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農業科普論文范文

農業科普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業科普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農業科普論文

第1篇

關鍵詞:氣象服務;農村;農民

中圖分類號:P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3-0206-1

農業、農村問題一直是我國特別關注的問題,它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農業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是非常必要的,氣象服務對我國農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分析當前我國農村氣象服務狀況,發現存在的問題,根據這些問題提出提出改善農村氣象服務的應對措施,對于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對我國新農村的實現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農村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1.1 不能滿足農村需求

目前我國氣象服務方面僅僅停留在對天氣的預報,并且這種預報有時還不是特別準確,這就限制了我國農村農業的發展。很多氣象服務不但沒有,而且很多氣象部門缺乏這方面的認識,例如農業需要的氣象服務,名特優農作物經濟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氣象保障服務、養殖業發展的氣象服務、新品種引種的氣候論證、適應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氣候區劃。隨著農村種植結構的調整,氣象服務必須能夠跟的上這些服務。盡可能地為農業提供及時、準確、時效性的氣象信息服務。

1.2 氣象科普的匱乏

由于氣象部門資金的匱乏,很多氣象科普不能直接選到農村,很多農民不能了解到比較科學的氣象知識,只能是通過電視等一些媒體得到有限的氣象知識,這就限制了農村農業的發展,農民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樣的氣象服務,又何談去利用好這些服務呢。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農村留守的一般都是老人、小孩,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再就是富余的人們直接搬到城市居住,這樣的人口結構對于氣象的普及起著消極的影響。再就是很多氣象服務人員對農村的了解不多,這導致了很多氣象服務不符合農村的現狀,這樣就浪費了財力,又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影響氣象信息在農村發揮的作用。

1.3 防雷知識的空白

目前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已經能夠認識到雷電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對于雷電的避防還是處于空白階段。很多農民還是在雷雨來臨時,往往跑到沒防雷裝置的涼亭、簡易棚、大樹下等最易受雷擊的地方躲雨,這就會出現雷擊而遭雷擊傷亡事件。農村絕大部分的民房沒有防雷裝置。

2 采取的對策和建議

2.1 體制改革和人才建設

隨著農村對氣象服務需求的不斷多樣化,這就要求氣象部門不斷提高各類氣象服務產品的質量和增加服務產品的數量。氣象部門一定要改變傳統的工作思想,不能把傳統的服務一成不變地強壓給農民,氣象部門一定要提供適合農村需求的預報產品,這樣的話就對氣象部門體制的改革提出了一些要求,要對整個氣象運行系統進行改革和調整。要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那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深化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同時要注重對人才的引進和隊伍的建設。

2.2 建立氣象監測預報系統

加強對農村的氣象監測網絡的建設,這對農村減少天氣及地質災害有著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通過國家氣象衛星和地方監測的數據為農村提供農業氣象、生態氣象、大氣成分、雷電等各項服務,提高遙感遙測技術在農村氣象監測的應用水平,為農村氣象服務提供必要的監測技術手段。要有針對性地制定農業氣象、重大病蟲害氣象、生態氣象、大氣成分等方面的觀測,這樣就可以為農村提供服務,也可以為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研究提供基礎監測數據。建立和完善氣象監測預報系統是非常必要的。

2.3 建立農村氣象科普教育體系

針對農村存在的問題,氣象部門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出適合農村特點的、通俗易懂的氣象預報運用、氣候資源利用、種養業氣象服務指標、避雷防雷技術等科普知識,能夠讓農村的農民非常容易的接受這些科學知識。氣象信息的提供一定打破傳統的通過電視廣播等傳統手段來進行傳播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定要利用好現代工具和傳統工具,氣象部門還要定期給農民培訓一些科普知識,通過舉辦農村氣象技術培訓班,傳授經濟實用的農村適用技術,培養鄉土氣象專家,從而努力提高農民群眾科學利用氣象信息的水平。

2.4 加大農村防雷減災管理力度

雷電知識的普及對于減少雷擊事故的發生具有非常好的幫助,通過科普知識進行宣傳,讓農村人們認識到雷擊的危害,把農村防雷減災納入到日常工作規范管理中,建立完善農村建設項目的防雷設計審核和施工監督制度。對農村的防雷狀況進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結果。特別是對農村企業、公共建筑、學校的防雷隱患,要分類指導,督促整改到位。

參考文獻

[1] 韓佳芮.公共氣象信息服務的若干問題分析[D].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04).

[2] 周文韜.我國氣象信息業產業化發展研究[D].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碩士),2004,(04).

[3] 陳利敏.合理利用氣象經濟 促進農產品營銷[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08).

第2篇

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以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綱要行動計劃》為重點,與時俱進,扎實工作,為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和諧社會的建設作出新的貢獻。

二、重點工作

1、全面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綱要行動計劃》,推進主要行動和基礎工程,落實政策、投入、隊伍等相關保障條件。以貫徹落實《綱要》的實際成果,迎接明年年底中國科協對“全國科普示范縣”的復查驗收。

2、積極探索、研究加強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工作模式和機制,指導各單位各部門推進實施工作。

3、全面推進并落實以“五個一”為主要內容的“科普惠農行動計劃”。要將農村“科普惠農服務站”、“科普惠農信息員”、“科普惠農志愿者服務隊”的建設等三項工作結合起來進行。

4、認真做好“科普惠農宣傳欄”和城區“科普畫廊”的定期更換以及日常維護工作。不僅要加強對中小學校現有科普場館利用和管理方面的指導,而且要督促經濟發達、交通便利的鄉鎮抓緊鄉鎮“科技文化中心”的建設。同時,還要做好農村“科普惠農宣傳欄”和城區“科普畫廊”的維護管理和宣傳欄內容的更新工作。不僅要把欄建起來,而且要把欄內內容的編選、定期更換以及宣傳欄的日常維護工作做好。

5、繼續依托“科普惠農講師團”,進一步加強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工作。

6、進一步加強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設與培養。建設好1-2個標準化的科普示范基地,同時,我們還要指導參加“科普示范鄉(鎮)”創建活動的鄉(鎮)建好4-6處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基地建設要走出只“掛牌”不“營業”的誤區,真正發揮科普示范作用,輻射和帶動周邊農業產業的發展。

7、與縣電視臺緊密配合,繼續辦好“科普大篷車”電視專欄節目。繼續建好“*縣科普信息網站”,積極探索直接面向農民的村級科普網站的建設。

8、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科普工作,積極組織中小學生參加創新大賽和各類科普競賽活動,激發青少年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9、與農辦緊密配合,進一步加強村級農技協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中介服務組織的建設,進一步發揮科普示范的輻射作用。

第3篇

【摘要】要提高大學生科普能力,高校應該發揮其孵化器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更多地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文章認為大學科技園建設與提升高校大學生科普志愿者能力有緊密聯系,從而分析了北農科技園運作制度、體系與承擔的科普教育職能等基本問題。北農科技園的科普教育職能主要體現在園區功能分區、園區發展環境、園區科普旅游開展三個方面。最后討論認為:北農科技園運作是生態農業科普教育與科普旅游的良好載體,兼顧經濟效應、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合理運作之后具有一定文化輻射帶動作用。

【關鍵詞】高校科技園;科普教育;北農科技園;都市型農業;輻射帶動

為弘揚和踐行“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組織“市屬高校青年教師成立社會實踐團”,暑假期間深入企業、社區、農村開展“見證輝煌成就,踐行北京精神”首都城鄉社會體驗日活動。2012年7月20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高校青年教師代表、中央和市屬媒體代表共100余人參加啟動儀式。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青年教師張祖群副教授與王波博士研究生等一行6人參加了上述活動,2014年下半年補充進行調研與電話訪談,重新補錄文獻分析,本文主要圍繞“十二五”、“十三五”的轉型時期北農科技園運作制度、體系與承擔的科普教育職能等方面進行思考,主要目標是如何探索出一種兼顧經濟效應、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新模式這一問題。

一、科普教育綜述:如何提升大學生科普能力?

2010年我國頒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以顯著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為重要目標,要求進一步普及科學技術教育。因此,我國高校急需加強大學生科普教育,提升其科普能力。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早已經開始了。王曉紅(2001)[1]提出高校應積極組織學生投身科學實踐活動,營造校園的科學氛圍,重塑大學生科學精神;薛世平(2002)[2]提出高校應開設科普創新課程;廖洪元(2002)[3]等認為,通過建立現代科普理念、弘揚科學精神,來引導大學生參加科學實踐,提升大學生的科技素質;楊東銘(2003) [4]指出高校科普現狀存在一定的盲區;王歐(2003)以2002年統計年鑒數據等,運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部分國家農業園區效益進行綜合性評價[5];葉華松 (2005) [6]認為,應使科學精神的培養成為大學生教育的主題;趙大中(2006) [7]針對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指出要普及科學知識及弘揚科學精神,應廣泛開展大學生科普活動,并建立科普活動的長效機制;許志峰(2007)[8]認為應借鑒國外成熟科學素質理論和先進經驗,建立大學生綜合性科學素質評價體系和培養體系;王宇良,沈瑤琴,戚敏(2008)[9]認為高校科普人才嚴重短缺、科普能力被忽視,并思考“高校大學生不僅是科普的受眾體,還是科普的傳播者”;李同升、王武科(2008) [10]以“技術創新-中介平臺-技術受體”之間關系為研究框架,分析了楊凌示范區農業科技園技術擴散系統、動力機制、主要類型。

近年來很多高校啟動了“高校科普工程”,其目的和宗旨在于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以達到傳播科學思想、培養大學生科學意識、豐富大學生的課余活動的效果。很多地方政府、企業與之合作,成立了大學生科普志愿者服務站、實習基地等,在全國高校建立大學科普櫥窗,因地制宜開展各類高校大學生科普活動。對提升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工作不應僅僅限于從高校的視角來研究,更應拓寬研究視角,在兼顧多種效益的同時提升大學生科普志愿者的科普能力。

綜上所述,要提高大學生科普能力,高校就應發揮其孵化器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更多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而大學科技園就是發揮高校孵化器作用的一條很好的途徑。大學科技園與科普教育是緊密關聯的。一方面,大學科技園為科普教育提供了實踐教學的平臺,大學科技園實際運作中的基礎設施為科普教育提供必要的硬件服務,大學科技園的專家學者大多是高校教師,又為學生提供了軟件服務,大學生在完善的硬件和軟件的平臺下,將會發揮更好實踐能力,提高自身的科普能力,完善我國的科普教育。另一方面,大學科技園的發展需要高校的支撐,高校為大學科技園提供高科技和科研技術人才,高校的教師和博士生研究生、研究生及本科生等都促進了科技園的發展。因此,大學科技園建設完善與提升高校大學生科普志愿者能力之間有緊密聯系。

二、北農科技園的運作與科普教育的有機結合

(一)功能分區

北農科技園位于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鎮亭自莊村西,其始建于2008年,至2011年8月學校總投資5000余萬元,已初步建成了一個水電路暖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全、功能相對完善的實踐教學基地。科技園總占地面積1023畝,其中1號地373畝主要是設施種植、設施養殖、農產品加工、綜合服務,2號地186畝包括主要是設施果樹、蔬菜園藝種植,3號地234畝主要是大田作物、精品種子實驗區,4號地230畝主要是特色園林花卉植物苗圃種植區。

北農科技園通過對功能區的劃分,一是便于對園區的管理,二是便于科普教學。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可以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實踐研究,增加其對理論知識的認知,在專業領域里研究的更深入。北農科技園的園區功能分工明確,不但有種植區、養殖區,還有農產品加工區、綜合服務區。科技園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在種植、養殖方面的技術,進行科學種植、科學養殖,而且還為學生提供了現代科技中的農產品加工的教學實踐環節。科技園功能區包括設施種植、露地種植、養殖區、農產品加工區等,對提高學生的科普教育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二)園區發展環境

北農科技園具有極強的教育職能,它不但在基礎設施上滿足了大學生進入到實踐活動中的硬件要求,而且在技術指導和實驗研究方面,有高校教師和專家、企業也可以滿足大學生實踐的軟件要求。因為農業技術屬于準公共產品,因此農業技術推廣可以分為公益型、市場型和兩者混合型三種類型。農業科技園區技術推廣屬于公益與市場混合型的農業技術推廣類型[11]。管理部門對入駐北農科技園的企業有特殊要求,一般入駐園區的企業負責人同時身兼教學廠長(主任)、項目經理、項目研發合作伙伴三個職位,體現產、學、研“三位一體”的角色扮演[12],為北農科技園在提高大學生科普能力、進行農業技術推廣技術孵化、發展科普旅游科普示范功能、輻射帶動周邊社區發展等創造了條件。

一個良好的園區發展環境是科技園區良好運行、發揮功效的外部保證,而能否理順管理體制、兼顧各個利益主體、融合現代政府治理與現代公司治理等是科技園區能否良好運行、發揮功效的內部保證。北農科技園目前入駐企業平均畝產值只有3000-4000元,與國內同類園區企業相比處于中游水平,發展潛力、目標與創新空間還很大(從4000上升到10000元)。已有研究表明,農業科技園區基礎設施環境、園區政策環境、園區市場環境和園區金融環境等直接影響到園區的績效創新,并間接影響園區創新能力[13]。只有以現代政府治理方法與現代公司治理理論為引領,培育現代公司治理機制,才能為農業生態科技創新提供體制動力,從而創造一流的農業生態效益和農業經濟效益[14]。

以小湯山農業科技園為對比,它作為目前北京市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早在8年前,田新豹(2007)從總部經濟的視角來對小湯山農業科技園進行分析,將加大吸引企業入駐的力度作為解決轉型發展問題的突破口[15]。8年過去了,小湯山農業科技園的轉型取得了可喜成績,而北農科技園的輻射還不夠,要輻射全國,需要從北京市級大學科技園躍升到國家級平臺,積極申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2014年12月,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北京成立,這是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三級農(牧)業、農墾科學院共同參與的全國科技創新協作平臺,使聯盟成為國家農業科研聯合攻關的核心平臺、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的骨干網絡以及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16]。作為一個北京市屬的農業科技園,北農科技園應該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中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三)園區科普旅游開展

北農科技園因為區位相對優越,除接待北京市內農業高校學生在此實習以外,也歡迎其他非農業高校、非北京所在地的高校學生到北農科技園參觀體驗。例如北京大學團委就于2012年上半年組織學生參觀了北農科技園日光節能異型溫室、靈芝蟲草研究孵化基地、智能有機奶牛和家禽養殖場、葡萄酒和牛奶生產加工車間、特色蔬菜種植、生態雞場和生態奶牛養殖場等典型園區,了解生態農業,體會到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科學發展思想。北京市教委多次組織市屬高校青年教師、相關專業大學生下基層,到北農科技園進行社會服務實踐。

以科技園、公園、植物園等為依托開展科普旅游已逐漸成為都市人追求的一種時尚。例如2012年5月,在北塢公園、海淀公園和上莊鎮舉行“樂活農耕,播種希望”主題的京西御稻插秧節,開展京西稻文化推廣和市民農耕體驗大型活動,該活動深受家長與孩子們的歡迎[17]。2013年杭州植物園為拓展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建立農耕科普園,向學生展示糧食作物、蔬菜作物、纖維作物和油料作物的區別,展示農業輪作、間作制度和生物固氮等科學機理,從農作物展示和農耕體驗兩方面開展農耕科普旅游,達到了極好的科普教育效果[18]。相比較而言,北農科技園做得更出色。北農科技園還積極開展針對小學生、兒童的親子農耕體驗,推出農耕類、創意手工類、廚藝類、游戲拓展類、科普實踐類等40多項體驗活動,不同數量家長與孩子的組合可選擇不同的套餐,如周六歡樂之旅、周日芳香之旅等。家長與孩子一同喂奶牛、采摘蔬菜,栽盆栽,學習農業知識,享受田園綠色生活。北農科技園還與旅行社合作,推出親子科普旅游產品。一對夫妻帶著孩子一家三口一天體驗特價326元,若加一名兒童一家四口則是480元,每5個家庭就成團。主要活動包括:參觀蘑菇基地、牛奶養殖場、有機餐廳、栽花、采摘蔬菜、喂羊、田野蕩秋等,在家長、孩子與泥土親近活動中,增加了孩子對泥土的自然情感、對父母的親情以及與其他小伙伴的團隊合作精神。這種親子農耕體驗推廣了古老農耕文明,普及了農業科技,啟發了兒童的科學探索精神,倡導了綠色生活理念,取得了極大成功。當前主要有“下鄉體驗式農耕”和“農業進城的都市農耕”兩種農耕體驗方式,前者更親近泥土,后者因為交通通達性較好、來回時間可受控,更受家長與孩子歡迎。總之,城市家長帶著孩子的農耕體驗不僅拉近了市民和農民之間的距離,更拉近了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距離和人與土地之間的距離。這實際上是踐行一種“人本、生態、和諧”的生活方式,具有統籌城鄉、追尋綠色田園生活方式的重大意義[19] [20]。

三、結論與建議

北農科技園以種植、養殖、加工、循環四個產業平臺為基礎,合理搭配,做到上、中、下游結合,打通全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探索出一種經濟效應、社會效益、科普教育職能、生態效益良好的新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使之在中國諸多農業科技園中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

(一)北農科技園良性運作是提升科普教育的基礎

北農科技園對生態豬場、生態奶牛教學示范牧場、生態養雞教學示范場、農業種植、園林果藝等生態養殖和培育技術的運作,不但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科技研究能力,而且可以充分發揮北農科技園的生態養殖技術的輻射作用。科技園本身可以借助其高校教師科研能力的優勢指導生態養殖及農業種植,運用高科技的生態養殖及種植技術增加產品的產量,提高產品的品質,為專門從事養殖和種植的人員提供示范作用。

如北農科技園的生態養雞的教學示范場,雞場以“生態農業、健康綠色”為出發點,建立了統一品牌、統一育雛、統一防疫、統一飼料、統一銷售的五“統一”生產體系的現代化雞場,對養殖區、種植區進行科學合理布局,創造性地把現代化雞舍建設和農業設施相結合,在保障雞蛋健康和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實現了有機雞蛋的現代化、規模化和可持續生產。生態養雞,是指在動物福利思想指導下,把雞放養在果園、山林和菜園,讓雞群在自然、自在、自由的環境中生活、生產。雞群能夠享受到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潔凈的飲水,有廣闊的活動場地,符合雞的喜好,有利于雞的身體和精神健康,養殖出的雞適應性和抗病力強、食性雜、耐粗飼、節省糧食、易于管理、體型清秀、黃羽或黑黃相間羽色、柴雞特征顯著,雞蛋品質也更加健康。又如生態奶牛教學示范牧場,牧場的占地面積是50畝,最大容量是120頭牛,牛的品種主要是荷蘭牛和本地牛,學名叫荷斯坦牛,俗稱黑白花牛。牛場設計風格采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建筑風格,在牛棚內部安裝了風扇、噴淋、自動噴射系統、TMR的日糧攪拌機等基礎設施,并裝有阿拉伯擠奶系統,牧場采用的是科學養殖技術,整個養殖過程都是機械化的。整個牛場只有兩個管理人員,并且管理比較人性化,牛棚外面是運動場,而且配有音樂和自動撓癢的設配,牛用過餐后可以出來散散步、聽聽音樂。北農科技園對牛奶質量也可以進行全程跟蹤,只要掃描牛奶包裝上的二維碼,通過物聯網技術就可以追溯每個家庭喝的每一袋牛奶是哪一天從哪一頭牛身上擠出來的、這頭牛吃的草生長在哪里、擠奶工人是誰、配送員是誰、牛奶的營養價值多少等多重信息。這種高科技的生態養殖對專門從事養殖業的人員起了模范作用。這種生態養殖的產量很高,每頭牛每天平均產量大約是四十公斤,產下來的奶被直接運送到乳制品加工車間進行加工生產。這種集養殖、加工的一體化生產模式是一種示范的典型。

(二)對擴大科教職能的建議

北農科技園科普的輻射作用未來將表現在三方面。

1.北農科技園將高科技的科研成果與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科研實驗結合起來,提高大學學生的科普能力,實現高校“產、學、研”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校的教育職能。

2.科技園內的企業及其員工的企業輻射功能。科技園實現了將其科技成果和運作模式輻射給科技園里的企業,提高企業對科技應用的觀念和科學的運作模式的思路,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且提升企業員工的科學觀念和科技思維,進而提高企業員工的科普能力。

3.北農科技園可以將其與運作模式及科普教育職能輻射給周邊的企業、高校及中小學。從事養殖、種植的企事業,可以參照北農科技園的運作模式,應用科學技術從事生態養殖及種植,提高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增強人們對科學技術的認識,提高人們的科普能力。周邊的高校中小學可以在學校的組織下到北農科技園參觀實習實踐,增加科普見識,使科普思想和科普精神深入到學生的價值體系當中,提升學生的科普觀念,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科普素質。

所以從國家科普教育的角度以及提高全民的科普素質和能力方面來看,可以把北農科技園的這種運作模式看作是生態農業科普教育的載體[21]。未來北農科技園的科普教育、農耕旅游體驗活動將開展得更加精彩。

四、結束語

北農科技園后期發展應該在高層次研究平臺上下功夫,重點增強其科普教育的輻射功能。在積極爭取申報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中,對自己未來轉型發展正確定位,揚長避短,與北京其他科技園區保持良好“競合”關系。北農科技園在區域經濟發展、企業的科技運用以及科普教育等方面的輻射作用還比較小,在以后的運作與發展中,應加強高校、政府與科技園三者之間的緊密聯系,發揮各自的優勢,增強其輻射帶動作用,給各個利益主體帶來更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創造更好的生態效益[22]。

參考文獻:

[1]王曉紅.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匱缺與重塑[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 57-60.

[2]薛世平.高校開設科普創作課程鄒議[J].福建師范大福清分校學報,2002,(4):87-90.

[3]廖洪元,胡新華,邱煌明.高校科普的思考與實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報學院,2002(3):48-49.

[4]楊東銘.高校科普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J].宜春師專學報, 1998,(4):86-88.

[5]王歐.農業科技園區發展研究 ――理論、模式與評價[D].中國農業大學生態學專業博士論文,導師:吳文良,2003:1-127.

[6]葉松華.論當代大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J].理論月刊,2005,(6):169-170.

[7]趙大中.對加強高校科普工作的思考[J].南京工程學報學院(社會工程版),2006,(3):45-48.

[8]許志峰.論高校大學生的高級科普內容與形式[J].科普研究,2007(5):47-51.

[9]王宇良,沈瑤琴,戚敏.高校大學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幾點啟示[J].科普研究,2008,6(3):29-34.

[10]李同升,王武科.農業科技園技術擴散的機制與模式研究――以楊凌示范區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8,(1):53-59.

[11]劉戰平.農業科技園區技術推廣機制與模式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博士論文,導師:蔣和平,2007:1-174.

[12]程桔華.北農科技園:全產業鏈突圍[J].中關村,2014,(1):38-39.

[13]鄭寶華,王志華,劉曉秋.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環境對創新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4,(12):103-109.

[14]翟文華,周志太.農業生態科技園區發展路徑分析[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6):76-80.

[15]田新豹.北京小湯山農業科技園發展總部經濟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林業經濟管理專業博士論文,導師:張新偉、陳建成,2007:1-158.

[16]農業部新聞辦公室.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北京成立[J].河北農機,2015,(1):6.

[17]何健勇.樂活農耕 播種希望 海淀區舉辦2012年京西御稻插秧節[J].綠化與生活,2012,(6):2.

[18]高瞻,譚遠軍,莫亞鷹,等.農耕科普園的建設與效果評估[J].北方園藝,2013,(3):197-200.

[19]王秀艷.人本、生態、和諧――論中國當代的都市農耕體驗[J].北京農業,2013,(23):26-29.

[20]王秀艷.論中國當代的都市農耕體驗[J].改革與開放,2012,(8):86-8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毛片私人影院|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孕妇| 高潮抽搐潮喷毛片在线播放 | 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不卡在线| 91香蕉国产在线观看人员| 小sao货水好多真紧h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福利| 最好看的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狠狠爱天天综合色欲网| 另类国产ts人妖视频网站| 颤声娇是什么意思|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潮流水 | 好大好硬别停老师办公室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粗暴hd另类另类| 四虎永久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韩国理论妈妈的朋友| 国产浮力第一影院| 114级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av天堂永久资源网| 好好的曰www视频在线观看| 不卡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完整国语|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精品久久久久不卡无毒| 四月婷婷七月婷婷综合| 色狠狠久久av五月综合| 国产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黑人玩弄漂亮少妇高潮大叫| 国产欧美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三级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在线观看免费a∨网站| avtt加勒比手机版天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