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筑企業科技創新的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安裝雜志》2014年第八期
1完善創新制度
制定了公司科技發展綱要、規劃,制定并完善了公司科技攻關獎勵辦法、科技攻關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文件,指導全公司的科技創新工作。對科技論文、專利、工法等進行目標分解,落實責任到人,并簽定科技攻關合同,按市場化運作,獎優罰劣,讓科技創新在全公司成為植根基層的大樹,接地氣使其枝繁葉茂。
2健全創新體系
加大投入,組建了科技創新管理團隊——公司技術中心并獲批為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組建了公司創新團隊中冶礦山工程技術中心、鋼結構技術中心。從公司內部聘任了公司技術專家,并聘請了行業內權威專家為公司技術顧問。各分子公司也相應成立了科技創新管理團隊,形成了科技創新管理體系。公司技術中心負責公司科技發展規劃的制定、落實,科技創新各項制度的制定,科技項目的結題鑒定、報審等工作。礦山技術中心等負責國內超深井開拓開采技術,強富水條件下礦山開采技術等的研究與開發等工作。經費由公司承擔主要部分,并申請上級部門適當資助。礦山技術中心目前運行良好,已取得重大成果5項,其中2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3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對受上級部門委托編寫的技術規程、規范,則臨時抽調各領域相關專家組成編寫組,編寫完成后由行業內專家進行初審修改后發有關公司、項目部征詢意見,再定稿報批。由華冶主編的國家行業標準《冶金礦山井巷工程測量規范》、《冶金礦山井巷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和由華冶與中冶天工共同編制的《焊管設備安裝工程施工驗收規范》現已由工信部,均于今年3月1日正式實施。通過主編國家規范,提高了公司科技人員的素質、開拓了眼界,也擴大了公司在市場中的話語權,為今后企業的資質升級等提供了技術支撐。
3搭建好創新平臺
對各重大項目從投標開始就薈萃全公司各領域專家進行方案論證,以確保重大項目的方案先進、技術合理,使業主放心將項目交我公司組織施工。項開始前由各分子公司、各專業專家做施工組織設計,優先應用新工藝、新技術以及自行創新技術,通過反復比對、論證,將施工方案精化,然后組織行業內權威專家論證,以確保施工方案能夠在技術上有創新、經濟上合理。項目實施過程中成立科技攻關課題組,公司從人員、設備、經費方面全力支持,保證施工順利進行。同時安排專人進行科技創新資料的收集、匯總,并及時提煉科技成果,爭取早日申請專利保護、申報科技成果,并轉化為論文、工法及管理成果,在行業內推廣應用,以提高整個行業的科技含量,擴大企業的影響力、美譽度。大連市體育館工程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該工程為2013年全運會體育比賽場館,建筑外型結構為斜切橢圓球體空間結構,長軸145.4m、短軸116.39m,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大跨度弦支穹頂結構工程。該項目通過自主研發形成了一套“大跨度橢圓形弦支穹頂鋼結構技術體系”,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通過北京市住建委技術成果鑒定,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4培養創新人才
在公司內部努力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良好環境,獎勵有突出貢獻的技術人才,提高全員科技創新水平,并通過各種措施動員、鼓勵廣大員工積極投身到科技創新工作中來。首先,聘請行業內權威專家、專利機構人員及公司的資深專家對技術骨干進行培訓,從如何創新選題、課題科研報告編寫、科技論文的主要內容及形式,到專利申請書的主要內容等各方面進行培訓、交流,以提高技術人員的創新能力。其次,實行技術人員及高水平操作能手協商工資制,提高在科技創新方面有貢獻人員的工資待遇。協商工資兩年評審一次,對一個評審期內的科技創新成果有具體的指標約束,以使廣大員工有動力進行科技創新。其三,對在施工生產中能夠解決重大技術難題的有功人員專門進行獎勵,并做為今后提拔重用的一個重要指標。如邯鋼老區火車受煤坑工程,西臨20個高60m的兩萬t/倉的貯煤倉,東靠正運行的火車道,老煤場因長年滲漏,土壤、地下水污染嚴重,無場地大規模排土、排水。相關人員采用半逆作法施工技術,解決了施工難題,節約了資金,實施效果非常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公司對有功人員進行了表彰和獎勵,極大地促進了全體員工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5存在不足與下步規劃
公司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不足表現為:創新面較窄,僅局限于施工領域,對采礦尾礦利用、建筑綠色施工等方面沒有涉足,另外與設計部門溝通多,與其他大專院校溝通較少。下一步將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組織技術骨干進修培訓學習,讓公司資深專家擔任大學客座教授,聘請大學教授做技術顧問以及和有關單位聯合攻關等方式與大專院校合作,同時開闊視野,將科技創新拓展到相關領域。總之,通過不懈努力,公司培養了一批科技攻關團隊領軍人物,員工科技創新素質得到很大提高,企業也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管理、技術密集型企業轉變,且科技成果斐然。到2013年底,華冶集團已獲得國家專利授權183項,國家級工法4項、省部級工法29項,通過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鑒定86項,在國家核心期刊106篇,并被評為北京市科技創新企業。今后公司將近一步加大投入,全力做好各項科技工作,爭做國有企業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早日成為國家科技創新企業,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周志軍譚福生單位:中國華冶科工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