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商業步行街鋪裝設計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建筑裝飾裝修雜志》2014年第八期
1折衷主義思想對設計的影響
折衷主義思想不但活躍在哲學領域也影響了藝術風格的革新。例如將對立面或者各種不同系統的元素組合起來的手法形成的拼貼藝術。這是一種物質表現的組合,它將不同元素進行提取、簡化與整合。畢加索在完成第一幅粘貼畫《帶藤背椅的靜物》時,他通過提取靜物的特性,利用印有藤椅圖案的蠟紙運用粗繩進行粘貼作品,模糊了現實與印象,奠定了20世紀藝術粘貼的原則。這種隨性的折衷設計手法最后形成了波普藝術。而后者是將生活日用品中的素材進行有靈魂地結合和創作,突破前期的表現主義傾向而具有象征意義。正如迪昂•瓦霍爾(1930-1987)解釋說“想要不帶任何提示地讓事物自己說話”[3]。20世紀初由于受到西學東漸的影響,中國的建筑師們迅速地接收了折衷主義思想,將不同時期的西方古典建筑元素與中式裝飾格局相結合,產生了一批不錯的折衷主義建筑實踐,例如上海的花園洋房,武漢的里分住宅等。綜上所述,作者總結出折衷主義在設計中的表現方法:有選擇性的提取與拼貼、融合,賦予設計一定的精神內涵。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折衷主義的設計手法在我國當今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都非常盛行。因為它將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設計元素進行整合和再創作,滿足了不同人群的審美需求。
商業步行街(Pedestrianmall)原型是傳統的沿街集市貿易和露天市場,小販在街道兩旁鋪設店鋪進行售賣物品,顧客在街道中挑選貨物。現代城市商業步行街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商業區,通過人車分流的形式以休閑購物為主要導向,集商業、社交、娛樂于一體的綜合步行系統。以上特點決定了步行街鋪裝設計不僅需要滿足基本物質功能的承載性,更需要具有藝術審美的美學價值。然在價值觀多元化的背景下,我國的商業步行街在鋪裝設計上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2.1拿來的圖案我國的商業街鋪裝圖案可謂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大量的曲線拼花,渦卷紋樣,盡顯裝飾主義的藝術與美感。但這些外表精美的圖案大多來源于西式“拿來主義”,僅是單一的抄襲與搬運,缺少與地域文化的融合。
2.2硬質的鋪裝為了營造豪華氣派的效果,商業步行街往往采用大面積的硬質鋪砌,例如大塊大理石的運用比比皆是。這樣的鋪裝不但造價高昂,而且阻止了雨水的下滲,阻礙了土壤生態系統的豎向循環,原始的自然有機生境遭到了割裂;甚至有些步行街為了制造奢華的視覺效果采用了大量的鏡面材質,這樣不但容易產生眩光,給購物者帶來心理上的不適,更會在雨天產生濕滑,存在安全隱患。
2.3混雜的肌理清代“肌理說”中翁氏認為“肌理亦即神韻”,豐富的肌理能提升審美者對本體的興趣,豐富空間形態與視覺效果。但是一味地追求所謂的藝術肌理效果,進行過多的層次細分反而使得購物人群在商業步道中迷失自我,失去了明確的商業引導性。
2.4濫用的生態隨著生態思想的日益普及,城市建設中大量的水泥、柏油、石材、壓印藝術地坪等硬質鋪裝正逐漸被生態鋪裝取代。然而由于商業步行街是個綜合性的室外空間,設計者沒有考慮到購物群體的特點及行為習慣,生硬地濫用生態磚和不合理的細節設計反而影響了步行街的舒適度。
3.折衷主義思想在楚河漢街鋪裝設計中的應用
楚河漢街商業街項目位于歷史悠久的楚文化之都——武漢,項目規劃面積1.8平方公里,總建筑面積340萬平方米,全長1500米,是目前中國最長,也是世界最長的城市商業步行街。楚河漢街不僅是商業街區更是武漢城市歷史文化和生態景觀工程的范例。由于武漢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留下了很多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跡,因此楚河漢街的建筑設計采用了折衷主義風格,將西方古典元素與中式建筑材料相結合。這種摻雜著多種設計語言的風格與商業空間以及地域肌理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而作為兩方的媒介——街道,它該如何銜接建筑與地域肌理是設計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3.1色彩的折衷漢街的主體建筑采用紅灰相間的色調韻律排列,且與楚漢路有胭霞橋、歌笛橋、云中橋、放鷹橋,四座色彩絢麗的橋體相連。這些豐富的色彩雖然活躍了城市商業氣氛,調動了購物者的激情,但是跳躍的顏色及夸張的廣告反而給購物者帶來心理干擾。研究表明當人長時間處于強烈色彩對比與差異的空間中,心理會感到極度的煩躁和不安。而處于簡單的色彩對比中則會變得安靜與放松。為此漢街的鋪裝整體采用治愈性的灰色系與主體建筑進行調和(圖1),街道充當了畫面中底的概念,而建筑則充當圖。同時為了達到統一又細膩的藝術效果,鋪裝采用芝麻灰、山東灰麻、福建青、青石板四種灰色調,銜接周邊環境、烘托主體、平衡人的心理。
3.2邊界的折衷漢街全長1500米,被沙湖大道、中北路兩條繁忙的城市主干道分割為三大地塊。它不僅滿足商業購物的需求,還是城市社區休閑的場所。如何在進深55米的狹窄空間內將商業氣氛和觀景環境進行銜接是個棘手的問題。在“環境知覺與環境認知”中提到了“尋路”的行為,空間導向系統就是在用人的方式引導“尋路”的過程[5]。因此設計者進行邊界的折衷,整體步行系統采用“兩帶五點”(圖2)的格局進行設計。一帶:在主導流線上,采用張弛變化的線性軸向、略小尺度的鋪裝營造歡快的動態方向感,引導購物人群;二帶:在楚河的濱河南岸設計觀景步道,采用玻璃地景材質增加臨水觀景雅致之情,引導休閑旅游;五點:作為二者的銜接矩形空間形成名人廣場,采用了略大尺度的圍合鋪裝來營造循環性的靜態軸向,引導人群的聚散與停留。
3.3圖案的折衷魯道夫指出“視覺是選擇性的”。在《記憶的藝術》中弗朗西斯•耶茨將哥特式大教堂作為記憶設施,作為無知的人和有文化的人的圣經和百科全書[6]。因而視覺的選擇性決定了人可以從符號中獲得明確而有效的信息。漢街的鋪裝設計結合了楚文化區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浩瀚歷史中挑選出代表性的人物——屈原、鐘子期、伯牙像、王昭君、張三豐、李時珍六位名人,并將各自的事跡整合為一篇完整的畫卷,將這些歷史碎片承載于現代銅版浮雕中,拼貼于漢街地面(圖3、圖4),以此彰顯楚漢的歷史文化,傳承武漢城市的地域文脈。
3.4肌理的折衷武漢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因而在鋪裝設計中注意到季節因素的體現在主導步行系統兩側鋪設菠蘿面飾的花崗巖,一旦雨季來臨由于凹陷的面飾聚集雨水,形成斑駁的藝術美感,造就了“疏-密-疏”的豐富肌理效果。武漢下水道系統又極其脆弱,因而漢街在肌理設計上兼顧排水性,將主導步行系統分為三級肌理層次。第一級,中間主路采用900mmX400mm的透水青石板磚;第二級,商業周邊小道因行人較少,故采用240mmX60mm的陶土磚進行鋪裝,其空隙為2mm,有利于雨水的下滲和細小植物的生長;第三級,路旁水槽采用線性排水方式延伸至整條漢街,排水的同時也進行雨水收集,有利于垂直生態系統的循環,保護地域生境的連續性。
4.結語
楚河漢街的鋪裝設計不但體現了武漢特殊的折衷主義歷史背景,還解決了現實問題,是值得借鑒的經驗。然折衷主義手法如被濫用也可以導致形式主義、即興主義、風格雜亂等問題。作為設計師而非“拼貼匠”在適當運用折衷主義作為設計的指導思想時,更需要結合地域肌理傳承地域文脈,結合地域環境進行提煉與創作。
作者:王貞林玉琴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設計學系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