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shù)篇優(yōu)質(zhì)西方文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英美典故具有突出的語言特色,寓意深刻。它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英語典故的用詞簡練,意味深長。它不僅富有深刻的哲理性,而且還被譽為語言和修辭藝術(shù)的瑰寶屋。英語典故在英美文學發(fā)展史上可謂是歷久彌新,無論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典籍、宗教文獻,還是人們喜聞樂見的神話傳說,英美典故都占據(jù)著自己的一片天地,且廣為流傳,由此可見人們對其的喜愛程度。根據(jù)其來源的不同,可以將典故分為以下幾類:
1、基督教典《圣經(jīng)》的典故英美國家中,基督教是人們普遍信仰的宗教,它涉及了人們?nèi)粘I钪械母鱾€方面,對西方社會的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其發(fā)展過程中,西方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以及倫理觀等也深受其影響。《圣經(jīng)》,作為基督教的教典,是西方文化形成的另一源泉,對英語有著深遠的影響,它也極大地促進和豐富了英美典故的發(fā)展。英美文學作品中的許多典故都是從《圣經(jīng)》中引用的,比如圣經(jīng)中的人物或重要事件。如:forbiddenfruit禁果該英美典故出自于《圣經(jīng)》中亞當和夏娃的故事,亞當和夏娃由于抵擋不住誘惑,偷吃禁果,最后被從伊甸園中逐出。除此外,還有大量來自于《圣經(jīng)》中的典故,也是我們所熟知的,如:Heapcoalsoffireonone’shead以德報怨AspoorasJob家徒四壁Juda’skiss口蜜腹劍lostsheep迷途者
2.其他來源的典故有些典故產(chǎn)生于民間的日常生活中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然后被人們一代代地流傳了下來,約定俗成,來象征一定的人或事。英語典故有些是存在于一些書面的典籍之中,而部分則是獨創(chuàng)的,有著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語言特色。這些典故,如果我們只從它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往往不能真正領(lǐng)悟它的內(nèi)涵,我們只有結(jié)合它的來源,它的文化背景,才能對它進行準確的解讀。
二、英美典故的翻譯方法
濃厚的民族特質(zhì)和地方氣息是語言的一大特色,英美典故也不例外。因此在英美典故翻譯時,必須根據(jù)其來源及文化背景,有針對性地選擇翻譯策略。英美文學典故常用的翻譯策略有下面幾種,重點講2種:
1、套譯法漢譯中西方文化畢竟有著很大的差異,有的典故如果不能夠用直譯策略翻譯,如果要堅持采用直譯,不可避免的將導致其真正內(nèi)涵無法傳達出來。但是如果這些典故與某些漢語典故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就可以采用套譯的策略,通過其他漢語典故將其呈現(xiàn)出來。如:Crocodiletears假慈悲Cantheleopardchangehisspots江山易改,本性難移Somepreferturnipsandotherspears蘿卜白菜各有所愛
一、白話音譯個性足,音形結(jié)合作品多
徐志摩生活在時期,并親身經(jīng)歷了之后的中國文學發(fā)展。當時白話文已經(jīng)取代文言文成為書面語言的主流形式。作為西方文學作品翻譯的大師,徐志摩極力主張用白話文而不是文言文翻譯西方文學。徐志摩用白話文翻譯,將他的西方文學譯作正式帶入全新的境地。例如,他翻譯的布萊爾的《猛虎》,就采用白話的形式,將作品中的老虎描繪成一種虛弱、頹廢的老虎,真正展現(xiàn)出原作的情感及力量。譯作中,徐志摩用火焰似的眼光、駭人的雄厚、飛騰等現(xiàn)代詞匯再現(xiàn)了老虎威猛的原型,這些詞匯對當時有著傳統(tǒng)國學經(jīng)歷的文人來說算是新奇。徐志摩還節(jié)譯、轉(zhuǎn)譯了大量的西方文學作品,并從文化的視角將其翻譯成一種文化現(xiàn)象,真正實現(xiàn)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例如,徐志摩曾轉(zhuǎn)譯英國作家高斯的英譯本,翻譯法國作家福凱的《渦堤孩》實際上已經(jīng)是編譯了。徐志摩深知漢字屬于“形音字”,而英語則屬于純拼音文字,所以中國人很容易見到字形聯(lián)想到它的意思。例如,當時的康橋現(xiàn)在就翻譯為劍橋,康橋給人以健康、優(yōu)雅的氣質(zhì),而劍橋一般會讓人想到橋的雄偉、氣魄等。“翡冷翠”便會讓人想到一個美麗的地方“,賽有那拉”是目前對日文“再見”的最美麗的翻譯。可見,徐志摩正是通過自己音譯、意譯相結(jié)合的翻譯實踐,推動著中國乃至世界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與進步。早在20世紀20年代,徐志摩在英國留學期間便開始翻譯詩歌。此后,他直譯了很多西方文學作品,其中包括詩歌、戲劇、小說、散文等多個題材。特別是在其短短三十六歲的生命時間里,他翻譯的西方文學作品涵蓋絕大多數(shù)文體的作品,作者包括三十多位文學大師,如莎士比亞、拜倫、哈代、惠特曼等人。在詩歌方面,《徐志摩詩集》詩集中就收藏有十多個國家三十多位詩人的作品。另外,徐志摩還翻譯了德國著名作家福凱的《渦堤孩》,意大利作家鄧南哲的《死城》,英國曼斯菲爾德的小說集等等,與其同時代的作家相比,徐志摩翻譯的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其范圍之廣,涉及的題材眾多是絕無僅有的。此外,令讀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徐志摩對翻譯名稱的處理之成功,最終成為他的“注冊商標”。例如,《翡冷翠》便是徐志摩西方文學翻譯中的一個專利,他將意大利名城佛羅倫薩翻譯為翡冷翠,巧妙融合了中西文學中的意蘊表達,其通過音譯的方式,并采用一些形象感很強的文字,實現(xiàn)“音”與“形”相貼近的藝術(shù)效果。此外,徐志摩還充分利用自己編輯西方文學作品的機會提倡西方文學的翻譯,如他主張用文言文翻譯西方詩歌文學。總之,徐志摩的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有著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同時他還深受西方浪漫主義、唯美主義風格的影響。
二、空靈飄逸譯如詩,多元轉(zhuǎn)譯添色彩
徐志摩是中國新詩壇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善于創(chuàng)作空靈飄逸的浪漫主義詩歌。然而,他翻譯的西方文學作品大部分卻是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從其翻譯作品的文體中可以看出其審美價值取向。同時,雖然他翻譯的作品絕大多數(shù)是現(xiàn)實主義題材,而其中大多數(shù)為抒情方面的詩歌,帶有濃厚的個人印跡,屬于最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品。徐志摩翻譯了曼斯菲爾德的十個短篇小說,斯蒂芬斯的兩部長篇小說,赫胥黎的《半天玩兒》等,徐志摩都將它們稱為散文寫成的詩歌。其實,徐志摩翻譯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平凡人物的同情,二是對黑暗社會的批判。其中,曼斯菲爾德的小說便屬于前一類,她的作品以美著稱,有著“狂風驟雨向讀者靈魂奔波”,徐志摩也為此深深震撼。自此,曼斯菲爾德便成為徐志摩精神上的感召者,并翻譯了她的大量文學作品,并取名為《英國曼斯菲爾德小說集》。林徽因在其《悼志摩》中提到“:志摩是一個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古怪年輕人,他的人格中最精華的是對平凡人的同情,沒有一種情感,他不能同情。他對一切弱小的憐愛,他一生都在同情別人而忘記了自己的痛苦。”同樣,赫胥黎的《半天玩兒》也是這種風格的作品,其主人公彼得在陽光中獨自品味自己的寂寞,這時遠處走來了兩位華麗的小姐,而她們卻不幸地遭到惡狗的侵擾,好心的彼得救了這兩位小姐,但他的行為卻受到了這兩人的鄙視,徐志摩用詩化的語言描述了彼得的心靈,充滿著無限的憐憫之情。徐志摩對文藝復(fù)興以來各派的浪漫主義作品均有翻譯,他翻譯的首部德國浪漫派作家福勾的《溫蒂娜》,便是以中古為背景的騎士小說,敘述了一個美麗的妖怪與人類之間的愛情故事,他當時看到這部小說時非常感動,并非常欣賞其文筆結(jié)構(gòu)。20世紀30年代,中華教育基金會推選徐志摩、梁啟超、聞一多等人翻譯了美國浪漫主義詩人惠特曼的《我自己的歌》,這是其參與的第一部有著重要影響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徐志摩翻譯筆法的流暢完美,再現(xiàn)了原作動人的情節(jié),如在翻譯《曼斯菲爾德》文章時,他就曾引用奧帕爾的一首非常悲觀的詩歌,其回憶了家人生前的美好生活變成了虛幻,悲觀的詩人無法回避這種幻滅所帶來的深刻反響。1924年,泰戈爾訪華,徐志摩擔任翻譯,這次合作使得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都是有著雙重文化背景的詩人,他們都具有良好的東方文化修養(yǎng)并羨慕西方文明。徐志摩翻譯了泰戈爾在中國的全部演講,并陪同他一起遠赴日本。后來徐志摩還專門赴印度拜訪泰戈爾,他翻譯的《謝恩》、《園丁集》便是泰戈爾六十多首詩歌中最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可見,浪漫主義詩歌的翻譯是徐志摩翻譯中最得心應(yīng)手的,同時他的美學色彩的譯作更增添了原作的浪漫主義色彩。徐志摩自謙自己的翻譯是一朵沒有靈魂的假花。徐志摩不懂得意大利語,如果要翻譯意大利語方面的文學作品就需要轉(zhuǎn)譯原著的作品。例如,鄧南哲是意大利著名的詩人、劇作家,他的戲劇摒棄了日常生活的繁雜,在語言上更加追求抒情、優(yōu)美的風格,能巧妙地借助劇中人物之口來渲染作者所要表達的唯美主義色彩及風格。鄧南哲的作品通過英國著名文學家西蒙斯的翻譯,擴大了該作品在英國及世界文壇的影響。徐志摩便是通過西蒙斯的譯文指導鄧南哲的,其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期間,苦于找不到鄧南哲的英譯本,他曾下決心轉(zhuǎn)移了鄧南哲先生最有名的戲劇《死城》的部分內(nèi)容。四年過后,徐志摩在中山大學圖書館整理舊有資料時偶然發(fā)現(xiàn)了這部譯作,再次激發(fā)了其對這位著名作家的熱愛,他曾撰寫了《丹農(nóng)雪烏》這部專門介紹他生平及創(chuàng)作思想的文章,并從唯美主義的觀點論述了其所受到的影響。后來,徐志摩又創(chuàng)作了《丹農(nóng)雪烏的戲劇》對《死城》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與詮釋,該部作品描寫了具有美學色彩的兄妹畸形戀愛,是鄧南哲先生的處女作,該作品一直籠罩著某種神秘的憂傷與不安。
作者:趙丹單位:西京學院
其代表就是集文學家、政治家與哲學家于一身的重要人物西塞羅,他的政治哲學論、演說詞、修辭著作等對羅曼文學藝術(shù)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而且他還將自然地法理論融入共和政體中,提出了最早的人人自由平等的法理思想,認為所有人都要服從法律,他提出的分權(quán)論與制衡論被近代歐洲的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視為珍貴的遺產(chǎn)。然后就是英國著名的大法官、政治家與作家———托馬斯·莫爾,他所創(chuàng)作的《烏托邦》可以說是歐洲空想社會主義的首創(chuàng)文獻。托馬斯認為如果人類想要構(gòu)建一個和諧的公共秩序,就必須創(chuàng)建一個以公有制為基礎(chǔ)的社會,使得所有公眾事件都以民主的方式加以解決的理想社會。從法律視角看,《烏托邦》滲透著強烈的民主精神,同時,《烏托邦》還被文學領(lǐng)域視為名著。發(fā)展至歐洲的啟蒙運動時期,一系列先進的法國啟蒙思想家參與到這場運動中,其中孟德斯鳩的《論法精神》,被稱為獨特的資產(chǎn)階級的法學百科全書,在此書中孟德斯鳩提出了三權(quán)分立的法學理論。緊接著更為激進的啟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盧梭,其創(chuàng)作的《懺悔錄》及《愛彌兒》等,彰顯出了解放個性、熱愛自然、激越感情等文學思想,同樣出自于盧梭之手的著作《民權(quán)論》等,其法律思想幾乎超越了同時代的所有啟蒙思想家,對法國、歐洲甚至對全世界的法律思想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例如,美國頒布的《獨立宣言》以及法國頒布的《人權(quán)宣言》等都打上了盧梭的法學思想烙印。
二、正義性法律精神在西方文學中的體現(xiàn)
法律的目標是實現(xiàn)正義,法律的內(nèi)在精神也是為了彰顯正義,然而并不是一切法律都能夠體現(xiàn)正義,甚至與此完全相反,現(xiàn)實社會中的部分法律不但無法凸顯正義,反而與正義背道而馳。但是,文學作為現(xiàn)實社會的一面鏡子,能夠?qū)⑦@些現(xiàn)象以文學的方式真實且到位地表述出來。以《安提戈涅》這部文學作品為例,故事中的克瑞翁身為一方的執(zhí)政者,其自身就是法律的代表,他頒布了禁止安葬呂涅刻斯的法令,雖然此條法律的初衷是為了維護城邦的安全與和平,體現(xiàn)對人民統(tǒng)治的公正性,但是遭受到了人民的質(zhì)疑以及安提戈涅的不滿與反抗,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從正義原本的價值體系去分析,這條法令違背了基本的人性需求,換句話講就是對人性的踐踏和不尊重,無法滿足人們對理想社會狀態(tài)的期冀,顯然也是與正義相背離的。再如《威尼斯商人》這部作品,故事中的夏洛克明明持有契約本,應(yīng)該受到法律的支持,判決結(jié)果卻與之截然相反,同樣從正義原本的價值體系去分析,會發(fā)現(xiàn)這份契約在正常的、理性的、文明的人類社會中是不會執(zhí)行的,雖然契約從各方面來看都合法有效,但對其執(zhí)行的結(jié)果是安東尼奧必死無疑,從人性角度去看是既無人性又失公平的做法,很明顯是與法律的正義精神相背離的。通過文學作品的展示,大家可以看到現(xiàn)實中的法律并不是完美無瑕的,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世俗性,促使人們更加理性地去認識、去思考、去理解法律。透過以上兩部著作的法律精神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當人們站到法律角度去探討作品所彰顯的法律精神的過程中,思維通常會陷入邏輯化與機械化的模式之中,從而更多地關(guān)注法律條文而忽視隱藏于法律之后的本質(zhì)精神,致使出現(xiàn)對法律過于淺層化的認識。
三、合法性法律精神在西方文學中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