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會計學前沿問題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會計信息是反映企業信息的基本資料,是會計研究的重要領域,目前國內外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狀況日益凸顯。會計信息失真己成為國內外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本文通過文獻可視化分析的方法,在對2005年到2015年十年間會計信息真實性領域264篇文獻的相關關鍵詞,題名等信息進行統計,總結歸納了該領域的研究重心在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會計信息失真的防范和治理對策等幾個方面,分析了近十年來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研究熱點和展望。
關鍵詞:
會計信息;信息失真;可視化;CiteSpace
會計信息是會計工作的最終形態產品,信息的真實和公允對整個社會都顯得非常重要,一般來講,失真的會計信息都是不符合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精神的信息,對于會計單位本身的經營決策,以致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會計信息失真一直是國際會計領域的“頑癥”,并對經濟秩序的正常運行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文獻資源的可視化是知識資源及其相互關聯的一種圖形,可以充分的挖掘知識間的相互關系,有助于了解和預測科學前沿和動態。在會計信息真實性研究領域里,國內外諸多學者對會計信息失真的分類、表現、原因和對策等會計學領域的難題進行了研究和探索。將近些年的相關研究進行分類整理,進行科學知識圖譜的分析能夠理清這一領域的發展方向和思路。
1會計信息與信息真實性
1.1會計信息“會計信息是會計人員通過對會計主體所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處理和分析以后所提取的、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信息。”①這是一般意義上對會計信息的理解,從整體來看,學界對于會計信息的概念存在四種看法,:吳聯生在《上市公司會計報告研究》中認為“會計信息是反映企業價值運動的可計量的經濟信息”。葛家澍在《會計學導論》中認為會計信息是關于價值運動的信息,吳茂在《會計信息論》中認為會計信息是可以計量的,劉炳炎在《現代會計學要義》中認為會計信息可以用貨幣單位進行計量。對會計信息概念的解讀通常是從會計主體的角度出發,但是這樣對于會計信息的理解只是從微觀角度入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對現代會計信息真實性的研究,必須從更加宏觀的角度入手,“會計信息是指對有關單位提取或加工的與經濟管理活動相關的,有助于利益相關者決策的信息”②。這樣的視角有利于解釋信息對經濟管理活動的聯系。
1.2信息真實性真實性的問題在不同的學科領域里都受到重視,在會計信息研究中,信息的真實性存在“程度”問題,對這一程度的區分就顯得尤為重要,會計信息絕對真實是指會計信息對企業經濟活動的本來面目的完全精準的反映。這種絕對真實是會計信息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再現。實際上,絕對真實只能在理論上存在。相對真實是指會計信息對企業經濟活動基本特征比較準確地描述,以不歪曲企業經濟活動情況為基本判別標準。相對真實是一種現實的“真實性”。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絕對真實是會計準則和制度制定者應當為之努力的目標,只有這樣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才會不斷的進步和完善,會計信息的質量才會提高。相對真實則應當是會計準則與制度的最底線,對于會計工作來說,根據已經制定的會計準則產生相對真實的信息,否則就會出現信息失真。然而在完善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的過程中,以“絕對真實”的會計信息質量標準來要求會計工作,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必要的。
2可視化分析
“可視化信息檢索是信息檢索與信息可視化相結合產生的新的研究領域”③,是通過計算機來實現對抽象數據的交互式可視表示,以此增強人們對這些抽象信息的認知。圖形間的邏輯關系可以更加直觀的展示給研究人員,對研究前沿和熱點信息的檢索更加方便。目前,信息檢索的可視化的應用范圍越來越廣泛,相關的文獻搜索和文獻挖掘軟件也日益增多。本文使用的引文分析可視化工具是軟件CiteSpaceIII,版本號是3.9.R6(64-bit)。可以在網上免費下載和使用,網站附有詳細的使用說明。運用CiteSpaceIII對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大多集中在情報科學和信息科學領域,在會計領域的研究相對較少,王君和盧章平在《近5年我國會計學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一文中,對CSSCI數據庫中2005-2009年我國會計學論文進行關鍵詞詞頻分析和共詞分析,并借助聚類分析、因子分析以及多維尺度分析方法繪制出我國會計學論文的研究熱點知識圖譜,展示出我國會計學的主要學術研究領域和研究熱點。東北財經大學的王寧在《中國管理會計研究動態及解析》中本文以詞頻統計和共詞矩陣分析為入手點,借助SPSS、Netdraw等軟件,對我國管理會計文獻題錄進行分析,比較關鍵詞與關鍵詞之間的聯系緊密程度,利用聚類分析、戰略坐標圖等方法,生成我國管理會計知識圖譜,進而推導出我國管理會計領域的研究熱點與前沿。本文則嘗試從CNKI的收集相關數據利用CiteSpaceIII對會計信息真實性研究領域近10年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
3數據來源
CiteSpace常見用于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和中國知網(CNKI)的數據,本文以中國知網中檢索到的文章為數據來源,篇名以“會計信息”并含“真實性”進行精確檢索,檢索條件的時間跨度為2005年1月1日———2015年1月1日,可檢索到264條信息,在CNKI檢索的結果中有一些是新聞、會議通知等信息,因此需要在數據收集中刪除。將數據初步整理后,將在CiteSpace進行分析的文獻類型輸入為“Refworks”。這里筆者建議輸入“Refworks”和“Endnote”兩種格式。“Refworks”格式用于可視化分析,“Endnote”格式在論文寫作中使用,下載時需對文獻命名為“Download_XXXX”才能進行格式轉換。在CiteSpace中將時間線設置為從2005到2015,跨度設為1年,分別選擇關鍵詞,主題,作者進行初步可視化分析。
4可視化圖譜分析
4.1關鍵詞聚類分析對要分析的數據進行格式轉換之后,在CiteSpace主界面選中關鍵詞,并在控制面板中完成基本設置,數據進行處理之后,在可視化界面通過自動聚類和主題聚類,得到可視化的分布圖(如圖1),圖中不同的線條顏色代表不同的年份,系統統計出了關聯度最大的十一個主題的聚類:會計監督,真實,信息質量,財會工作,違反職業道德,新準則,企業經濟活動,真實性標準,主要計量單位,可控因素,規模收益。可以看出,近十年來,學者關注的問題廣度在拓寬,多學科理論的運用成為一種趨勢,在信息真實方面的研究,主要圍繞著信息質量的特征,信息失真的原因和對策以及對信息質量的評價幾個方面入手。第一,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研究。我國于1992年11月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和2001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都從會計原則的角度論述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安慶釗認為,這些準則多是對會計核算提出的要求,在信息的利用方面作用并不明顯,關于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研究,只是一種簡單的并列關系,尚缺少嚴謹的邏輯體系。葛家澍教授對FASB和我國會計準則的質量特征進行了闡述,認為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特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財務報表內容的質量;另一類是財務報表表述和在其他財務報告中披露的質量。總體來說,信息質量特征相關研究在逐步的理清各概念層次的相關性和重要性,但是邏輯性較強的研究體系尚未建立。第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與對策。在會計信息失真原因方面,吳聯生認為會計規則沒有得到有效的運行,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由于人類的有限性,導致執行人員故意違背會計規則,其二,規則的執行人員由于客觀上的原因在會計規則的執行上存在偏差。趙立三從博弈論的角度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信息失真的根源和獨立性與審計期望之間的差距。鄭濟孝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了會計信息失真原因,在于所有者與經營者雙方的效用函數不一致,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以及契約不完備。在信息失真的對策研究方面,陳德懷認為應從企業層面和國家層面去防范會計信息失真,在企業內部加強內部控制,提高治理水平;在國家層面,健全法律制度,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政府監管和監督力度。鄭濟孝認為需對職業企業家階層進行聲譽評價,監管方面加大處罰力度,降低企業經營者的預期風險收益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李慧從更加具體的激勵機制,監督機制方面對治理會計信息失真提出了意見。總體來看,近些年對會計失真原因的研究有了更深層次的探索,不再僅停留在對制度和規則不健全的分析上,而且更多的學者開始運用多學科的視野分析會計失真的原因,雖然原因分析方面在不斷的精進,但是對于治理對策的研究有些缺乏新意。研究結果尚欠實踐指導性。第三,會計信息質量評價。會計信息是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市場進行配置基礎,其信息質量直接影響著資源配置的效率,也關系著國家宏觀經濟的調控,投資者利益和社會穩定。目前國內外關于會計信息質量評價的研究文獻,在研究方法主要從定性和定量兩個維度入手,既有規范性的研究,也有實證性的研究,其中評價標準方面多是規范性的定性研究,在評價方法方面多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從定性的角度研究的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以使用者需要為評價目標,“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1989年7月發表的《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中,提出了會計信息的10個質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如實反映,中立性,謹慎性,完整性,實質重于形式等,并把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作為四個主要的質量特征。”④第二,以股東或投資人保護為評價目標,這一標準是基于資本市場中盈余管理行為盛行的背景提出的,保護投資人的主要質量標準為透明度,透明度則由“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實質重于形式以及可比性構成”。第三則是以綜合使用者需要和對股東或投資人保護為評價目標。也就是綜合以上兩種評價目標的會計信息質量評價標準。從定量的維度進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質量角度和盈余質量角度。
4.2研究熱點變化分析在CiteSpace中對近十年來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文章進行統計分析,將題名,關鍵詞,作者和年份節點按照頻率和中心值進行篩選,選擇每年頻率出現較高的詞進行分析,可以看出2005-2007年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對會計信息真實性概念及失真的原因分析。2007年-2010年間則更加注重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在中國企業背景下的運作機制。2010年至今的研究將重點放在了具體的應對方式上,重視從企業管理的層面對會計信息失真現象進行治理和約束。
5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研究者們從多個角度對信息失真的現象提出了治理對策,從整體來看,要切實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是一項紛繁復雜的工作,涉及到國家和企業,外部環境等多個方面,本文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①管理人員會計法規意識的提高。管理人員對待會計的錯誤思想是造成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強對管理人員的會計法規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法規意識,明確會計資料真實的重要性以及自己責任。②規范公司的治理結構,產權界定清晰。清晰的產權界定有利于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相互激勵和約束,有利于會計規范的高效實行。應盡量規范公司的治理結構,加強產權人的監督作用,同時加強對經營者的內部審計監督。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③優化現有會計人員的管理制度。增強會計人員的獨立性,積極推行會計的委派制,實行社會化的管理,形成“社會招聘、工酬分離、風險執業、行業自律、政府監管、全面規范”的管理體制,要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就必須讓會計人員成為企業的約束者,從而需要會計人員進行地位和角色的轉變。④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會計信息的真實性依賴從業人員的素質,完善和健全會計人員的從業資格制度和考評制度,建立統一的職業道德規范,強調會計人員的終身學習觀,不斷的更新知識,從嚴要求。⑤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仍需進一步加強,外部監督具有較強的獨立性,能夠保證會計信息監督的公正性,內部監督可以及時的發現并糾正會計信息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兩種監督方式都應加強,并不斷的完善社會監督體系,才能更好的解決會計信息失真的問題。
6會計信息真實性研究展望
李國運,日信證券公司的領導成員之一,分管經紀業務、信息技術和客戶資金存管三大部門。五個月前,他是長城證券營銷管理總部總經理。但在復興門商業街見到的李國運,卻和馳騁在在商場上的戰士形象不符。書生意氣、不疾不徐,頗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然。
熱衷書法,喜歡古書。他說,這些是能讓自己平和的秘訣。而實際上,這位會計學博士的人生經歷同樣精彩。
勤奮,戴上真正的博士帽
能夠戴上真正的博士帽,是李國運的一個夢想。
“或許是喜歡看書,包括參考消息等。從小,我就被同學和老師叫做‘李博士’。”通往博士之路,他走得堅定從容。
作為一名會計學子,李國運一開始對會計學并沒有很深的認識。早先是懵懵懂懂進入這個學科,后來發現是一個很好的“謀生手段”,繼而才發現是經濟與管理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1987年,大學畢業后,李國運在湖北荊州某銀行平穩地度過7年時間。上個世紀90年代初,銀行的待遇很高,很多人的工資只有三五百元,而銀行員工的月收入已經達到了1500元左右。“但是我還是選擇了離開。因為看看周圍人,覺得自己的前程到頭了,最多是個科長,一輩子難道就這樣了?不愿意一直從事這種簡單機械的重復工作。” 而且,在銀行期間,他深刻地體會到會計學的重要,由于有會計學的專業背景,所寫出的調查報告分量就大不一樣。這更堅定了李國運繼續深造的決心――研究生的新目標,本想繼續留在銀行系統的他,因為上司的一句“銀行不需要研究生,只要高中生就夠了”,讓年輕的李國運離開得義無反顧。
不破不立。之后,他如愿以償地成為中南財經大學郭道揚教授的碩士研究生。“郭老師對我的要求很嚴格,這種嚴格對我的學業大有裨益。”李國運的畢業論文《公共會計師職業與會計公司的發展》尚未答辯,其主要章節就被中國經濟出版社以《以史為鏡:注冊會計師職業發展史》的書名出版,后來又成為錄入到《會計大典》中惟一入選的碩士論文。做學問得到了基本認可,老師認為我有一定潛力。”回想起來,李國運笑著說。
碩士畢業后,李國運正式踏上證券之旅。
2001年,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李國運打算報考郭道揚教授的博士。
那時候已經工作了一段時間,但是心中總是有夢未圓。那么,縈繞心頭的是什么呢?
“李博士”,不是為了虛名,只是覺得有事情沒有做完。但是,命運好像故意在和他開玩笑,通往博士的路并非一帆風順。“第一年,由于種種原因,我沒能如愿,第二年,我考得很好,總分會計學院第一,英語85分,全校第二名,第一名是英語專業的學生。”這也符合李國運“把事情做好”的一貫原則。郭老的要求只有一個,就是要求他必須回武漢上課。于是,為了心中的博士夢,李國運從北京回到了武漢。“我幾乎不逃課,是個很好的學生。”李國運笑著說。
作為國際知名的會計學家,郭道揚教授對博士生的培養方式與眾不同,在入學前,博士生論文提綱已經上交,入學后,就要收集資料,也就是說,博士論文是用三年甚至四年時間完成的。這種方式也讓論文質量得到保證。李國運的這篇題為《資本市場與會計演化關系史研究》的博士論文也為他的博士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之后,他陸續在《會計研究》、《審計研究》、《光明日報》理論版以及《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武大《經濟評論》等刊物上發表相關資料文章。
“在武漢讀博士時候,正是證券市場低迷的時候,所以我有大把時間用來學習。”厚積薄發,武漢大學博士后期間成為李國運學術成果最為豐碩的時期,兩年左右,他共在武漢大學認定的權威期刊3篇,核心期刊5篇,出版學術專著1部,被評為武漢大學優秀博士后。
敬業,將事業做到最好
11年的證券行業經歷,我喜歡這份職業。
會計不僅對工作有幫助,還會讓人的思想發生變化。“我很多觀點和思維模式的形成都受益于會計。”在長城證券工作時候,時任營銷管理總部總經理的他,首創月度、季度經營分析會議制度,以視頻會議的形式分析當期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狀況,讓每一個人都能清楚知道自己所處的地位和努力的方向。
李國運認為,財務出身最大的優點就是風險意識和成本意識比較高,每開展一項業務,你都要進行風險評估,要明白風險點何在,是否可控,也要進行成本測算,進行投入產出分析。因為,證券市場是一個高風險行業,也是一個周期性行業,不適當的時侯過于擴張會折戟沉沙,所以每一個行動都要經過財務分析才可以。
對于證券行業,李國運情有獨鐘,他認為這是一個有前途的富有挑戰性的、前沿性的行業。同時,這也是一個很單純的行業,只要把事情干好,讓自己做得足夠優秀,就會有人來找你。在李國運身上,就是最好的驗證。2005年,長城證券遇到領導班子大變更,董事長、總裁、分管副總裁,他一個也不認識,但領導卻從他的工作業績認識了他,將他從武漢營業部總經理直接任命為公司經紀業務管理總部(營銷管理總部)總經理。原因是他將武漢營業部從湖北市場第43名帶到了前4名,從公司的后2名進入前2名之列。當然,也只有李國運知道,這其中付出的艱辛和遇到的困難,絕非只言片語能概括。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所有有夢想、有理想、有熱情的年輕人,都可以來這個行業闖蕩。
每個硬幣都有兩面。無疑,這也是一個誘惑很大的行業,一夜之間可以成為千萬富翁,但也有不少人成為階下囚。所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古訓是要時時放在心上的。
對于事業,李國運十分贊同日本三洋公司前總裁井植薰的觀點:“如果你只想8個小時為公司服務,那么你可以成為一名員工。如果你有12個小時為公司服務,那么你能夠成為中層經理。如果有16到24小時能想到公司,你可以成為高管。如果你沒有得到這些職位,那么會有人讓你實現。”
沒有明槍暗箭,可絕對刀光劍影。在11年的時光中,李國運打了很多“不可能勝利的勝仗”,但他笑言,那很多是不能變成鉛字的故事。
李國運把自己在證券業的成績歸功于兩個字:敬業。風險意識要強,“敢為天下后”也是李國運借鑒步步高老總段永平的名言。“做第二個,風險最低。”“這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我們這個行業,很難了解一種全新產品在市場上會不會受歡迎,而推一個新產品需要資金以及風險很大。對于市場要充分觀察,不怕別人搶先做,而一旦做出判斷,我們能在最快時間上馬。日本在消費類電子產品中能夠超過歐美,采用的就是這種辦法。”不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做第二個,好吃沒毒,那就多吃一點了。
趨同,統一會計標準建設
新會計準則的出臺是會計界的盛事。此前,會計出身的李國運也曾就會計標準發表相關言論。
在李國運看來,會計標準的全球大一統的狀況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它至少應經過這樣幾個階段,即會計標準的國際協調階段、幾個著名的國際性會計標準共存階段,和會計標準全球大一統階段。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過程、每一條款的協調過程都是一個多重博弈的過程,
統一會計標準的建設不僅涉及到國際慣例、國內法律制度體系和現行做法之間的銜接問題,也涉及到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協調問題,還涉及到會計標準的理論研究、制定、執行和檢查之間的關系問題。
其一,正確處理國內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標準協調的關系。國際化不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單向接軌,而應是一種雙向的溝通、協調。我國在會計標準建設方面,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辦法和經驗。同時也要注意吸收國際先進理論與實務,借鑒包括國際會計準則(IAS)、美國的公認會計準則(GAAP)和其他國家的制度。
其二,正確處理原有體系和新的框架之間的關系。一個高質量的會計標準除了具有可比性、透明度和充分披露外,還必須具有可檢索性和可執行性。然而無論是IAS,還是GAAP都存在分枝過細、各自為政、體系龐雜、缺乏協調、不易操作的缺憾。我國在進行會計標準建設時,除了保留原有體系的合理的部分外,會計標準建立在一個更高的起點,形成了一個架構科學、層次分明、協調統一、易于執行的會計標準體系。
其三,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會計標準必須建立在先進的會計理論基礎之上,否則不僅無法反映交易與事項的經濟實質,而且還會產生前后矛盾、寬嚴不一的弊端,影響會計信息質量。對此,西方國家曾經有過深刻的教訓。我國制定會計標準以先進的會計理論為指導,避免了理論研究與標準制定的脫節。
其四,正確處理會計標準的制定與執行效果之間的關系。要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不僅需要高質量的會計標準,更需要良好的執行效果。否則,再高質量的會計標準也很難產生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提高現有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加強其職業道德教育,同時嚴格外部審計監督,強化執行效果的檢查,切實保障會計標準的執行效果。
快樂,將“書呆子”進行到底
被朋友譽為“沒有任何不良嗜好”的李國運,自嘲是個“書呆子”,“但是我享受其中,也會將書呆子進行到底。”
和其他金融行業一樣,證券市場也是一個浮躁的行業。與金錢打交道,心情難免會起起伏伏,如何讓自己心平氣和是很重要的事情。
“閑時,我會看一些古書,比如《二十四史》等。更讓我醉心的是書法,從小學時開始,我就一直練習書法,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
李國運對自己有一個要求:就是每一年出一個東西留給自己。他是這樣計劃的,也是這樣實施的。1990年,《漢語成語鋼筆字帖》;1991年,楹聯書法;1993年,《青少年書法報》頭版專訪;1995,《精編學生鋼筆字帖》;1996年初,《簽名的藝術》;1996,《財會人員專用鋼筆字帖》,1998年,《簽名藝術舉要》。誰能想到,一直在會計學界和證券市場辛勤耕耘的李國運會是眼下流行的簽名藝術理論的主要貢獻者呢?他的兩本分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中山大學出版社的近50萬字的簽名藝術專著曾啟發了多少人的藝術靈感,但面對如今熱鬧的簽名市場,李國運則置身世外,泰然處之。
寫字讓人心態平和,讀史則讓人跨越古今。“做證券,更多的是需要冷靜。這時候,我習慣去打開另一扇世界的窗,吹吹冷風。”在這個市場上有很多無奈,所以自己要學會超脫一些。自號“二超堂主”的李國運給我們獨家解釋了二超的基本含義:超越、超然。對于理想和事業,我們必須竭盡全力地去追求,但是無論做什么事,我們也不要太功利,要有一種超然的心態。
功到自然成。2008年的5月,一家獵頭公司的出現讓李國運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北京,走上了一家綜合類新銳證券公司的領導崗位。“北京的文化氛圍不一樣。無論是文化還是藝術,這都不是奢求而成為一種必須,生活品質得到了提升。”
我祝賀李國運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但他謙虛地說,“我不是一個成功的人,恰恰相反,是一個很不成功的人。只有不為了某種利益而去做事的人才是成功的,我只能說我沒有太虛度時光。”他說,他的夢想是擁有一定財富后,能悠閑的寫寫字、看看書。
放牛娃出身的李國運認為自己的幸福指數很高。說到將來,“不能擔保自己以后也會做好,但會讓自己做好每時每刻。”誠然,累計好了每一個現在,何愁不能成就一個更燦爛的明天。
關鍵詞:場館管理;學術梳理;動態分析;運營成本
一、外文文獻來源
(1)從《2010年SCI收錄體育期刊目錄》和百度提供的《國外體育類核心期刊》選取12種英文期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The sport psychologist》《Quest》《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Journal of sport economics》《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通過查閱以上英文期刊近年來發表的論文,有9篇內容涉及體育場館運營成本。
(2)國外出版的有關體育場館管理方面的著作3部,內容涉及體育場館運營成本。
(3)國內的學位論文和出版的專著2部,內容涉及美國等國外體育場館的運營成本。
二、國外相關研究的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動態
一是較早意識到體育場館的環境成本問題。1993年丹麥的Soren Nagbol就在《國際體育社會學評論》上撰文指出,哥本哈根新建的國家體育場改變了自然界與人類的關系,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受到了影響。以后,Judith Grant Long(2005),Jay Scherer and Michael P. Sam(2008),Sebastion Uhrich and Martin Benkenstein (2010)等均在各自的論文中提到體育場館運營的環境成本問題。
二是對體育場館運營的各個環節均有較深入的研究,涉及體育場館運營成本的所有研究內容。Eric C. Schwarz, Stacey A. Hall and Simon Shibli(2010)認為,體育場館的運營管理包括設施運營管理、設施服務管理和風險管理三部分。其中,設施運營管理包括設備和場地運營、保養和維護、更改管理、庫存管理、能耗管理、垃圾管理及回收、環境管理等;設施服務管理包括安全、票務、停車、內務、特許、前臺、業務管理等。John L. Crompton, Dennis R. Howard(2013)認為將納稅人的錢用到體育設施上的成本分為顯性成本、隱性成本和外部成本。其中,顯性成本是政府的實際支出,它包括活動成本、土地和基礎設施成本以及經營和維修費用。隱性成本是納稅人看不到的花費,如預先決定的房地產稅款、資本成本的戰略性低估、置換成本、納稅人與受益人之間不公正的聯結。外部成本是地方管轄權界限范圍之外納稅人所承擔的成本。
三是體育場館運營成本內容的界定各國不一致。美國羅切斯特邊界運動場的運營成本包括運動場的租金、管理費、保養和維護費、能源費、保險費、外部服務、折舊、停車、純凈水稅、活動、辦公與其他、職業費等。新西蘭西太平洋體育場的運營成本包括活動運營支出、維護費、人員費、托管費、資產處置損失、審計費、運營租賃支出、其他運營支出等( 陳元欣,2014)。
四是體育場館運營成本降低的方法均很專業。美國的體育場館大多引入專業體育經理公司進行人力資源管理和場館維護;少雇正式工,多雇臨時工;場館運營專家就場館的節能、降耗、環保等與場館建設者進行良好的溝通等(劉冬梅,2009)。
五是根2006年SSCI收錄的國外會計學專業的期刊目錄,查閱《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等五種英文期刊2010至2016年發表的論文,尚未發現專門研究體育場館運營成本和閑置成本問題的文章。
六是國外體育科學前沿主要集中在運動成績、運動心理、兒童與青少年體育鍛煉與健康、運動疲勞、運動恢復、運動生物力學、橄欖球運動損傷等領域(王琪等,2010)。因而,國外對體育場館運營成本的研究也是附屬性的,即論文主要論述如何加強體育場館的管理,附帶提到運營成本問題,國外對體育場館運營成本的研究依然表現為不夠深入。
參考文獻:
[1]Amber Wiest & Ryan King-White,“Selling out (in) sport management: practically evaluating the state of the American (Sporting) Union,”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vol.18, no.2(March 2013):200-221.
[2]Rick Eckstein and Kevin Delaney,“New Sports Stadiums, Community Self-Esteem, and Community Collective Conscience,” 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Issues, vol. 26,no. 3(August 2002):235-247.
[3]Judith Grant Long,“Full Count: The Real Cost of Public Funding for Major League Sport Facilities,”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 vol.6, no.2(May 2005):119-143.
[4]Timothy B. Kellison,“Book Reviews: Public / private partnership for major league sports facilities,”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 vol.15,no.4(August 2014):420-423.
[5]John L. Crompton, Dennis R. Howard,“Costs: The Rest of the Economic Impact Story,”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vol.27,no.5(September 2013):379-392.
[6]Sebastion Uhrich, Martin Benkenstein,“Sport Stadium Atmosphere: Formative and Reflective Indicators for Operationalizing the Construct,” 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vol.24,no.2(March 2010):211-237.
[7]Seunghwam Lee, Hyun Jae Lee, Won Jae Seo, Chris Green,“A New Approach to Stadium Experience:The Dynamics of the Sensoryscape,Social Interaction, and Sense of Home,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vol.26,no.6(November 2012):490-505.
[8]“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of Sport and Exercise Sciences 2008,”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vol. 26, Supplement 2(November 2008):s1-s143, Published online: 7 May 2009.
[9]Jay Scherer, Michael P. Sam,“Public Consultation and Stadium Developments: Coercion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Debate,”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vol. 25, no.4(December 2008):443-461.
[10]Eric C. Schwarz, Stacey A. Hall and Simon Shibli, Sport Facility Operations Management, Elsevier Ltd.2010.
[11]Richard F. Mull, Brent A. Beggs, Mick Renneisen, Recreation Facility Management, Human Kinetics,2009.
[12]Audit Commission, Public Sports and Recreation Facilities: Making them fit for the future, London: Audit Commission,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