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心理學研究論文范文

心理學研究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心理學研究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心理學研究論文

第1篇

一、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現狀

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方面,逐漸擺脫了前蘇聯有關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影響,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心理學的一個層次進行研究,同時構建中國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則、內容,逐漸將中國民族心理學納入心理學的范疇。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關注。建國以來,民族學界受前蘇聯民族學研究的影響,把主要目標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斯大林在《和民族問題》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痹谶@個定義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四個特征之一,受到了異乎尋常的關注,許多學者著書立學,(注:參見熊錫元:《略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吳團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吳團英:《民族心理素質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學刊》1982年第2期;顧學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識別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談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賀國安:《劉克甫談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自我意識》,《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修世華:《關于“共同心理素質”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內涵、外延進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錫元和吳團英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錫元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歷史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為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學藝術、社會風尚、生活風俗、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鄉土的眷戀,表現出自己的愛好、興趣、能力、氣質、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眳菆F英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點,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氣質及民族自我意識等諸種要素構成?!保ㄗⅲ簠菆F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特點理解方面,學者們大多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具有穩定性、持久性和漸變性;但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識以及民族自我意識均成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代名詞。甚至《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在對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感情等詞條的解釋中,均寫著參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興未艾。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展,一些學者逐漸注意到對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關于民族定義四個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限制,于是開始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納入心理學分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從不同角度對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參見周星:《民族心理論》,《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國民族心理形成的四個歷史時期》,《理論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凱:《民族心理研究概論》,《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第3期;熊錫元:《民族心理與民族意識理論問題補遺》,《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6期;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戴桂斌認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質(包括民族的性格與能力)和民族心態(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及民族情趣等)兩個部分組成。(注:參見戴桂斌:《略論民族心理》,《青海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心理分為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體系、思維方式三個要素。(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認為,民族心理劃分為四個層次八個要素:(1)民族群體價值觀念及其指導下的民族群體規范,包括價值觀念和規范意識以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個因素;(2)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氣質、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練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維方式;(4)民族自我意識。(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戴慶渲認為民族心理結構應該由四個層次八個要素組成:第一層次,民族自識性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層次,民族思維方式;第三層次,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氣質三個要素;第四層次,在價值觀念指導下包括價值觀在內的民族群體規范意識,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道德觀念、民族審美情趣等。(注:參見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李尚凱認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歷史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愛好、習俗、成見、信念、心理狀態等等精神素質的總和。民族心理的內部結構是多側面、多層次的。可將民族心理分為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和民族自我意識三大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質是該民族在人類種系發展過程中所達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較為穩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認知特點、民族思維方式、民族氣質、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狀態是該民族對社會面貌、社會變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較為不穩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民族情緒和情感、民族興趣和愛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識是對本民族所處社會地位、所具身心特點的自我認識和評價以及對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維護,表現著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包括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氣節、民族中心主義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和民族自我意識的統一整體,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質為基礎。(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韓忠太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內涵是一個民族的成員以先天的神經系統為基礎,在后天的環境作用、教育影響、文化熏陶下,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總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內涵的一般屬性外,還具有“共同”和“素質”兩個根本屬性。從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個民族成員發生的各種心理現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外延只能包含一個民族全體成員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在學科歸屬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屬于民族理論學,民族心理則歸屬于心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學的范疇。在研究課題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學研究工作者的理論問題之一,他們的研究具有宏觀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則通常以心理現象為單位,具有微觀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理論研究的一部分,沒有專門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則是運用心理學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測驗法、實驗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論工作者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為了解釋斯大林有關民族定義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與整個心理學的研究目的聯系起來,即研究民族心理的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和民族心理是分屬兩個不同學科的概念。(注:參見韓忠太:《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的區別》,《云南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從以上作者對民族心理的理解來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納為民族心理的一個層面,有的作者則認為兩個概念在含義上大相徑庭。另外,作者們對民族心理包含的內容持不同意見。

第三,個體民族心理研究逐漸興起。如熊錫元對回族、傣族、漢族的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試論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思想戰線》1986年第6期;熊錫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質探微》,《思想戰線》1990年第4期;熊錫元:《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特征論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質時,他認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個民族特征并不明顯,故共同心理素質在其形成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從強烈的民族意識、開拓與進取精神、心理狀態和與風俗習慣的交織、保族與衛國——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個方面來分析回族的優秀心理素質,同時也指出回族應該防止和克服民族狹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質?!保ㄗⅲ盒炖棼悾骸对囌撐覈褡逍睦硌芯俊?,《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榮麗貞則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為例,認為祭祀風俗屬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的關系也是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關系。(注:參見榮麗貞:《蒙古族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淺述》,《內蒙古社會科學》1987年第6期。)蘇世同認為苗族主體心理深受以農耕為基礎的苗族文化的影響,表現出許多優良的心理素質,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質,這在文化風俗上有所反映。(注:參見蘇世同:《論苗文化與苗族主體心理結構》,《吉首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則認為敢于冒險、敢于出家門、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觀念和堅韌不拔的性格、不輕商等是維吾爾人經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這種特征的歷史根源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環境及宗教。(注:參見伊力合木·克力木:《維吾爾族的經商心理及其歷史根源》,《社會學研究》1989年第4期。)還有其他一些學者也對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質進行了研究。如周興茂論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注:參見周興茂:《論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那順呼吁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注:參見那順:《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閆麗娟、鐘福國論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閆麗娟、鐘福國:《裕固族心理素質透視》,《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南文淵則綜述了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況,(注:參見南文淵:《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評說綜述》,《青海民族研究》1997第3期。)石國義論述了水族傳統文化心理,(注:參見石國義:《水族傳統文化心理思辨》,《貴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崔英錦論證了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注:參見崔英錦:《略論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黑龍江民族叢刊》1996年第4期。)馬麗華論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展的心理素質,(注:參見馬麗華:《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展的心理素質》,《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云公保太探討了歐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參見云公保太:《歐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銀軍和楊順清論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銀軍:《試論侗族共同心理素質》,《貴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楊順清:《侗族共同心理素質初探》,《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施建業論述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注:參見施建業:《論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戴小明則對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質進行了對策性研究。(注:參見戴小明:《關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質的思考》,《新疆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以上文章均從民族發展和繁榮的角度探討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對民族本身發展的影響,旨在幫助少數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點,消除與民族發展有害的心理特點。但由于受民族學界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討論的影響,許多作者對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其實,從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內容來看,均屬于民族心理特點的范疇。

第四,與民族心理相關的問題也成為一些學者的研究課題。如鐘元俊對民族傳統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的關系進行了論證;(注:參見鐘元俊:《試論民族傳統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2期。)郭建榮、郭廣瑛探討了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對科技文化發展的影響;(注:參見郭建榮、郭廣瑛:《論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對科技文化發展影響》,《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張踐認為改造經濟心理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環節;(注:參見張踐:《改造經濟心理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環節》,《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郭大烈論述了社會化的商品經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的關系;(注:參見郭大烈:《社會化的商品經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地區要改革開放,必須對民族心理結構方面的不良因素進行調整;(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則認為民族關系和階級關系的相互作用,經過民族和階級交織在一起的微觀環境中介,經過民族心理構成因素和階級心理構成因素疊加滲透在一起的個人心理素質和自我觀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階級心理對民族心理的決定性制約和民族心理對階級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現在既屬于民族又屬于階級的主體行為中;(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李景春討論了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的關系;(注:參見李景春:《論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李尚武則比較了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的異同點;(注:參見李尚武:《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比較》,《中國國情國力》2000年第4期。)卜鼎煥論述了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的關系。(注:參見卜鼎煥:《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哲學動態》1994年第12期。)另外,還有學者對“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節,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代化的需要”進行了探討。(注:參見施國光:《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節,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代化的需要》,《浙江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以上文章雖然重點不同,但討論的均是與民族心理有關的問題,其最終目標還是希望通過學術探討,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質對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

心理學界也從改革開放以來開始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發展變化規律,但從20世紀80-90年表的有關論文來看,以研究個體民族心理和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為主。如漢族和裕固族兒童心理發展比較研究、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諾族德育心理調查、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調查研究、北方少數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凱將其總結為六類:各民族兒童認知發展的比較研究,各民族個性和品德形成發展的比較研究,民族社會心理行為的比較研究,民族心理衛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由于李尚凱對20世紀以來的民族心理學研究已經進行了詳細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復。

二、民族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這并不是說我國在民族心理學研究方面無懈可擊。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學研究在定位、概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著缺陷。第一,在學科定位方面,目前民族心理學的定位不正確,即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哪個學科沒有解決。多少年來,心理學研究者總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是以民族為研究對象,但它在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便決定了它屬于心理學科范疇;民族學研究者則一直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心理學研究內容,但其研究對象又是以民族為基礎,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民族學研究范疇。其實,這兩種看法均存在缺陷。理由是,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心理學是一門獨特的學科,但心理學的基礎是個體心理學或普通心理學,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許多心理學分支均屬交叉性的學科,如政治心理學、倫理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均涉及到政治學、倫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的內容。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對民族心理的研究,但它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是一門集民族學和心理學為一身的交叉性的學科。再從民族學角度來說,民族學雖然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但它研究內容涉及民族歷史、文化、政治、經濟、風俗習慣、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如果民族學研究民族心理,必須具備心理學和民族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學基礎上產生的民族心理學無疑屬于綜合性和交叉性的學科,即民族心理學與民族學和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同時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任務就是研究民族心理發展的軌跡,總結民族心理發展規律。民族心理研究是民族心理學的根本使命。

第二,在概念方面,關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認識分歧很大。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辯論來看,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多達數十種。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說服力,但無論從外延和內涵來看,均缺乏普遍意義上的規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學者將民族心理概括為四個層次和八個要素。這樣雖然能夠全面表達作者對民族心理這一概念的理解,但內涵過于膨脹,外延勢必縮小,而且作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煉性。有的學者則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對民族心理的本質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屬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因此必須采用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遵循普通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普通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它包括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即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過程是一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它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等三種過程。人們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像和思維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并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同時,會對客觀事物表示自己的態度,如滿意、喜歡、愛慕、厭惡、憎恨、妒忌、懼怕、憤怒、悲傷等,這就是情感過程。由于人們在進行心理活動時經常會遇到環境的影響,而人不肯屈服于環境,就要立志,擬定計劃和步驟,堅持不懈地執行,這就是意志過程。個性心理特征又稱個性差異,它表現在能力、氣質和性格等方面。能力包括人的智能、知識和技能等;氣質則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是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之一,如直爽、活潑、沉靜、浮躁等;性格是人對別人和事物的態度和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如剛直不阿與弄虛作假等。也就是說,人們的心理現象就是能力、氣質、性格之間的差異性和認識、情感、意志之間統一性的結合。民族心理學作為普通心理學的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現象的科學,它也包括民族心理過程和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民族心理過程則是指特定民族認識、情感和意志過程,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則是指特定民族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差異。由于民族是由不同年齡、性別、經歷的人結合起來的共同體,因此民族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上存在著差異。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的結合體。(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概念研究方面,有的作者將其與民族心理概念等同使用,有的作者則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自我意識或民族意識,還有一些作者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筆者認為,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中,素質特指民族心理素質,即與民族心理有關的素質,而素質這一詞匯在心理學上則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96頁。)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點。所謂神經系統,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和自動神經系統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兩部分,腦有頭蓋骨保護,避免外界的損害;脊髓是腦的延長,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內。神經由中樞系統分支遍布全身,對行為具有整體統一的效能。感覺神經趨向脊髓,而運動神經則遠離脊髓,兩者構成外周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則包括周身、軀干、內臟等器官的神經系統。(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頁。)自動神經系統則專管營養生長過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環、肺的呼吸之類,它的機能自動進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稱自動神經系統,又稱植物性神經系統。以上所說的神經系統,則是心理產生的條件,一般來說,神經系統越簡單,則心理活動越簡單;神經系統越復雜,心理活動則越復雜。另外,除了這些神經系統以外,感覺器官也是心理產生的條件,如身體外部的眼、耳、鼻、舌、皮膚,身體內部的動覺、靜覺、觸摸覺及機體覺(如消化器官的飽、餓、渴,呼吸器官的順暢、喘逆等)。(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第115頁。)有了以上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心理現象也能夠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民族心理素質實際上是指民族心理產生的生理條件,即民族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擁有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心理產生的物質性條件,兩者不能同等看待。

第三,在內容方面,民族學界重視民族心理的宏觀研究,心理學界則重視民族心理的微觀研究。多年來民族學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近年許多學者開始將其納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疇內,并且構建中國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論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仍是許多研究者熱衷探討的問題,即使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也要貫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關于此點,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詳細論述,這里不再重復。但由此可見,斯大林關于民族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學界仍有巨大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絕大多數成果仍屬于個體民族心理或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領域,如民族兒童心理特征研究、民族心理衛生和精神病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有關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可以說,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民族心理理論的研究,而對一些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論的指導;心理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個體民族心理現象和個體民族成員心理現象的探討。這種狀況的存在,雖然表明我國民族心理研究在宏觀和微觀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同時也說明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內容方面存在著差異。如果雙方不及時溝通,差異會逐漸擴大,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得不到有機地結合,民族心理學的發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學界和心理學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鑒。我國民族學經過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論體系和具體的研究方法,這就是實地調查法,它是民族學研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謂實地調查,是經過專門訓練的民族學工作者親自進入民族地區,通過直接觀察、具體訪問、居住體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注:參見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頁。)它包括許多具體的調查方法,如觀察與參與觀察、個別訪問、調查會、問卷法、譜系調查法、自傳調查法、定點跟蹤調查法、文物文獻搜集法等等。除此之外,跨文化比較研究法、歷史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綜合研究法、數理統計方法也成為民族學研究的方法。(注:參見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342頁。)但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民族學進行的心理研究問題來看,由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一直束縛著研究者們的頭腦,因此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學者也并非全部遵循民族學的實地調查法(親自到民族地區體驗和考察),即使有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者為本民族成員,但要研究本民族心理發展中的共同規律,不深入到本民族中間去,也很難得出客觀和公正的結論,因為民族個體的心理現象千差萬別。一般的學者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依靠文字資料,因此熊錫元先生倡導的使用實地調查法進行民族心理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要加強民族心理的調查與研究——〈民族心理調查與研究:基諾族〉序》,《民族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學的民族心理研究方法和其他心理學研究方法相同,即從選題開始,經過文獻綜述,形成假設;選擇研究類型,對變量進行分類;選擇被試,制訂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資料,得出結論;最后撰寫科研報告。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一般采用非實驗法,而非實驗法又有五種具體方法,它們分別是調查法、測驗法、實地考查法、歷史研究法、地域比較法。(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心理學者使用這些比較規范的研究方法,在個體民族成員心理和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且對一些不良的民族心理進行了對策研究。但由于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理論方面內容很分散,很難從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中總結某一民族或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發展規律。另外,民族學和心理學在具體研究方法上有許多雷同之處,但由于雙方很少交流和合作,致使許多重復的研究項目出現,改變這種狀況已迫在眉睫。

三、民族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前景

民族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的、交叉性的學科,盡管在定位、概念、內容及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隨著各民族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研究將受到普遍關注,民族心理學研究前景光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已勢在必行。屬于民族心理研究范疇的內容很多,我們目前所接受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問題無一不與民族心理有關。例如,在處理兩個民族關系問題時,如果不了解這兩個特定民族的心理現象和心理特點,從而對他們的行為做出預測,就無法制定出解決民族關系問題的對策。筆者在甘寧青地區研究民族關系問題時經??吹矫褡甯刹坎涣私馍贁得褡迦罕姷男睦磉^程和心理特征而采取了不合時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員之間的糾紛上升為民族關系問題。(注:參見徐黎麗:《甘寧青地區民族關系發展趨勢》,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頁。)又如在制定民族政策時,如果不考慮各個民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即使這些政策能夠幫助各個民族發展經濟和文化,他們也不會接受。在西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盡管從長遠角度來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各民族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使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接受這一政策,因此執行難度較大。(注:參見郭正禮主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疆民族關系的對策研究》,新疆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38頁。)另外,諸如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均與民族的心理活動有關。因此民族學界要深入地進行民族研究,必須與心理學界建立廣泛和長期的聯系。從心理學界來說,盡管心理學在理論和方法上日趨成熟,但民族心理學作為它的一個分支,還是一個新鮮事物。民族學界長期以來積累的各種實地調查材料和理論研究成果,均可以成為心理學工作者進行民族心理研究的素材,因此民族學和心理學攜手研究民族心理問題勢在必行。如果合作得當,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將結出累累碩果。

第二,個體民族心理研究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民族心理研究的主流。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在某種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區的大開發。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進行,國家、地方政府、社會團體和開發商希望對西部各個民族有個全面的了解。西部各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心理特征,必定在民族區域自治法和自治條例實施過程中以及在民族經濟和文化發展過程中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其中,民族心理的積極影響將促進西部大開發各項戰略決策的實行和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如維吾爾族和回族善于經商的心理特點則有助于這兩個民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消極影響則會阻礙西部大開發的順利進行和民族地區發展,如一些民族閉關自守的心理特點則不利于該民族的發展和進步。許多從事民族心理研究的學者,已經注意到這一點,并深入西部民族地區,調查西部各個民族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礎上,寫出了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論文,并積極倡導各個民族發揚優秀的民族心理特征,拋棄與民族經濟文化發展不相適應的心理特征,使西部各個民族早目走上興旺發達之路。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實施,個體民族心理研究會進一步深入發展。因為西部大開發的各項政策和法規的實施需要西部各個民族的配合,各個民族要配合國家的戰略決策,首先要在心理方面充分地認識和理解西部大開發對西部各個民族帶來的好處,然后才能在行為上支持和擁護國家的決策。

第2篇

關鍵詞環境心理環境心理成長共生

1環境的確認

心理學對人的心理行為的研究顯然要涉及到人的心理行為所處的環境。然而,不僅怎樣對待環境的影響對心理學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怎樣理解環境的含義對心理學家來說也同樣是十分重要的。如何理解環境,或者如何確定環境的含義,這對于不同的心理學家,可能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注:谷船華、張文新:《情境的心理學內涵探微》,《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第99-102頁;王亞南:《情境心理學的若干問題》,《心理學動態》,1996年第4期,第34-38頁;葛魯嘉:《對心理環境的考察與探索》,《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年第5期,第51-54頁。)。其實,在心理學的發展歷史中,不同的心理學家對環境就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注:申荷永:《心理環境與環境心理分析》,《學術研究》,2005年第11期,第5-8頁;劉建新、高嵐:《簡述環境心理學的形成與發展》,《學術研究》,2005年第11期,第9-12頁。)。其實,環境心理學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學科分支,并且有著非常迅速的擴展(注:伍麟等:《國外環境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心理科學進展》,2002年第4期,第466-471頁;伍麟:《時代精神與當代環境心理學的應對》,《南京師大學報》,2005年第5期,第96-100頁。)。對于心理學的研究來說,環境可以具有不同的含義和類別。基本上,可以區分出五種不同種類的環境,即物理的環境、生物的環境、社會的環境、文化的環境、心理的環境。

物理的環境。環境在通常的意義上是被理解為物理的環境,或者說是物理意義上的環境。物理意義上的環境,是把環境看作是物理的存在,是物理的刺激。物理的環境是可見的,是直接的。所以,物理環境就成為心理學家所最為關注的,甚至物理環境成為了環境的唯一的含義。在許多心理學的研究中,所涉列的環境因素就是物理的環境。其實,不僅人所處的環境具有物理的性質,而且人也可以被當作是物理客體。例如,對人而言的物理的力。環境是受地球引力的制約,人也就會承受地球的引力。物理客體的打擊會使人體受到直接的傷害,如骨骼的斷裂等等。

生物的環境。物理的環境僅僅是最基礎意義上的環境。涉及到心理行為,就必然要涉及到有機體,也就是生物意義上的存在。那么,與生物有機體直接相聯系的環境并不是物理意義上的環境,而是生物意義上的環境。生物意義上的環境是直接關系到有機體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或者說是對于生物有機體來說,具有最直接生物學意義的環境。例如,食物對于生物有機體來說,就不僅僅具有物理的意義,或者說是物理的存在,而是具有生物的意義,或者說是生物的存在。食物是生物有機體獲取營養和能量的最基本的來源。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有許多的研究者就是把人理解成為生物學意義上的存在。進而涉及到與生物有機體有關的環境,就是生物的環境。

社會的環境。人不僅是生物意義上的,而且也是社會意義上的人。人是個體化的存在,每個個體都是相對的。但是,人又都是群體化的存在,個體又結合成社會群體。那么,每個個體都是在社會中生存和生活。所謂的社會至少包含如下的含義,即社會是物質的存在、社會是關系的存在、社會是心理的存在。人類的生活是由物質生活作為基礎的。因此,人類社會從事的必然是對自然物的攝取和改造的活動。

人類的生活又是以社會生活為源流的文化的環境。人通過改變和改造自然而獲得了屬于自己的、或自己創造的、或具有意義的環境。這就是文化的環境。文化是人自己創造的。人正是通過創造文化,而創造了自己的歷史。文化是具有意義的。文化的存在內含著人所創造出來的含義和意義。文化是傳承延續的。文化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互動,而在不同代際之間傳遞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文化是決定生活的。文化通過特定的方式來定位生活和塑造心理。文化是心理學研究所必須面對的重大的和根本的問題(注:葛魯嘉、陳若莉:《當代心理學發展的文化學轉向》,《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第5期,第79-87頁;Cole,M.Culturalpsychology[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8;Nisbett,R.E.,Peng,K.,Choi,I.,&Norenzayan,A.CultureandSystemsofThought[J].PsychologicalReview,2001,108(2):291-310;Stigler,J.W.,Shweder,R.A.&Herdt,G.Culturalpsychology:Essaysoncomparativehumandevelopment,[M].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心理的環境。生物的環境是對生物有機體來說的環境。那么,對于心理的存在,對于意識的存在,特別是對于自我意識的存在來說,環境還不僅僅是生物意義上的,而且還是心理意義上的。所謂心理環境,就是被覺知到的、被理解到的、被把握到的、被創造出的環境。心理環境是對人來說的最切近的環境。這種環境已經超出了物理、生物、社會、文化意義上的環境。就心理環境來說,它對人的影響是最切近的和最直接的。(注:葛魯嘉:《心理學研究中環境的性質、類別和功能》,《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第17-21頁;葛魯嘉:《心理環境論說——關于心理學對象環境的重新理解》,《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第103-108頁。)人可以在心理上分離出自己所處的環境,并針對這樣的環境調整或調節自己的心理行為。所以說,意識覺知到的或自我意識到的環境是人構造出來的環境。當然,心理環境加入了人的創造性活動,這就使得心理環境的含義遠遠超出了物理環境和生物環境的界限。人的創造性活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意識的創造性構想,這可以突破環境的限制。二是意識支配下的創造,這可以實際改變物理環境或生物環境。環境對于人的生存、成長和發展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不可能脫離環境。其實,對人而言,環境是人所依賴的。2環境的影響

環境對于人的生存、成長和發展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人不是孤立的存在,人不可能脫離環境。其實,對人而言,環境是人所依賴的。環境對人而言,可以把環境稱之為情境,也可以把環境稱之為境遇,也可以把環境稱之為處境。但是,無論何種理解,環境都被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存在,是外部的條件,是外部的影響。如果把環境看作是外部的,那環境對人的心理具有的意義就是特定。如果把環境看作是由人的心理所理解和把握的,那環境對人的心理具有的意義就是不同的。

心理的成長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環境影響的結果。所以,心理行為不是真空中的存在,不是隨心所欲的結果。那么,環境對于人來說,或者對于人的心理行為來說,就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所以,心理學研究中一直非常重視環境對人的心理的影響,但是其所理解的環境卻只是外在于人的存在,是客觀的存在,是外力的作用,是獨立的作用。那么,重要的就是對環境的理解和把握。這就是心理環境,是人在心理上所理解和把握的環境。這種對環境的理解,就會導致重新確定環境對人的心理具有的意義。其實,對于環境來說,有物理的環境,有生物的環境,有社會的環境,有文化的環境,有心理的環境等等。例如,文化心理學對文化環境的探索,也提供了對人的心理行為的獨特的理解(注:Ratner,C.Culturalpsychologyandqualitativemethodology[M].NewYork:PlenumPress.1997;Shweder,R.A.Thinkingthroughcultures:Expeditionsinculturalpsychology[M].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1.)。在過去,有許多關于物理環境、生物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的探索,但卻缺乏對心理環境的探討。這導致的就是環境對人的心理所具有的意義在理解上的片面性。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如何理解環境的含義,如何確定環境的作用,研究者存在著十分重要的差別。心理學發展史上有環境決定論的觀點,認為環境對于人的心理行為來說是主導的、支配的、是不可抗拒的、是決定性質的,認為只有承認了環境的地位,只有理解了環境的作用,就可以理解心理的性質特征和發展變化。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環境條件,就會有什么樣的心理行為。在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后,西方心理學就分裂為大大小小的不同的學派。古典行為主義就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派別。古典行為主義就是環境決定論的提倡和主張者。心理學發展史上也有自主決定論的觀點,認為人的心理是自主發展的,是自我決定的。那么,環境的作用實際上就被忽視了,環境就被看作是可有可無的。這導致的是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環境被看作是無所作為的,是固定不變的,是忽略不計的。

可以說,在心理學的研究中,長期以來并沒有把環境本身看作是心理學所要研究的對象內容,而僅僅是將其理解為人的心理行為的附屬的條件。那么,無論是物理環境、生物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都不過是作為揭示人的心理行為的附加的背景。對這些環境因素的涉及,不過是其他相關科學門類的任務,而與心理學的研究無關?;蛘哒f,心理學并沒有義務去涉及心理行為之外的存在。這實際上是心理學科學觀存在的問題,是心理學的小科學的限定。(注:葛魯嘉:《大心理學觀──心理學發展的新契機與新視野》,《自然辯證法研究》,1995年第9期,第18-23頁。)所以,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環境都是外在的條件。無論是物理的環境、生物的環境、社會的環境、文化的環境,都是對人的心理行為的外在的影響。有了某種環境,沒有某種環境,環境的某種變化,存在都是現實的,作用都是固定的,影響都是外在的。

3外在的干預

對于心理學的研究來說,它的研究對象是人的心理行為。相對于人的心理行為,環境只是外在的影響,或者只是外在的干預。問題在于,無論是普通人還是研究者,人們都已經習慣了把環境看作是外在的干預,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力量。那么,環境就成了異己的力量,就成了強加于人的奴役,就成了無法擺脫的神喻。人的心理行為不過是環境任意所為的對象。因此,所謂的環境就是天意,所謂的環境就是強權。

其實,無論是把環境理解成為是物理的環境、是生物的環境、是社會的環境、還是文化的環境,普通人和研究者都常常是把環境看作對人來說是外在的存在,是自足的存在,是異己的存在,是現實的存在,是變化的存在。那么,人在環境面前,人只能是受到制約的。相對于無所不在和無所不能的外在環境來說,人不過是非常渺小的,是非常無助的,是非常軟弱的,是被動接受的。

如果從環境對人的影響來說,人只是環境的產物,人只能順應環境。環境的影響被看作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就有環境決定論的觀點和主張。環境決定論是把環境的影響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人的心理行為都是環境塑造的,都是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的。早期的或古典的行為主義學派就是環境決定論的代表。在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看來,人的行為并不是本能決定的,或者說就不存在什么本能。所有的行為都是由環境刺激所引起的反應。沒有什么中間的過程,沒有意識的存在,沒有內在的心理。那么,通過揭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關系,就可以通過控制刺激,來控制人的行為。

盡管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心理學家非常重視環境的影響,非常重視環境的因素,但是對環境的理解卻大多是把環境看作是外在的影響和外在的干預。這種對環境的理解支配了心理學的研究,并決定了對人的心理行為的理解和研究。但是,把環境看作僅僅是外在的干預,顯然無法完整地理解環境的內涵和作用,或者說只能是片面地理解環境的作用。這也更進一步決定了和限定了對人的心理行為的理解。問題在于,人們已經習慣了把環境看作是外在的干預,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的力量。那么,環境就成了異己的力量,就成了強加于人的奴役,是無法擺脫的神喻。人的心理行為就是環境任意所為的對象。環境就是天意,環境就是強權。但是,把環境看作僅僅是外在的干預,顯然無法完整地理解環境的內涵和作用,或者說只能是片面地理解環境的作用。4心理的成長

人的心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但是,心理的變化并不是零亂的和紛雜的,也不是片段的和無關的,而是有序的和豐富的,是系統的和關聯的。所以,更能夠說明這種有序的、豐富的、系統的、關聯的和變化的術語,就是心理的成長、心理的擴展和心理的豐滿。這都是關系到人的心理成長的非常重要的術語。人的心理的擴展或心理的豐滿就是說人的心理成長是沒有止境的。所謂不斷地成長就是不斷地擴展或不斷地豐滿。所以說,人的心理成長是伴隨終身的。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原有對心理成長的理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或者是有很大的缺陷性的。例如,一個局限或缺陷是僅僅把發展理解為是在個體的早期就已經完成的,是伴隨著個體的機體發育的過程而進行的。當個體完成了機體的發育,心理的發展也就停止了?,F在的心理學研究則開始強調人的一生的發展或全程的發展,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不斷的成長的過程。再一個局限和缺陷是僅僅把發展理解成為是個體的發展,而將其與人類文化、人類社會、人類群體的發展分離開。這也就是說,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把自己限定在了個體心理的狹小范圍之中,并沒有將個體心理發展與社會文化變遷看作是一個共同的過程?,F在的心理學研究則開始把個體的心理成長看作是與社會整體的發展一體的或共生的。個體的發展組成了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也同樣包含了個體的成長。

心理的成長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環境影響的結果。所以,心理行為不是真空中的存在,不是隨心所欲的結果。那么,環境對于人來說,或者環境對于人的心理行為來說,就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但是,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如何理解環境的含義,如何確定環境的作用,研究者存在著十分重要的差別。心理學發展史上有環境決定論的觀點,認為只有理解了環境的作用,就可以理解心理的發展變化。有什么樣的環境,就會有什么樣的心理行為。古典行為主義學派就是環境決定論的提倡和主張者。心理學發展史上也有自主決定論的觀點,認為心理是自主發展的,自我決定的。環境決定論與自主決定論成為了理解心理成長的對立的兩極。這實際上根本無法合理地理解人的心理成長。人的心理成長要么成為了環境的犧牲品,要么成為了自由的隨意性。

其實,心理成長的概念表明了,人的心理是在個體化的過程中,容納了自己,容納了他人,容納了社會,容納了環境。這也是心理成長的概念與心理發展的概念的重要的區別。心理的成長就是心理疆域的擴展,就是心理境界的提升,就是心理意義的豐厚,就是心理彈性的增加,就是心理容納的寬廣。

5共生的歷程

把個人的心理行為與環境的影響作用分離或分裂開來,顯然不利于對個體心理和對生活環境的合理的理解。那么,在心理學的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是應該把環境與心理理解為交互作用的過程。這種交互作用就不僅僅是環境對人的心理的影響,而且人也會作用于環境的變化。如果進一步地去分析,就會發現,這種交互的作用實際上就是一體化的過程。這種一體化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共同生長的歷程。任何一方的演變或發展,都會帶來另一方的演變或發展?;蛘哒f,心理與環境就是共同的變化和成長的歷程。那么,心理環境的概念就是有關共生歷程的最好的描述。

在目前的社會和人類的發展進程中,人類已經開始意識到,現實世界中,沒有單一方面的任意發展,沒有你死我活的生存競爭,沒有消滅對手的成長機會,沒有互不往來的現實生活。正與之相反,有的是互惠互利的彼此支撐,有的是共同繁榮的生存發展,有的是恩施對手的成長資源,有的是互通有無的現實社會。其實,在科學的研究中,無論是研究自然的、是研究生物的、是研究植物的、是研究動物的、還是研究人類的,都要面對著各種不同對象之間的關聯性。生態學的興起就是反映了這樣的趨勢,生態學的方法論則成為了引導科學的研究能夠在相互關聯的方面去揭示對象的原則。

人的心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地發展變化的。但是,心理的變化并不是零亂的和紛雜的,而是有序的和系統的。更能夠說明這種有序和系統變化的術語就是成長或心理的成長。與心理成長相關聯的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學術語就是心理的擴展或心理的豐滿。也就是說,人的心理發展是沒有止境的。不斷地成長就是不斷地擴展或不斷地豐滿。所以,心理的成長是終身的。

第3篇

隨著素質教育從一種思想觀念變成具體的行動,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近10年來,大城市中的一些學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并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從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來重新審視學生的各類行為問題。原來被認為是思想品德的問題,現在被認為是心理障礙??梢哉f,正是素質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誘發了學校心理服務的廣泛開展。

學生心理健康的確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迫切問題,然而,它不可能涵蓋中小學整個心理服務的范圍。如果我們僅僅把學校教育心理學的服務狹隘地理解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勢必會導致以偏概全,妨礙學校心理學的深入發展。本文試圖結合發達國家學校心理學的建立過程和我們的自身的實踐經驗,探索國內學校心理學的服務模式。

一、醫學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國的學校心理學服務強調對個體心理障礙的咨詢與矯正,試圖通過診斷、干預和治療等技術,解除學生的種種心理不適。教育部門在要求學校開展心理學工作時,強調要設咨詢室,于是一些學校專門開辟了一間專門的心理咨詢室。一張桌子,幾個沙發和一臺錄音機,掛一個牌子,心理教師等著學生前來預約了。這間房間很容易使人想起醫院中的心理門診室,心理教師希望學生把心中的痛苦說出來。利用交談的方式,排解學生的心靈痛苦。而在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中,許多內容都是與青春期身心健康有關。更多的內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強迫癥、恐懼癥等,教師所舉的例子甚至是個別虐待父母的事例,這些事情畢竟是生活中偶然發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這是一種醫學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評前幾年的學校心理輔導咨詢化,咨詢化模式就是沒有考慮學校教育的特點,去開辟心理教育途徑?!碑斘覀儚男睦斫】蹬c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學校心理咨詢服務時,必須有一些假定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師必須具備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專業技能,對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關因素有深入了解。我們知道,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是十分復雜的,目前世界上存在著200種以上的心理治療方法。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人一般必須受過醫學訓練。從這些條件看,學校中心理教師顯然存在著先天不足。

第二,學生的心理障礙必須足夠普遍。心理健康的對應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如果我們開設心理咨詢室,試圖借助心理咨詢技術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其主要應針對的是心理障礙,即心理不正常的個體。比如,一個學生拿了別人的書,班主任找他談話,通過談話,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向這位同學賠禮道歉,問題得到了解決。這種行為的偶然失誤是是非觀念不清的表現,并不屬于心理障礙。只有自己有這樣的書仍然拿人家的書的人,才是一個心理障礙者。再比如,學校中打架是經常發生的.但大多數打架行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礙,而是學生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人際沖突,遇到了利益沖突不知解決的辦法,這是一個情緒控制和決策不當造成的,其中雖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礙所導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詢工作所依據的是一些估計:如有的估計中小學生當中有心理障礙的人數為10%到16%,有的高達20%。其實這些估計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學校中開展心理咨詢與治療還必須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決的。可事實上,像強迫癥、偷竊狂等心理障礙,即便是具有專業技能的心理醫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較嚴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過藥物加以控制。反觀學校中的心理教師,面對真正的心理障礙,既缺少經驗,又缺少技術,恐怕難以勝任。盡管如此,學校中的心理教師仍然被期望成為心理醫生、在這種期待中,他們也常出現“角色混亂”,他們對掌握解決心理障礙的技術,了解心理障礙的病因,往往具有超過一切的興趣,對自己的工作常抱以這樣的信念:解除學生的心理疾病,讓學生發生奇跡般的改變.上述三個先天不足,已經妨礙了學校中的心理服務的開展,如有的學校心理咨詢室建立多年,但門庭冷落,幾乎沒有什么“患者”前來咨詢,心理咨詢室形同虛設。其實,這種結果是上述三個錯誤假定必須導致的,我們不可能指望教師搖身一變,從一個品德課的施教人成為一個心理醫生。

二、從醫學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當我們的學核心理咨詢陷入困境時,我們其實正在重復著發達國家學校心理學剛剛起步時的同樣錯誤。

現代學校心理學產生于美國,1896年,美國的特殊教育專家魏特默在費城建立第一個心理診所,還創辦了第一個醫院模式的學校,即俄勒崗學校,專門診斷和矯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礙的特殊兒童。他利用種種干預手段解決兒童問題,在他的影響下,學校心理服務長期以來被理解為學校中臨床心理學。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人們終于認識到這一臨床的模式不適合學校教育,它以犧牲大多數兒童的心理服務為代價。到了60年代,一學校心理學在美國正式建立時,人們已經摒棄了醫學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國學校心理學會成立大會上,對學校心理學的服務所作的規定為:“由有教育經驗訓練的心理學家,應用心理測評、學習理論、人際關系的專業知識,輔助學校工作人員,去促進所有兒童的成長,豐富他們的經驗,并識別與幫助特殊兒童”。在這個模式中,沒有提到心理咨詢和治療,也沒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兒童為服務對象,然后才是特殊兒童.這是一個重要的轉變,據估計,目前發達國家的學校心理學工作人員在心理咨詢上的時間不到總工作時間的5%。

在學校心理咨詢中,有四種運動起著主要的推動作用:一是心理測驗運動,心理測驗產生之后,許多測驗被應用于學校,加智力測驗、主題統覺投射測驗等;第二是特殊教育運動,針對學習落后的兒童,學校要進行特殊教育,而這種特殊教育在診斷和干預上都離不開心理學的幫助。第三是心理衛生與心理健康運動;第四是學習理論的發展,在行為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學習過程和改變行為的過程都有進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學更加能夠幫助學生改變自己。這四種運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如心理測驗為診斷智力落后兒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則提供了相應的干預手段和方法,此外,學習理論不斷提出有效的行為改變技術,促進人們對有心理障礙兒童的干預與幫助。

由此可見,學技心理學服務是一種全方位、整體化,以評估和教育為主導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療只能是其中的一個有機部分。在這種服務中,我們應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心理教育的途徑,促進學生在學習、人際關系和對環境的適應,發揮內部潛能.走向成熟與成功。近一兩年來,我們看到了某種轉變,一些學校開始開設心理健康課,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角色扮演和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三、學校心理學服務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學校心理學剛剛起步的情況下,我們認為,不宜以心理咨詢和心理障礙矯正為主要任務。學校心理服務可以以心理評估和心理素質課程建設為兩個基本任務,以輔導和咨詢為輔助措施。我們在此提出一個學核心理服務的模式。

首先,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強調心理檔案的建立。學校心理學應針對絕大多數學生的問題展開服務,通過一些團體方式的心理測試,建立學生心理檔案??梢跃蛯W生智力的發展、人格發展和行為問題及教養方式和學習適應性進行測評。這種測評一方面可發現個別落后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分析其規律和原因,為特殊教育提供資料;另一方面還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學生的一些心理特征,為思想工作提供依據,以測評為重心,就必須考慮目前學校心理教師的水平與素質,他們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師轉過來的,沒有受到心理學的正規訓練、對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術缺少掌握,而從測評開始,無疑有助于他們了解心理學不同于德育教育之處,強化心理學的科學概念。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另一個學校心理服務的基本任務是心理素質課的建設,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有效的教學不僅是普及心理知識的途徑,更重要的是通過心理課的講解,使學生們對自己身上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有一種明確的認識,提高自我意識和自我改進的能力。在課程中應重視心理訓練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參與進來,主動思考。

這兩個基本任務的實施,也是培養學校心理教師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師通過掌握心理測試,對心理學測量將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實踐中掌握心理學的技術。而通過上心理素質課,教師還會進一步地發現學生的反應,加深對心理學應用的理出和領悟,對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幫助。

最后,在這個模式中,我們并沒有忽視心理咨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個適當的位置。我們認為,只有在上述兩個任務實施之后,才可以極大地促進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心理輔導與咨詢。在測試之后,學生和家長激發了解決心理問題的愿望,想了解心理問題,主動到咨詢室請教。在上心理課之后,學生們的問題也將暴露出來,他們會對解決自己的問題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會來到咨詢室主動咨詢。而只有到這時,心理教師的心理咨詢工作才會變被動為主動,進行個別輔導和集體輔導的時機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兩個方面的工作還可以提高教師的科學研究水平,通過測試,教師可以發現本校學生現有的心理特點,用所得資料撰寫論文和報告,如進行職業心理測評后,教師可以對本學校學生的職業興趣的分布進行考察,了解學生就業動向,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北条麻妃大战黑人| 88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嫩模bbw搡bbbb搡bbbb|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欧美人与z0xxxx另类|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伊人 | 亚洲成人网在线| 男朋友想吻我腿中间部位| 国产91精品不卡在线| 高清伦理电影在线看|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日韩| 99ri在线观看| 天海翼被施爆两个小时| 上原亚衣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wwwxxxxx| 久久国产精品张柏芝| 桃子视频在线观看高清免费视频| 黄色三级免费看| 天天天操天天天干| 一道本不卡免费视频|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欧美人与性禽xxxx|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在线视频欧美日韩| 一二三四社区在线高清观看在线| 无码不卡中文字幕av| 久久国产欧美日韩精品| 最近高清中文在线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污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网站| 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午夜啪啪福利视频| 美女被免费网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av激情无码久久| 色视频线观看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人成a在线v网站| 饥渴难耐16p| 国产夫妻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