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項目管理知識歸納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美國項目管理學會;可操作性;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 F069.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2-2880(2011)04-0111-03
一、引言
美國項目管理學會(PMI)創建于1969年,在推進項目管理知識和實踐的普及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PMI對于項目管理最大的貢獻在于最早將項目管理知識化和體系化,并提出了項目管理知識體系(PMBOK,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組織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PM3,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等關于項目管理的一系列標準。PMI早在1987年就了項目管理知識體系,隨后于1996年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PMBOK Guide) 第一版。1997年,國際標準化組織以1996年版的PMBOK Guide為框架,制訂了IS010006作為關于項目質量管理的國際標準。
項目管理是一門取之于實踐,用之于實踐的學科。項目管理理論的發展,其最終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PMI非常重視這一點,自1996年PMBOK Guide第一版正式以來,固定每四年修訂一次:2000年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 (PMBOK Guide) 第二版,2004年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 (PMBOK Guide) 第三版(下文簡稱第三版),最新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PMBOK Guide) 第四版(下文簡稱第四版)于2008年。
近十年來,以歐洲為主的眾多項目管理協會組成的國際項目管理協會(IPMA)發展迅猛,形成了在全球項目管理領域和PMI并駕齊驅的勢態。根據中國學者基于網絡計量學對六類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的研究(張曉鳴,李思偉,李小菊,2008),PMBOK和國際項目管理協會(IPMA)的國際項目管理專業資質基準ICB(IPMA competence Baseline)在項目管理領域的影響力,遠超建立較早的英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APMBOK)、澳大利亞項目管理知識體系(NCSPM)、ISO10006項目管理質量標準和我國于2001年推出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C-PMBOK)。
2006年,IPMA了ICB第三版。PMBOK如何應對ICB的挑戰,2008年PMI的第四版引起了學界和業界的廣泛關注。本文探討PMBOK Guide第四版的最新變化及其特點,以期預見當前國際項目管理理論的發展和趨勢。
二、第四版修訂的總體情況
與第三版相比,第四版在項目管理的整體框架上沒有變化,仍舊將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劃分為九大模塊和五大過程組。在第四版的前言部分,PMI概括了修訂后的第四版與第三版的主要差異:
1.所有過程名稱都采用動賓結構。
2.在討論事業環境因素和組織過程資產時,采用了標準的方式。
3.在討論請求的變更、預防措施、糾正措施和缺陷補救時,采用了標準的方式。
4.過程數從44個減少到42個。2個過程被刪除,2個過程為新增,另有項目采購管理知識領域中的6個過程被重組為4個。
5.澄清了項目管理計劃與用來管理項目的項目文件的區別。
6.澄清了項目章程所含信息與項目范圍說明書所含信息的區別。
7.第4章至第12章開頭的過程流圖均被刪除。
8.為說明相關過程間的輸入和輸出關系,每個過程都繪制了一張數據流向圖。
9.新增了一個附錄,以說明項目經理在管理項目時所需用到的關鍵人際技能。
通過對這些變化的理解和歸納,第四版的修訂從總體來看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強調了一致性。第四版對所有過程都采用了動賓結構;在描述反復出現的概念時,全書使用了統一的措辭;對于四個地方出現的過程定義也采用了更加一致的方式。
二是更注重清晰性。第四版刪除了九大模塊每章的流程圖,增加了數據流向圖;同時,把項目管理計劃與項目文件更加清楚地區分開來;在保留項目章程與范圍說明書之間某些必要的漸進明細的同時,試圖區分兩者之間的不同內容,以減少重復;另外,糾正措施、預防措施、缺陷補救以及請求的變更,在第四版都被統一歸于“變更請求”之下。
三是增加了附錄。在原有的六個附錄外,第四版增加了附錄G:人際關系技能領導力。附錄G描述一些重要的人際關系技能,包括團隊建設、激勵、溝通、影響力、決策、政治和文化意識、談判等內容。
四是修改了過程。過程修改主要是為了配合以上一致性和清晰性的要求,一共有9處:
1. 4.2 制定初步范圍說明書——刪除;
2. 4.7 項目收尾——改為4.6 結束項目或階段;
3. 5.1 范圍規劃——刪除;
4. 5.1 收集需求——增加;
5. 9.4 管理項目團隊——從控制過程改為執行過程;
6. 10.1 識別干系人——增加;
7. 10.4 利害關系者管理——改為管理干系人期望,從控制過程改為執行過程;
8. 12.1 采購規劃和12.2 發包規劃——改為12.1 規劃采購;
9. 12.3 詢價和12.4 賣方選擇——改為12.2 實施采購。
梅 鋼: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第四版修訂評述三、第四版修訂的探討
(一)修訂的背景
國際項目管理協會(IPMA)于1998年在APMBOK的基礎上,由英、法、德、瑞四個國家項目管理專業人員認證標準綜合,推出了自己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ICB。根據中國學者的研究,發現PMBOK、ICB 的全球影響力具有明顯優勢;雖然PMBOK提出時間最早(1987年)并且至今影響力也最大,而ICB提出時間比美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晚(1998年),但影響力已接近PMBOK,可見其發展尤為迅速(張曉鳴,李思偉,李小菊,2008)。2006年,IPMA了ICB第三版,2008年PMBOK Guide第四版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的。
同樣是項目管理理論體系,PMBOK和ICB在指導思想、結構安排、知識構成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不但造成了項目管理理論上的分歧,甚至引發了對項目管理的職業獨立性的質疑(Zwerman,Thomas,2001)。針對全球同時存在多種項目管理體系的問題,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比分析了這些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的差異。楊偉,戚安邦,楊玉武(2008)在方法論層面對PMBOK和ICB進行比較,認為PMBOK關注工作而ICB關注人;PMBOK以因果邏輯方式呈現知識而ICB以問題導向方式呈現知識;PMBOK旨在規范人的行為而ICB重在引導人的發展。Wirth及Tryloff則較早提出了一些推動PMBOK和APMBOK融合的有益思路(1995)。
從第四版的修訂來看,由于PMBOK成型的時間較早,整個體系還是和ICB有很大不同。根據上文對于第四版改版的總體情況來看,第四版持續了以實踐需求為基礎的可操作性特征并顯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特征,其突出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向:可操作性的持續和人性化的發展。
(二)可操作性的持續
從第四版強調一致性、注重清晰性來看,第四版延續了PMI一貫遵循的理論指導實踐的理念,進一步加強了以實踐需求為基礎的可操作性特征。例如,第四版用數據流向圖代替了九大模塊的流程圖,這樣使用者就能夠非常方便地進行輸入輸出操作,而不必像以前要對流程圖的走向非常熟悉。尤其對于初學或不需要透徹研究知識體系的使用者,這種清晰性更加體現了以實踐需求為基礎、易于操作的理念。
從過程修改來看,最重要的是第四版在“范圍管理”模塊中明確提出了“收集需求”,同時刪除了“制定初步范圍說明書”。第三版中,在項目啟動、章程得以確立后是“制定項目初步范圍說明書”。這從過程層面上很好理解,因為在項目啟動以后,從前期得到的項目章程和工作說明書演變出“初步范圍說明書”就可以了。但是作為項目管理從業人員,起步時往往從需求的角度去考慮問題,PMBOK這里突然出現一個“初步范圍”確實讓人感覺到無所適從。所以在具體操作的時候,一般會把這個過程體現為收集需求之類的工作。此次改版中,PMI將該過程刪除,在范圍管理中增加了“收集需求”并且對一系列概念進行了明確定義,順應了業界的使用習慣,更進一步貼近實踐。
可操作性的持續改進,一直是PMBOK Guide歷次改版的主要內容。改版都是PMI充分考慮全球志愿者意見和業界實踐者需求的產物,第四版只是延續了這種理念。
(三)人性化的新發展
從第四版增加附錄G來看,PMBOK顯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特征。在與ICB的比較中,人性化的缺失一直使得PMBOK受到非議。第四版雖然僅僅是增加了一個附錄,卻是PMI第一次將人際關系技能寫入了PMBOK Guide,具有重大的趨勢意義。
提出“收集需求”同時刪除“制定初步范圍說明書”作為最重要的過程修改,雖然可以理解為可操作性的改進,但從更深層次的理解來看,是要指引使用者從先前的“文檔生成范圍”轉變到“以人為本”,體現為從“干系人獲取需求”,這也是一個轉變。另外一個體現“以人為本”思想的地方是將“識別干系人”加入到項目溝通管理中。這是對干系人的重新定位,是將干系人對項目的影響再次重申。通過這處修訂讓我們看到了干系人分析和管理在項目管理中的重要性,這一點和“收集需求”過程密切相關。此外第四版修訂還強調,不僅要收集干系人的各種需求,還必須面對干系人之間的沖突和影響。通過識別出來的干系人的利益,期望和影響,并把他們與項目的目的聯系起來,從權利和利益兩個維度加以分類,以達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可見,從增加附錄到過程修改都在一定程度上顯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特征,這是第四版修訂的新發展。
四、結語和展望
從第四版的修訂情況來看,PMI除了繼續進行可操作性的改進之外,也逐步意識到了在項目管理過程中人性化特征的重要性。無論是增加人際關系技能的附錄,還是對干系人相關過程的改進和強調,都是PMBOK Guide歷次改版沒有出現過的新發展。這種人性化的新發展,一方面是PMI應對ICB的必然趨勢,另一方面也是PMBOK對于全球項目管理理論發展和人本主義發展的自身調整。雖然許多中外專家預言的PMBOK和ICB的融合并未在第四版有實質的進展,但是能夠看到PMBOK終于顯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特征的新發展,具有重大的趨勢意義。
PMBOK一直專注于項目管理理論的流程化和實用性,而ICB主要體現出開放性和人性化特征。國外較早的研究認為,要想項目成功,單純地參照PMBOK進行項目的時間、范圍、進度、成本、資源、質量和采購等方面的管理是不夠的,技術問題、管理問題、人事問題、商務問題、環境問題等同樣至關重要(Baker.N.R.,Green,S.G.,Bean,A.S.,1986),因此ICB才有了用武之地。國外最近的研究表明,ICB之所以在全球發展迅猛,主要原因是其開放性,不同的國家都可以根據國情和文化特征推行自己的ICB體系,但是和PMBOK相比較,ICB更像一個“相關要素的集合體”(Renate Prantner,2007)。對比ICB,PMBOK具有更加簡便、操作性強的特點,對于多數項目的管理具有一定的優勢。在堅持流程化和實用性的前提下,適度導入以人為本的人性化特征,將是未來PMBOK的發展趨勢。
PMI是非營利性組織,其所有的研發活動都是由全球的志愿者和合作機構來完成。他們對每次的新版本PMBOK Guide推出,都使用了嚴格的項目管理方法,并且取得了卓越的成效??v觀PMBOK Guide四個版本的演進,每個版本都是準時送達讀者手中,相關的PMP考試也能夠如期進行。正是實踐了有效的項目管理機制,PMI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他們所提倡的項目管理理論才能夠推陳出新,與時俱進。這些改版修訂的背后帶來的新發展,也是更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張曉鳴,李思偉,李小菊.基于網絡計量學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分析[A].經濟、技術與環境——全國經濟管理院校工業技術學研究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206-216.
[2]PMI.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PMBOK Guide)—Fourth Edition [M].Pennsylvania: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Inc.,2008.XXII-XXVI.
[3]Peter W G Morris.Updating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ies of Knowledge [J].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sep 2001,32 (3):21-30.
[4]Zworman,B.,J.Thomas.Barriers On the Road to Professionalization[J].PM Network,200l,15(4),50-62.
[5]楊偉,戚安邦,楊玉武.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 兩大項目管理知識體系的方法論分歧[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25(11):161-164.
[6]ITZHAK W1RTH,DOUGLAS E.TRYLOFF.Preliminary Comparison of Six Efforts to Document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1995,13(2):109-118.
【關鍵詞】工程項目;知識管理;支撐技術;研究
1. 引言
“管理知識”最早起源于人工智能領域。1986年,卡爾?維格首次在蘇黎世國際勞工組織會議的報告中提出了“知識管理”一詞[1]。在西方,對于“知識管理”的研究已進入到理論深化和實證應用推廣階段。但是,知識管理在工程項目管理領域中仍然還是一個新的課題。
所謂知識管理就是以“人”為中心,以信息為基礎,以知識為對象,以實現知識對管理效能最大貢獻率為目標,將知識視為重要的無形資本進行開發、利用的一種管理相思。對于工程項目知識管理,就是在項目全壽命周期內,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方法,構建項目知識管控平臺,對項目實施中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有效地組織,使知識為各個項目參與方和參與者所獲取、交流和共享,并通過他們將知識轉化成現實的項目管理績效;同時完成對已有知識的創新和個人知識能力的提升,最終達到項目本身和參與者在知識利用上的“雙贏”[2]。
在工程項目管理引入知識管理,對提升組織的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意義重大。在工程項目中引入知識管理,有必要對工程項目知識管理關鍵支撐技術進行研究、了解和認識,其有助于知識管理的順利實施。
2. 工程項目知識管理知識地圖
知識產生于項目管理的流程中,并將作用于項目流程,同時在流程的實踐中進行轉化和創新,在一定程度不同上工程項目的各個流程是知識的來源[3];同時正是這些跨學科、跨組織、跨流程的知識構成知識管理的“鴻溝”。因此,以工程項目管理實施的流程進行知識組織、管理是工程項目知識管理的指導思想。根據美國管理項目協會1996年頒布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大綱,將項目管理知識劃分成九個部分,分別為整體管理、范圍管理、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溝通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采購管理和風險管理。對水利水電工程這樣大型而復雜的項目,在項目管理流程上一般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決策的階段、準備階段、實施階段和運行階段。在每一個流程中都涉及到項目管理的九個方面的知識。對于大型復雜工程項目知識管理的知識地圖可以用項目管理知識體系和工程項目的流程構成一個二維體系表示,如圖1所示。
3. 工程項目知識管理挖掘技術
在工程項目知識管理中,由于隱性知識具有默會性、個體性、情境性和隨意性的特征,人們在工程項目管理中往往忽視了它的價值和作用。其實在知識當中只有20%顯性知識,另外80%的知識是深藏于員工內心,是隱性知識。尤其對于一個大型復雜的水利水電工程項目來說,項目參與者和組織都是臨時的組合,其隱性知識的比重相對于公司企業來說比例會更加大。因此,對于這樣的一個大型復雜的工程項目的知識管理,對知識的挖掘,尤其對隱性知識的挖掘非常重要。
對于工程項目的知識挖掘,不僅僅局限于對數據庫中知識挖掘,也包括的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挖掘,即要利用IT技術進行知識挖掘,又要利用非IT技術進行知識挖掘[4]。對于工程項目的知識挖掘可以分成3個步
驟,12個動作來完成。(1)從動態隱性到動態顯性,包含發現、挖掘、引出和沉淀四個動作;(2)從動態顯性到靜態顯性,包含試用、修正、判斷和固化四個動作;(3)從靜態顯性到靜態隱性,包含定位、普及、培訓和默化四個動作。
如果再加上一個對知識的創新過程,即從靜態的隱性到動態的隱性,它包含實踐、優化、仿真和提升四個動作。這樣整個知識會形成不斷上升而循環的知識圈,如圖2所示。
4. 工程項目知識管理知識模型
對于工程項目來說,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很難進行有效的劃分。如果根據知識能否清晰的表達和有效的轉移,可以將整個項目所涉及到的知識分成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類。對于顯性知識,比如工程項目涉及的施工圖、工程圖集、施工規范、施工組織方案等,它們可以通過歸納、分類、整理存于文檔數據庫中,利用知識搜索和訪問方式,項目參與者可以進行快速、準確的訪問。而對于工程項目管理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個人的工程項目管理經驗等大量隱性知識,是知識管理的重點和難點。對于這種知識的管理,一方面通過規范化的語言對其進行結構化描述;另一方面就是以案例的方式實現知識的傳遞、積累和共享[5]。在知識管理中,必須借助于知識本體來實現共享、集成和重用,以通識術語、形式化、結構化、體系化、標準化、描述性語言,并以元模型、元元模型為載體進行知識的表達和建模。
知識本體就是一個模型(model),它是一個元模型(metamodel)的實例,而元模型是元元模型(meta-metamodel)的實〖LL〗例。一般情況下,可以認為元模型與元元模型具有相同的設計原理和構造。對于大型復雜工程項目知識管理來說,隱性知識不僅僅量大,而且在項目管理中的作用非常突出,為了便于項目參與者共享、利用和快速準確的檢索知識,采用元元模型構建的知識管理知識模型更為有利?;谠P偷拇笮凸こ添椖恐R管理的知識模型如圖3所示。
5. 工程項目知識管理數據庫
對于大型復雜工程項目的知識管理的數據與普通的業務和辦公系統所處理的數據來說,有很大的差別,在大型工程項目的KMS中,即包含大量表單的結構化數據,又包含以文檔、圖片、視頻資料以及元數據等非結構化數據。一般文檔型數據和關系型數據庫都不能滿足大型復雜工程項目的KMS對數據庫方面的功能需求。
各種數據庫不能單一有效處理這些知識數據,混合數據庫作為一種平衡體,比單一數據庫更加具有生命力;因此,采用混合數據將更加有利[6]。同時,通過配合XML技術,能更加便于用戶對數據庫的管理,可以說XML的出現,以及相關運用標準的制定(如Xquery.SQL/XML),為數據庫引入面向對象的技術提供了新的動力。使用混合數據庫對文檔型數據可以利用配備有DOMINO(R8)的服務器,借助于DOMINO的強大的功能,豐富的界面,實現工程項目管理多方、多人的協同工作。對于結構化數據,可以形成表單用JAVA+RDB對數據進行處理。對于非結構化數據(比如圖片、聲音、視頻資料等),通過建立三個字段的表(mumber編號,varchar(1024),blol內容)來處理;其中引用可通過編號實現,檢索可通過關鍵詞的描述。對半結構化數據則通過XML格式來組織數據并保存在CLOB字段中。
6. 結束語
本文從工程項目的知識管理的核心支撐技術從發,將知識管理與工程項目相結合,提出知識模型、數據庫構成、知識地圖以及知識挖掘技術。對應對項目實施中的技術難題,提升項目整體管理水平和能力,確保運用效果,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易凌峰,朱景琪著. 知識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2]王眾托. 項目管理中的知識管理問題[J]. 土木工程學報,2003(3):1~7.
[3]劉曉冰,邱元鵬,等. 知識管理在備件供應系統中的應用與研究[J]. 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07(12):2473~2480.
[4]馮新民,王建冬. 知識挖掘的概念困境與廣義知識挖掘[J]. 情報雜志,2008(7):63~65.
“船舶與海洋工程項目管理”課程采用“項目-任務”式的課程設計模式,通過2年的試用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在課程設計中采用的方法和理念以及取得的經驗對于同類院校以及理論課增加實訓環節提供了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
船舶與海洋工程項目管理;課程設計
0前言
如何提高船舶與海洋工程建造效率,追求企業生產效益最大化是企業管理的最終目標。在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和巨大經濟效益的推動下,關于船舶與海洋工程項目管理的研究吸引了學術界和企業界的關注。為了適應船舶和海洋工程企業發展的需要,培養具有理論和實踐經驗的船舶與海洋工程項目管理人才以及后備人才,結合船舶和海洋工程項目在管理上的實踐,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船舶與海洋工程系開設了“修造船項目管理”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項目管理”課程在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高職高專院校中的開設尚不普遍,同時沒有成熟完善的可以推廣借鑒的課程體系。筆者與項目組對于“修造船項目管理”課程進行了大膽的教學改革,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課程教學體系,通過2年的試用,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獲得的經驗對于同類院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項目管理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船舶工業是涉及航運、海洋開發、國防建設的綜合性產業[1]。在船舶建造領域,從2010年開始我國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后,至2016年我國船舶的手持訂單量、新接訂單量都為世界第一。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重要造船中心之一[2]。但我國船舶建造在自主創新能力、技術、企業管理水平等方面相比較日韓依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海洋工程領域,我國中、淺海海洋工程裝備建造效率相比新加波和韓國有一定差距;海洋工程深水高技術平臺的研發、建造落后于美國和歐洲。鑒于此,為了大力提升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水平,實現國家向深海挺進的海洋戰略發展,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對于以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人才提出了指導性的要求。
1.1行業的需求
從國內船舶和海洋工程企業生產模式來看:一是使用日本造船企業的精益化造船模式;二是針對個性化建造對象的項目化制造模式。當前,我國幾乎所有的造船和海洋工程企業所接訂單,都需要滿足船東在設計、用途和使用地域方面的個性化需求,單艘或者小批量訂單式成為市場的主流。針對這一特點,為了適應船東和市場的需求,我國絕大多數造船和海洋工程企業在生產管理模式上引入了項目管理。
1.2企業的需求
基于企業生產模式的要求,船舶和海洋工程制造企業任一生產工作崗位都是在特定的生產項目中。筆者曾對10家國內比較重要的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企業人事與生產部門主要領導進行過人才需要調研(圖1所示),顯示項目管理知識能力已成為國內船舶與海洋工程企業最為重視的員工能力之一。
1.3從業人員的需要
筆者對465名船舶與海洋工程從業人員進行匿名問卷調查發現,被訪問者中對補充項目管理知識的需求比例較大(圖2所示),可見從業人員對于管理及項目管理知識需求度較高。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高職高專學生在就業崗位方向上具有極高的針對性,學習一定的項目管理知識,學生工作后可以盡快了解企業生產模式,快速適應崗位需求。其次,在船舶與海洋工程等相關專業學生中開設此課程,可以作為學生重要的能力拓展,有助于提高綜合能力。項目管理作為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學生掌握一種生產管理中的技能,有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2船舶與海洋工程項目管理“項目—任務”式教學課程設計
在一般高職高專院校中,現在課程設計都傾向于理實一體化。該類課程的內涵是: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將理論、實驗、實訓等教學內容一體化設置;講授、聽課與實驗、操作等教學形式一體化實施;教室、實驗室與實訓場地等教學條件一體化配置;知識、技能與素質等職業要求一體化訓練;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形象和抽象交錯出現[2]。而船舶與海洋工程項目管理課程,作為一門管理類課程通常情況下采用理論教學體系來實現,較難實現“理實一體化”課程的要求。筆者通過深入研究“理實一體化”課程具有代表性的“項目化”與“任務式”兩種課程模式,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滿足船舶與海洋工程項目管理課程教學要求的“項目-任務”式教學模式。
2.1項目化與任務驅動式課程結構
項目化課程在職業教育中的定義為“以工作任務為課程設置與內容選擇的參照點,以項目為單位組織內容并以項目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其中“項目”指一個個精心挑選的典型產品或服務的活動[3]。項目課程的設計定位于專業面向的崗位,從崗位工作任務入手,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組織課程內容開發課程教學資源。項目化課程結構如圖3所示。任務驅動課程基本含義是“按工作任務的相關性進行課程設置,以工作任務為中心來組織課程內容,思路是用工作任務引領知識、技能的學習[4]。目的在于讓學生通過獨立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難的任務,通過實踐學會蘊含其中的抽象理論,自主地初步構建新的知識體系。任務驅動課程結構如圖4所示。
2.2“項目-任務”式課程結構
“項目-任務”式教學課程是融合了“項目式”課程與“任務式”課程兩者特點而設計,將授課知識按照崗位任務以項目形式用于課堂教學。在本門課程中,還結合了案例化教學,即通過教師授課,布置項目任務,組織學生討論,完成角色任務或撰寫分析報告,教師歸納總結等過程來實施教學。
2.3設計符合課程個性要求的“教學做一體化”教案
以任務主導教學內容,學生掌握的知識更貼近實際生產需求,具有實用性。課堂教學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實施,教案的設計十分重要。針對船舶與海洋工程項目管理知識的授課內容,經過事先周密的策劃和準備,精選有代表性的項目案例,并以案例化教學的方式,通過教師理論講解--學生提前閱讀準備--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撰寫交流報告,形成反復的互動與交流過程。在課程中選擇什么的案例,是“項目-任務”式教學成敗的關鍵。首先,要根據教學的目的來選編案例。授課使用的教材,是采用案例引入、知識模塊化拼接的方式編纂的教材,在教材中已經體現了很多船舶與海洋工程項目管理較為典型案例,但是在授課過程中,根據不同專業的細致差別,還需要選擇更加貼近的案例,只有這樣才能因專業,換句話說就是因崗位施教,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其次,選取、編寫的案例應具有啟發性。用于教學的案例必須包含一定的問題,最好是顯而不露、引而不發的問題或者類型,讓學生自己挖掘;另外,特別要注意,案例中隱含問題不一定是多多益善,要把握能啟發學生思維即可。第三,選取、編寫的案例應具有實踐性。在案例選擇或者編寫的時候,為了授課需要需要重構或者變換個別背景或是假設條件,編設的內容必須有客觀依據或者說來源于現實而高于現實需要,以強調其操作性,使學生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第四,選取、編寫的案例要貼近實際,生動,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激發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問題的實踐。
3結語
“船舶與海洋工程項目管理”課程“項目-任務”課程教學體系的最終任務是讓學生掌握現代船舶與海洋工程企業項目管理知識與技能,在學生知識能力掌握水平的考核上,注重平日項目化作業的完成,特別是項目小組共同的完成情況,讓學生深刻理解任何工作都是在項目中。本教學改革取得的經驗可以為職業院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借鑒,也可以為高職院校理論教學課程如何增加實踐內容提供可參考的范例,從而培養出符合國家發展需要和企業生產需要的復合型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船舶工業加快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實施方案(2013-2015年)(國發〔2013〕29號)[R].2013
[2]李雄杰.高職理論實踐一體化課程規劃與設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
[3]徐國慶.職業教育項目課程開發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