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學專業教課的革新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構成教學與建筑設計聯系不夠緊密
構成系列教學內容通常是普適性的,如平面構成著眼于抽象的點、線、面的構成組合訓練及形式美原則的基本概念;立體構成則旨在訓練三維實體的造型能力以及材質和肌理的表達。這種藝術性通識內容往往導致建筑學學生在完成此類作業后卻仍然對構成的許多概念模糊不清,對建筑與城市規劃、景觀中的構成存在更是無法自覺。必須加大空間構成的比例,并與立體構成的形態處理部分聯合起來幫學生建立起辯證統一的建筑創作理念。
二、教學改革方案
建筑設計基礎課的老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認識建筑、空間、設計,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培養設計能力、掌握設計方法。由于建筑設計是一個較為復雜的互動過程,教學方法必須關注學生的接受能力及過程體驗,甚至由無到有的思維歷程演變。因此面對時代和社會的發展,對教學規律與方法的研究和改革探索顯得尤為迫切。
1.合理安排構成在設計基礎課程中的位置基于建筑學專業一年級設計基礎的內容設置,構成系列課程以其特點應安排于學生對建筑概念及要素有一定認識,同時也掌握基本的識圖、制圖技能之后,但可以放在建筑名作賞析課程之前,也可以作為建筑表現技能培養與建筑設計前期訓練過程銜接的重要環節。既可以使學生熟練繪圖技巧,也可以逐步探索與設計的聯系,多角度地呈現建筑的不同層面。
2.加強構成訓練之間及與設計課程之間的貫通在構成訓練中,平面構成訓練可以說是整個構成系列的基礎,不僅僅只是在二維平面中訓練的點、線、面的圖案構成,更應是讓學生正確認識形態構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基本方式,加深對形式美基本原則的理解。立體構成訓練可從選擇一個平面構成作品入手,以此作為立體構成的構思原型,自然從二維引入到三維,將構成體系延伸。而作為與實體形態相對的空間,毋庸置疑是建筑最為根本的要素。因此基于建筑設計的空間構成是以模擬建筑空間形態創作構成形象,經由實體形態的立體構成創造基礎,通過對空間形態的一些固有特性的把握,加入人體尺度概念,強化學生對空間及其屬性甚至對行為心理等要素的認識和體驗。
3.在構成教學中建立起高年級與低年級交流的橋梁,搭建“傳幫帶”體系各個年級對于構成認識的深度不盡相同,往往在低年級階段對構成的理解最為模糊。從一開始接觸構成概念,到每階段的練習制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常是在圈定的作業要求范圍內操作,缺少延伸性的思考,很難與即將進行的建筑設計進行聯系。而逐漸進入高年級后,每個階段通過不同建筑類型的設計都會加深對于構成的理解,也會更多地尋找兩者的聯系。與其等著時間慢慢考驗同學的領悟能力,不如主動地去縮短認識的過程。故在除一年級以外的每個年級中選擇志愿者成立設計興趣小組或以社團的形式構建高年級創作團隊,以一年級構成練習中的典型作品為原型或尋找構成共性要素創造范例模型,結合各年級設計課任務特點塑造出有實際使用價值的建筑模型,并反饋給一年級同學,讓他們直觀體會到構成與建筑設計的關系,清晰地理解構成對設計創作的價值,從而更積極地進行構成作品的創作。主要過程體現在:一是需要形成由各年級建筑學同學組成的設計梯隊,每個年級根據設計能力掌握的不同承擔不同的模型設計任務;二是要確立低年級同學構成創作的基礎,建立構成模型庫,同時選擇代表性模型讓高年級設計團隊建立對應建筑模型庫。兩個創作過程不是絕對的孤立,高年級同學可以指導低年級的構成處理,而也應盡可能讓低年級同學觀摩甚至參與到高年級的設計過程之中。三是將模型成果擴大到除設計團隊的其他同學,由點及面地使建立起來的設計之間的聯系影響所有的建筑學學生。可以結合模型布展、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四是建立長期有效的模型處理機制,不斷完善構成與建筑設計的銜接方式,搭建“傳幫帶”式的建筑學構成學習體系。
三、實驗方案——以傳幫帶體系建立為例
1.構成與建筑設計共性思考結合不同類型建筑,考慮典型銜接環節——空間組合和心理、結構技術、流線組織,且均符合造型效果來思考設計目的本質。其中空間組合包括空間的開與合、組合和分隔、空間的包容、交錯與過渡、空間的序列、虛擬、空間的流動與靜止等;結構技術包括框架、殼體、網架、懸索等。
2.建立構成模型庫和建筑模型庫揀取線材、面材和塊材作為典型構成元素,建立針對共性點的系列構成模型:包括構成與空間組合(形態表現)的關系、構成與造型手法的關系、空間構成與結構的關系、構成與時空效應及流線組織、構成與心理的創意等。考慮到共性點的突出和純粹,將構成材料限定為白色、無反光材料,建立構成模型庫(圖1)。挑選立體構成和空間構成中的典型模型進行建筑設計再創造,并探討其實際用途。這一過程需通過高年級同學對低年級構成作品的再分析,結合已做過的設計任務進行聯想、構思而完成(圖2)。不同的年級、不同的設計者勢必對于不同的構成作品有著獨特的理解。
3.舉辦交流展出通過模型布展的形式(圖3)讓設計團隊和其他同學之間進行多角度地接觸討論,加深低年級學生對構成的理解,感受構成模型到建筑設計模型的演變。同時拓寬高年級同學的設計思路,讓設計任務之初的構思過程更加快速和有效。
4.管理模型網絡,形成長期有效機制對比單純地繪制圖紙,學生們更愿意在模型練習中尋求對于設計更全面的展示。高年級與低年級之間“傳幫帶”的形式將構成的訓練延伸至課堂之外,著實做到將課堂與課下充分結合。模型庫的逐步充實也在整個建筑學的專業課系統中建立起了可視化的聯系。經過這個系列訓練后學生所做的構成知識儲備也使其能夠開始用理性的方法、從專業的角度去欣賞和分析解讀建筑形體與空間。
作者:申玲 劉峰單位:湖南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