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中地理教育教學反思筆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師 教學基本功 提升路徑
關于教師教學基本功的內涵,已經有很多教育主管部門和專家對此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但時下對高中地理教師基本功提升路徑的研究卻停留在淺層次上,對如何實現有效提升高中地理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指導意義并不大。對于教師來說,由于長時間的工作,很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現象,自我教學基本功提升的主動性和堅持度明顯不足。近幾年,江蘇等地的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基本功的提升出臺了很多舉措,每年會以不同層次和形式的競賽、展示活動等引導教師強化內修,并借助各種平臺鍛煉教師的教學素養,促進教師之間的思維碰撞。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對高中地理教師教學基本功更提出了高要求。
一、高中地理教師教學基本功的內涵和外延
傳統教學對高中地理教學基本功的要求側重于教師的教學語言(普通話是否標準、聲音是否有激情、語言組織是否流暢、銜接是否自然)、教學板書(板書書寫是否工整、板書設計是否合理、板圖布置是否美觀、清晰、切題)、教學指導(能否于無形中指導學生的課堂展示、能否讓學生明確課程的重難點、能否通過具有說服力的案例來幫助學生完善學習方法、能否正確引導學生的自我發現)、教學設計(整個教學流程能否體現新課程標省耙隕為本”的要求、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是否詳略得當且便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教學小結能否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而合理總結、課堂反饋訓練題是否能與時俱進且與學生生活貼近),等等。我覺得,高中地理教師教學基本功還應包含其能否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能否熟練設計多媒體課件、能否嫻熟操作電子白板等。此外,高中地理教師教學基本功還應有一定的外延,如能否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來改善課堂教學環境、能否主動參與各種教學展示活動、是否愿意搭建各種交流平臺等,真正走進學生內心的深處。
二、高中地理教師教學基本功提升路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高中地理學科,很多學生的重視度較差,這也是教師一直擔憂的問題。想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實現教學效果的全面優化,教師就必須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我認為,提升高中地理教師教學基本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書籍對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提升作用不言而喻,但選擇哪種書籍、采取何種閱讀策略,才能更好地幫助教師提升能力呢?這依然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摸索。厚積而薄發的過程需教師靜下心來、認真去做。我常常會與優秀的教師進行交流,請他們提供一些建議,再依照自己的興趣選讀各種讀物,這些讀物可以是教育心理學、教育哲學方面的;也可以是學科教學設計、學科研究前沿、學科教學反思方面的;名家的著作要閱讀;一線教師的著作要選讀;還可以參考《中國教師報》等刊物中推薦的圖書來閱讀。在閱讀時,一定要做好讀書筆記,尤其要對自己與作者產生共鳴的部分做好記錄;對有爭議的內容可寫出小論文。在閱讀結束后,可撰寫讀后感,對文章中的重要觀點進行剖析;對于能夠付諸實踐的結論則可在實踐中加以驗證和反思;還可以閱讀其他人的讀后感,深化閱讀效果,收獲閱讀感受。
2.積極參與教學實踐展示,在打磨中完善自我
很多時候,教師會參與一些課堂觀察,并收獲很多感慨,其中最多的就是“這一節課非常完美,但恐怕在自己的學校和班級難以實施。”我覺得這種觀點有失偏頗,若教師能把觀察到的課堂教學中的某一個或幾個閃光點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中,是否會改變自己課堂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依據學情做出適當調整,以了解這種教學策略是否值得推廣。
為使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得到有效改觀,我所在地區的教育局和學校教科研部門先后推出了系列課堂教學模式,其主旨在于:引導教師改編課堂教學思路,盡可能讓學生自我發現、小組合作。很多教師擔心這會耗費太多的教學時間,不愿意主動嘗試,總是找理由搞“老一套”,遇到課堂檢查則匆忙改弦易轍。其實,教師可利用這一契機來完善自我,積極參與優秀教師的課堂展示觀察。在備課組內,積極思考、認真聆聽他人的教學評價,讓自己的課堂設計更優化,并在反復驗證中摸索出符合當前教學模式的路徑。
例如,我在對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區域地理《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和區域可持續發展》一課進行教學時,參考了人教版、魯教版的教學設計,觀看了網絡上的一些教學視頻,借鑒了本校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展示,對自身的教學設計做了較大調整,以問題來引導學生不斷思考:(1)回顧必修Ⅱ所學魯爾區傳統工業發展的條件、衰落的原因及整治的措施;(2)就我國遼中南與德國魯爾區的傳統工業發展的區位條件,參考導學案和多媒體課件,思考兩者之間的異同;(3)借鑒魯爾區發展措施,對遼中南工業區的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4)閱讀導學案中我國山西能源基地建設的材料,思考其發展條件和發展方向。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認真思考問題,主動嘗試解決。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及時了解各學習小組的學習程度,讓學生個體或學習小組做展示,最后再進行課堂小結,結合教學內容,通過典型訓練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講解的時間減少了,學生展示的機會增多了。
3.主動接近優秀教師和專家,尋找成長的最佳路徑
每一位教師都應明確地告知自己:“我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只要有機會我就和學校教研組長進行交流,傾聽意見、尋找差距、完善自我;只要有時間我就去聽教學效果好、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的課,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并引入自己的課堂。縣、市和省級的地理培訓課都是提升自我教學基本功的良好機會,專家們對地理課堂教學的思考是我成長的重要知識源泉,我會把自己的想法提出來與專家們一起探討,以獲得更大的收獲和進步。
我曾有幸參與了一次教學基本功比賽,這是我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這一過程中,我注意到了參與比賽的其他教師的優秀之處以及他們的問題。一手漂亮的粉筆字、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落落大方且思路清晰的演講、流暢的課堂教學設計等均是優秀教師必備的基本素養,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目前,在眾多的網絡成長共同體中,我對李新運教師所銜的“藍月亮地理工作室”情有獨鐘。一群未曾謀面的教師,每周都會以一個主題,邀請優秀教師幫助普通教師完善地理教學。真誠的交流能在短時間內促進普通教師的成長。
對于高中地理教師教學基本功的提升,必有最適合個體成長的路徑。只要教師將教育當成自己的畢生事業,為優化課堂教學而不斷實踐和反思,就一定會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參考文獻:
[1]易巧敏.立足地理準教師,提升教學基本功[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4(7).
一、思維導圖的原理和優勢
腦科學研究發現,心理活動是通過大腦和神經系統而實現的。大腦神經是一個由中心向外發散的網狀神經元,大腦的思維也呈現出一種發散性的網狀圖像。人腦對信息加工的方式本身就是樹狀發散式的。思維導圖正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一種將發散式思考具體化的方法。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思維工具,主要使用顏色、線條、符號、詞匯和圖像等方式來呈現思維的過程,遵循一套易被大腦接受的規則來呈現知識信息,有利于促進高級思維技能的發展。
思維導圖把人的思維用畫圖和線條形成的輻射發散性結構記錄在紙張上,將文字、數字、圖形和符號結合在一起,以全腦思考的方式顯現在面前,完全適應人腦的結構。合理運用思維導圖有利于激發大腦的潛能,提高學習效率。
基于思維導圖的學習能夠很好地體現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理念,在國外中小學教育改革實踐中進行得較為廣泛。目前,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的學生都在使用思維導圖;英國、新加坡已經把思維導圖作為中小學的必修課程,思維導圖已經基本成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韓國、日本、德國、美國等國家的教育教學機構也已經開始對該課題進行研究和探索。用思維導圖提升智力、能力、提高思維水平,已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二、將思維導圖引入高中地理的意義
由于應試教育過分注重學習成績,結果造成學生傳統的學習模式不僅效率低,而且沒有主動探索、創造的空間,扼殺了學生的思考力與創造性的培養。
高中地理學科作為一門文理交叉的學科,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思想形成和能力培養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不少學科同仁積極探索高中地理學習模式的改革,但把“思維導圖”引進教學,在學習各環節中充分發揮其優勢還是高中地理教學研究的較新領域。
三、思維導圖優勢在高中地理教與學中取得的效果
【關鍵詞】“老三課”;地理教學;思維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1-0057-02
【作者簡介】徐海龍,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37)教師,一級教師,無錫市教學能手。
《地理教育國際(2016)》在地理教育研究中指出:“在地理教師和教育者中間發展一個‘研究導向’,幫助他們對習慣性做法進行反思和批評,同時培養其職業性‘思維習慣’,以滿足提高地理教育質量的要求。”這就意味著,新的時代,要求教師不能僅僅是個“教書匠”,教師要更多地參與教學研究,對課堂有更多的反思。如何培養地理教師自身職業性“思維習慣”,筆者在開學第一課、教學常態課、公開展示課這“老三課”上進行實踐、思考如下。
一、研究“第一課”,讓教學“起點”成為“拐點”
開學第一課,特別是初高中的銜接課或者新教師的見面亮相課,其最重要的是解決“激發地理學習興趣、傳授地理學習方法、培養地理思維方式”等問題。
1.精彩切入,激發地理學習興趣。
地理教師的專業優勢可促使個人出游對景點欣賞有獨特的地理視角。筆者多年積累下一批能夠緊扣自然、人文及區域地理的問題、作為教學資源的景觀照片。開學第一課,筆者以“我在哪兒”這一問題串聯高中地理知識要點,激發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并回答“為什么學地理”這一問題。這樣的教學處理不僅促使教師對日常生活更多地理的思考,而且也讓學生打開“地理之眼”,領略大千世界。比如,以游成都,與鋪滿辣椒的火鍋的合影切入,引入成都人飲食偏愛“火辣”的事實,由此帶領學生分析地理環境對飲食、生活的影響;以游漓江,與桂林山水的合影切入,引出徐霞客考察桂林山水,完成游歷日記的傳奇經歷,引入對喀斯特地貌的介紹。以教師旅游經歷為線索,串聯高中地理的學科脈絡,揭示地理的學科價值,引導學生從地理視角解讀旅游經歷,培養地理思維方式并為良好的教學互動打下堅實的情感基礎。
2.多種形式,傳授地理學習方法。
高中階段“如何學好地理”這一問題落實到行動層面往往將人帶到“如何把題做對”的誤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大家都認同教授學生地理學習的方法遠比教授學生具體的知識點更為重要。結合人教版“1.1宇宙中的地球”中第一框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第一課中可以巧妙滲透地理學習的方法。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示圈點劃關鍵字句,注意“天體”“天體系統”等概念剖析,理順教材知識點的內在關聯,指導學生做好學習筆記,以此培養學生掌握“會讀書”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讀圖“1.1天體系統”,并指導讀圖方法:一看圖名,把握主題;二看圖例,注意全面獲取圖示信息;三看內容,注意時空層次關聯,以此培養學生“會看圖”;……
通過整合對地理教材學習的方法指導,讓學生從入學即開始掌握地理的學習方法,為高中階段學好地理乃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研究“常態課”,讓教學“痛點”成為“著力點”
常態課是教學的主要載體,而缺乏學情分析、缺乏對學生的有效調動,日復一日的常態課往往會磨平教師的棱角,年復一年的輪回讓教師走向平庸,課堂“曲未終”而學生“心已散”成為教學“痛點”。要改變這一現狀,筆者認為要:
1.課前“備”學生。
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學生應當是課堂學習的主體,教師對學生學情的有效把握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慣性思維就是依據多年教學積淀,對學生學情做出“總體”判斷。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筆者也接觸到不少信息化、網絡化手段可以對學情進行更客觀、更細致的分析,筆者在此推薦“極課系統”。“極課系統”在傳統批閱作業的基礎上,將學生的答案進行掃描,通過計算機數據庫進行大數據分析、分類,可以得到班級學生知識點錯誤率、學生個人知識點錯題庫等,教師可以據此進行精準的學情分析,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
2.課堂“導”學生。
課堂提問是教學互動的重要形式,是教學信息有效傳遞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采用創設教學情境、小組合作、問題探究、實驗教學等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中,課堂提問是教師實現課堂主導地位的有效手段,是教學主題細化、具體化的體現。問題設置要切合教學主題,有層次性,要根據學生思維體現梯度,從而形成問題鏈。設置的問題能啟發學生圍繞主題進行思考,并能活躍課堂氣氛。在拋出教學提問時,教師應盡可能依據學生認知規律,將要點分解,深度提問。
3.課尾“放”學生。
常態課往往以教師布置作業收尾,而作業形式一般是針對考試要求的訓練題。經年累月的作業、考試讓學生對任何學科都失去了學習的“好感”。面對這一現狀,教師可以優化作業布置方式,放手給學生體驗生活、應用知識、鍛煉能力的機會。比如,可以讓學生整理課堂筆記,以夯實基礎知識技能,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繪制思維導圖,以實現章節知識歸納整理,知識體系自主構建;編撰主題小報,以整合專題相關知識,形成成果、分享收獲、體驗學習成就感;制作地理模型,以應用知識原理,化抽象為具體,提升解決問題能力;操作地理實驗,再現地理過程,以檢驗地理原理,理解地理現象;開展地理調研,實地觀察、觀測,以直觀應用知識,發現學科價值。
三、研究“展示課”,讓教學“亮點”成欏爸У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