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人口老齡化分析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高齡者;設計改善;未來展望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十分嚴峻,這已經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勞動力供給、社會保障、家庭結構等都造成了持續影響。能否科學應對人口老齡化,使高齡者舒適、安逸地生活,關系著我國未來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的和諧、穩定以及人民群眾的福祉。
1人口老齡化的背景
我國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從最新統計的數據看,截至2014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12億人,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38億人,占總人口的10.1%,首次突破10%.目前,我國成為全球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人的國家。
2高齡者面臨的問題
任何產品對于高齡者而言必須是易使用、安全和舒適的,這不僅僅是為了避免事故的發生和產品能夠暢銷,更是為了豐富高齡者的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機能逐漸衰退,生活上的不便和心理上的不安不斷增加。如果設計師在設計時能了解高齡者生活中的細節,一定會使設計出的產品更加適合老年人。比如,可加深鋼筆帽的槽、變換顏色、改變按鈕的形狀、放大文字等,依靠這些體貼的細節設計,高齡者可無需依賴他人而單獨生活。即使服用了預防骨質疏松癥的補鈣藥劑,卻也打不開瓶蓋;難以在市場上看到經過反復研究才出售的面向高齡者的化妝品;街邊盲道的設置毫無規律;醫院中未設置指南圖表等。上述現象表明產品的制造者并不了解使用者的真正需求。我國的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然而,中國社會卻還未形成適合本國高齡者安穩生活的社會環境。為了使高齡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來掌握自己的生活,福利固然重要,但生活相關產品的改善也是必不可少的。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如果社會各方能將目光集中于長壽社會,則必然會誕生全新的產品和服務。在今后的高齡社會,從衣、食、住到通訊、時尚、旅行,再到城市建設、交通方法等所有領域中,高齡者對商品的需求將不斷增加。
3高齡者相關設計的關注點
3.1室內
室內環境是高齡者非常重要的生活環境之一。高齡者年老體弱,居于室內的時間遠長于外出的時間,而室內的環境和產品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因此,設計者應關注燈泡是否容易更換,洗衣機是否適合高齡者的身長,多數衛生間是中式還是西式,浴室是否易進入、不打滑,家用電器的數碼顯示屏是否適合老年人,水管開關是否為桿式,燃氣灶是否有安全提示,各種蓋子是否易打開,門把手是否易抓握,各種通道是否有扶手,住宅中是否有障礙和逃生出口等。
3.2室外
室外環境對高齡者而言也是不能忽略的。高齡者不可長期處于房中,也需要與外界交流以及外出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但室外環境比室內環境復雜。因此,設計者應關注室外環境是否有易可見、易理解的標志,是否有易坐起的椅子,是否有易識別的臺階,是否有適合老年人乘坐的電梯,是否有易使用的公共洗手間,下行自動扶梯時是否有危險,各種福祉服務是否齊全等。
3.3內心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心理也會發生變化。如何使高齡者的心理得到安慰,如何使高齡者得到滿足,答案均在于改善生活中的細節。比如,老年人是否能安全、獨立地烹飪和進餐,是否有適合老年人的旅店服務,超市是否有面向高齡者的對策,是否有適合的自動售賣機,是否有高齡媒體,高齡者是否可安心穿戴打扮,穿戴的衣物是否不可燃,醫院是否舒適,獨自在外用餐是否安全、舒心,是否有高齡者可參與的活動,各種交通標志是否清晰、明了,是否有可供高齡者選擇的餐廳,是否有可選擇的養老院,高齡者是否能創造自己的人生價值。
4對高齡社會的展望和延伸關注點
4.1女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一直在增長。世界衛生組織2015-05-13的2015版《世界衛生統計》報告顯示,全球人口平均壽命為71歲,女性平均壽命為73歲,男性平均壽命為68歲,與1990年相比,男女的壽命均延長了6歲。其中,日本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0歲,女性的平均壽命為87歲;中國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4歲,女性為77歲;美國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6歲,女性為81歲。從國際和性別的角度看,平均壽命最高的為日本女性(87歲)和冰島男性(81.2歲)。由此可見,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因此,從高齡社會的社會結構入手,高齡女性對產品的需求將會是巨大的。
4.2高齡者獨有的力量
生物的繁衍分為成長期、生殖期和后生殖期。一般情況下,大多數動物的后生殖期較為短暫,而人類的后生殖期較長。在遠古時期,人類祖先的孩子均在父母的教導下成長,這逐漸成為文化傳承的一部分。而壽命較長的人更有利于傳承文化。高齡者并非為只消耗社會資源而沒有貢獻的人群,存在著只有高齡者才適合完成的工作。除了文化傳承外,高齡者可直接就業或參與相關設計,因此,相關部門應提供諸如此類的機會,從而使高齡者的作用最大化。
5結束語
基于人口老齡化的現狀,我們必須建立相應的設施,并提出相應的政策以應對老齡化社會。比如,可通過相關設計來解決高齡者生活中的問題,調和矛盾,從而使高齡者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享、老有所樂。
參考文獻
我國從2000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并且是在不太富裕的情況下進入的。人口老齡化使得勞動力不足,嚴重短缺,勞動人口的結構呈現出老人狀況,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現在的獨生子女日益增多,年輕人照顧老年人的負擔是重大的。人口老齡化使退休金收支不平衡,養老金供給不足。我國的老齡化問題不僅在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發展都不平衡,呈現出了從東向西過渡的趨勢。這些都對國家的發展具有一定的負面作用。
二、我國學者的研究
杜鵬在其文章中,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了量化分析。他選取了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具有重要影響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兩個因素,以1990年為中心,根據中國四十年以來的人口變化和四十年后的發展趨勢,分別對我國0-15歲人口和60歲及以上人口進行了分析。1950-1990年間,出生率下降使得0-15歲人口比例下降了23.5%,六十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了3.2%;然而死亡率下降使得0-15歲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了2個百分點,六十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增加了7個百分點。因此得出結論,1950-1990年間,出生率下降對人口結構的影響高于死亡率降低的影響程度。另一方面,出生率下降使0-15歲人口所占比重下降,而超過六十歲及以上人口在增加。
姜向群在其研究中討論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與計劃生育的關系。他指出老齡化問題是一個人口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系統闡述了計劃生育對我國老齡化問題的產生的消極意義。幾十年來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人口出生率迅速降低,人口年齡結構向老齡化方向發展。通過比較國內外的一些文獻研究,表明今后三十幾年內,人口死亡率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影響將不斷加大。
三、人口老齡化的歷程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養老及其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解決城市老年人口的問題,當時的就業、養老金、醫療、住房等基本制度僅限于城鎮職工。改革開放以后,農村實行了,集體要代表國家和政府向農民催繳各種農業稅。因此,農民基本上沒有享受到任何的社會保障,農民養老基本上依靠家庭。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相對城鎮將更加突出。農村養老問題更是成為幾億農民的一個巨大隱憂。
目前我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老年人對社會、家庭已做出了巨大貢獻,在社會發展的成果和財富積累過程中,包括了老年人的勞動成果,所以要共享發展成果。在社會轉型時期,部分老年人在收入、家庭、住房等方面已缺乏了年齡優勢,國家在制定社會政策時,應充分照顧這些老年人在社會保障、醫療、福利、家庭等方面應有的待遇,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紀前二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十六屆六中全會更是明確提出: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加快構建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讓老年人享有改革成果。這對全面建設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四、老齡化出現的問題
第一,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
家庭養老是指家庭對其老年成員的生活提供安全保證。它包含著三個方面的
內容:一是經濟保障,二是生活服務保障,三是精神慰藉。
我國目前的農村養老基本上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單一的、分散的家庭養老方式。據有關調查表明,至少94.2%以上的老人是以家庭方式居住的。這種養老方式不僅老年人的生活服務由家庭提供,而且養老經費也完全由家庭負擔,被稱為“傳統的家庭養老”。
第二,農村人口的流動給老人照顧帶來困難。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外出務工經商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增多,人口流動性越來越大。留守農村的老人養老很難得到保障。即使有了經濟保障,但其養老生活服務無法保障,尤其高齡、體弱多病的老人生活問題更無法解決。由于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空巢家庭”中的農村老人在得不到子女幫扶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無法像城市老人一樣有便利條件進行自我幫助和照料。
第三,孝敬老人的觀念弱化,老年人缺少精神慰藉。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家庭內部關系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但在市場經濟中,人們的家庭觀念在不斷更新、蛻變,使傳統孝道逐漸失去其影響力。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年輕人在更多、更深入了解外面世界的同時,其觀念、生活方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有意逃避贍養義務,遠離年老父母分家另過等違反孝道的想法和做法。因此,如何正確解決好養老問題,就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五、應對措施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養老保險 影響分析
一、人口老齡化的定義
所謂的人口老齡化指的是總人口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日益升高的現象。按照國際上通用的標準,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點總人口的7%或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10%,即意味著開始跨入老齡化社會,成為一個“老年型國家”或“老年型地區”。如果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15%以上,則稱為“超老年型國家”。
由于有人對以上確定人口老齡化的標準有爭議,進而又出現了一種用綜合指標確定人口類型的方法,根據少年兒童系數、老年人口系數、老化指數以及年齡中位數等指標,將人口劃分為三種基本的人口構成類型:年輕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和老年型人口。具體劃分標準見表1。
以上劃分方法。若0-14歲這一年齡段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以上,老化指數(65歲及以上人口與0-14歲人口之比)達到30%以上,年齡中位數在30歲以上,這樣的人口類型便屬于老年型人口,表明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二、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的影響
自從19世紀70年代,法國第一個進入老齡化社會(當時,法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2%)以來,目前人口老齡化已成為當今世界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根據聯合國統計,1950年世界老年型國家只有15個,預計2025年,整個世界老年人口比重將達到13%以上,屆時整個世界也將步入老年型社會。
人口老齡化會給養老保險事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老年撫養系數越來越高。老年撫養系數所表明的是,從整個社會來看,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負擔多少老年人,其計算公式為
老年撫養系數=60歲及以上人口數/16至56歲人口數*100%
很明顯,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負擔的老年人數增加,意味著老年撫養系數上升,社會用于老年人的費用將增加。
(二)人口平均壽命越來越高。一方面,退休人員數量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其結果必然是養老保險費用支出越來越龐大。
為了減輕在業勞動者的經濟負擔,人們都在積極探討解決辦法,比較可靠的途徑是延長法定退休年齡,這既可減少養老金支出,又可增加繳納養老保險費的在業人數,還可發揮老年人繼續從業的積極性,可謂一舉數得。
三、退休年齡的變動趨勢
從一個長時期考察,退休年齡有一個往后推移的趨向,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退休年齡往后推移的原因:
首先,由于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勞動條件發生相當大變化,人的平均壽命大幅度延長,原所規定的退休年齡相比之下顯得過時。
其次,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發展對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由于各國的重視,義務教育獲得了普及和提高,高等教育廣闊發展,越來越多達到法定勞動年齡的年輕人卷入教育網絡,致使開始勞動的平均年齡實際是高于法定勞動年齡的下限。資源的需要量,一些勞動力缺乏的發達國家,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延長勞動年齡上限,即推延退休年齡。
第三,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人類所享用的生活資料越來越豐富,醫療衛生事業日益普及和提高,帶來了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退休年齡的后移具有了現實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