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居建設場地與建筑材料的抉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花瑤民居的環境因素與歷史背景
在虎形山花瑤地區,花瑤人聚居的地方,土地不如漢人的耕地平坦、肥沃,房屋場址不如漢人的便利寬敞,房屋建筑不如漢人的高大美觀,建筑用材也不如漢人的考究精巧。即使是在這樣一種長期受到制約的歷史背景下,花瑤人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情,在困境中自發的向周邊主流文明學習,在積累中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其中,民族建筑和住居文化就是如此,尤其是在建設場地的選擇和材料的使用上,因地制宜、隨形就勢的布局手法,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取材原則,簡單而實用、感性而又不失科學性的鄉土技術,對當前的傳統民居更新與改造,甚至對當前的新農村建設,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因地制宜的布局手法
據說,花瑤人和漢人差不多是在同一時期到達虎形山地區來拓荒營生的,甚至有說法是花瑤人來得更早一些,而且在數量上也要多于漢人。但是由于長期的居無定所,并飽受欺凌打壓,花瑤人在發展基礎條件(不論是經濟基礎還是技術基礎,不論是文化觀念還是經營策略)方面是落后于漢人的。因此,一段不長的時期之后,花瑤人很快就失去了數量上的優勢,并逐步受制于漢人,最終,一步一步地,被驅趕———既有族群之間矛盾沖突下的顯性武力驅趕,也有良田好土或房產被漢人收購的隱性驅趕———到深山密林,在高山陡谷的間隙艱難度日。因此,現存年代久遠的瑤寨,一般都處在大山深坳之內,總體環境封閉,即便是到相鄰較近的寨子都有可能要翻越高山。在這樣一個總體惡劣的條件下,住宅的選址就很受局限了。為數不多的平地或者緩坡,必須開辟成耕地,碰到坡度較為平坦的山坡,也是盡量開墾為梯田。因為高山之上,日照少、氣溫低,糧食產量低,為保障族群或者家庭的溫飽,就必須有足夠的田土才能產出滿足基本溫飽需要的糧食。所以,建房就只能上山,一般都選址于山體坡度相對較小的半山,條件好一點的地方,也是在坡腳,盡可能不占用好地(圖2)。花瑤村寨的具體布局,在手法上是非常靈活自如的,一般根據地形地勢,建筑組合形態往往按地形走向而隨形就勢,因此,花瑤民居單體形態是簡單甚至是單調的,但是村寨整體格局卻顯得前后錯落有致,景觀層次感非常強烈。花瑤民居內部空間的組合利用上,也以家庭實際情況而略有不同,主體正屋與廚房、廁所,以及牲畜圈房等輔助用房的位置關系,都會依據場地的大小、具體形態和地質穩定性等方面而靈活布置(圖3)。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地方政府加大了對花瑤地區的扶持力度,積極引導村民做活山水文章,以地生財,調整產業結構,組織村民外出學習中藥材栽培技術,組建中藥材合作社,建成中藥材示范基地。2011年,全鄉金銀花總產量2500多噸,總產值近8000萬元,單戶最高產值近20萬元。近年來,該鄉將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與中藥材生產加工、反季節無公害蔬菜一同確定為該鄉的三大產業重點發展,加速構建面向21世紀的優勢特色經濟新格局,引領地方經濟的強勁發展。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必然影響到人們對于房屋建設的觀念和具體做法。現在,花瑤人修屋建房對場地的選擇已經變得方便自由。只要不違反地方政府的相關土地政策,并與土地周邊的相關聯的所有人協調好利益關系,基本上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決定場地的選址。再加上現在交通比較便利,各種工程機械業也能進入到瑤鄉,為道路建設、房屋場地平整等土方工程帶來了方便,這就為房屋選址帶來了更大的自由。慶幸的是,這種自由并沒有破壞掉花瑤村寨的傳統,花瑤人依然保持著非常自律的態度,非常珍惜每一寸沃土肥田,立寨建房還是保持依山而建的傳統,盡量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土。現在,曾經與世隔絕的茫茫山區,在新農村建設的大潮中,在通村公路政策的扶持下,瑤鄉的主要通道都已經鋪設了混凝土路面,大部分村寨聚落也有了能夠通車的道路。隨著旅游事業的發展,獨特的民族風情,淳樸的民風,好客的瑤胞,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成為瑤鄉發展的新機遇。因此,房屋能夠靠近通車的道路,就有更多的接近游客的機會,也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商機,當然,日常生活和出行也更加便利。所以,現在的花瑤人在建房時,都會盡量選擇靠近交通方便的道路(圖4)。
三、因材施用的取材原則
花瑤人建設房屋時,對材料的選擇是富于智慧的,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身邊一切可用之材料,木材、石材、竹子、樹皮、小青瓦,甚至連廢棄的包裝材料都可以拿來使用。其中,最能體現花瑤民居特色的是木材、杉木皮和小青瓦。在大山深處,木材是最容易獲得、也是使用舒適度最好的建筑材料,因此,木材成為瑤寨建材當中用量最大、使用歷史最久、最體現花瑤民居特色的一種傳統材料,而木材當中用量最大的又屬杉木。杉木紋理通直,結構均勻,不翹不裂,材質輕韌,強度適中,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建筑用材。花瑤民居的屋面材料最初是用茅草、杉木皮。茅草因為漏雨、容易損毀而逐漸被淘汰。杉木皮是把杉樹砍伐后未干燥之前,沿樹干分段將樹皮剝離成一整片,然后將其鋪于平地壓平,待干燥成平整片狀即可使用(圖5)。由于樹皮上樹枝等形成的破洞,所以鋪蓋屋面時要注意把破洞錯開,一般以3張樹皮重疊在一起形成一鋪,上下鋪搭接以“四六搭”和“三七搭”為多見(圖6)。由于杉木皮成本低廉(幾乎可以忽略),且防水效果尚可,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擔當起花瑤民居屋面材料的主角,直到今天仍有較多應用,尤其是在牲畜、廁所等附屬用房上依然大量使用(圖7)。杉木皮雖然經濟實惠,但是需要經常維護,而且不夠美觀,所以一旦經濟條件允許,人們便會尋求更好的替代材料。小青瓦便是這樣一種替代品,它既經濟實惠,防水效果好,又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成為花瑤民居使用歷史最久的屋面材料。然而,這樣一種在江南地區廣泛使用的材料,到了虎形山卻也存在“水土不服”的情況。虎形山地區以紅土、黃壤為主,含砂量高,又是以木材為熱源來燒制,難以達到較高的燒制工藝水平,所以本地燒制的小青瓦一直有品質不高的問題,尤其是吸水率較高而影響最大。因為虎形山地區海拔較高,冬季多陰雨寒凍天氣,容易使瓦凍裂。自解放以來,花瑤人與周邊漢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日漸密切,與雪峰山下本縣的金石橋鎮、新化縣、溆浦縣的聯系異常緊密,物資、技術、信息交流頻繁,在建筑材料方面也帶來了新鮮空氣。近60年來,先后引進和使用過塑料薄膜、玻璃、水泥瓦、水泥磚、石棉瓦、機平瓦、陶土小瓦等多種建筑材料(圖8)。現在,陶土小瓦雖然只有3~5年的使用經歷,但從使用效果看,因其質輕品優美觀的良好表現,大有取代傳統小青瓦的勢頭。
四、簡單而實用的鄉土技術
花瑤人對于建筑材料的選擇沒有“門檻”,對于構造技術的把握也同樣自由,毫無局限,可謂“物盡其用”。他們可以把身邊所能獲得的一切材料以最簡便卻又恰到好處的加以運用,巧妙的取得經濟、實用、生態、美學等多方面的綜合效益。前文所述的杉木皮就是一例典型代表,其他部位或構件的類似處理手法,也隨處可見。因為山區多雨水,地面潮氣是影響健康的一大主要因素。為了隔離來自地面土層的潮氣,一般利用石質柱礎抬高地面,并使用架空木地板。為了進一步加強地面潮氣的排出,地腳梁下、柱礎之間的空間一般都不會全部封閉,往往要留出較大的孔洞(如圖9),以加強地板下部空間的空氣對流。坡屋面下部空間不高,一般不做居住使用,為降低造價,減少木材的使用量,四周墻壁就利用竹篾條編制墻面基體,再雙面抹石灰膏,有的甚至是用泥漿、秕谷、截成小段的稻草等拌合物來抹墻,成本更低。
五、結語
虎形山花瑤民族文化與住屋文化,就像隱藏在茫茫雪峰山脈深處的一顆璀璨明珠,很久以來,都不為外人所識。直到近十年來,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隨著高山藥材種植等特色經濟的發展,瑤鄉與外界的相互聯系才逐漸加強,使廣大的花瑤人真正的走出了茫茫雪峰山,并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朋友前來觀光旅游,極大的促進了瑤鄉旅游事業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花瑤人的經濟條件,也極大地改變了花瑤人的一些固步自封的傳統觀念。這些變化,對于經濟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無疑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我們也不能不提防突然之間強勢出現的外來文化、外部觀念對這樣一個比較封閉的族群帶來傳統價值觀的巨大沖擊。這種沖擊力,也許會超出我們的想象,也值得各界學人加以關注。
本文作者:歐陽國元單位:湖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