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金融危機的表現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物價攀升,通脹失控。由于食品及能源價格飆升,2008年5月,越南的CPI按年算已高達25.2%,比2007年12月份翻了一番,創下1992年以來最高水平。對此,2008年6月11日前,越南國家銀行已將銀行存款利率從年初的8.25%調高至14%,同時允許各商業銀行將最高貸款利率由原來的18%上調至21%,并將越南盾每日參考匯率一次性下調2%,但目前通脹上行壓力仍然較大。
匯市持續走低,越南盾貶值加快。2008年3月下旬,越南政府擴大了每日越南盾兌外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但這一調整卻使匯率持續下滑,越南盾在短時間內由升值變為貶值。
股市和房市價格暴跌。2007年10月3日到2008年6月16日,短短8個月的時間內,越南證券交易所胡志明指數從1106點下跌到了370.18點,跌幅接近七成,跌幅居全球之首。同時,越南大、中城市多年來居高不下的房價也開始出現大幅下滑,房市成交量明顯萎縮。
經濟增速放緩,部分銀行經營陷入困境。2008年第一季度,越南GDP增長7.4%,低于去年同期的7.8%。隨著經濟增速放緩,股市和樓市價格大幅下跌,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以及銀行貸款利率高調,越南的商業銀行特別是私有銀行面臨巨大的信用風險,客戶違約率迅速上升,經營陷入困境。
越南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
經濟過熱,外貿財政“雙赤字”。越南自1986年實行全面“革新開放”以來,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越南經濟連續8年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長,GDP總量從2000年的312億美元增加到了2007年的713億美元。越南因此被國際社會看成是僅次于“金磚四國”的第五個新興經濟體,越南國內也逐漸興起了“超印趕中”的豪情,以致于忽視了經濟高速增長背后的經濟過熱問題。高投資導致越南機械設備、零配件和原材料等大量進口,加上美國次貸危機造成進口成本上升、出口疲軟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越南貿易逆差由2002年5.98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124億美元,占GDP比重由1.7%上升到17.4%,這遠高于1997年泰國爆發金融危機時其貿易逆差占GDP6.5%的比例。同時,越南政府為了改善投資環境,使得政府財政赤字不斷擴大。
資本項目開放過早,外資大量涌入引發資產泡沫。在國內資本短缺的條件下,越南政府為吸引外資發展經濟,不僅大量舉借外債,還迅速開放資本項目,導致熱錢大量涌入。2008年前5個月,FDI高達142.73億美元,同比增加298%。在資本賬戶流入的外資中,房地產和旅游方面的投資增長尤其迅速,部分資金甚至繞開限制進入了股票市場,引發了當地消費和投資熱潮,推動了股市和房市等資產價格不斷走高,通脹壓力持續累積。
宏觀調控政策不力,貨幣政策偏松。一是越南政府應對通脹上升的政策措施比較滯后。在2007年10月,越南的CPI已經達到了12%,高通脹已露端倪,但越南政府為了保持經濟的增長勢頭,對物價上漲采取了容忍的態度,貨幣政策明顯偏松。2008年第一季度,越南信貸投放同比竟增長了65%。但是,越南央行直到2008年5月份才將存款準備金率從9.3%調到12%,基準利率由8.75%調到14%,這一利率水平仍遠低于通脹率。二是越南對通脹的調控政策有失偏頗。越南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由于通脹愈演愈烈,越南政府在2008年3月下旬接受了外國專家“以本幣升值控制通貨膨脹”的建議,將每日越南盾兌外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由0.75%擴大到1%。由于越南盾存在強烈貶值預期,匯率幅度的擴大反而加快了貶值的步伐。
此外,越南經濟體小,股市市值有限,對國際市場沖擊的抵抗能力相對較弱,也是導致此次越南金融風波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越南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啟示
繼續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防治通貨膨脹。越南金融危機已為我們敲響警鐘。防治通脹是我國當前經濟工作之重中之重,在自然災害比往年加重的情況下,從緊的貨幣政策將是首選。新興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對境外資源有很強的依賴性,極易增大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因此,我國在不斷促進FDI流入和貿易增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由此帶來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外匯占款大量增加造成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必要時可以實行提高存款準備金、保值儲蓄與信貸規模控制三管齊下的措施,及時回收市場流動性,有效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
避免人民幣快速升值,嚴防熱錢興風作浪。雖然匯率管制的金融抑制戰略對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貿出口和FDI進行工業化和現代化建設起了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但是,這種金融抑制卻又削弱了本國金融資源的有效配置,削弱了金融資產價值創造中所需要的風險管理和公司治理的基本功能,也削弱了政府對金融風險進行監控的能力。越南金融危機再次凸顯幣值被長期抑制會給宏觀經濟帶來巨大風險。因此,從長遠來看,逐步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是必須的。但從歷次貨幣危機來看,在通脹高企的局面下,放寬匯率波動的幅度,反而會加快本幣貶值。因此,我國人民幣升值應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三項原則。
審慎開放資本項目,加強外資流向監管。一是審慎開放資本項目。新興市場的金融危機總是出現在金融自由化和較大規模的資本流入之后。為確保經濟金融安全,我國應堅持“不到合適的時機,資本項目就不放開”的原則,保持防火墻,以增強對國際金融動蕩的抵御能力。二是加強對外資流向的監管。應該說,目前人民幣升值遠未達到熱錢滿意的程度,人民幣走勢逆轉的壓力在日復一日地積累,一旦基本面受到外部沖擊出現惡化(如嚴重通脹等),很可能出現金融動蕩。當前我國應當強化外匯監測,完善監控體系,及早察覺外匯流向異動,大力控制FDI進入股市和房市,同時,注意外匯政策和制度設計的可逆性。
扶優限劣,優化經濟結構。在保證一定發展速度的同時,要注重對不同行業實施有差別的信貸政策,扶優限劣,防止經濟結構失衡,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目前在國內商業銀行和本土企業資金鏈已經極為緊張的情況下,要避免運用一刀切的信貸規模和貸款利率政策,防止利率的過快上調,使綠色產業、民生工業等行業經營陷入困境,甚至因資金鏈斷裂而被迫停產休克,造成經濟衰退。
進一步擠壓樓市泡沫,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目前,在無法有效阻止熱錢進入的情況下,如何降低熱錢的獲利預期和獲利機會,避免熱錢“功成身退”,是宏觀調控面臨的重大問題。雖然現在大中城市的房價上漲趨緩,小部分城市還出現了大幅下跌,但是相對于大多數居民而言,我國城市的房價仍然偏高,在許多城市的中心區域,房價收入比已經高達10~30倍,遠遠高于國際上公認的合理程度(3~5倍)。因此目前仍需進一步加大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力度,對土地規劃儲備和房地產開發等進行更仔細、更有效的監管,適當時候可以實行行業和地區雙線信貸規模控制和進一步提高第二套房貸款首付比例、實行限價房等制度措施,堅決遏制住房地產價格的過快上漲,消除資產價格泡沫隱患。
[關鍵詞] 德國 金融危機 表現 原因
一、危機的爆發及其表現
爆發于美國的次貸危機迅速沖擊了德國的金融市場。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在2008年9月下旬到10月下旬期間集中急速下滑,一個月內從近6500點跌至近4300點,跌幅高達33.8%。之后的3個月,DAX指數反復震蕩,在2009年3月再次出現大幅下滑,失守4000點,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縮水。受美國金融危機沖擊最早、最大和最直接的是德國地產融資抵押銀行,其旗下愛爾蘭子公司德發銀行因為未能完成短期融資計劃,開始陷入危機,之后母公司德國地產融資抵押銀行受到影響,股價一落千丈,出現了700億到1000億歐元的資金缺口,瀕臨破產,而2007年德國地產融資抵押銀行稅前還實現了8.62億歐元的利潤。不僅地產融資抵押銀行遭到重創,絕大多數德國金融巨頭也都未能幸免。2008年德意志銀行這家德國最大的金融機構稅前虧損57億歐元,稅后虧損額也高達39億歐元。德國第二大金融機構――德國商業銀行僅實現300萬歐元的稅后利潤,而運營虧損高達3.78億歐元。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凈虧損24億歐元。而德國郵政銀行則自1996年以來首次出現8.21歐元的赤字。此外,部分德國州立銀行因為股票大跌、購買雷曼兄弟有毒證券、受到冰島破產等因素的影響,出現巨額虧損,比如巴伐利亞州州立銀行2008年虧損就高達50億歐元。
接著,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蔓延到德國的實體經濟。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增長放緩。德國國內生產總值在2008年仍然實現了1.3%的增長,但是與2006的3.0%和和2007年的2.5%的經濟增長相比,增長明顯放緩。其中,2008年的前三個季度運行良好,德國GDP同比分別增長了2.8%、2.0%、0.8%,但是第四季度出現明顯下滑,同比增長出現負數,為1.6%。隨著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在實體經濟領域的逐漸顯現,德國經濟在2009年第一季度進一步惡化,與前一季度相比德國國內生產總值下滑了3.8%,這已經是連續四個季度德國GDP環比增長出現負數。而與去年同期相比,德國經濟更是萎縮了6.7%,創造了自1970年有季度統計數據以來單個季度GDP下滑幅度的記錄。德國經濟增長的總體放緩在德國的支柱產業――制造業上表現出來,從2008年5月開始,德國加工制造業獲得訂單指數與上一年同期相比增長率一直為負;進入2009年,情況進一步惡化,1月份和2月份的獲得訂單指數同比分別下滑了36.8%和38.3%。從銷售來看,2009年2月德國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的實際銷售額同比下降了39.6%,其中德國國內減少了30.4%,而在國外下降了44.5%;金屬制造加工業的實際銷售額與2008年2月相比下滑了29.9%;機械行業和化學工業的銷售情況同樣十分暗淡,2009年2月同比分別下滑了22.3%和25.8%。
2.投資減少。投資額2008年第四季度出現了負增長。剔除價格因素以后,德國2008年第四季度的投資同比減少了其中機器及設備投資同比下降了住宅投資降低了0.8%,建筑物投資增長了0.7%
3.出口受阻。德國的出口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最大。2008年第四季度的出口同比減少了5.2%,環比下降了7.3%,這是自1993年第三季度以來出口減幅最大的季度。與2008年同期相比,2009年1月份和2月份的出口分別下降了20.7%和23.3%,其中對歐盟其他國家的出口下滑幅度要大于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出口。2009年2月份,德國對非歐盟國家的出口同比減少了20. 65%,而對歐盟國家的出口同比減少了24.4%。
4.失業人口增多。 2009年4月登記失業人數為385.5萬,失業率為8.6%,與上年同期相比波動不大。但是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在勞動力市場顯現, 2009年3月就業人數(按照國際勞動組織統計就業標準統計的數據)與上一年同期相比減少了46000人,下降了0.1%,這是自2006年2月以來德國就業人數同比增長數字首次出現負數。
二、危機爆發的直接原因和深層原因的探討
美國次貸危機無疑是重挫德法經濟的第一推手及最直接的原因。危機前,德法國家正處于一個明顯的經濟上升周期,經濟增長和就業等宏觀指標呈現良好態勢。美國危機的外來沖擊致使德法經濟上升的趨勢戛然而止,并跌入衰退期。具體而言,美國金融危機波及德法金融業形成金融動蕩,造成投資和消費需求惡化,然后傳導到實體經濟。與工業革命時期以商品全球流通為標志的上一輪全球化相比,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經濟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金融的全球化,主要表現為宏觀上全球金融市場的高度統一對接、金融產品銷售的全球化和微觀上金融機構經營方式的全球趨同。金融全球化在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同時,也使發端于一國的金融危機更容易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從2006年春季開始逐步顯現,2008年9月美國雷曼公司的轟然垮塌更是拉開了自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以來最嚴重的全球性金融和經濟危機的序幕。此次危機對德、法兩國經濟的影響路徑是先金融,后實體。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金融危機引發信貸危機。金融危機造成金融機構喪失相互間信任,擔心借出去的資金收不回來,因此不愿意互借資金,造成資金流通不暢,間接導致實體經濟中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無法獲得充足的信貸,陷入融資困境,無法開展必要的投資和經營活動;二是金融危機使得消費者和投資者對未來前景信心不足,于是削減消費和投資支出,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商品銷路不暢、庫存囤積,造成經濟停滯,失業增加。
但如果僅僅是金融危機,德國分別5000億歐元的救市資金更是足以應付,但經濟危機仍然向縱深發展,德法經濟危機還受到其他原因的影響。就德國而言,其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是經濟危機曼延的深層原因。
德國經濟結構的一大問題是外貿依存過高。德國經濟是一個“兩頭在外”的經濟,其國內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所以,長期以來,德國經濟一直存在著出口興旺而內需不足。德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從2003年至2008年連續6年保持世界頭號出口大國地位,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貢獻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2007年德國出口9690億歐元,占歐盟出口額的24.9%,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貢獻率達近40%。2008年出口商品和服務共計11771.4億歐元,進口10200.7億歐元,外貿依存度高達88.17%一直以來,德國的外貿出口已經成為德國最重要的經濟拉動力,國內經濟增長的首要推動力。然后,全球經濟不景氣,德國出口遭受嚴重打擊,由于德國經濟長期內需不足,主要依賴外貿,尤其是出口拉動經濟,受影響大,所以,當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德國出口萎縮時,德國經濟便立刻陷入衰退口就像多米諾骨牌,當德國的出口這張骨牌倒下時,其后工人的就業率、居民的消費力等也就紛紛跟著倒下。外需不足,內需又由于高失業率和低購買力而雪上加霜,因此德國的經濟無可避免地陷入到嚴重衰退之中。
而高的外貿依存需要有保持外貿優勢的能力,而德國現在這種優勢在逐漸喪失。德國經濟以工業為主,而工業中又以傳統工業汽車、機械和化工為主,三者構成德國工業的三大支柱。傳統工業是德國保持經濟強國地位的基礎,“德國設計、他國制造”曾是德國人引以為傲的口號。但是,德國自1960年、1970年代開始的將科研重點過分囿于制造業相關實用技術的弊端也開始逐漸顯現:盡管這一選擇對保持德國在其傳統強項化工、電子、汽車和機械制造行業的出口優勢頗為有效,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隨著全球化加速,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第三世界的不斷工業化,德國傳統工業的競爭力正日益下降。2008年以來,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機下世界經濟疲軟,國際市場汽車、機械和化工產品需求下降的影響,另一方面,第三世界的不斷工業化多少也瓜分了原屬于德國的市場。20世紀90年代中期,德國曾經試圖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但由于起步較晚,加之德國在尖端技術開發、利用和投資力度方面落后于美國、日本、英國等國,導致德國在上世紀90年代興起的信息技術的競賽中完敗于美國等,被迫大量引人相關人才盡管目前德國在能源和環保技術方面具有相當領先的地位,但仍不能成為獨樹一幟,引領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難以形成國際產業分工上的競爭優勢,未能實現產業轉型,直至目前,德國經濟結構仍以傳統工業為主,依靠傳統工業維持經濟的增長。
一、加強班子建設,造就一支能打硬仗的黨員干部隊伍。
1、從“五個帶頭”上,全面加強班子建設。 2、從“三個培養”上,造就一支黨員干部隊伍。 二、富民強鎮為已任,全力書寫大文章。
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以勒鎮黨委以富民強鎮為已任,認真挖掘潛力,全力書寫好七個方面大文章。
1、做好“人多”文章。 2、做精“土地”文章。
為綜合利用好土地,使土地創造更大的價值,變成“金土”,以勒鎮黨委因地制宜,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促使“一村一品”更具特色,使產品好的多起來,多的好起來。把以堡、瓜果、團樹、毛壩、木城、廟埂等適合種煙的村歸為科技興煙村,把以勒、茶木、火草、大山適合種植包谷的村視為商品糧基地。根據各村特點,因地發展,讓糧食更加增產,使烤煙更加增值。
3、做深“糧食”文章。
在抓好商品糧基地建設和搞好34800畝密植定向包谷科技生產的基礎上,依靠以勒鎮產糧大鎮和交通便利的優勢,重點抓好商品豬、仔豬,商品牛羊、土雞、鴨鵝為主的畜禽產業,伴隨著360多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及作坊的發展壯大,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4、做強“烤煙”文章。
積極打造烤煙優質品牌,以“省市優質樣板煙”為典型示范,全面抓好全鎮17000多畝306萬斤產量的烤煙生產。認真在做大做強上下功夫,力爭今年每斤煙葉突破5元,煙農總收入超過1500萬元,萬元以上的煙農超過1000戶,努力把烤煙產品建成惠及千家萬戶的產品,形成支柱產業,在名特優上著力打造,形成精品,樹立自己的形象品牌,帶動各項經濟的發展又快又好。
5、做活“林果”文章。
認真抓好50000多畝的中幼材林的撫育建設,加大對毛壩村關倉林場用材林的規劃、設計、砍伐和跡地更新,實行林產品粗深加工,使林業增值,真正發揮效益。同時加強以黃冠梨為主、香桃李果為輔的經濟林果2000畝10000余株的管理,建立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的林果基地36個,進一步發展庭院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6、做旺“商氣”文章。
認真抓住以勒鎮是小集鎮的機遇,提前在規劃謀鎮、產業富鎮、建設護鎮、管理強鎮上下功夫,推進集鎮與農村協調發展。同時修建中心客運站,建設東西大街,進一步做出運輸建筑、餐飲服務、商貿交易各方面的特色,按照“建一個集鎮、活一方經濟、興一批產業、富一方群眾”的要求,努力打造“旱碼頭”的區位品牌,使商氣更加旺盛。
7、做實“新村”文章。
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抓住市政府和縣政府在以勒鎮創建新農村試點的機遇,借此東風,以整村推進的方式,實施村寨環境整治工程。在改善農村飲水、住房、道路、村容村貌和通信、電力、衛生等公共服務建設上,不搞一刀切,先在基礎較好的村民小組,按照“五改、六好、七無、八有”惠民工程的標準,結合實際,建立示范點6個,有計劃有步驟地全面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