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礎教育在“第一動力”上的歷史自覺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創新發展為首的新發展理念導引下,新時代的中國迎來了具有標志意義的創新周期。無論從基礎教育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基礎教育創新素養培育水平上看,還是從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在創新教育的銜接上看,抑或從國際化視野比較、牢固樹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自信上看,基礎教育界理當感時憂世,應在“第一動力”上樹立起高度的歷史自覺。這是時代賦予基礎教育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關鍵詞:基礎教育;創新;第一動力;歷史自覺;歷史責任
在黨的報告中提出,要“加d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從鄧小平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創新發展為首的新發展理念導引下,新時代的中國迎來了具有標志意義的創新周期?;A教育作為培養和輸送創新人才的第一站,對整個民族的創新發展起著基礎性、決定性作用,其地位舉足輕重,牽一發而動全身。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基礎教育界理應感時憂世,切實把創新教育深度融人基礎教育全方位和全過程,承擔起創新發展的時代使命。這是基礎教育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上必須建立起的歷史自覺。
一、基礎教育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毋庸諱言,學界、教育界乃至全社會對基礎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上的基礎地位是有所認識的。諸如:中小學階段是少年兒童個體創新素質和創新意識形成的關鍵期;基礎教育階段是人格形成的基礎而又重要的時期,尤其應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培養當作重點,促使其樹立創新理想,激發其創新動力,使創新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這些認識,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如果說多年來人們對基礎教育在實施創新素質教育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有一定的自覺認識,那么,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新時代,人們又是如何認識基礎教育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呢?對這一問題的準確回答,凸顯在“第一動力”上基礎教育必須承擔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黨的報告規劃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行動綱領,即2020年進人創新型國家行列,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那么,作為培養和輸送創新人才第一站的基礎教育居于,怎樣的地位、起著什么作用?千秋基業,人才為要;人58才基業,基礎為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探索以創新驅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把實施創新發展作為五大新發展理念的首要一條,深刻地揭示了當今世界發展趨勢,彰顯了中國適應世界潮流的作為。把實施創新教育的工作做好做實,為創新發展這一“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提供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是基礎教育的職責和本分。國家應該把基礎教育實施創新教育的目標明確化,使之成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總目標的基礎目標或第一子目標,讓基礎教育創新素養教育成為撬動創新發展的“第一杠桿",成為全社會尤其是基礎教育領域廣大工作者的自覺意識和行動。這一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要求基礎教育工作者進一步認淸基礎教育在構建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報告提出了“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歷史任務。以建設商效協同的創新體系為框架依托,推動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創新發展,謀求科學有效的創新資源配置,盡最大可能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局面,是新時代中國旨在走出一條卓有成效的創新驅動發展道路的體現。而基礎教育實施創新教育的工作做得扎實有效,將成為構建國家創新體系的奠基工程,為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和完善起奠基石作用。
二、目前基礎教育創新素質培育水平審視
目前基礎教育在培育學生創新素質的水平上處于一種怎樣的狀態?這種狀態能否有效推進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做出實事求是的回答。實事求是地說,答案只能是否定的。我們不能被新時代以來具有轉折意義的創新發展步伐和成就“遮望眼”。進人新時代以來,我國迎來了“創新的春天”,“墨子”傳信、“天眼”探空、“神舟”飛天、髙鐵飛馳,創新驅動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部分領域還躋身世界科技領先方陣。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無論從質上還是量上,我國創新人才隊伍與世界一些創新型國家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我國世界級科技創新大師匱乏,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嚴重不足,最能反映國家創新水準的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和技術發明獎勵一等獎時不時地被“虛位以待”,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與生產和創新實踐嚴重脫節。科技人才隊伍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并不髙,人們期待的創新人才充分涌流局面并沒有出現,這與擁有近14億龐大人口體量和世界第—的基礎教育體量是很不相稱的。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這與基礎教育在實施創新素質教育上違背規律的認知觀念和低下的實踐操作密切相關。在學生創新素質培養上,至今依然存在諸多嚴重背離創新規律的認識和實踐上的誤區。實現對誤區的清醒認知和強力糾錯,基礎教育才稱得上在“第一動力”上具有了歷史自覺。長期以來,我們把創新教育與選拔教育、精英教育畫了等號,不僅精英教育成效一般,更是排斥和漠視了大多數少年兒童的創新離賦。然而,事物發展的規律卻是:“只有在深厚的、普遍的人的創造性的基礎上,才能使優秀的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選拔教育、精英教育不如“造就教育”。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實施創新素質教育的航船總是受到應試教育“冰山”的阻隔,甚至許多年輕學者失望地說,有生之年難以看到應試教育“冰山”的融化。如果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就因為疲于應試而喪失了自由思考、理性分析與獨立判斷的血液,在未來又何來創新的活力?常常面對不堪忍受的重負和高壓,無論是學習者還是研究者,身心疲憊的他們對知識的態度可想而知了。長期以來,人們誤認為只有窣握完備的基礎知識才能實現創新,把早教、多教視為創新的圭臬,把髙效率的文化知識獲取作為創新型人才的根本素質。我國在基礎教育知識體系的完備性和學生掌握知識的全面性方面是舉世公認的,我國學生在國際上的各種學力測試中捷報頻傳,而創新人才的質與量卻長期處于整體性劣勢地位。值得深思的是,被普遍指認基礎教育差的美國,卻在創新型人才方面層出不窮,其諾貝爾獎獲得者約占世界四成。值得慶幸的是,實踐和認識上的誤區正逐漸被揭露。對基礎教育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重要性上“知其然”的認識,必須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理性認識高度,必須上升到全社會的理性認識高度。從人才素質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視角看,能夠支撐并實現創新的人才,其基本要素無外乎動機、情感和思維品質等。首先,探求未知的興趣和動機是未來創新能力和創新行為的本源,是創新的發動機。沒有基礎教育階段對未知的興趣和動機,人的一生難以產生創新的沖動。其次,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協作精神、精益求精的科學求實態度和堅忍不拔、不怕失敗的個性心理品質等情感因素,是未來創新能力和創新行為最持久的動力和最雄厚的基礎。這種情感因素,大大髙于一般具體思維技巧和行為能力。沒有基礎教育在人的少年期的情感培育,一個人即便有了創新的意識和沖動,也難以形成創新的品格。再次,從思維品質上說,少年時期養成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特質,包括思維方式、智能結構和行為傾向性,是日后實現創新的“路徑依賴”,在較大程度上規范著創新主體的創新過程和行為方式。這些創新所依賴的基本要素及其有機統一所形成的個體綜合素質,只能在基礎教育這—黃金階段養成,從而在事實上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創新教育規定了不容推卸的責任和要求。若失去基礎教育黃金期的培養,創新行為則會出現“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的窘狀??梢?,歷史自覺不僅包含對基礎教育在推動創新發展中的重要性的認識自覺,包含對當下基礎教育對學生創新能力低水平培養上的認識自覺,還包括對低水平根源的認識自覺,以及在傾力改變違背創新教育規律的誤區上的行為自覺。
三、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創新教育銜接問題
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銀付曾在一次采訪中細致描畫過一個典型現象,反映出我國基礎教育與髙等教育銜接上令人尷尬的窘境。與美國基礎教育相比,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業負擔過重。在美國,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科教育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一般是比較低的。但是,學業要求不高的美國孩子一旦到了髙中,尤其到了大學階段,猶如上足了發條,開始發力。美國哈佛大學一個學生一周的閱讀量,等于北京大學一個學生—年的閱讀。顯然,美國孩子的壓力是到了大學階段才有的,而我國的孩子早在基礎教育階段便早早背負了沉重的學業負擔,而到了大學這樣一個最應該汲取知識和凸顯創造性思維成果的階段,卻好似脫了繼的野馬,突然間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今天,基礎教育與髙等教育銜接的問題,又在多大程度上因十多年前報告文學作家王宏甲的《走向新教育》所帶來的震動而有所改變呢?2014年國家曾《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新一輪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將以學生的綜合素質、個性發展、創新精神與能力為考査重點。我們不禁要問,《意見》又在多大程度上消融了應試教育的“冰山”?從《意見》頒布4年多來的改革效果看,盡管有些成效,但“冰山”依舊。或者說,應試是必需的,但應試什么、什么樣的應試指揮棒能夠“指揮”基礎教育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而有效推進創新教育深度融人基礎教育呢?癥結已昭然若揭,改革不能再了無痕跡。首先,沒有從應試教育或以知識性學習為根本導向的教育觀念向以培養創新素養為根本導向的教育觀念乃至行為方式的徹底轉向,沒有在這種轉向上的歷史自覺和自為真為,就不是基礎教育在“第一動力”上真的歷史自覺。倘若如此,我們正在或將要進行的基礎教育實施創新教育的改革,要么原本就是葉公好龍或掩耳盜鈴,要么就是南轅北轍,還將繼續沿襲楊銀付先生所描畫的基礎教育與髙等教育在創新教育銜接上的尷尬窘境。其次,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上,需要進行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如在創新素質培養上,注重加強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協同研究,切實建立起創新人才無縫對接的培養機制。就是說,在基礎教育和髙等教育階段,都要以創新素質培育為根本指導思想來設置課程和各種教育教學環節,并力求避免兩者重復,消除基礎教育與髙等教育長期以來各自為政的局面,以便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兩者的有效銜接。
四、國際化視野比較的警示
據報道,2009年教育進展國際評估組織曾做過一個調査。結果顯示,在21個國家中,中國孩子計算能力排名第一,但想象力卻排最后一名,創造力排第17位而居倒數第五。學界曾發問:“今天的學生必然地要成為中華民族的未來民族族群,我們今天的基礎教育究竟給予了中華民族未來的學術創新以多大可能?未來的‘我們’能夠繼續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嗎?這是我們不得不去反思、不得不去盡快作出及時應對的重大現實問題?!边@種“反思”“及時應對”已過去十多年,其警示對于我們從國際化視野比較中樹立起“第一動力”的歷史自覺具有怎樣的啟示意義呢?察勢者智,馭勢者贏。必須從民族國家未來發展的宏大敘事中,思考我們究竟該與國際社會比較什么。顯然,比較的內容決不是什么唯知識性的比拼。哲學家柏拉圖認為,我們可以斷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他們可以把知識裝進空無所有的心靈里,仿佛他們可以把視覺裝進盲者的眼里一樣。懷特海在其影響深遠的《教育的目的》中強調,在人們普遍識字和圖書館眾多的時代,大學存在的理由僅僅在于它使青年和老年人融為一體,對學術進行充滿想象力的探索,從而在知識和追求生命的熱情之間架起橋梁。在這里,兩位思想大師并非針對創新教育而言,而是針對教育而說的。教育的目的已然如此,創新教育本身豈有他理?換言之,教育的目的和本質原本就是創新教育。指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想想美國從不放開對我國髙新技術出口產品的限制,我們該作何感想呢?我們在國際化視野比較中要上升為歷史自覺的,只能是以創新為教育目的的歷史自覺。擴大開放讓我們深度參與國際競爭,旨在提升我國的核心競爭力。那么,對全民創造力的培養和提升,才是追趕國際教育水平、強化人才競爭的必由之路和不二選擇。
五、牢固樹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自信
《新華文摘》2018年第1期轉載了劉自成《牢固樹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自信》一文。盡管它遭到了個別學者的“質疑”,但劉文與質疑討論的卻不是一個問題。我們認為,以“質疑”來否認劉文的觀點,哪怕是個別觀點,都是我們沒有建立起教育自信的表現。問題是我們的教育自信究竟指的是什么?我們究竟該在哪些方面自信?隨之而來的,便是在哪些方面不該自信或不該盲目自信。劉文以上海學生連續兩次獲得經合組織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測試第一并引起許多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廣泛關注等眾多實例,來說明我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競爭力不斷上升,并由此增強了我們的教育自信。這其實并沒有否認我們在基礎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實施創新素質教育上的不足和落后。上海PISA項目負責人張民選教授在談到PISA時指出,我們在自信時還要自省和自覺,三門學科不能代表基礎教育,上海不能代表全國,基礎教育亦不能代表髙等教育。因此,在自信的同時還要有自省,才能夠認清事物的原本面目。劉文以事實為根據,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自信具有深厚的實踐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道路、巨大教育成就、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不斷攀升、中華優秀傳統教育思想滋養,都是我們自信的理由。但劉文也提出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系統推進育人方式等改革,使教育發展更加符合時展潮流,更加符合教育自身發展規律,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飽含著對創新教育新境界的追求和渴望??傊瑥睦喂虡淞⑿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自信上看,基礎教育在“第一動力”上的歷史自覺,要求我們在教育自信的基礎上,拋卻多年來導致創新教育低效和無效的路徑依賴,在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培養機制、培養方式和評價機制上進行全方位改革。這是容不得我們再一次等待或懈怠的歷史自覺,是時代賦予基礎教育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
參考文獻:
[1]毛杰.面向21世紀的基礎教育: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奠基[J].創新人才教育,2014(2).
[2]楊欣,張輝蓉,宋乃慶.基礎教育對創新人才培育的障礙與對策[J].中國教育學刊,2012(11).
[3]閆溫樂.培養創新人才從基礎教育開始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銀付教授專訪[J1.外國中小學教育,2014(2).
[4]陳秋仙.學習的自由與自覺:基礎教育給予未來學術創新以多大可能?[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6(4).
[5]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6]劉自成.牢固樹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自信[N]?中國教育報,2017-11>02(006).
作者:王新建 管愛花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