳。教育是為人類能夠終身領悟世界和自我真諦服務的,這個教育過程需要構建教育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感知。
三、知行統一的生活熏陶
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立足大學生的生活,確保大學生在生活中認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生活世界。第一,要認知于生活世界。“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意識形態,它起源于生活,脫離生活便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生成價值自覺和實踐自覺。學會生存、學會生活是教育的目的,生活既是學習的內容,也是學習的方式。促進價值觀教育與大學生的生活接軌,是大學生將理論內化于心的必經之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生生活,首先,可以從大學生的生活訴求著手。生活訴求是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不可回避的話題,因此,應該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的生活訴求的一致性,讓學生真實地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例如,促進大學生有序參與高校民主管理,保證大學生有利益訴求和維護權益的常規渠道。其次,可以從大學生的各類生活著手。
大學生進入大學校園面臨多方面的具體生活問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融入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可以融入班集體建設,也可以融入大學生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再次,可以從大學生的生活話語著手。由于大學生的年齡、性格等特點和“互聯網+”的微時代等因素,使得大學生擁有了獨特的話語表達方式,如“藍瘦、香菇”“三生三世體”等獨特話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話語表達方式,也要嘗試用類似的話語表達來解讀和剖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轉向生活化。第二,要服務生活世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源于生活是為了更好地回歸到社會生活中,從而服務于生活,這樣扎根生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才能有牢固的基礎,才能有綿延不絕的生命力。要影響人們的生活,激發每個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這就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大學生普遍關注的熱點或者難點問題緊密關聯。例如就業問題、醫療問題、住房問題、教育問題、國家利益問題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讀和剖析這些問題,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判斷,也會促進大學生外顯出行為的自覺,同時又印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科學的、具體的、實用的。“
從大學生的生活出發,結合現實中每一個具體而微的場景,結合身邊每一個具體可感的‘故事’,通過感知、領悟和升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個字的‘知識體系’轉變為‘認知體系’,繼而轉變為‘認同體系’,最后升華為‘信仰體系’,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成為大學生心靈的羅盤,而且成為他們行為的指南,從而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5]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影響人們的生活,激發每個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內化成為每個人配享幸福的素養,影響每個人對生活的看法、觀念和日常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才有意義。在生活中檢驗。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必將是一場“持久戰”,要想獲得決定性的勝利,就要杜絕虎頭蛇尾,避免浮于表面的不良現象,始終如一地致力于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教育工作,把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到實處,落到細節上來,落到小事中,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道德品格的新時代大學生。“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
這就說明了社會生活能夠成為檢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的途徑,一是大學生對于自身的認知方式還不完善,自我認知結構尚未成熟,盡管有時候他們在思想觀念上已經認為形成了深刻而全面的認知,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往往與之前所認知的觀念相反,在行動上呈現出“半截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效果,成為了行動上的“矮子”;如果只是憑借知識性的考試,或者大學生的主觀范圍內的原地徘徊,問題是無法得到根本解決的。同時,也不能單純訴諸于核心價值觀理論本身的客觀性,必須要有大學生參與的實踐活動來綜合衡量;二是由社會生活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所決定的,通過社會生活實踐可以使得大學生的主體認知與實際行動相比較,從而得到更為可靠的檢驗結果。總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必須打破以知識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模式,否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就會變成高居殿堂的空殼理論,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時,必須堅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原則,從多角度積極探索創新價值觀教育的內化路徑,使大學生生成符合主流價值的健康價值判斷和合理行為選擇,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細致入微和扎扎實實。
[參考文獻]
[1]列寧.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李春會.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4]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徐艷玲.生活化: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命題[N].中國教育報,2015-05-21.
作者:李春會;李亮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