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yōu)質呼吸系統(tǒng)疾病護理措施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老年病人;神經系統(tǒng)疾??;跌倒;原因;護理干預
老年病科神經系統(tǒng)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間發(fā)生跌倒,可能引起的機體損傷,功能障礙等,從而導致病人醫(yī)療、護理費用也大大增加,不但給病人及家庭增加了負擔,同時也影響醫(yī)院的信譽、另外也是引起醫(yī)療糾紛的一個重要原因。預防病人跌倒成為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工作內容之一,也是評價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具有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老年病人居多,肢體功能障礙的病人多見于病人本身和其他疾病因素,均可導致跌倒發(fā)生的機率增加。因此,針對跌倒發(fā)生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和減少病人跌倒發(fā)生是老年病科護理工作重要內容之一。
1臨床資料與發(fā)病因素分析
2010年9月――2010年10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192例老年病人,其中男110例,女82例;平均年齡70.2歲,65歲-79歲120例,≥80歲72例;腦出血8例,腦梗死94例,老年癡呆15例,癲癇13例,其他62例;伴有高血壓病32例,糖尿病2例,心功能不全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8例,慢性腎炎9例,伴有其他疾病131例。
1.1疾病因素
1.1.1運動障礙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等?;颊吡⑽粫r呈屈曲體姿、步態(tài)障礙甚為突出。隨病情進展呈小步態(tài)、步伐逐漸變小變慢啟動困難、行走時上肢前后擺動減少或消失,行走時步伐向前沖去不能及時停步或轉變,轉變時平衡障礙特別明顯。這時常常由于重心不穩(wěn)而導致跌倒。
1.1.2腦炎癥性疾病所引起的癲癇致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的短暫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失常,以肌肉抽搐和(或)意識喪失為其重要表現。大發(fā)作前數秒鐘內病人出現幻覺,錯覺或局部肌肉陣攣等征兆,全身性發(fā)作時突然意識喪失、跌倒在地造成意外創(chuàng)傷。
1.1.3脊神經疾病如格林-巴利急性起病或亞急性起病的部分患者1-2天出現四肢完全癱瘓,癱瘓可始于下肢、上肢或四肢同時發(fā)生構成跌倒的重要因素。
1.1.4肌肉疾病如肌營養(yǎng)不良患者由于基因缺陷而導致肌細胞缺陷造成功能缺失而表現出行走困難、不能正常跑步、容易跌倒。
1.1.5植物神經系統(tǒng)疾病如直立綜合癥由于周圍神經系統(tǒng)的變性疾病導致中樞或周圍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直立時即出現頭昏、眩暈、暈厥、視物模糊、全身乏力及共濟失調導致跌倒。暈厥常見先兆如面色蒼白、冷汗、惡心等。
1.1.6腦血管疾病如短暫性腦血發(fā)作: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狹窄、血液成分的改變及血液動力學變化等多種因素引起腦局部供血障礙。引起局限性神經功能或視網膜功能障礙出現頭痛、眩暈、惡心、嘔吐、耳鳴、暴聾等癥狀可成為跌倒的誘發(fā)因素。又如出血性腦血管病:常見蛛網膜下腔出血,起病急,發(fā)病可出現劇烈的頭痛,多為撕裂樣或劇烈腹痛,從而成為跌倒的誘發(fā)因素。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常見因素為動脈瘤、動脈畸形,動脈瘤破裂可引起跌倒,跌倒也可引起動脈瘤的破裂。據報道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在第一次出血后的6周內復發(fā)特別是2周復發(fā)者更高,應特別警惕避免跌倒。
1.2因素長期臥位改為站立位出現性的低血壓或是久站久坐使肌肉張力降低引起跌倒。有報道人群中有16%的老年人有性的低血壓,易發(fā)生腦缺血跌倒。
1.3年齡因素由于老年人機體器官功能衰退、抵抗力減低、身體虛弱、反應差,住院期間環(huán)境改變、疾病的影響更易發(fā)生跌倒。老年人發(fā)生跌倒機率明顯高于其他人群,同時也不能忽視其他年齡階段人群的跌倒可能性。
1.4環(huán)境因素病室、走廊障礙物過多、地板積水、地面滑、病床過高、燈光亮度不足或刺眼的燈光、缺乏夜燈也是造成病人跌倒的重要因素。有研究顯示,跌倒最容易發(fā)生的地方是病人床邊,其次是病人的房間里。
1.5其他因素對于發(fā)生跌倒的高峰時間是患者清晨起床與午夜入廁時、上下床時,其次為站立和坐下,再次是行走。根據數據表示,發(fā)現有58%的多次跌倒病人重復其跌倒的方式,64%的多次跌倒病人是在同樣的場所兩次跌倒。失禁、腹瀉而引起的頻繁的入廁、因怕麻煩別人、過高估計自己的體能均是引起跌倒的因素。
2干預護理措施
2.1健康宣教健康宣教是病人及家屬獲得較全面知識技巧的最佳途徑。了解病情、既往史等(發(fā)有高血壓、糖尿病要定期監(jiān)測),有預見性的向病人及家屬講解使他們有預防跌倒的對意識并掌握熟練的干預技能。如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會有頭痛、眩暈、耳鳴等,癲癇人發(fā)作前有全身的不適、頭痛、頭昏、情緒不穩(wěn)、煩躁等癥狀,這時候立即叫病人平臥等措施可有效在減少跌倒的發(fā)生。
2.2改善環(huán)境保持病房地面的清潔干燥、照明和恒定的亮度,避免耀眼“強光”或“閃光”。對于容易跌倒的患者,在其床頭貼一面醒目標志,標志為黃色,標防跌倒的畫面,這樣醫(yī)院工作人員,甚至是部分患者家屬均知道這樣標識表明疾病使患者容易跌倒;在容易跌倒患者活動時,給予協(xié)助或警告,同時這個標志就起到“廣而告之”的目的。在走廊、樓梯、廁所處設置扶手,使病人在需要時可拉住欄桿防止跌倒。病床設置呼叫器并教會病人正確使用。
2.3康復訓練制定主動、被動訓練計劃,使病人積極參與鍛煉。早期康復對急性腦卒中的預后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早期的醫(yī)療方案制定了康復措施就可以減少肌肉萎縮、關節(jié)攣縮變形,從而減少造成一些不可逆轉的殘疾改變,降低跌倒的機率和致殘率。
2.4預防藥物影響對于使用可能增加醫(yī)院內跌倒危險藥物的病人,需要經常檢查是否有使用必要。在使用降壓藥、脫水藥時囑其緩慢改邊。如抗癲癇長期服用苯妥英鈉可出現腦萎縮,病人自覺頭昏、眼花、視物不清、走路不穩(wěn)。這時候就要及時告知醫(yī)生調節(jié)劑量或更換藥物。如病人不按要求自己突然停藥后,可出現停藥后數天內焦慮、情緒不穩(wěn)、精神錯亂、癲癇發(fā)作,此期間應嚴密觀察。同時對煩躁不安的患者應合理實行身體約束,但在用盡各種辦法的無效的情況下,才能使用身體約束,每個患者都有權力免除對自己身體不必要的約束,要告訴患者及家屬約束的理由及必要性,選擇合適種類和大小的約束器具,同時對身體約束的患者,需經常觀察勤記錄其精神狀態(tài),呼吸、循環(huán)、皮膚、感覺等情況,避免發(fā)生不必要的并發(fā)癥,出現并發(fā)癥立即停止身體約束。
2.5其他措施護理活動受限者活動時予以攙扶,上廁所或外出時有人陪伴。如癲癇病人外出時要有陪伴,防止突然跌倒或跌倒后及時發(fā)現。躁動的病人拉好床擋,進行保護性的約束。將病人常用的物品放在容易的地方,對腹瀉的病人可安排靠近廁所處的病房,囑病人有便意及時排出而不要等到便急了趕著上廁所,清晨起床時做到“3個半分鐘”,即起床前在床前躺半分鐘、起床后在床上坐半分鐘、下床后在床邊站半分鐘。
3安全護理
在患者入院后及時向病人和家屬進行安全教育,取得配合,對意識不清、躁動的病人及時加強監(jiān)護,特別是夜間巡視及陪護,及時發(fā)現和排除危險因素,避免墜床、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而對于意識清楚的老年病人,也要適當增加夜間陪護力量,避免夜間出現摔傷等意外事件。做好病人家屬的飲食指導,強調飲食不當的危害性,杜絕因飲食不當造成的窒息事故。
4小結
住院病人跌倒是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既包括生理因素、病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跌倒的可能性隨著危險因素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們在臨床的護理工作中預防老年病科神經系統(tǒng)疾病住院病人跌倒要從多方面、多渠道做起。真正愛護老人,關愛老人。
參考文獻
[1]陳偉鵬.臨床癥狀護理[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
[2]孫湖萍.神經內科老年病人護理管理的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2,(23).
[3]邊文媛.開展優(yōu)質護理服務在神經內科的實踐體會[J].臨床醫(yī)藥實踐,2012,(03).
[4]姜旭雯,陳影影.住院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措施[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2,(08).
[5]高秋霞,李浩,張細鑾.神經內科患者焦慮、抑郁狀態(tài)分析和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16).
[6]顏國慧,吳琰婷.淺談神經內科老年病人護理安全管理的要點[J].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09,15(7):109-111.
【中圖分類號】R5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5-0587-02
呼吸系統(tǒng)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主要病變在氣管、支氣管、肺部及胸腔,病變輕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響,重者呼吸困難、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農村則占首位。更應重視的是由于大氣污染、吸煙、人口老齡化及其他因素,使國內外的慢性阻塞性肺?。ê喎Q慢阻肺,包括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支氣管哮喘、肺癌、肺部彌散性間質纖維化,以及肺部感染等疾病的發(fā)病率、死亡率有增無減。由于工作學習壓力,應激的適應反應能力和社會生活事件等精神、心理因素導致的“心身性疾病”對人的健康危害最大。在實際工作中,來就診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大都表現出精神波動大,焦慮緊張、強迫等心理障礙,同時易受外界因素對自己情緒的影響而使病情加重。臨床上常見的這類呼吸系統(tǒng)疾病有支氣管哮喘,尤其是神經精神性哮喘,如:神經性呼吸困難、神經性咳嗽、喉頭痙攣、胸悶、膈肌痙攣等。
1 心理因素
對呼吸道生理功能影響健康人在精神緊張或情緒激動時會有條件反射性的咽部不適感或劇烈咳嗽的反應改變,這種緊張因素能改變人的行為,引起驚人的自發(fā)反應和情緒變化,如:憤怒、焦慮不安等。反之,呼吸系統(tǒng)功能的改變也能影響調節(jié)情感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各種緊張因素會影響人的防御功能。致病菌較容易侵入體內人并在體內增殖,而使機體感染致病。如:在門診可見到個別對變應原過敏的孩子,在家里哮喘病一再復發(fā),一旦離開家庭,即使變應原依然存在,但孩子卻都不再發(fā)病了。這說明家庭環(huán)境中的某些心理因素起了作用。
2 社會環(huán)境和應激對疾病的影響
心理、社會緊張刺激是普遍存在的,每個人也都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生活,其所處環(huán)境、文化程度、家庭、個性、道德規(guī)范等決定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狀態(tài)。經過大腦評價的情緒反應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但不論積極的情緒反應或消極的情緒反應,都會引起心理上的緊張。生活環(huán)境中的各種刺激和矛盾(包括自然和社會災難、生活事件、家庭和單位人際關系等)無不影響人的心身健康,人若經常處于這種緊張所致的生理狀態(tài),就會使軀體的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統(tǒng)甚至整個組織系統(tǒng)出現功能紊亂。呼吸系統(tǒng)可引起胸悶、氣短、呃逆、哮喘等,例如:2008年4月―7月,筆者在門診接診了2例支氣管哮喘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1例,均為成人。前者因家庭生活受到挫折引起哮喘病發(fā)作,當給予行為療法及藥物對癥治療后,哮喘很快緩解;另外一名女性患者與單位同事發(fā)生爭吵后哮喘病發(fā)作來我院就診,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精神松弛療法,哮喘得到緩解。以后經過反復的心理疏導及精神療法(未再用任何藥物),患者的哮喘病發(fā)作次數明顯減少,癥狀減輕;這也充分說明了心理因素在呼吸系統(tǒng)尤其在支氣管哮喘病中的作用?,F代醫(yī)學認為,機體各系統(tǒng)的正常維系和運轉,需要有身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當應激(指一切可以引起機體內部失衡的有害刺激,可來自物質的或精神的;也可來自身體內部生物變化的)如果超過人體所能負荷的界值時,就會引起體內機能失衡而產生精神或軀體的疾病,有時同一疾病在不同人影響反應不同,對癥狀的嚴重性、精神狀態(tài)、生活質量和是否進行保健也會有影響。
3 如何接診呼吸系統(tǒng)
疾病的病人在接診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病人時,醫(yī)生首先盡力從病人的角度去理解疾病,在詢問病人病情過程中,必須以委婉的、不受限制的方式提出問題,如果醫(yī)生語言不當,態(tài)度不良,指導不對,醫(yī)患之間的相互作用就會變得消極,不但能增加病人的疑慮,加重病人的痛苦,還可能產生“醫(yī)源性心理障礙”使病情加重。另外,許多患者有慢性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病人對治愈有著不現實的期望,一些有持久不消退癥狀的病人會產生不正常的病態(tài)行為,拖延或加重了癥狀群,甚至有些病人對醫(yī)生過高的期望值與實際情況脫節(jié)而引起的反感,同樣會影響治療的效果。這就要求醫(yī)生要以自己的醫(yī)技和臨床診治效果來體現自己的職能和水平;同時,根據獲得初步材料綜合分析、判斷,最后判定出治療方案,指導治療和與病人交待預后,加強病人的依順性,治療疾病信心及配合治療,提高病人對醫(yī)生信任度。診斷思路:首先要根據患者呼吸道癥狀做出定性和定位的判斷,掌握呼吸道疾病的流行病學、常見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癥狀,以及誘發(fā)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因素等等。注意患者有無精神心理因素的參與及影響程度,指導和制定一個個體化治療方案,醫(yī)生應該要理解病人的焦慮與期待,制定病人信任及能夠積極參與的治療計劃。系統(tǒng)疾病當出現明顯癥狀時,往往已發(fā)展到中晚期,而疾病早期的防治更加有效,早期診斷十分重要,特別在未出現癥狀時。
4 治療方法
4.1 行為治療 社會工作者、家人及醫(yī)務人員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病人實施行為治療能減少他們的不安、焦慮緊張,教導病人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使他們控制自己的治療過程,放松心情。如:生物反饋行為治療能減少部分造成臨床疾病的緊張因素,可以幫助緩解某些心理障礙和軀體疾病的癥狀,對治療哮喘等軀體疾病有明顯療效。
4.2 心理治療 如果病人有可治療的心理障礙時,應考慮心理療法,對有病態(tài)心理的病人首先要了解病情,收集資料,讓病人傾訴自己的問題和痛苦,鼓勵病人要信任醫(yī)生,建立良好的治療性醫(yī)患關系,對有緊張情緒的病人采取持續(xù)期干預療法,使病人重建新的認知和行為模式。呼吸系統(tǒng)與外界環(huán)境溝通,除了外界環(huán)境中的各種有害病原微生物吸入肺部造成病害外,焦慮憂郁、神經過敏、睡眠障礙、疑病等因素都能導致人心身疾病的發(fā)生。若排除心理障礙的因素,對患有各種不同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臨床上可根據慢性感染的因素、流行病學、物理、化學因素及過敏反應等進行抗炎,對癥治療;同時,讓患者積極合理應對不同程度的社會生活事件,調整認知評估,避免或減輕負性情緒,從而激發(fā)機體的整體反應系統(tǒng),保持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tài)。
4.3藥物治療 在臨床治療上,由于呼吸生理和重癥監(jiān)護醫(yī)學包括儀器設備的創(chuàng)新,以及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組織及管理系統(tǒng)的建立,特別是呼吸支持技術的發(fā)展與完善,極大地豐富了重癥患者呼吸衰竭搶救的理論與實踐,降低了病死率。對睡眠狀態(tài)的全套臨床生理學監(jiān)測和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為睡眠呼吸障礙的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全面的技術手段。新一代的各種抗生素(如四代頭孢菌素,新一代喹諾酮類,碳青霉烯類等)對產超廣譜p內酰胺酶(ESBI,s)的陰性桿菌具有更強的治療作用。新型嗯唑烷酮類(如利奈唑胺)及糖肽類(如替考拉寧)抗生素對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療效與萬古霉素相似,副作用更少。新一代的抗真菌藥物(如兩性霉素B脂質體、伏立康唑、卡泊芬凈等),對各類真菌感染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少。
[中圖分類號] R24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2(b)-0111-02
Analysis of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Diabetes in Childre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YU Zhen-lan
Blood Components Preparation Department, Shuangyashan Blood Center, Shuangyasha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5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reatment difficult points of diabetes in children and effect of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from March 2010 to April 2011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order,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science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the routine treatment and nursing, and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nursing measures of dieting plan, health ment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training,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and satisfactory degree of family membe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satisfactory degree of family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Analysis of diabetes in children; Nursing measures; Clinical features
?和?糖尿病會使患兒的神經系統(tǒng)受到危害,導致四肢麻木無力[1]?;颊咧饕陌Y狀表現是惡心、嘔吐、嗜睡、昏迷、呼吸急促等。兒童患病后酮癥酸中毒也時有發(fā)生,癥狀為骨關節(jié)發(fā)生病變,雙手手掌不能并攏。糖尿病眼病會導致視網膜病變,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致盲率高達50%[2] 。該研究主要探討兒童糖尿病的治療難點以及科學的護理方法對患者的治愈率以及生活質量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60例兒童糖尿病患兒。納入標準:均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2005年發(fā)表的《診斷標準》[3]確診為淺析性兒童糖尿病并且尿糖檢測均為陽性,均有體重急速下降,經常喝水,感到饑餓,小便次數多的現象。將60例患兒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8個月~13歲,平均年齡為(5.3±2.5)歲,研究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8個月~14歲,平均年齡為(6.1±1.6)歲,兩組患者均使用胰島素治療。兩組患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胰島素注射的方法和該院的常規(guī)治療方式。研究組在此基礎上還實施一定的科學護理措施,具體如下。
1.2.1 合理攝取日常飲食 兒童糖尿病患兒與正常兒童在飲食上有很大的差別,應根據患病的嚴重程度和年齡來食用適當的食物,醫(yī)護人員會指導家屬給予患病兒童適應的食物,來保證患兒的日常營養(yǎng)補充和身體各項機能的正常運轉,在飲食的時間上也要有很好的控制,應控制進食量,勤吃少吃不可暴飲暴食。
1.2.2 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 由于目前糖尿病是不能夠完全治愈的,屬于慢性的終身疾病,治療周期很長,而淺析兒童糖尿病主要發(fā)生在兒童身上,孩子的承受能力較小,所以醫(yī)護人員要時刻關注患兒的心理變化,尤其是年齡相對來說較大的,他們已經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會根據周圍人的言語以及家屬的生活狀態(tài)來判斷自己的病情。醫(yī)護人員在與這樣的兒童溝通時要格外注意說話方式,用心來分析此類患兒的心理問題,進行針對性的疏導,囑咐家屬盡量在患兒面前必要提及不好的話題。年齡較小的孩子不會思考,但是得了糖尿病對于患兒的家屬來說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醫(yī)護人員需要鼓勵病患家屬,多講一些病情發(fā)展較好的一些病例,幫助家屬重建信心來給患兒提供更好的照顧。
1.2.3 運動指導 醫(yī)護人員要指導患兒和患兒家屬進行適當的運動,借此來提高患兒的免疫力,有助于孩子身體自行調節(jié)各項技能。
1.3 觀察指標
在患者出院時,填一份由該院制定的滿意度調查問卷,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3種評分標準。由患者家屬根據實際情況填寫,發(fā)放60張,回收60張,最后根據患者家屬的滿意度來分析護理的效果。
1.4 統(tǒng)計方法
該次研究主要應用SSP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使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家屬滿意度結果比較
研究組30例患兒接受常規(guī)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29例患兒家屬對該模式滿意,患兒家屬滿意度經調查后為96.7%,對照組30例患兒接受常規(guī)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23例患兒家屬對該模式滿意,患兒家屬滿意度經調查后為76.7%,由此數據可知研究組患兒家屬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93 2,P
2.2 兩組患兒發(fā)生并發(fā)癥情況結果比較
研究組30例患兒接受常規(guī)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1例患兒出現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經計算后為3.3%,對照組30例患兒接受常規(guī)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6例患兒出現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經計算為20.0%,組間數據由統(tǒng)計工具進行檢驗可知,研究組與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043 1,P
3 討論
3.1 病情分析
兒童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不調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0~14歲的兒童都可患病。小于6個月的兒童大部分為特殊類糖尿病,6個月~14歲的兒童大部分為1型糖尿病,這種糖尿病難以預防不易發(fā)現。進行診斷時病癥表現不明顯,容易出現誤診、漏診的現象,延誤孩子的病情,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患兒的成長和健康。兒童糖尿病對腦血管和神經功能有很大的影響,由于患病的都是兒童,本身免疫力較差,所以患病后對兒童的危害會比成人要更大一些,情況嚴重的會導致患兒致殘致死,在我國目前糖尿病是不能根治的,患者只能依靠注射胰島素來控制病情[4]?;加袃和悄虿〉幕純荷眢w發(fā)育都不是很好,大多身材瘦弱矮小,發(fā)育緩慢而且很可能會引起酮癥酸中毒,導致患者惡心、嘔吐、呼吸困難[5]。
3.2 護理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