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招生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以就業力提升為宗旨,創新人才培養方式,調整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
1.本科生培養——“致力于培養中國最優秀的本科生”山東大學在本科生培養中一直踐行“三種經歷”,即第二校園、海外學習和社會實踐經歷。學校先后與武漢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使學生有機會“考一所大學,上兩所名校”;與4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120多所大學建立校際協議(包括耶魯大學、杜倫大學、多倫多大學、東京大學等名校)也使得學生有了國際視野,開闊了思維;具有良好的動手能力和實踐經驗的畢業生無疑更容易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學校先后與魯能集團、浪潮集團等大型企業及多家銀行建立合作關系,搭建實習基地,強化實踐環節,未雨綢繆,為學生就業夯實了基礎。
2.研究生培養——“一個學生,兩個導師,三種經歷”研究生的“雙導師”是指除了傳統意義上的導師之外,還有一名來自校內其他專業或來自校外的“合作導師”,學校還要求應用型學科的研究生必須具有社會實踐經歷和合作導師。據統計,山東大學每年有20%左右的博士和10%左右的碩士到海外學習或聯合培養。
3.多元化人才培養——多樣化、個性化、現代化、國際化深化學分制教度改革,開展形式多樣的選修課,開辦暑期學校,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條條大路通羅馬”;允許學生提前或延期畢業,實行本碩連讀、碩博連讀,實現了“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公共外語、計算機分級教學、開設不同層次的輔修課程和舉辦不同類型的實驗班、尖子班,使教學有的放矢,針對性增強。
二、以就業前景為依據,優化專業設置,賦予學生廣闊的專業選擇自主權
1.從專業口徑來說,山東大學建立了學科交叉的本科教育機制。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勢,鼓勵學院、學科之間的交互聯合。一系列打破學院界限、校區間隔的專業誕生,如金融數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等。而跨學院雙學位如英法雙學位、國英雙學位等的培養模式無疑也為畢業生就業前景涂抹了明亮的一筆。
2.從專業空間來說,山東大學在專業選擇上給予了學生高度的靈活性。一方面,學校按照大類招生,給予學生一年充裕的時間選擇大類下的專業;另一方面,允許學生一年后跨學院、跨門類、跨學科更換專業。另外,近幾年各學院開辦的利用周末、寒暑假學習的第二學士學位班不僅挖掘了學生的內在潛力,也為學生拓寬了發展途徑,增加了就業空間。
三、以就業政策為契機,突出素質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破解當前新農村建設、西部建設人才“瓶頸”難題和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這兩大難題通過地方選調生、“大學生村官”計劃、三支一扶計劃和“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這個大舞臺可以找到結合點。山東大學所確立的“大學使命”中,最核心的一條是“擔承社會責任”。近年來,山東大學服務西部、服務農村人才逐年增加,使盤活人才資源與服務社會需求找到了最佳結合點。當然,當前就業壓力依然較大,如何化“危”為“機”仍然是高校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需要面對的緊要問題。招生、人才培養模式與就業的有效銜接仍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
作者:張潔翁祥棟單位: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