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科學技術價值觀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8-1022-04
On the Three Concepts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AN Xiao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
Abstract:Modern Olympic Games' emphasis 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and highlighting of ecological sports precisely indicates “ecology value" to the people, whose core idea lies in the ecological sports, namely a coordination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laborating the ecological valu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ree Concept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and has decoded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valu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y values; Green Olympics; Hi-tech Olympics; People's Olympics
“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三大理念,這三大理念為奧林匹克運動注入了新的動力。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看2008北京三大理念實質是科學技術角度的生態價值的再現。因此本文以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重新審視2008北京三大奧運理念,不僅有利于對北京奧運三大奧運理念的深刻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行。
1 科學技術生態價值的概念與特點
1.1 科學技術生態價值的概念 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則是指科學技術作為人類變革自然界的手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和維持生態平衡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1]那么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就是運用科學技術于奧運會,不僅能充分利用它服務于奧運會,也能夠運用科技來保護在舉辦奧運會過程中的環境問題[2],來克服和防止環境問題的發生。
1.2 科學技術生態價值的特點
1.2.1 科學技術生態價值的非必需性 馬斯洛曾把人的需求分為五種: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交往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一般說,這五種需要總是在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再逐步地產生其它高層次的需要。毫無疑問,對美好的生態環境的需要是一種區別于生理需要的精神方面、心理方面的需要。而這種需求在大多數情況下不用科技也可以得到。因此,當人們利用技術作為人與自然交往的工具時,首先考慮的是他的經濟價值而不是生態價值。另外,當生態環境問題還不明顯時,還不成其為問題時,就根本沒有特別的必要去追求生態價值。因此,人們意識不到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的存在是很自然的。
1.2.2 科學技術生態價值的社會共享性 森林、天空、海洋、河流為整個人類社會所共享。這就是生態價值的社會共享性。人離不開環境,每個人都生活在地球上,環境為每一個人“服務”,它是一種“公共物品”。然而,環境的惡化同樣也影響著每一個人。對于任何公共環境,如果不加以法律方面的刻意保護,都無法逃脫“公有地悲劇”。正因為生態價值的社會共享性,人們在面臨是維護自己的經濟利益還是維護公共環境利益的選擇時,很容易采取維護個體利益而犧牲公共利益的行為。
1.2.3 科學技術生態價值的潛在性 科學技術具有生態價值,但這種生態價值是潛在的,使人不容易認識到它的存在。由于人類在維護生態環境方面所做的很多努力常常不光是利在當代,而且是功在千秋,受益者不僅是現存的個體,而且是未來的后代。[1]這就使得如果以眼前的利益為出發點,就很難看到科學技術對當代人的環境有什么現實意義。
1.2.4 科學技術生態價值的難度量性 生態價值也是價值的一種,也可以衡量出價值的大小、效用的高低。然而,和經濟價值相比,生態價值是很難量化的。這不僅與人們對事物認識的程度、需要程度不同有關,還與人們的生活狀況和對生態環境的需求程度有關。[2]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價值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逐漸顯現并呈增加趨勢。它具有從發生、發展到成熟的過程特征。處在較低發展階層的人們不可能對生態價值有充分的認識,但在解決了溫飽問題達到小康之后,人們對環境舒適的需求會急劇提高,而后繼續發展,到極富階段趨于飽和。由于生態價值難以度量,許多國家采取了用經濟學中貨幣替代法來計算生態價值的方法,也有人主張用機會成本法、市場價值法、影子價格法、模糊數學法等來計算生態價值。但是,那些涉及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經濟利益問題及價值觀念問題是無法用任何數學模型來描述的。正是由于生態價值的上述特性造成人們對它的忽視,從而得出科學技術沒有生態價值的結論。
2 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解讀北京2008年奧運三大理念
實現2008年北京奧運三大理念必須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的實現必須又以生態價值作為其實現的標準。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這里的“生態”不單單是生物學話語中的“生態”語意,而是更具有社會生態和文化生態語境中的“生態”所表達的含義與“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一樣,成為具有和諧、協調、平衡發展關系的寬泛概念。[3]生態價值事實上是對奧運舉辦城市環境的要求,但其核心是生態價值觀的體現。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觀它以生態價值為依據,以更高的標準去實現北京三大理念。
2.1 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是北京綠色奧運理念的實現核心
2.1.1 綠色奧運是以生態價值為核心 綠色奧運是指奧運會及其奧林匹克運動的開展應以對自然環境的最小破壞為目的,注重可更新能源的利用,資源的保護,廢物利用和管理;保護人類適宜的空氣、水和土壤;保護古建筑等自然文化環境的社會活動方式[2]。在這些保護、利用的過程中必須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以生態價值觀為價值取向的科學技術能夠實現北京綠色奧運。綠色奧運理念的實質是以人類生態價值觀為核心的,但生態價值必須建立在科學技術的基礎上,為現實綠色奧運指明方向。
2.1.2 奧運會逐漸重視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技術的對奧林匹克運動的關注與支持的重心慢慢轉移到舉辦城市的生態環境。這種轉移就是確立以生態價值觀為核心的科學技術運用。隨著城市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一個區域環境的開發本質上就是對一個區域環境的破壞與保護的過程。因此生態價值也逐漸引起了國際奧委會的重視,事實上對生態價值的關注就是對環境問題的關注[4]。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提出了“健康環境中的健康比賽”的口號。1991年《奧林匹克》中增加了環境保護的條款:“應努力使奧運會在確保環境問題受到認真關心的條件下舉行。1996年7月1日生效的《奧林匹克》將保護環境列入國際奧委會的任務之一。2000年悉尼奧運會成為奧運史上的“綠色奧運會”。這一切無不顯示出生態價值在當前奧運會舉辦過程中的核心地位。
2.1.3 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促進了奧運會的發展 對于北京奧運來說,生態價值觀的實現須有賴于先進的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與生態價值觀在推動北京綠色奧運的過程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4],二者互為條件;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觀就是站位于生態價值觀的角度來運用科學技術實現2008年北京奧運綠色理念。在綠色奧運理念中科學技術與生態價值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所以說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觀是綠色奧運理念的核心。
2.2 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是北京科技奧運理念的實現準則
2.2.1 高科技技術廣泛運用于歷屆奧運會中 現代奧運會100多年的發展史,就是與科技發展密切結合的歷史,奧運會成了現代科技的一個巨大的實驗室。1964年東京奧運會由于首次使用計算機而被稱為“技術奧運會”,1984年洛杉磯的“計算機奧運會”和2000年悉尼的“因特網奧運會”,高科技與奧運會的關系更加密切。
2.2.2 北京奧運是注重生態價值的科技奧運 無庸質疑,“科技奧運”是未來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縱觀歷屆奧運會中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科學技術往往聚焦于與訓練有關,鮮有以生態價值觀為基準去發展奧運中的科學技術的運用。[4]2008北京奧運會以生態價值觀為準則來運用科學技術服務于2008北京奧運會的各個方面:場館建筑中將廣泛采用太陽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并將采用高效、清潔的常規能源利用技術,同時還鼓勵發展分布式能源系統,通過建設太陽能光伏電站、太陽能集熱系統、太陽能照明系統、地熱利用、天然氣熱電(冷)聯供系城市改造、道路交通、場館布局、建筑用材、人文社會建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減少有害廢棄物(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對廢品物質進行回收處理、循環利用;節能降耗、增加廢物的再生循環利用、開拓生態市場、增加產品的生態科技含量。以生態價值觀為準則的科學技術實現北京科技奧運。
2.2.3 生態價值是北京科技奧運的主導 在2008北京科技奧運中生態價值應是主導,主張用科學技術建設生態奧運、生態北京,強調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觀,建設和諧社會,推動北京的可持續發展[5]。科技奧運的準則是“生態價值”,強調“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觀”:從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觀自然屬性上來說,是指保護和加強北京奧運環境系統生產和更新能力;從科學技術生態價值的社會屬性上看,是指在不超出維持北京奧運生態系統涵容能力的情況下改善奧運周邊人民的生活品質;從科學技術生態價值觀的技術屬性看,是指在建設北京奧運過程中轉向更清潔、更高效的技術,盡可能減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耗。
2.3 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是北京人文奧運的實現途徑
2.3.1 科學技術是人文奧運的實現途徑 人文奧運是2008年北京奧運提出的新理念,它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核心和靈魂。人文奧運在體現“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提倡通過奧林匹克這一社會文化活動,頌揚人類的真、善、美,促進人的和諧發展,促進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人與人的溝通與協作,進而建立和平美好的跨文化、跨民族的文化體系。
2.3.2 人文奧運是以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為體現 北京奧運三大理念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代表著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人文精神,代表著充滿人文關懷的科學精神。在科技與奧運組織管理的融合中,日益顯示出科技的偉力和奧運的科技需求。而這種“偉力與需求”的日益彰顯正是因為它們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思想――使運動員及時快速了解比賽信息,做好賽前準備;使更多人參與到奧運會中去,觀賞精彩的奧運賽事,獲得便利、舒適的信息服務。在“人文奧運”的主題下,北京將加大修建文化設施的投資,改善環境[6]。
2.3.3 堅持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來實現北京人文奧運 北京奧運注重可持續發展、注重與環境協調發展。這些都是以人的長遠發展為根本的,而人的長遠發展的體現是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來實現的。因此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必須以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為實現途徑去建設2008北京奧運會的生態環境,真真正正實現人文奧運。
3 以科學技術生態價值分析北京2008年奧運三大理念的優勢與創新
3.1 以科學技術生態價值分析奧運三大理念是對科學技術價值的深刻認知 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是北京奧運的三大理念,其中科學技術是承載這三大奧運理念實現的基礎[7]。科學技術價值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靈魂,從先前粗放發展到現在的集約發展都是科學技術價值觀的次次改變。因此以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來分析三大理念,需要對科學技術價值的深刻認知。
3.1.1 科學技術的一般價值 科學技術的一般價值,即人們運用其特有的系統知識認識、改造自然事物從而呈現出的可視價值。這是科學技術的主流價值、人類特別看重的價值,主要表現在經濟效益上。人類的物質文明經歷了石器青銅器鐵器蒸汽機電動機原子能和電子計算機的發展,這些既是人類物質文明進步的標志,也是科學技術價值的標志。生產生活資料的需要和生產本身的需要反映了人的目的性[8]。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實現人的目的,人們就必須向自然界去索取,使自在之物轉化為自為之物,由此引起人類物質文明的進化。科學技術的一般價值就在于不斷滿足人類的需要,不斷地實現人類的目的。
3.1.2 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 科學技術真的規律性使人們有效駕馭事物發展的正確方向從而在更高程度上利于問題的控制,使人們在掌握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開發新能源、新材料,并積極利用綠色科技,促進環保的進行。科學的高速發展為解決生態問題提供了技術平臺。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生態文明是在對過去發展模式的深刻反思的基礎上提出的,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人與自然都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以科技進步為核心,要注意科技進步的生態化趨勢,實現科學技術與生態文明的有機結合[9]。以生態價值觀為價值尺度來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生態價值觀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基準[10]。
3.1.3 科學技術生態價值與北京奧運 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的一種智力活動的角度看,科技精神便包含了極為豐富的人文意義。在北京科技奧運中的奧運理想和精神,以及人們在追求這一崇高理想過程中迸發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自尊心、集體主義精神和強烈的自我實現的愿望,是促進社會進步和民族自身發展的強有力的精神動力。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的生態價值已超出原有“生態”的本身含義,是環境生態、人文生態的中生態所表達的意義相同[11],與綠色奧運中的“綠色”一樣,因此綠色奧運是以生態價值為尺度建設北京的生態環境,實現北京的可持續發展。
3.2 以科學技術生態價值分析2008年奧運三大理念是尊重生態價值的生動體現 生態價值是建立在新的生態道德的基礎上,認為人類屬于自然的一部分是生命共同體中的一員,要求人類應該尊重自然界,實現尊重大自然的原則設法和大自然和諧相處,而不是單純地讓自然滿足我們的需要,更不是征服和破壞自然。
3.2.1 生態價值在當今時代的意義 人類在構筑文明時,首先應關注它所依賴的生命支持系統,人類的任何一種生存和發展方式都必須與它所依賴的生命支持系統相適應,而不應威脅、破壞它,這是生存與發展的第一要義(法則)。目前人類共同關注的一個話題是生態問題,可持續發展。在如何貫徹可持續發展,實施環境保護上,人們也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策略,許多國家、政府也正采取積極措施,自發的民間組織也開展活動[12]。人們也已普遍認識到科技的重大力量及科技在保護環境方面的巨大作用并努力在實踐中加以實施,而正確全面地評價科技的生態價值是前提。這需要對科技認識的轉變,從把科學作為一種實體力量角度,對科學技術生態價值的預見、認知及增值角度認識科學的生態價值轉變到新的更高層次即科學美層面。當前科學技術的巨大發展,使人們認識到生態價值須貫穿于科學的物質價值、精神價值中,且使之成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核心觀,這樣才能在當今時代展示出巨大意義[13]。
3.2.2 生態價值與北京奧運 科學的生態功能既是人類對自己控制自然活動的再控制,又是人類對自己調節社會活動的再調節[13]。《北京奧運行動規劃》將“綠色奧運”定義為:“把環境保護作為奧運設施規劃和建設的首要條件,制定嚴格的生態環境標準和系統的保障制度;廣泛采用環保技術和手段,大規模、全方位地推進環境治理、城鄉美化綠化和環保產業的發展;增強全社會的環保意識,鼓勵公眾自覺選擇綠色消費,積極參與各項改善生態環境的活動,大幅度提高首都環境質量建設生態城市。”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北京市將在防治環境污染、完善城市建設重點,構筑良好的生態基礎。在奧運場館的建設方面強調了以生態價值觀的核心要素來建設奧運場館,如國家體育場館觀眾席等處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和自然采光,盡量減少人工的機械通風和人工光源帶來的能源消耗,對場內用房的維護結構的傳熱系數進行控制,優化保溫、隔熱設計。同時,對大面積窗戶也將做外遮陽處理,以全面提高建筑物的節能水平;此外,國家體育館、中國農業大學體育館、北京工業大學體育館、老山自行車館、北京大學體育館、射擊館等6項工程采用了自然采光屋面。充分體現了以生態價值的思想[14]。以上這些舉措,不僅體現了環保的基本思想,更體現了據生態價值觀而確立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本原則。
3.3 以科學技術生態價值分析2008年奧運三大理念是對三大理念的創新理解 以科學技術生態價值分析2008年奧運三大理念是對三大理念的創新理解,其創新性體現在以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觀解讀奧運理念,使“科技奧運、綠色奧運、人文奧運”以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為基礎,建立在生態價值之上的科技奧運、綠色奧運、人文奧運三者成為一個整體價值理念體體系,從奧運理念中找出對科學技術生態價值的使用與延伸,以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北京奧運三大理念。
3.3.1 對綠色奧運的創新理解 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觀不等同綠色奧運理念,它的內涵大于綠色理念,對綠色奧運理念的創新理解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2008年北京的綠色奧運將是一種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生態奧運,既需要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功能支撐,又需要資源節約型的高新科技支撐,更需要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支撐,因此加入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使三大奧運理念形成一個系統: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生態奧運(自然生態+經濟生態+人文生態)[18]。在這種意義上,生態是一種不斷進化與完善的通向可持續發展的系統過程,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是一種發展生產力,同時又以生態價值觀規矩科學技術對北京奧運會的推動,生態更是一種體現奧林匹克精神的競爭、共生與自生的生存發展機制。其次,綠色奧運不僅需要形態結構的表象綠(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還需要生態功能的內在綠(生態服務功能、生態管理體制、生態保育意識),更需要動態機制的潛在綠(拼搏競爭、協同共生、自力更生)。這是對綠色奧運的創新理解,是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又一次升華。三是縱觀“綠色奧運”的提出,基本思想的形成以及實現途徑,均貫穿了生態自然觀的基本思想,利用生態價值橋接科技奧運與人文奧運,在生態自然觀基本思想的指導下,2008年北京奧運定能實現綠色奧運行動與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的有機結合,定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3.3.2 對人文奧運的創新理解 在三大理念之間,科技奧運在戰略上處于核心地位。從科學技術生態價值來理解人文奧運的創新性就體現在:一方面,我們提出“人文奧運”的理念,是因為我們通過倡導人文與生態價值,促進科技奧運――技術進行角色上回歸――促進人類的和諧發展;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生態價值本身就內涵人文規范。之所以形成技術與人文對立的現象,主要是因為我們人類自身在發展技術時忽略了內涵在技術本身的人文價值和人文關懷。所以其創新之二也應該時刻地體現出人文和科學技術生態價值的目的,解決其工具理性與目標分離的問題,從而真正實現科技與人文、生態之間的和諧發展。所以,從另外一個意義上來講,從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來解讀人文奧運的創新之三在于恰恰是出于消解科技奧運所產生的種種弊端這一根本性目的的。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倡導樹立一種新的科學技術發展觀即生態價值觀,將技術恢復到本來的面目――技術內在規定著的,包含著新人文觀的確立、生態觀的體現內涵的新技術發展觀。在這種發展觀指導下確定北京奧運三大理念的基本關系,將三者之間協調統一起來。所以,以現代科學技術的反思和重樹科技生態價值觀為背景,北京2008年奧運會應該及時地樹立起生態價值觀的旗幟,[16]一是可以凸顯獨特的技術理念,并由此而使北京奧運會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色――一種具有前瞻性、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戰略決策,為社會健康發展做出貢獻。二是可以加快和加深人們對于新發展觀的認識,這樣就可以促進技術盡快地進行角色的合理回歸,從而使技術真正地體現人文奧運觀,成為人類發展與進步的有效的、合理的工具和手段。
3.3.3 對科技奧運的創新理解 奧林匹克運動必須以人文價值與功利價值和諧統一體作為其價值前提,實現技術效率的同時要實現技術對人文的關懷,這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科技奧運中的人文價值觀,但是在以生態價值觀審視科技奧運理念的創新性與上述不同,它更多的焦灼于科技奧運中人們大生態環境的改變及提高與之運用科學技術提高運動成績的科技奧運理念相比相形見絀,科技奧運中生態價值體現在由關注科學技術對于運動成績的提高轉變以生態價值為主,反對科學技術異化,不注重人文價值[17]。使用科學技術在生態建設方面和環境建設方面發揮作用,將更多的技術運用到生態環境的改變上來。通過組織“奧運工程建設能源環保展示推介會",使太陽能光伏發電、污水水源熱泵、地源熱泵、生態滲水磚等先進技術和產品在奧林匹克公園和一些場館得到應用,推進了在奧運村實施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
3.4 以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分析2008年奧運三大理念是奧林匹克文化研究的深入發展 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有必要將新的元素融入奧林匹克文化研究中,對于此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觀更是這樣,將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促進奧林匹克文化的深入發展。不局限奧林匹克文化研究在文化、教育而是通過奧林匹克文化研究使人們了解科學技術生態價值,增大奧林匹克文化研究的范圍。這有利于奧林匹克文化研究的蓬勃發展。最后,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本身就是為人的發展服務的,這是科學技術產生和立身之源。所以,科學技術生態價值在奧運理念中客觀地存在著一個必然的前提――技術在提升運動能力時,必須以減少健康損害、體現人的價值和目的追求為預設的人文前提[18],即技術化的科技奧運必須充分地體現出人文價值關懷,此外更重要的是科學技術必須以生態價值觀核心,這是北京奧運三大理念成為內在成為一個整體的充要條件,這更是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三大理念的優勢與創新理解。
4 結 語
科學技術的生態價值是科學技術最高的價值觀之一,它注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推動人類社會的長遠建設;它是一個涵蓋奧運會整個過程、各種需求的全方位理念,它保證了北京奧運三大理念的成功實現,并且在此基礎之上推動北京奧運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兵,于海娟.奧林匹克文化對中國體育未來發展的影響[J].體育文化導刊,2007(12):39-41.
[2] 馬岳良.新北京、新奧運理念的探略[J].南京體育學學報,2003,17(1):13-17.
[3] 孔慶鵬.大力推進和諧體育建設[J].體育文化導刊,2007(2):1-3.
[4]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編.奧林匹克[M].北京:奧林匹克出版社,2001.
[5] 孔繁民.奧林匹克文化論[J].體育與科學,2003,24(1):20-22.
[6] 北京奧組委.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北京奧運會主題口號解讀[N].中國體育報,2005-06-27(1).
[7] 董傳升.科技奧運的困境與消解[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4.
[8] 任海.奧林匹克運動與環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4):433-436.
[9] 王新華,等.對我國體育教學與人格精神教育的思考[J].體育科學,2004(1):59-60,64.
[10] 李石柱,等.加快科技奧運建設,促進首都實現跨越式發展[J].北京社會科學,2003(3):73-80
[11] 黃魯成,婁巖,吳菲菲.“科技奧運”理念及其實施[J].中國科技論壇,2007(5):91-94.
[12]關于人文奧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EB/OL].省略/rendanews/displaynews.
[13] 彭永捷.人文、人本和文化――“人文奧運”理念的內涵[C].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14] 張潔,生態自然觀與綠色奧運理念[J].體育世界,2007(10):105-106.
[15] 何振梁.奧林匹克運動中的文化與教育[J].體育文史,2000(5):4-7.
[16] 鄭貴蘭.2008年北京奧運會與中國國家形象塑造[J].理論與觀察,2006,2.
對于當前社會的現實,其實與中國幾千年的社會變遷、歷史發展、文化氣息特點等哲理體系因素密不可分,更與在那長時間處于生產力相對低下,科技科研都十分匱乏的現實社會落后息息相關。在中國的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無論其怎樣改朝換代,孔孟之儒,老莊之道,諸子百家的哲理與思想貫穿其中,影響至今。尤以儒理之風更盛。囊括概之,中國哲學思想我認為更貼近于入世之說。在那個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在相對缺少物資的農耕經濟社會時代,普通大眾更加注重于人倫與世務,在哲人世賢的思想與價值體系中關注更多的是社會而非宇宙。人們談得更多的是政治,講得更多的是道德,行得更多的是仁義禮智信。普通平凡之人熱心于人倫日用,文達賢士更多傾注于禮義堯賢。古時的國人他們順應自然,遵從自然,人們更多的是停留于現象的總結,而缺少深入的系統研究。人們沉于其自然淳樸天真之中,很容易滿足。他們不想變化,也無從想象變化(相對西方而言)。
在古時的中國曾經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發明,甚至更優于且領先于西方,但我們常常看到,他們不是受到鼓勵,使這些創造發明推而廣之,反而認為與世俗相悖,被認為是有違于人倫,被當成是異端邪說,從而導致在應用過程中受到阻撓甚至處罰。千百年來形成的中庸思想又致使古人缺少西方那種敢于用科學與宗教神治進行抗爭的精神。因而在那漫長的歷史長河里,科學技術發展非常緩慢,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形態,以致于物資的相對稀少而平均。當然也受制于君臣之禮,王宮達貴們的物欲橫流為世人之遙不可及。所以孔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所以在科技并不發達的情況之下,在那個時代即使沒有完備的制度體系,絕大多數人們都能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守綱常,更守得住道德的約束與底線,都能有良知的自我堅守與反省。中國近代,受制于自身千年封建思想桎梏,閉關自守,思想僵化,系統性的科學研究一片空白,技術發展與經濟狀況都十分落后,導致備受西方的,屈于鄰國的滋擾和欺侮。人們為了日常的生活,基本的生存,他們膽小怕事,逆來順受,甘愿奴役,無心抗爭。在一段特殊的歷史環境里,甚至出現了君臣不分,夫妻可以反目,父子可以結仇等諸多違古之綱常今之道德的不正常社會形態,這種對知識的不尊重,對科技的不重視,對社會的無綱無常之世風,對整個中華民族和每個國人都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對國人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帶來極其巨大的沖擊,于至今天乃至未來較長一段時間仍有深刻的影響。
近三十年來,隨著國門的打開,改革開放政策堅持不懈的執行,特別在經濟領域,科技領域不斷發展,使中國經濟步入調整發展和擴張階段,空前的發展速度和巨大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隨著信息互聯時代的來臨和知識經濟蓬勃發展,使國人壓抑多年的創新創造激情和對財富的渴望爆發與追求,使中國的經濟與科技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它的突然來到,使人們始料不及,讓人們對價值三觀與財富認知受到了無比巨大的沖擊。這種過度的財富聚集與過快過熱的經濟發展讓曾經飽受落后與苦難的民族與國人無所釋從。導致人們的價值觀與認知過度市場化、經濟化、功利化,面對倒在路邊的老人、摔倒的小孩,有無動于衷的,有擔心做了好事被訛的,因此出現了沒人敢扶,沒人敢施于援手,即使扶了、救了也要尋找證人證實自己的行為是救人而非肇事者,這些事例在各個城市中早已屢見不鮮。這是經濟快速發展之下,人們對財富過度狂熱和過快積聚而導致道德的淪喪,甚至人性的的泯滅。科學與技術發展催使了經濟的大發展,但與之配套滯后的社會制度、保障體系、監督體系的不健全不完善,使人們的價值認知形成了較大的反差。良知的喪失,信仰、誠與信的缺失造成了人們心態與思想的道德盲區。很多人為了成功,他們可以沒有原則,可以不擇手段,可以沒有底線。社會形態的不健康,人性的扭曲這總讓人感受到莫名失落與無奈。好在我們已開始有所覺解,正在樹立科學發展的觀念,反思當下社會之形態,反省當下人們之作為。喚不再犧牲環境、呼不再浪費資源,根除盲目大搞形象工程,打破GDP片面崇拜,倡導綠色經濟,低碳發展。建立人與社會,人與環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過去,科學更多地是對自然現象的一種總結與歸納。時至今日,科學更多地去探索現象,去發現事物本質與內在的規律,更不斷加大對未知領域的研究與探索,以至于最終的是開發與利用。科技的發展與運用揭示了自然內部與外部大宇宙的本質,用實踐與行為詮釋真理。當前科技的綜合研究與開發利用前所未有,用科技去創造財富已是勢在必行,更是勢不可擋,而同時科技為我們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提供依據。財富或許讓人心智有所變化,科技卻能使人回歸自然。人們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科學的管理方式去創造無限的財富,也可以擁有與支配的絕對權力。但真正使用的時間與精力總是有限的,沒有了科學與技術,社會的發展就會受到約束或停滯,在科學與技術不僅推動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更讓我們看到事物的本身,也使人明德知事,使我們的內心更加光明,使我們的認知與價值真正回歸人性的自然。在當今科學與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在當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在當今這個大數據應用時代,對于當下的中國面對這樣一個突然突顯的特殊階段,是用文理引之?或以法律束之?給我們有太多的思考。王守仁在一段話中提到:人心是天淵,無所不賅,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如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科技發現事物本質,本質使人了然于心。一個明德明世明了之人既覺解于已,更覺解于社會,其認知與價值觀必將超越自我,必然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也!
作者:周世海 單位:四川明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
課程的發展方向必然是多路徑的,經濟環境和教育體制越是發達,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方式、價值取向等元素也會越加多元化,原因很明確,那就是信息技術是培養人在信息社會中的適應與創造能力。這種適應與創造,涉及生活、生產、學習等各個方面,不僅僅是合格信息公民的信息技術基本需求,還有信息創造者對信息技術的創新需要。因此,我們探討未來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價值觀問題,要有一個基本的出發點,那就是多元化。
過去的課程明顯區分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雖然沒有強調單獨教授,但是仍然因為人為割裂而被曲解與詬病,支持者與反對者都是從各自角度看待,沒有從全局考慮,因此我們此處仍然借用“價值觀”這個詞匯,去觀察、設想未來信息技術課程中需要面對的法律、道德、態度以及技術情感等,以及它們對技術學習與運用的價值觀影響。
法律教育能對技術價值觀進行公共契約精神的培養
在一個成熟的社會,包括信息社會和虛擬世界,法律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尤其是在新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的信息技術領域,對于初學者和技術成熟者一樣需要把法律觀念和法律方法作為首要的學習內容。
以往的技術領域的法律教育局限性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在內容上一般局限于信息安全、軟件版權等純技術內容;二是在方式上采用法律條文羅列和反面案例分析等就事論事的說教;三是在評價上達到知道程度后無法提高。另外,隨著新情況、新法律的出現,在教育上更是容易滯后或誤導。
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是沒有抓住法律教育的本質——“公共契約”,我們的教育缺乏的不是正面宣傳、反面警示,缺乏的是公共契約精神的培養。
如何在技術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公共契約精神?試舉一個假戲真做的“庭審辯護”項目學習案例。
第一環節,法律準備:首先安排一次小論文、小調查的寫作,涉及科技、文化、生活各方面都可以,強調目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表觀點,比如,《我的校訓觀》、《電動車的安全改進》、《手機利弊調查》等;然后根據學生的作品,進行分類,從原創度、真實性等挑選有爭議或者抄襲的作品,由另外小組進行簡要的法律針對性分析,對著作權、肖像權等進行分析,或對發明權、經銷權、稅法等進行論證,即無論是支持方或者反對方都要找到部分法律依據。
第二環節,模擬法庭:確定幾個經典案例,組成法官與陪審團、原告律師團、被告律師團和大眾聽證團,進行一定約定后模擬法庭辯護,通過訴訟、辯論、合議及審判等相似流程,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在網上抄作文”、“發隱私圖片”、“造假調查數據”等是有法律責任的,或者能夠對“修改公共安全設施、工具(如電動車)”、“使用實名反面案例”等尋找法律依據,并且判斷不同的行為可能或已經造成的利益損害程度。這樣的過程,可能涉及的法律要素不一定全面,但是要有一定的依據。
第三環節,宣判與公約:因為是模擬法庭,宣判側重在認識的正確與否,以及公共的意見共識達成,而非對個人的處罰。處罰的決定,可以作為對敗訴方及所有人的一種意識校正。更進一步,通過公共討論,形成班級一定的技術學習與運用的公約,如《上課合法應用手機的班級公約》、《作文網絡抄襲公訴基本規定》等,達成公共契約之后大家執行,有公訴團體或者個人監督,定期通告或公訴。
組織這樣一次或多次項目活動,用時較長,細節繁雜,并非一兩節課可以完成,但是可以有一定的準備周期,學生經歷后會對法律的核心精神有所領悟,不僅對遵守法律而且對用法律和制定法律都會有一定的感受,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學生學會利用契約或法律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班級制度、學習環境等。
無論技術怎樣發展,無論是應用“貼吧灌水”還是應用“作業神器”,大家不再以盜號、拷貝、匿名謾罵等違法行為作為驕傲,也不對法律過度敬畏,而是真切有法律的意識,運用法律去維護權益,制定法規去管理大眾,認可、遵守和尊重公共契約精神是最基本的社會人屬性。逐步達成法律教育目標,再有技術變化、技術法律變化都可以應對,因為不是被動學習的法律條文,而是主動去尋找法律依據、完善法律需求。
法律條文會變,公共契約精神不變。
道德養成能對技術價值觀進行自律意識的促進
法律與道德不相同卻有關聯,這一點在以往的課程中往往表述不清,致使混為一談或者前重后輕。于是,形成只要不違法就行,自我意識強的人并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比如,公共人物在隱私權和肖像權方面是存在薄弱的地方,但是從尊重社會道德的角度思考,一方面不宜過度放大問題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不能通過網絡暴力對他人和自我心靈造成一種畸形認識觀失去道德自律,在幸災樂禍中忽視生命。因此,法律意識是一種遵守的公共契約,道德意識則是一種尊重社會規范的自律。法律教育不僅是從反例分析,還要尋求法律依據;道德培養更注重正面引導、養成教育,而非反面經驗。
在技術價值教育中,道德教育涉及的內容更多,主要是指技術的合理利用(相反的如PS造假、惡搞、人肉搜索等網絡暴力,網絡虛假信息或謠言,包括不加論證的科普虛假信息等)。
自律的培養靠說教是事倍功半的,甚至起反作用,這一點在未來的教育中必須要克服。試想,我們從幼兒園、小學就開始進行思想教育,為何效果不理想?原因很簡單,就是空話太多,實踐太少。道德意識是言傳身教,是日常行為的是非判斷,是具體的而非理論的。因此,我們要進行細致的滲透教育。例如,通過動漫、繪畫、攝影等技術創作作品,讓學生在創作過程中認識、描繪善良、美好和信心,通過技術在向別人表達美的同時提高了自己的審美,加強自我美育,自律養成就會水到渠成。再如,學習郵件不僅是簡單的發郵件技術,而是向學校、市政等主體單位提出工作建議,在發揮民主的技術運用中提高自己的責任意識和主人公責任感,養成關愛社會、有責任讓社會變得更美好的意識,能夠運用技術對社會做出有價值的貢獻,而非是游離或凌駕社會,這是對自律意識的促進教育。
道德源于自律,自律促進來自主動的實現社會價值中的感受。
態度生成能對技術價值觀進行科學認同感的校準態度不僅是學習、求知的態度,而且是對具體技術的態度,態度決定高度正說明態度是方向盤,必須時刻校準。現在的信息技術課程由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原因,已經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態度,在學生心理上缺乏科學認同感,在學校與社會眼中缺乏課程認同感,原因就是技術的價值顯現中嚴重缺乏科學元素,于是缺乏科學方向,直至缺乏科學精神。
首先是內容要變革,信息技術也是一種科學技術,里面有科學的原理和技術的創造,不能再只局限于應用,要找回“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科學技術價值觀。無論編程、動漫創作,還是實驗軟件、系統軟件,都要面向科學。編程方面,從低年級起要在創作中體驗、培養如何驅動機器解決問題,而非僅在主題上深化以致與應用軟件使用不加區分;動漫創作方面,要在中年級提高交互與自動化技術價值體現,以提高技術對動漫的價值;在實驗方面要在各年齡發現問題,系統軟件要探索機器運行實質等,不能僅僅把系統軟件作為用戶界面。如,用系統檢測軟件可以更清楚地觀察、研究、調整計算機內部的硬件、軟件運行環境,這是超越使用手冊式學習的信息技術科學角度的學習。
其次是教學方式要變革,態度來源于用事實說話,讓學生認同課程、認同教師、認同科學技術的方式正是讓他們自己去證明、去感受、去創造。認同感的基本需求是“真實”,這是最大的科學原則。我們教師也不要瞎吹,學了電腦多好,用了什么軟件會成績提高多快,這些非理性的商業夸張會在毀掉產品本身的同時毀壞學生的科學認同感。技術就是工具,科學就是規律,不能神化,而是要辯證應用與開發。例如,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網絡學習方式,而不是統一要求看微課、用在線課程。學生在非強制下有需求了,會主動認同微課、尋找在線課程。
良好的態度來自于民主式的科學認同感,因此形成最重要的科學精神。
技術與德育整合教育的線索與方法基準權衡以上從內容和方式的角度分類對國家的法律規章、社會的道德規范和個人的認識態度進行了思考,當然涉及技術的德育內容還有很多,以上僅是舉例。目前,國家課程越來越提倡學科的整合教育,那將有更多有關哲學教育、美學教育、勞動教育等元素與技術教育相結合。面對可能繁雜的德育任務,我們需要厘清屬于技術教育領域的德育線索與方法,并且要有基本的準則權衡,在內容、方向和時間上有所權重。
技術中德育教育的核心問題,仍然是以“科學精神”的認同感培養為根本。不論科學技術如何發展,我們是要運用科學技術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價值,而非反科學;科學技術一定會不斷發展,不存在萬能的科學技術。擁有科學的精神與意識,真正實踐“實事求是”,一切“公共契約”、“自律”和“態度”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為我們需要科學地面對世界、創造未來。
技術中德育教育的核心方式仍然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脫離課本的束縛,破除網絡的瓶頸,把技術運用到生活中去,不論是物聯網、創客還是微課,都僅僅是知識的載體與技術運用的方式,需要借鑒這些載體與方式去實踐。甚至是平凡技術的應用,比如利用信息采集技術,完整記錄、拍攝一種植物或動物的生長,運用信息搜索、交流技術探索動植物生長中的問題與規律,形成很有成就感的認知收獲,那么不用說教的一種德育的生成,就更自然、更有力量地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