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消費安全大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疆煤外運;影響因素;主成分分析法
1.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煤炭的消費量在不斷增加。而煤炭的主產地產煤量卻在日益縮減,煤炭供求出現較大缺口。就目前我國的煤炭資源形勢來看,適度合理的開發新疆煤炭資源及將新疆煤炭外運滿足其他省份煤炭需求,無論是出于對促進新疆經濟增長的考慮,還是出于對國家能源安全的考慮,都是十分必要的。新疆地區的煤炭外運主要方式是鐵路運輸,另外,其公路運輸、煤制氣及煤制油的管道運輸、煤發電的電網運輸也是十分重要的運輸方式,本文將對不同外運形式的不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而找到其中主要的外運影響因素,進而給出相關政策建議。
2.疆煤外運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2.1原始數據的選取
影響因素分別選取鐵路營業里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公路營業里程、公路固定資產投資、鐵路公路煤炭外運量、管道輸油氣里程、管道固定資產投資、電力供應固定資產投資八個指標。原始數據表如表1所示。
由表2旋轉后的正交因子載荷矩陣可知,第一公共因子高載荷的指標有X4公路固定資產投資、X8電力供應固定資產投資、X6管道輸油氣里程、X1鐵路營業里程、X5公路鐵路煤炭外運量、X3公路營業里程、X2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第一公因子記為F1。第二公因子上高載荷的指標有X7管道固定資產投資;第二公因子記為F2。
通過主成分分析法,計算出成分得分系數矩陣以及標準化數據,根據成分得分系數矩陣及標準化數據可以計算各種成分得分,公式如下:
2.3結果分析
首先,由主成分分析的歷年綜合得分排名可以看出,新疆煤炭外運能力從2002年至2012年十年間,其煤炭外運能力綜合水平是逐年上升的。
其次,由旋轉后的正交因子載荷矩陣可知,第一公共因子載荷較高的前兩個指標有X4公路固定資產投資、X8電力供應固定資產投資。第二公因子上高載荷的指標有X7管道固定資產投資。因此,新疆煤炭外運影響因素中,固定資產投資不足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參考文獻】
[1]段國欽.交通走廊運輸需求分析及其運輸結構優化研究[D].長安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0.
【關鍵詞】 手機終端銷售項目管理
目前個人手機終端設備已經邁入了網絡時代,在3G時代,各種移動電子設備也開通了上網的功能。銷售管理系統本身就是作為企業信息管理系統的一個重要分支。因此對于移動公司而言,建立智能手機銷售項目管理系統已經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由于現有的移動通信市場已經處于一種高度飽和的狀態,手機終端市場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取決于客戶保有量以及新增用戶之間的拉鋸戰。由于在手機終端銷售的質量管理方面涉及到企業多方面的而工作崗位,市場人員在具體執行銷售目標的過程中經常不能做到顧全大局,所以本文嘗試使用項目管理的方法。來實現企業手機終端銷售質量的控制,為拓展手機終端類的銷售渠道盡可能的提供一種標準化以及可執行的項目管理的方式。
1 手機終端銷售目前存在的問題
該公司在手機終端類銷售渠道質量的控制上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社會銷售渠道的投入與產出的效率偏低。該公司的銷售渠道的數量在經歷了初期的快速增長以后,手機終端的營銷商家基本上穩定在4000家,站到全市行業的70%以上,但是在每年新增市場的份額中卻不到50%,充分說明了該公司銷售質量的管理已經處于市場落后的狀態;(2)對手營銷能力的快速擴張,一方面,電信從2010年開始了3G渠道網點的飛速建設和升級,另外一方面聯通與IPHONE手機等移動終端展開深入的合作,通過明星移動終端來提高自己的市場核心競爭力;(3)手機終端的銷售渠道與用戶的使用要求并不匹配。該公司的仍是以傳統的銷售終端為主,在全球網上使用套餐、銷售質量控制和相關的服務功能嚴重缺失。(4)手機終端銷售渠道掌握較弱,違規現象十分的嚴重。
2 如何使用項目管理的方式來加強產品銷售質量的控制
筆者針對目前該公司手機終端銷售數量的下降,新增市場不斷下滑的問題,該公司的項目管理小組從市場人員管理、市場競爭形勢、銷售渠道管理以及相關銷售人員的薪酬體系等四個方面進行了相關的分析。
2.1 手機終端銷售的項目管理的定義與啟動
本項目小組成立的目標分為總體質量目標和次級銷售質量目標。總體質量目標為確保手機終端銷售總量在新增市場的占有率達到65%以上,并連續穩定至少三個月以上。所謂的次級銷售目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包括渠道酬金優化,其中酬金獲取來源種類不低于20%;其次是對公司的業務產品進行升級換代;最后通過銷售渠道管理來提升網點人員的滿意程度從而防止網點銷量被競爭對手搶走。該項目的周期共計6個月,主要包括銷售渠道資金的優化、產品的業務升級、網點布局優化、渠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對于項目的四個階段采取里程碑的方式來逐一進行。由于手機銷售渠道提升的項目所涉及公司的項目較多,工作量較大,時間跨度較長,所以筆者根據該項目的具體特點,建議采用矩陣組織結構形式。這種矩陣形式的銷售人員的管理模式充分體現了公司的領導層對銷售質量提升的重視。
2.2 制定項目計劃
項目計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項目進度計劃和項目質量控制計劃。在具體的項目進度計劃中,對其中的該公司的業務與產品進行升級、手機銷售渠道的資金優化、銷售網點的布局調整以及手機移動銷售終端的提高四個方面的工作進行具體的細化。只有細致的劃分每個階段的具體工作內容和工作目標,才能夠確定手機終端銷售質量提升的項目總工期。對于該項目的執行質量計劃而言,是通過對該項目具體實施的過程的控制來實現的,在項目具體的執行過程中的每個階段,要針對這個階段所要實現的具體目標編制實際的質量計劃。
2.3 執行該項目所列出的計劃
在執行該項目的開始階段就要建立一支高效的項目團隊。在控制項目進度方面主要做兩個方面的工作,首先對該項目進行進度檢測,包括關鍵點檢查,所謂的關鍵點就是在項目計劃當中的每個里程碑的時間點;其次撰寫每周進度報告,在本項目的執行周期內,每周都要制作項目狀態的進度報告,從而報告給項目經理,目的是為了更方便的安排下周的具體工作。
2.4 本項目執行的結果進行質量驗收標準
對本項目執行結果的質量驗收,筆者認為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考核。(1)對手機移動終端在新增市場的占有率方面是否有達到項目的預期目標。(2)從手機銷售終端的社會渠道進行產出效能的相關評估,不僅對社會銷售渠道整體銷量進行評估,還要對具體每個銷售網點的實際銷售能力進行考核,從而判斷手機銷售的產出效能是否有所提升。(3)對手機銷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各個銷售網點要達到銷售目的,就必須加快銷售的流轉速度,很多銷售網點為了提高銷量都采取了降價的措施,從而進一步帶動了其它渠道商的降價,很大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費者的消費需求。(4)從銷售網點布局的改善進行考察,主要包括銷售渠道網點空白區的補點,實行一村一點和一廠一點的銷售模式。其次對銷售渠道的扎堆區進行集中清理,銷售網點的扎堆會直接導致消費者的忠誠度降低。
3 結語
隨著手機終端類3G時代的來臨,銷售市場的競爭逐漸激烈。本文通過大量的參考文獻的調研,主要分析了某公司在手機終端銷售市場目前所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從項目管理的角度,闡述了如何使用項目管理措施來實現對手機終端銷售質量的控制,具體項目的實施過程主要包括四個階段,手機終端銷售的項目管理的定義與啟動、制定項目計劃、執行項目計劃、最終對項目的實際效果進行考核。
參考文獻:
[1]趙俐淵.項目管理理論在銷售渠道管理中得實踐與應用.碩士學位論文[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2,46.
[2]張旭.項目管理在信息安全企業的應用.碩士學位論文[D].西安:中國政法大學.2011,34.
【關鍵詞】食品安全 新聞 報道 媒體 綜述
在“三鹿奶粉”、“蘇丹紅”硝煙未盡,老百姓對餐桌食品仍然提心吊膽的時候,2010年,食品安全事件又接踵而至,“地溝油”、肯德基的“橡膠門”、圣元奶粉的“早熟門”……媒體對這些事件進行了大力地報道。新聞學者們對于這些報道進行了細致地研究。本文在中國知網(CNKI)上以“食品安全”、“新聞”、“媒體”、“報道”等為關鍵詞,選取2010年發表的論文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整理,對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及研究理論進行總結,以期為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鑒。
一、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范圍
在選取的22篇關于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中,有的是著重于事件報道本身,選取當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報道的研究,如《以訛傳訛成就麥當勞“橡膠門”》①;有的是著重于媒體本身,對某媒體整體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如《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分析》②;有的是著重于探討媒體責任及表現,套用理論研究媒體食品安全報道優缺點,如《框架理論視野中的食品安全報道研究》③。
從統計篇數可以看出,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者更希望通過對報道的分析,進而用理論解釋研究媒體在食品安全事件發生時應如何作為,承擔何種責任。
二、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內容
通過對目標文獻的分析整理,2010年食品安全報道研究的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對報道本身的分析研究
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后,媒體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刊發大量的報道,這些報道能否做到及時、準確、公正?王寧④和李蕊⑤通過定量分析為主要方法對《人民日報》關于“阜陽奶粉”事件、“蘇丹紅”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等三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報道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從中探尋主流媒體在食品安全事件報道的議題設置、報道體裁、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特點和不足。趙欣⑥搜集了2008年9月12日―10月23日《大公報》對“三鹿事件”的報道,通過標題、欄目、報道內容等分析《大公報》對“三鹿事件”的報道特征,認為在此次報道具有貝斯沃斯和凱莉提出的“典型的食品危機”報道的特征以及新聞報道中存在著“新聞螺旋”的觀點。
也有學者對不同媒體的報道進行對比分析,李⑦選取《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作為樣本,對兩報的報道數量、報道類型、報道主題、消息來源及版面編排等方面進行量化分析。李妍⑧選擇《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對于關于食品質量安全危機的高密度跟蹤報道為研究樣本,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其主題進行盡可能詳盡的分析,研判在不同的國家利益、文化傳統、政治制度背景下,兩家報紙在報道角度、報道手法及報道影響方面的不同。
趙等⑨以飲食、營養、食品為關鍵詞檢索中央電視臺新聞節目數據庫,共檢索出1982-2008年間相關新聞報道943條,他們分析中央電視臺新聞報道對有關食品安全信息的關注程度、關注重點及其在近年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變化,認為中央電視臺有關食品安全新聞報道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當前相關領域的現狀,但媒體關注的熱點與公共衛生所面臨的關鍵問題之間有所偏差。于⑩選取自2007年3月起至2008年12月,《紐約時報》關于中國消費品安全問題的報道,共計217篇。通過對所選取的報道進行批評話語分析,他認為,中國應該加快建設與綜合國力和國際威望相適應的話語權系統,改變中國在許多與自身有關的問題上面臨的話語權困境,讓世界聽到更響亮的中國聲音。
2、對報道引起反應的研究
媒體對于食品安全事件報道引起的影響,是研究者的關注熱點,大量的文獻都是關于此類的。
危瓊⑾認為,近年來報紙對于食品安全事故的報道,已經由單純的曝光逐步呈現出理性色彩,并且呈現出多元化的報道趨勢。她通過對《人民日報》和《南方都市報》兩份不同性質報紙相關報道以及其它媒體部分報道的研究,認為媒體在處理和報道此類事件中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其表現不僅關乎社會公器角色的實現和環境監測功能的發揮,而且關乎事件的解決和社會的穩定。
然而更多的是對食品安全報道不當的批評。門玉峰⑿在其《北京市食品安全的媒體適度監督作用研究》一文中列舉了媒體對食品安全事件不當炒作的5種表現:報道內容失實、混淆關鍵概念、夸大問題程度、解釋說明不夠、和以訛傳訛。他分析了媒體在對食品安全事件進行報道時出現問題的主客觀原因,主要有媒體自身的原因,媒于信息通道的末端,企業缺乏社會責任和危機公關意識以及評估機構沒有被納入常規的食品安全體系。這些非適度性的問題,給企業和行業造成了損失,同時也為社會和公眾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2010年的2個食品安全事件“橡膠門”和圣元奶粉的“早熟門”最后都被確認為偏差,這不得引起新聞學界對于媒體食品安全報道結果的深思。
張彬⒀在《守望者還是終結者――試論面對食品安全,媒體所扮演的角色》一文中感慨,“作為媒體人,筆者曾不止一次目睹了食品安全事件毀掉一個企業甚至一個行業的事件。當無良老板、企業得到應有下場而大快人心的同時,那些枉受牽連損失慘重的誠實守信者往往只能默默承擔。都說媒體是懲惡揚善的有力武器,但面對著一家家消失的‘百年老店’,黯淡的‘質量明星’,我們除了扼腕,也不得不思考,這真的是我們想得到的結果嗎?許多食品安全問題是在鉛字、鏡頭、鎂光燈下被刻意夸大、掩蓋甚至扭曲了的。筆者看來,媒體應該是國民經濟各行業利益的守望者,而非終結者。”
3、對食品安全事件中媒體責任的探討
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總則第八條,賦予了新聞媒體重要的使命:新聞媒體應當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以及食品安全標準和知識的公益宣傳,并對違反本法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馬志紅⒁認為,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上,媒體該發揮的作用有:(1)發揮信息傳遞功能,及時對環境進行監測和預警。(2)發揮輿論監督功能,催促政府企業履行相應職責。(3)發揮社會協調功能,維護社會的穩定。
張超⒂更加強調報道的時效性,他認為新聞輿論監督的及時、時宜和長效是保證其起到積極社會效果的要件之一。只有在媒體和公眾的共同努力和監督下,民眾才能吃到真正安全健康的食品。
溫錦清⒃詳細探討了如何做好食品安全報道,他從三個方面著手論述:(1)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中國社會的媒體監督力度和反應速度已超過了監管部門,從而成為最及時最有效的監督;(2)在食品安全報道上,媒體要做到理智和有分寸。要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3)要解決食品安全報道中出現的問題,既要依靠媒體的輿論監督,又要強化政府、企業、評估機構以及公眾的積極作用,建立一個運轉良好的食品安全信息傳播體系。媒體方面要加強新聞自律,正確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要加強記者職業道德修養,杜絕惡意炒作;要培養記者的科學素養,倡導新聞報道的科學精神。
三、食品安全報道研究所選用的新聞理論
對于食品安全報道的研究,不少學者都采用了“風險社會理論”,如黃旦⒄,郭麗華的《風險社會視野中的中國食品安全報道――以2006年“多寶魚”事件為例》,該文從風險社會的角度,以2006年的“多寶魚”事件為例,說明食品安全問題為什么會變成了食品安全的報道問題,這里面既有因果關系的難以確立,也有事件本身的后果無法測量,把責任全歸之于媒體是不公平的。同時,中國的媒介在報道食品安全時,也必須改變觀念,從自以為是的監督者成為客觀公正的“雷達”。
也有學者借用“框架理論”的成果,蘭州大學的萬麗麗⒅基于框架建構理論,采用內容分析和文獻分析的方法對以《人民日報》、《河北日報》、《蘭州晨報》、《東方早報》為代表的報紙媒體在2008年9月11日到2008年11月11日之間對于“三鹿問題奶粉”的報道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結語
食品安全大于天,做好食品安全報道也至關重要。本文期望通過對2010年相關研究的整理綜述,對于后來的研究者能有所借鑒。總的來看,這些研究肯定了食品安全報道對于社會民生的有益之處,認為大多數媒體發揮了“社會觀察者”的功能,但是也對報道失誤所帶來的弊端進行了分析與批評。同時,更多的學者運用新聞理論進行分析,也正試圖尋找一條完善食品安全報道之路。
參考文獻
①孫尉翔,《以訛傳訛成就麥當勞“橡膠門”》[J].《新知客》,2010(8):20-21
②陳都,趙士林,《上海主流報紙食品安全報道分析》[J].《今傳媒》,2010(5):76-78
③張晏,《框架理論視野中的食品安全報道研究》[D].暨南大學,2010
④王寧,《食品安全事件的媒體呈現:現狀、問題及對策――以〈人民日報〉相關報道為例》[J].《現代傳播》,2010(4):32-35
⑤王宇,李蕊,《食品安全事件的媒體報道特色及優化建議――以〈人民日報〉相關報道為例》[J].《東南傳播》,2010(6):37-39
⑥趙欣,《食品安全事件報道的特征及“新聞螺旋”――以大公報對“三鹿事件”的報道為例》[J].《新聞世界》,2010(3):69-70
⑦李,《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比較兩家報紙頒布前后的報道內容》[J].《新聞愛好者》,2010(3):18-19
⑧李妍,《由三鹿奶粉引發的食品質量安全危機報道》[J].《新聞愛好者》,2010(2):57-58
⑨趙,衣,李可基,《中央電視臺有關飲食營養和食品安全新聞調查分析》[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0(8):4-7
⑩于,《涉華消費品安全報道的批評話語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0
⑾危瓊,《食品安全事故報道的趨勢透視――理性色彩和多元化關照的回歸》,2010(10):95-96
⑿門玉峰,《北京市食品安全的媒體適度監督作用研究》[J].《中國商界》,2010(4):9-12
⒀張彬,《守望者還是終結者――試論面對食品安全,媒體所扮演的角色》[J].《輕工標準與質量》,2010(2):55-57
⒁馬志紅,《食品安全中媒體的監督作用》[J].《消費導刊》,2010(8):317
⒂張超,《從食品安全談新聞輿論監督的時效性》[J].《才智》,2010(26),172-173
⒃溫錦清,《食品安全報道和輿論監督》[J].《新聞戰線》,2010(4):85-86
⒄黃旦、郭麗華,《媒體先鋒:風險社會視野中的中國食品安全報道――以2006年“多寶魚”事件為例》[J].《新聞大學》,2008(4):6-12
⒅萬麗麗,《國內報紙媒體對于食品安全的報道研究》[D].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