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建筑行業的市場前景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建筑行業前景 工程總承包 橫向一體化 聯合重組 國際化業務
建筑業是一個國家的支柱產業。中國的建筑業很大程度的解決了就業問題,同時,建筑業的增長對一個國家的GDP增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經歷的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國家于2009年初投入4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而中國建筑行業占固定資產投資的60%,無疑,4萬億的投資將帶動建筑行業的增長,從而希望帶動整個中國經濟的增長。
一、市場前景
在最新一輪的經濟周期中,建筑行業隨著中國GDP的增長而保持同步增長,建筑行業的增長同GDP的增長保持高度的相關性。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建筑行業的市場總的趨勢將不會有太大的改變,繁榮仍將繼續。具體說來,可以通過一些主要建筑市場來反映。
1.城市化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城市化的發展仍將繼續。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使二元經濟結構的矛盾日益突出,這種矛盾也不同程度制約了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調整城鄉的經濟結構,也就是要大力發展城市化。在此狀況下,基礎設施的缺口明顯;同時,原有城市整治的工程量也非常巨大,未來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以新城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道路、園林綠化、景觀、地下需求等為主要需求,尤其在大城市中表現突出。
2.交通建設仍然處于高峰。今年9月,川藏鐵路開工。展望未來,根據國家公路網規劃,至2020年,我國尚有4萬km的高速公路建設任務需要完成,以實現7918工程。此外,根據國務院批準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至“十一五”末,將建設新線17000km,201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9萬km。
3.住宅將保持巨大的需求。我國城市住宅除了面對新增城市人口的需求之外,還要滿足已經到來的居民住宅更新換代的巨大需求,住宅建設市場還有很大的開發建設潛力。預計未來,除了在新開發的土地上建設住宅外,對于危舊居民區實施的拆遷重建所占的比重將會加大。
但是在中國建筑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行業發展同樣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市場環境嚴峻,行業內部惡性競爭嚴重,企業的利潤率卻很低,財務杠桿很大,企業經營的風險很高。面對這種形式,尋求未來發展道路是所有企業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轉型發展
1.工程總承包
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經濟管理的主要特點是:第一、投資供給制;二是國家(各級主管部門)直接組織基本建設;三是孤立的分割式的建設程序。對應這種經濟管理的特點,傳統上我國的建筑市場也是按照部門經濟來劃分,特別在早期政企不分的情況下,各產業部門承擔固定資產投資的責任;而工程承包往往由下屬的承包企業來實施。因此,形成了我國建筑市場相對封閉。這種封閉性表現在:按工程的業務鏈劃分為設計、咨詢、監理和施工企業等部門,這些以業務鏈分割的部門獨立承擔相應的工程職責。
推行工程總承包能夠使設計和施工緊密結合,保證在施工過程中能正確貫徹設計意圖;在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根據實際需要不斷優化設計方案和施工方案,有利于節省投資;專業化的工程項目管理隊伍,彌補了業主項目管理能力的不足,有利于提高建設項目的效率和效益。通過延伸產業鏈實現市場開拓和產業升級可以完善工程總承包。建筑企業成功發展的經驗表明,固守施工領域在我國目前的建筑市場環境中處境越來越被動。圍繞新的市場的需求,與設計結合,與資本市場結合,會給企業帶來主動發展的空間和盈利空間,形成新的業務發展模式。
2.橫向發展
建筑工程承包市場從相對封閉的格局逐步走向開發的格局,有利于原來綜合實力強大、業務資質眾多的建筑企業成為綜合性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以鐵路子行業為例,一直以來,鐵路建設市場主要由中國鐵路建設總公司和中國鐵路建筑總公司兩家公司分享,2004年底,設部、鐵道部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開放鐵路建設市場的通知》,扶持具有公路、水利水電、礦山、房建等特級施工資質的企業參加鐵路投標,使得鐵路市場真正向路外企業開放。之后幾年,鐵路建設市場大規模開放。據統計2006年的前8個月,路外企業中標金額到達120億元,占到招投標工程概算總額的10.5%,相當于2005年全年中標金額的2.5倍。
3.聯合重組和企業間相互合作
建筑業企業數量眾多,行業集中度低,競爭激烈,市場競爭激烈,2007~2008年,面對激烈的競爭市場,企業間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推動企業做大做強的趨勢更加明顯。通過聯合重組,形成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優勢突出,核心競爭力增加。最近幾年,大量省際之間的建筑企業展開合作,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4.開拓國際化市場
占有海外市場,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制勝法寶。我國許多建筑企業已經具備了國際工程承包的條件,在2006~2008年,國有大型建筑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競爭中,抓住國家鼓勵和支持的“走出去”的歷史機遇,海外經營取得了重大突破。在2007年度全球最大225家國際承包商中,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等49家中國承包商躋身全球225強。未來國際承包市場仍有巨大的潛力。亞洲國家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和逐步融入全球貿易體系,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基礎設施,能源建設需求旺盛。非洲是我國工程承包業績增長最快的市場,大量的基礎建設需求、豐富的資源開發潛力、中非日益密切的合作關系都預示著非洲市場的巨大潛力,歐美市場的快速增長,表明了我國工程承包在發達地區的競爭優勢。
三、總結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建筑企業的利潤率卻一直在低水平,我國的建筑產業制度暴露出的問題越來越明顯,現在國家非常重視建筑的轉型,企業應當考慮如何抓住這一機遇,利用自身優勢,在今后的發展中處于優勢地位。
參考文獻
[1]周偉.中國建筑行業增長和GDP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J].現代商業,2009,(9).
關鍵字:建筑行業前景 工程總承包 橫向一體化 聯合重組 國際化業務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s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 strong impetus 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decade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the business pressures also expanded.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esent, China's hous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eneral contract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spects, while the trend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restructuring measures were analyzed.Keywords: general contract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outlook horizontal integration of reorga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中圖分類號:[TU-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建筑業作為一個國家的支柱產業,有著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與經濟意義,一方面建筑行業吸納了大批的工作人員,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就業緊張的局面,另一方面建筑行業的發展有效推動了地方以及國家的GDP的增長,對于經濟的增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國家曾投入4萬億用于固定資產投資,其中在這些投資中,建筑行業占到了60%,從這個數據我們可以看出建筑行業在我國整個經濟建筑中所占的的作用。
一、建筑市場前景分析
隨著我國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我國的建筑行業伴隨著GDP的增長保持著同等快速的發展趨勢,總體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建筑行業的這種未來趨勢在長期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對于建筑行業的前景,將從下面的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城市化發展對基礎設施建設產生推動作用。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我國城市化的進程還將不斷推進。我國屬于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國家,隨著改革開放力度的不斷推進,與經濟發展同步的二元經濟結構的矛盾也日益顯現出來,這種矛盾也在不同程度上對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制約作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對城鄉經濟結構進行調整,極力推進城市化進程。我國城市化基礎設施建筑有著較大的缺口,同時對于原有城市整治的工程量也十分巨大,在未來的城市的主要需求為新城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道路以及園林綠化等,這些需求在一些大型城市表現更為突出。
交通建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展望未來,根據國家公路網的規劃,到2020年,我國有4萬km的高速公路處于建設狀態。此外,根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資料顯示,到“十一五”末,我國需要建設的鐵路線路長度達到17000km,在2010年我國的鐵路營業里程長度達到9萬km。
3.住宅將會在長期保持較大的需求。我國城市住宅一方面要面對日益增長的城市人口對于住房的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居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生活質量有著更高的要求,一些年代較舊,功能較舊的住宅已經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這部分居民迫切希望住房更新換代。同時根據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底,中國人均住宅建筑面積為26.11平方米,而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原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公布的《2020年中國居民居住目標預測研究報告》中提到“2020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預計35平方米”。因此,未來較長時間內,每年都需要新增大量住宅。另一方面從我國住宅產業發展的實際看,這些需要新建的住宅在數量上能夠實現,但在結構上應有較大調整。新增城鎮人口主要是從農村遷移到城鎮的人口,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的工資收入低,購買力不強。因此,在新建住宅中應保證有相當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尤其要擴大廉租房的建設力度和速度,以滿足城鎮化迅速推進的迫切需求。
然而在中國建筑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建筑行業的發展過程中同樣也面臨著眾多的問題與挑戰,例如市場環境嚴峻,行業內部惡性競爭激烈,企業利潤率下降,以及企業經營風險等。這些問題,所有的建筑行業應努力謀求新的發展道路,才能促進建筑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二、行業轉型發展分析
1.工程總承包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我國的經濟管理過程中存在的普遍特點為:2第一、投資供給制;二是國家直接組織基本建設;三是孤立的分割式的建設程序。相對于這種經濟管理特點,我國建筑行業在傳統上也按照部門經濟來進行劃分,特別是在早期政企不分的情況下,由各產業部門來對相應的固定資產投資責任進行承擔;由下屬的承包企業來設施工程承包。由于這樣的歷史條件,導致我國的建筑市場的特點為相對封閉,因此,形成了我國建筑市場相對封閉。按工程的業務鏈嚴格劃分為工程設計、項目咨詢、項目監理和工程施工企業等幾個部門,這些部門通過業務鏈的分割獨自承擔相應的工程職責。
在新的歷史背景之下,積極推行工程總承包制度能夠實現工程設計與工程施工相關環節的緊密結合,同時能夠在施工過程中有效貫徹相應的設計意圖;在充分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之下,應根據相應的實際需求對設計方案以及施工方案進行逐步優化,節省相應的工程投資,同時應選擇具有專業化的水平的工程項目管理隊伍,這樣能夠有效彌補業主有限的項目管理知識與項目管理能力,同時能夠有效提高工程項目建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此外還可考慮以通過有效延長建筑行業產業鏈的方式,有效推進建筑行業的開拓,積極促進產業的升級。根據一些成功建筑企業的實踐經驗,固守施工領域會使得我國的建筑市場環境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建筑行業應圍繞市場的新需求,與設計進行結合,與資本市場進行結合,這樣就會有效促進建筑行業的發展動力,進而帶來豐厚的發展空間與盈利空間,形成良好的業務發展模式。
2.橫向發展
我國建筑工程承包市場從原先較為封閉的格局進入到開發的格局,這樣能夠使得原先實力較為雄厚,業務量較多的建筑行業打造成為具有綜合性實力的建筑工程承包商。以建筑行業為例,一直以來我國的鐵路市場的建設都是由中國鐵路建筑總公司和中國鐵路工程建筑總公司兩家施工企業來承包。在2004年底,建設部聯合鐵道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開放鐵路建設市場的通知》,文件中大力支持一批具有專業公路、水利水電、礦山、房建等項目建設經驗的企業參與到鐵路見投標之中,這使得我國的鐵路建筑逐漸向路外企業開放,之后實現了窩工鐵路建設的大規模開放,根據相關的數據顯示,在2006年,我國路外企業參與鐵路工程投標中標進而達到了120億元,這個中標比例達到了總招投標工程概算總額的10.5%,鐵路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3.聯合重組和加強企業間相互合作
我國建筑業企業數量眾多,但行業集中度較低,建筑市場競爭激烈,。近幾年我國建筑行業出現一批重組的建筑企業,這些企業間進行強強聯合,實現了優勢互補,同時企業的優勢逐漸顯現,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較強綜合競爭力的大型建筑企業集團。另一方面這些企業進行重組以及企業間的合作,有效提高了資源共享,加強了企業間的優勢,極大提高了建筑行業的生產效率。
4.積極開拓國際化市場
積極開拓海外市場,能夠使建筑企業在市場競爭過程中脫穎而出的重要方式,目前,我國有一大批的建筑行業已經具備了相應的國際工程承包實力,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制勝法寶。我國許多建筑企業已經具備了國際工程承包的條件,有一些國有大型建筑企業開始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嶄露頭角,這些企業充分抓住了國家鼓勵支持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在海外經營過程中取得了重大的歷史性突破。其中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等49家中國承包商已經成為世界國際市場的有力競爭者。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國際承包市場仍然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在進行國際市場的開拓過程中,應主要面向于快速發展的亞洲國家以及市場需求巨大,基礎建設相對薄弱的非洲國家,以及一些較為高端的歐美市場。在這些地區建筑行業承包過程中,我國的建筑行業應努力提升自己,進而形成良好的競爭優勢,這樣才能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總結
近幾十年來,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較為迅速,但是相應的建筑行業效益還是處于較低的階段,我國的建筑行業亟須從勞動力密集產業轉變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我國建筑行業中暴露出眾多的問題,現在企業應順應歷史發展的機遇,積極發展自身優勢,進而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占有優勢地位。
參考文獻:
[1]周偉.中國建筑行業增長和GDP增長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J].現代商業,2009,(9).
然而對于一個現代城市而言,更多的建筑正在趨于平庸,類似火柴盒一般的設計,迅速地在攤平著一個城市的面積,一環又一環,毫無新意。千城一面?當然,城市的發展在迅速“大餅化”的同時,寸土寸金的地價也在讓建筑向著地上和地下兩個維度發展,所以就有了摩天大樓、建筑綜合體、地下環廊這些建筑形態。區別于火柴盒,因為高、大、異形,它們往往被冠以城市的地標,成為一個現代城市最流行的IN語。
無論是歷史陳跡,還是流行IN語,有一點相同的是,建筑中貯存的人文精神從未消失。只不過對于陳跡,它的表現形式為手工的刀石斧鑿,雕梁畫棟;而對于現代建筑而言,機械化、智能化的便捷、暢達、互聯感知則是新的表現。這一點,在智能建筑概念興起后,得到了業內更多的認同。
就智能建筑的內涵而言,BIM/物聯網/新材料的應用,在繼綜合布線、安防、強弱電之后,成為新的關注點。BIM的應用,讓建筑業進入到全生命周期管理時代,而物聯網技術的引入則提高了建筑本身的智能化水平……
《2013-2017年中國智能建筑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建筑業產值的持續增長推動了建筑智能化行業的發展,智能建筑行業市場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億元之后,也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長態勢發展,2012年市場規模達到861億元。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2012年我國新建建筑中智能建筑的比例僅為26%左右,遠低于美國的70%、日本的60%。這意味著我國智能建筑行業仍處于快速發展期,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領域的延伸,未來幾年智能建筑市場前景仍然巨大。
對于智能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原因,中國智能建筑行業協會會長黃久松表示,可以從內、外因兩個角度來總結。究其內因,智能建筑是隨著人類對建筑內外信息交換、安全性、舒適性、便利性和節能性的要求產生的。智能建筑及節能行業強調用戶體驗,具有內生發展動力。建筑智能化提高客戶工作效率,提升建筑適用性,降低使用成本,已經成為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