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暴力犯罪現狀及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它不僅對社會的正常秩序帶來影響,也給學校、家庭及自身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就主觀因素而言,與其身心發展特點和主觀意識密切相關;就客觀因素而言,家庭、學校及社會環境中的不良因素對其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預防此類犯罪,需要凈化家庭、學校及社會環境,當然,更需要大學生通過自我教育,培養其良好的性格品質,從根本上預防犯罪的發生。
關鍵詞: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現狀;原因
在校大學生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畢業后走入社會將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是整個社會潛在的精英群體。但近年來在校大學生犯罪的新聞屢見報端,尤其是一些暴力犯罪,其行為的殘忍程度已經超越了人們的想象。大學生暴力犯罪不僅破壞了其在社會中的形象,給家庭造成巨大傷害,同時也危害了社會安定,影響了自身的健康成長。所以,如何使在校大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展,避免走入暴力犯罪的迷途,將有著重大的理論與實際意義。本文試圖通過對在校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暴力犯罪的現狀與原因進行分析,為大學生暴力犯罪預防提供一點粗淺的看法。
1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現狀及特點
就年齡而言,大學生一般處在18—22歲這一年齡段,思想與行為變得獨立和成熟,心理也由不成熟向成熟轉變。大學生擁有豐富的情感,較強的獵奇心理,朝氣蓬勃的同時也伴隨著血氣方剛,易沖動。再加上他們的認知力還未健全,思維的批判性與辨別是非能力還不是很強,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2]縱觀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的現狀,其行為主要表現出以下方面特點:
1.1從性質上看,以侵犯財產型犯罪為主
侵害財產型犯罪,就是最終以非法占有錢財為目的的犯罪。當今社會的發展不均,造成貧富分化的加劇,使得大學生之間消費水平差距很大,個別經濟條件差的學生經不起誘惑,虛榮心與個人需要得不到滿足,以搶劫、搶奪、重傷殺人等非法手段來獲取財物,從而滿足自身的欲望。據統計,大學生侵財方式以搶劫為主。
1.2從形式上看,團伙性突出
在校大學生大都在校居住,大學校園是一個相對封閉、獨立的“小型社會”。由于學生都來自全國各地,生活條件、個人性格與家庭背景都不盡相同,卻都渴望得到關注,年輕人喜歡爭強好勝,但心理上對于單個犯罪卻存有恐懼,于是,他們在犯罪行為上需要借助人多勢眾來共同實施,而校園這類人員相對集中的環境中,班級、社團、學生會、老鄉會等組織為其提供了條件。如某市對115名暴力犯罪的大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打架斗毆人數為106人,占總人數的92%,其中群毆占了當大的比例。
1.3從年齡上看,暴力犯罪的大學生年齡比較集中
從犯罪年齡看,暴力犯罪的大學生,年齡多分布于17至25歲這一年齡段,特別是20至22歲之間的大學生,屬于暴力犯罪的相對高發期。在此階段,大學生學業已過半或者即將面臨畢業,對以后自身的發展比較迷茫:是選擇就業還是繼續深造沒有明確的目標。于是,對前途的擔憂、與同窗間的矛盾、戀愛關系的轉變等等問題都會使大學生產生焦慮,進而導致傷人或傷己的攻擊性行為。
1.4從地域上看,主要集中在生活區
從地域上看,大學生暴力犯罪主要集中在學校、宿舍、食堂等平時生活圈附近相對熟悉的場所,其中,犯罪地點選擇在寢室占據比較高的比例。這與寢室中平時大家疏于防范,也難以防范有關。如2014年復旦大學林森浩做完實驗后將其用于實驗含有劇毒化合物的殘渣帶至寢室,注入飲水機中,導致室友黃洋中毒身亡。2004年2月云南大學學生馬加爵先后用鐵錘砸死4名室友之后,為了掩蓋自己的犯罪行為將這些室友藏于宿舍櫥柜內。[3]
1.5從心態上看,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
大學生暴力犯罪容易受外部因素影響,具有較強的突發性。這種突發性的犯罪,往往事先毫無征兆性。如西安音樂學院學生藥家鑫將張妙撞倒后并連刺數刀,致受害人死亡。藥家鑫在事先并沒有對犯罪進行預謀,只是在撞倒張妙后產生恐懼心理,加之害怕被受害人訛錢,遂用刀將被害人捅死。[4]他的殺人動機就是在一瞬間產生的,這一案件也突顯了突發性的案件往往是犯罪人受某些特定的情境刺激,情緒與心理處于亢奮狀態下,來不及進行過多的思考判斷所實施的犯罪行為。
2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2.1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產生的主觀因素
犯罪學理論指出,“犯罪是犯罪人在特定心理支配下在特定犯罪情境中同被害人利益沖突的結果”。雖然個體犯罪原因各不相同,但無論哪種犯罪,都是在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相互作用下產生的。主觀因素的缺陷使得不良客觀因素被主體所接受,就不會讓主體形成犯罪心理,進而導致犯罪行為,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亦如此。
2.1.1生理因素在校大學生經歷了青春發育期,身高、體重基本達到成人水平,他們精力旺盛,學校需要提供并引導其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課余活動;性發育成熟,學校需要加強性知識和性道德觀念教育,使大學生們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如果旺盛的精力得不到正當的宣泄,就可能參與打群架或搶劫等違法犯罪;如果沒有形成正確的性道德觀念,就可能形成性犯罪的沖動和行為。
2.1.2心理因素人格是行為的基礎,犯罪心理的最初表現就是人格的缺陷。大學生雖然生理發育成熟,但心理發展并未完善,人格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如影視作品播放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式”這樣的思想,無不是變相的推崇用暴力手段來解決問題。于是,對暴力的行為進行模仿,并認為解決矛盾的方法只能是暴力手段,這一觀念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大學生。許多大學生從小就備受父母親人的放縱溺愛,養成了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性格。同時,在當代的教育體制下,家長與學校的焦點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并沒有去重視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及心理健康問題,使得大學生在自我人格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不良傾向時沒有得到及時糾正。[5]進入大學后任其進行自我膨脹,當感到自尊受到傷害時,就訴諸暴力。不成熟的戀愛心理與不正確的戀愛觀念也是導致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的一個因素。大學生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慢慢地發生變化,在情感方面也有了不同的需求,一旦感情受挫,情緒失控,就會走向極端。如曾經發生在河北大學校園的一起殺人案就是因為情感問題沒有處理好所導致的。兩名男同學同時喜歡上一名女生,最終拔刀相見,導致一名男同學喪生。
2.2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產生的客觀因素
大學生在人格發展方面出現的不良傾向,與家庭、學校教育密切相關,現就家庭、學校、社會中的不良因素對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的影響作簡單分析。
2.2.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人格的形成起著核心作用。原生家庭的缺陷很可能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埋下深深的隱患。譬如,在我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長過多地關注學生的成績而忽視孩子人格的培養;在產生矛盾之后也不懂得與孩子進行溝通,甚至完全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解決孩子的問題,最終結果導致親子之間的疏離。有調查表示,長期在家長粗暴打罵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敏感多疑、心理脆弱、急躁易怒、抗壓能力差,且更容易心理失衡,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抑制,更容易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2.2.2學校因素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學習技能的地方。大學校園不僅僅是知識傳播的場所,更是教授學生為人處世,形成健全自身人格、健康心理的場所。但是,由于方方面面因素的影響,學校也絕非一方凈土。比較典型的表現:忽視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培養,致使一些學生品德低下;班上的“優等生”自視清高不好相處;成績相對不那么理想的學生,在班集體中找不到屬于自己的存在感,感受不到集體的關愛,而感到自卑。再加上就業壓力,導致有的學生自暴自棄,為暴力犯罪埋下隱患。
3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的預防措施
大學生暴力犯罪,已然成為社會穩定的嚴重問題,預防大學生暴力犯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它涉及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從自身角度出發,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正確的人生目標和方向,正確面對生活、學習、戀愛、就業等帶來的挫折與壓力,同時,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家長要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健康成長,把握正確的教育方式,使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學校要加強思想道德、法制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發揮心理咨詢的作用,重點關注那些需要幫助的學生,提高他們的抗壓能力及人際關系能力,做到防微杜漸。同時,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暴力電子游戲的控制及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督,嚴厲打擊淫穢色情、暴力視頻等傳播,凈化環境,預防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的產生。在校大學生暴力犯罪是一個沉重的話題,其一旦發生,不僅會改變雙方當事人的人生軌跡,也將給當事人家庭帶來嚴重后果甚至是滅頂之災,不良的社會影響更是無法估量,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重視,特別是高校自身的重視。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WTO).世界暴力與衛生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2]黃娟.中職校園暴力的影響因素及干預策略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3.
[3]鄧國良.校園暴力預防和應急機制之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52.
[4]姚建龍.校園暴力控制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280.
[5]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R].人民網,2014-07-25.
作者:彭科蓮 單位:湖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