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農業氣象災害與防護措施范文

農業氣象災害與防護措施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業氣象災害與防護措施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農業氣象災害與防護措施

第1篇

一、農業氣象災害指標

1.干旱指標。干旱指標指表征干旱程度的指標,是干旱災害檢測預測技術的核心所在。 由于導致干旱災害的原因非常多,所以存在大量的干旱指標,各地往往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干旱指標進行檢測,從而對干旱災害進行有效的檢測和預測。就甘肅地區而言,干旱災害是發生最為頻繁的農業氣象災害,對當地農業造成了巨大破壞。甘肅常用的干旱指要包括標準化降水指數、相對濕潤度指數等。

2.低溫冷害指標。低溫冷害是指溫度較低而導致農作物無法汲取足夠的熱量,從而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的自然災害。一般來說,低溫冷害指標是由溫度距平或者積溫距平來表示的,各地區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建立一套完善的低溫冷害指標體系,從而對低溫冷害進行有效監測和預測。在北方地區,大多使用5月到9月之間的溫度距平值來作為低溫冷害指標,這是因為這段時間內北方農作物出現低溫冷害現象最為嚴重和頻繁。

3.寒害指標。寒害與低溫冷害類似,都會導致農作物因低溫而受到傷害,不過前者多發生在我國南方地區。從定義上來說,寒害多指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作物在冬季生育期間且溫度高于0℃時,溫度降低而導致作物減產甚至死亡的農業氣象災害,常見的易受寒害農作物包括香蕉、荔枝、桂圓等。通常,寒害指標由寒害最低溫度、持續時間、負積溫等表示。

二、農業氣象災害監測技術研究

1.農業氣象災害地面監測。在農業氣象災害監測中,地面監測是最關鍵的一環。這是因為地面監測沒有延時性,能夠及時反饋監測信息,同時具有極高的準確度。不過,地面監測同樣有著監測點距離過于分散,監測過程時間長,檢測工作費力等缺點,需要不斷改善優化和創新進步。一般來說,地面監測的對象多是土壤,通過監測土壤的溫度、濕度等參數,同時結合相應的氣象災害指標,可以非常有效地實現監測目的。對甘肅地區而言,干旱災害是最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故而其對農田干旱相關參數的監測非常重視,其中農田蒸散量更是監測的重中之重。隨著地理信息系統的飛速發展,農業氣象災害檢測技術也得以有效創新和進步。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同時結合物聯網、氣候學模型等,可以為農業氣象災害監測技術提供新的監測方法和手段,進一步提高了農業氣象災害監測的準確性和實時性。可以預見,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農業氣象災害地面監測工作將會做得更好。

2.農業氣象災害遙感監測。遙感監測是指利用航空或者衛星等手機環境的電磁波信息,從而實現對遠離的環境目標進行檢測識別環境質量狀況的先進技術。將遙感監測應用在農業氣象災害監測中,能夠對較遠距離的氣象參數進行有效監測。遙感監測技術在干旱災害監測方面的應用是最常見的,通常是利用熱慣量法以及作物缺水指數法進行監測,部分地區也會利用雷達來監測當地各區域的土壤水分,從而了解土壤濕度、溫度等參數情況。隨著遙感技術應用的進一步深入,越來越多的技術開始與遙感技術相結合,并在農業氣象災害監測工作中取得了亮眼成績。遙感監測除了在干旱災害中有所應用外,還在低溫冷害方面有所嘗試,同樣為農業氣象災害的預防和治理起到了極大幫助。

三、農業氣象災害預測技術研究

1.以數理統計方法為基礎的預測技術。預測離不開對歷史數據的分析與研究,因此數理統計方法是農業氣象災害預測技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通過對歷年氣象災害數據的深入分析,同時利用其對應關系來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利用數學模型來進行預測。除了建立數學模型之外,還可以依靠多元回歸方法來對氣象災害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其中,溫度、濕度等都是非常重要而關鍵的數據。在利用數理統計方法對歷年農業氣象災害數據進行深入分析之后,最關鍵的還在于有效應用。將監測結果與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可以有效判斷當前災害指標是否存在異常,從而達到預警目的。

2.基于GIS技術的農業氣象災害預測。GIS能夠廣泛應用于農業氣象災害預測工作之中。例如預測最低氣溫時,可以通過地理信息技術來對預測進行修正,從而保障預測的準確性。在修正時,一般是從相應的地理?⑹?著手,如經度、海拔等。除此之外,利用地理信息技術還能夠制作農業氣象災害圖,這比常規的數據資料更加直觀,從而能夠以更加立體的形式來展示預測結果,并使其更加簡單、方便地應用于實際工作之中。

3.災害預測及系統。災害預測的主要目的在于及時了解災害信息,從而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避免氣象災害對農業造成嚴重損失。所以,及時并讓目標用戶最快獲知預測信息非常重要。那么,相關部門必須積極行動起來,建立一個完善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系統,把災害的監測、預測和信息相結合,是目標用戶能在最短時間內通過該平臺來了解相關監測信息和預測信息。同時,相關部門必須做好氣象災害預警服務工作,在該平臺上及時相應的災害預警信息和防護措施,以便當地人群及時進行災害防護。另外,氣象部門給出的災害防護建議和措施必須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在深度考慮氣象災害與當地農作物種植面積、類型的情況下,最小化氣象災害造成的破壞。

第2篇

(征求意見稿)

第一條[立法目的] 為了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云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條例適用于昆明市管轄區域內氣象災害的預防、監測、預報預警、應急處置等活動。

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干旱、暴雨、寒潮、霜(冰)凍、雷電、大風、冰雹、大霧、暴雪、高溫等造成的災害。

第三條[政府職責]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和工作機構,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將氣象災害防御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并將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政府目標管理考核。

第四條[部門職責] 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氣候評價、人工影響天氣、雷電高發易發區域及易燃易爆行業雷電安全監管等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會同相關部門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普查,編制氣象災害風險區劃,依法組織開展本地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礦產資源開發、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旅游開發建設等項目規劃初期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制定氣象災害防御對策和措施。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氣象災害的防御工作。

第五條[基層責任]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設立氣象工作站(服務站),村(居)民委員會和社區應當配備兼職氣象信息員,做好基層氣象災害防御宣傳教育、氣象設施保護、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和傳遞、氣象災害隱患排查整治等工作。

第六條[社會參與]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依法參加氣象災害防御活動。

鼓勵和支持社會公眾參加氣象災害防御志愿服務活動,使志愿者掌握必要的氣象災害應急救援技能。

鼓勵社會力量為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提供物質、資金捐贈。

第七條[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建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承擔氣象災害與防護技術成果推廣應用、氣象災害調查鑒定、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氣象災害隱患整治督查、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等職責,為防雷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提供技術服務,為防雷減災安全監管、市場監管和行政審批提供技術支撐。

第八條[專項氣象災害監測、預警]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會同其他相關部門,在氣象災害易發區、農作物主產區加大氣象災害、預警設施建設密度,開展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專項工作,為農林業生產、防汛抗旱、森林防火、農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交通安全、地質災害防治、旅游安全等提供專題氣象保障。

第九條[氣象災害防御探測設施建設保護]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并公布實施本地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對可能遭受氣象災害危害的建設工程及公共區域,應當督促建設單位配套建設氣象災害防御設施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接收播發終端。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損毀、侵占或擅自移動、關停氣象災害防御設施、氣象探測設備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接收播發終端。

第十條[氣象探測資料共享]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相關部門,建立基于大數據平臺的氣象災害監測信息及數據共享機制,形成合力科學防御氣象災害。

實行氣象探測資料統一匯交制度,各級氣象臺站以及從事氣象探測的其他組織和個人,應當向所在地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匯交氣象探測資料。

第十一條[氣象災害預警預報傳播載體建設]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氣象災害防御需要,督促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在人員密集場所和氣象災害易發、多發地點配置氣象預警終端。加強農村地區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遞機制和傳播渠道建設,利用氣象公共信息顯示屏、網絡、電視、微信、微博、手機短信等方式及時傳遞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第十二條[氣象公共信息進社區、住宅小區] 市、縣(市、區)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應當會同氣象主管機構實施社區、住宅小區氣象預警終端建設,推進氣象公共安全社區、住宅小區創建工作。

第十三條[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平臺]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本地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平臺建設,并與同級政府應急指揮平臺和相關部門專項應當指揮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整合各相關部門資源,實現氣象災害、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的統一、集中、權威。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承擔本級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平臺的日常運行維護工作。

第十四條[預警信息與傳播] 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應當通過各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平臺等渠道,統一向本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各有關部門及媒體有義務及時、準確、無償地向公眾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并根據需要及時增播或插播,標明時間和氣象臺站的名稱。緊急情況下,電信運營企業應當按照本條例,通過短信方式無償向本地全網用戶發送災害性天氣警報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提醒社會公眾做好氣象災害防御準備。

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傳播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時,不得擅自更改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的信息內容和結論,不得傳播虛假氣象信息,不得轉播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的氣象信息。

第十五條[智慧氣象]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推進智慧氣象專項建設,支持和鼓勵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充分利用現代移動互聯網技術,開發建立集約共享、全媒體融合、按需推送的氣象災害防御信息平臺,建立基于互聯網氣象+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的智慧氣象災害防御信息服務模式,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入城市網格化管理平臺,促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氣象災害防御工作中的廣泛應用。

第十六條[氣象災害應急預案]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制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后實施。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建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定期組織開展氣象災害應急救援技術培訓和演練。

其他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結合實際制定專項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措施,并與本部門、本單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相互銜接。

第十七條[干旱災害防御]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開展重點農經作物主產區、林區、生態保護區、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區的旱情監測,加強人工增雨監測、指揮、作業等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庫塘蓄水、農業抗旱、森林防火等需要,適時開展抗旱應急人工增雨和水庫蓄水常態化人工增雨工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水務、農業等有關部門應當根據干旱災害特點和風險評估結論,因地制宜修建中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雨水集蓄利用等抗旱工程,儲備必要的抗旱物資,保障干旱期城鄉居民生活供水的水源貯備;合理調度水資源,推廣節約用水和抗旱耕種先進技術,引進耐旱品種,預防、減輕干旱災害。

第十八條[暴雨洪澇災害防御]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根據本地暴雨發生風險,開展河道、水庫、堤防等防洪設施建設,加固病險水庫,雨季期間定期疏通河道,做好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堤防等重要險段巡查。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其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城市排水(澇)管網、排澇泵等建設,定期組織城市內河、內湖的清理。市、縣(區)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做好持續性強降水或突發強降水監測和預報預警,及時預警信號。

根據預警研判可能導致城市內澇、山洪災害、地質災害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即啟動暴雨應急預案,做好積水易澇區域整治、交通疏導、搶險救災等工作。情況緊急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在一定區域內采取臨時交通管制、關閉公園和旅游景點、中止大型活動、停工停課等應急處置措施,并引導受影響人群就近疏散至應急避險場所。災害影響區域的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在報經上級人民政府同意后緊急轉移、疏散高危險區域內的人員。

第十九條[低溫冰凍災害防御] 霜凍、道路結冰等預警信號生效期間,供水、電力、供氣、通信、公路、鐵路、航空、地鐵、公安等部門和單位應當按照職能職責組織開展應對處置工作,重點做好山區道路、高速公路、機場、軌道交通的災害應急工作;農業、林業、園林綠化等有關部門應當指導農民及相關生產經營單位采取覆蓋、深灌水等防寒、除霜、防凍措施;水務部門、自來水公司應當加強城市供水管網維護搶修工作,供水設施的維護責任人應當加強對住宅小區供水管線、設施設備的檢查,落實供水設施的防凍保暖措施;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應當指導物業管理企業做好小區供水設施、太陽能等防凍防護工作。

第二十條[雷電災害防御] 新建、改建、擴建的建(構)筑物、場所或設施應當按照有關標準安裝雷電防護裝置,并經相關部門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后,主體工程方可投入使用:

(一)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的雷電防護裝置設計審核、竣工驗收,整合納入建筑工程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備案,由住房城鄉建設部門監管。

(二)易燃易爆建設工程和場所,雷電易發區內的礦區、旅游景區(點)或者投入使用的建(構)筑物、設施等需要單獨安裝雷電防護裝置的場所,以及雷電風險高且沒有防雷標準規范、需要進行特殊論證的大型項目,應當經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進行雷電防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

(三)公路、水路、鐵路、民航、水利、電力、通信等專業建設工程,應當經相應專業部門進行雷電防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

第二十一條[雷電災害防御] 投入使用的雷電防護裝置應當每年至少檢測一次,其中易燃易爆物品生產、儲存設施和場所的雷電防護裝置應當每半年至少檢測一次。被檢測單位應當將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報告及時報行業主管部門備案,行業主管部門應當督促被檢測單位對雷電防護裝置檢測中發現的防雷安全隱患進行限期整改。市、縣級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加強對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機構的監督管理,并會同安全生產監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對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報告備案情況、防雷安全隱患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定期抽查和通報。

第二十二條[雷電災害防御] 從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的機構,應當按照《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管理辦法》規定,依法取得省級氣象主管機構頒發的資質證書。禁止無資質或者超出資質范圍從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活動。

第二十三條[雷電災害防御] 市、縣(區、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建立健全本級雷電監測、預報預警系統,及時向社會雷電預警信息。雷電災害發生后,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和應急預案,及時開展搶險救災和雷電災害的調查、鑒定。遭受雷電災害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情況、配合調查和鑒定。

第二十四條[大風災害防御]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指導檢查水面船舶作業、交通運輸作業、高空作業等相關生產經營單位和個人,在大風災害多發的冬春季節和大風災害影響較為嚴重的區域采取避風避險措施;加強對大型戶外廣告牌的防風安全隱患排查,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予以加固或拆除。建筑工地的施工單位應當加強防風安全管理,加固臨時設施。

第二十五條[大霧災害防御] 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單位應當根據大霧風險區劃,在機場、港口、高速公路、交通要道等建設大霧的監沒設施,及時向公眾提供大霧災害的監測信息、預警信號。大霧預警信號生效期間,公安、交通、航空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在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機場高速路實施限速、封閉等安全管理措施,及時提醒各類交通參與者減緩車速、謹慎安全駕駛。

大霧橙色以上預警信號生效期間,學校、幼托機構應當停止戶外教學活動。其他有關單位應當減少或者不予安排戶外作業;必須進行戶外作業的,應當提供必要的防護裝備或者采取限時輪崗措施。

第二十六條[冰雹災害防御] 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和有關部門、單位開展冰雹災害的調查和研究,在易受冰雹災害影響的烤煙等主要農經作物主產區科學布點建設人工防雹作業點,建立專業作業指揮平臺,配備必要的人員和人工防雹設備、設施,適時組織開展人工防雹作業。

第二十七條[暴雪災害防御] 交通運輸、通信、供電、供水等部門和單位,應當依據氣象主管機構降雪預報預警氣象信息,及時按照職能職責做好有關設施的巡查維護工作;農業、畜牧部門應當指導農戶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做好大型牲畜保暖工作。降雪天氣發生后,有關部門要及時啟動預案,組織做好交通疏導、積雪清除、防凍等工作。

第二十八條[高溫災害防御] 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嚴格執行國家、省防暑降溫措施有關規定,落實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者保護措施,做好供水和防暑醫藥供應的工作,加強對老、弱、病、幼人群的高溫防護指導。高溫預警信號生效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減少或者不予安排戶外作業;必須進行戶外作業的,應當提供必要的防護裝備,合理調整工作時間。

第二十九條[應急處置] 突發性氣象災害發生后,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氣象災害指揮部等專項應急指揮機構,啟動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協調機制,按照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規定的標準和程序,及時啟動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啟動應急處置措施。

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后,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及時解除應急響應,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按照職責分工做好災情調查評估、災后救助、保險理賠等后期處置工作,盡快消除災害影響,恢復正常秩序。

第三十條[應急保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救助政策,按照分級負責原則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救援資金投入機制,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災害求助成本、物價變動、居民生活水平等因素適時調整;應當分級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救援物資、裝備、設施的采購、儲備、調運、分發、使用制度,保障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實際需求。

氣象災害發生地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遭受氣象災害影響的企事業單位和公民,可以根據氣象災害應急救援需要或受災情況申請使用氣象災害應急救援資金、物資、裝備和設施。

第三十一條[氣象災害保險]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推進適合本行政區域氣象災害防御特點的氣象指數保險,支持單位和個人參加保險,分散災害風險。氣象主管機構應當依法據實、無償提供保險理賠所需的氣象災害證明材料。

第三十二條[氣象衍生災害防御協作]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氣象主管機構會同水務、國土資源、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等有關部門聯合制作地質災害、病蟲害、森林火災、霧霾等氣象因素引發的衍生、次生災害預警信息,根據政府授權分級,完善氣象災害和氣象衍生、次生災害應急預案銜接,建立氣象次生及衍生災害的綜合防治體系。

第三十三條[氣象災害科普]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氣象科普場所及設施建設,向社會宣傳和普及氣象災害防御法律法規和防災減災科普知識,提高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中小學科普宣傳和課外教育內容,培養和提高中小學生氣象災害防御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第三十四條[防御部門失職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氣象主管機構和其他氣象災害防御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有關規定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按規定制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未及時開展氣象災害巡查、監控、消除氣象災害隱患點的,導致重大氣象災害未能有效防御的;

(二)未按要求提供監測、預報氣象災害所需的旱情、水情、災情等共享信息的;

(三)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啟動后,未將本部門應急措施及時報告本級氣象災害應急決策指揮機構的,或未執行響應流程后;

(四)收到災害性天氣警報或者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后,未按規定采取應急響應或者處置不當,導致重大損失的。

第三十五條[行政管理相對人法律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情況嚴重的,處3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罰:

(一)廣播、電視、政府網站等媒體及基礎電信運營單位,未按照要求及時、準確、無償播發或者刊載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

(二)編造或傳播虛假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或傳播非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臺的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造成損失或不良影響的;

(三)未經許可擅自向社會災害性天氣警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和氣象災害災情信息的;

(四)損毀、侵占或擅自移動、關停氣象災害防御設施、氣象探測設備和氣象災害預警信號接收播發終端的。

第三十六條[雷電災害防護法律責任]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或其他有關部門按照權限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以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出租、出借、掛靠、偽造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證,或租用、借用和利用掛靠、偽造的雷電防護裝置檢測資質證從事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活動的;

(二)雷電防護裝置檢測機構弄虛作假出具雷電防護裝置檢測報告的;

(三)應當安裝雷電防護裝置而拒不安裝的;已有雷電防護裝置,拒絕進行檢測或者經檢測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第3篇

關鍵詞 氣象災害;農業生產;影響;應對策略;山東濟寧;兗州區

中圖分類號 P429;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1-0224-01

兗州區屬于山東省濟寧市,地理坐標位于北緯35°43′17″~35°43′17″,東經116°35′21″~116°45′1″之間。其中北部臨近寧陽,西部臨近汶上,南部臨近鄒城,東部和泗河、曲阜接壤,占地面積約為651.1 km2,屬于典型的暖溫帶季風氣候。該地區屬于魯中山地泰沂山區,由于地勢平坦,是典型的山前傾平原,東部地區呈傾斜狀向西南方向,中部地區地勢較低洼,東部和北部地址構造結構明顯,是第三系淺埋區。該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受氣象災害的影響明顯。

1 氣象災害對兗州區農業生產的影響

1.1 干旱

兗州地區屬于典型的暖溫帶季風氣候,夏季受盛行風的影響,造成該地區溫度過高、濕度明顯,容易引發干旱,對該地區農作物的生長構成極大威脅。例如某年兗州區發生100年一遇的特大旱災,4萬hm2農作物深受干旱影響,重災面積約為3 000 hm2。區境北部貧水區247 hm2農作物近乎絕產。其中受災人口達到49 842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 603 hm2,直接經濟損失約為933.1萬元,為該地區財政支出造成過大負擔,對農業生產的收獲和發展產生極大威脅。

1.2 暴雨

暴雨對兗州區農業生產的影響多發生在夏季,由于夏季多雨的特點,以及地區氣候的變化,造成該地區夏季暴雨天氣頻繁,無法滿足農作物對光照和雨水的需求,不利于農業生產的穩定進行。例如某年該地區全境遭受罕見的暴雨天氣襲擊,其中風力高達12級,并伴有強降雨,持續時間較長,致使兗州區糧田、經濟作物、房屋及公共設施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害。據統計,兗州區受災人口約為13 800人,受災作物約為1 106 hm2,倒塌房屋約為62間,損壞房屋約為1 994間;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 328萬元,其中農業直接經濟損失約為425萬元。

1.3 大風

大風對兗州區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由于季節變化、盛行風明顯,造成風力較大,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極大威脅,同時對夏秋季節農作物的收獲也造成不利影響[1]。例如該地區某年境內自西向東出現多年罕見的雷雨大風天氣,極大瞬間風速29.6 m/s;大風造成兗州區40多條供電線路中斷,全區80%的面積停電,京滬、兗石2條鐵路中斷運行超過10 h;刮倒、折斷樹木超過73萬株,倒塌、損壞房屋超過700間,玉米倒伏超過466.7 hm2。本次雷雨大風天氣給兗州區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 000余萬元。

1.4 冰雹

冰雹對兗州區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發生在氣溫較高、降雨量較大的夏季或者冬季,對農作物的破壞嚴重,農作物的生長期間受到冰雹的影響,容易造成反耕操作;農作物的收獲期遭受冰雹的影響,容易造成r作物產量下降,不利于農業的穩定發展[2-3]。例如某年該地區顏店鎮遭受冰雹襲擊。冰雹最大直徑3 cm,受災面積約為1 133.3 hm2,其中重災面積約為562 hm2,毀壞樹木約為1 200株,砸毀瓦房約為300間,據估計損失高達867.1萬元。

2 應對措施

2.1 完善氣象監測系統

針對氣象災害對該地區農業生產的影響,根據其氣象災害種類繁多的現象,應完善該地區氣象監測系統,以實現對該地區氣象災害的全面監測,有利于氣象部門及時相關氣象預警,指示地區各級完善做好應對措施和應急機制的啟動[4]。該地區氣象監測系統的完善,應根據氣象災害的種類,建立相應的監測措施,結合衛星和計算機的自動分析處理技術,科學判斷相關氣象災害,以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科學減少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破壞。

2.2 提高農業生產種植技術

針對氣象災害對該地區農業生產的影響,應科學提高其農業生產種植技術,選用適宜本地生長的農作物品種。同時,完善其種植技術,在不同季節,根據氣象災害特點,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促進農作物穩定生長。

3 結語

氣象災害是影響兗州區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應根據其季節特點,完善對氣象災害的監測,同時做好相應的應對措施和防護措施,以減少氣象災害對該地區農業的破壞,促進農業生產在該地區的穩定生長和發展。

4 參考文獻

[1] 胡磊.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對策探討[J].吉林農業,2011(8):158-159.

[2] 王玉秋.兗州市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構建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12(24):296-2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成在线人AV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色窝窝亚洲av网|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97碰在线视频| 妞干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第四页| 日韩乱码中文字幕视频|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妓女影院| 特级欧美老少乱配| 动漫成年美女黄漫网站国产|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91福利视频一区|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最好的精华液|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变态视频网址网站 |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人妻内射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欧美sv在线观看|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韩国三级最新理论电影| 国产欧美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观看|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99精品视频在线| 女人体1963毛片a级| 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新版的| 攵女yin乱合集高h小丹|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麻 | 18禁无遮挡无码网站免费| 在人间电影在线观看完整版免费| spoz是什么意思医学| 实况360监控拍小两口| 中国高清色视频www| 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日本免费| 久久人妻无码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