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骨折術后的康復方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全髖置換;術后并發癥;康復指導
隨著老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預期壽命的延長,以及全髖關節置換術在我國的廣泛應用,其術后并發癥日漸增多,術后康復訓練也引起更多的重視。合理的康復訓練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增強機體的抵抗力,預防和減少各種近遠期并發癥的發生。防止髖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攣縮、功能受限,減少住院時間,大大提高術后患者的生活質量[1]。2002年8月至2007年8月我科對12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并追蹤隨防,取得了一定的護理經驗,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0例手術患者中,男54例,女66例,左髖68例,右髖52例,年齡60~91歲,平均65.4歲,新鮮股骨頸骨折頭下型86例, 陳舊性股骨頸骨折不愈合34例,120例均有功能障礙, 且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本組均采用國內假體。82例采用骨水泥型固定,30例采用非骨水泥型固定。8例采用混合型固定,住院14~20 d,平均17 d。經系統的康復訓練至出院,出院后定期門診復查和康復訓練。本組術后2周拆線,切口均甲級愈合。2例出現關節周圍粘連致髖關節活動度小,功能受限,4例因患者鍛煉不當致脫位。1例術后1個月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時處理得以康復。5例骨折前活動能力差且有嚴重并發癥,但能耐受手術,出現皮膚壓瘡。術后第5月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估,優(≥90分)68例,良(80~90分)40例,尚可(70~79分)10例,差(
1.2 手術方法 本組手術均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采用改良后外側切口,由同一組醫師負責進行手術,術中證實假體穩定,術后X線攝片顯示假置良好。
2 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
2.1 皮膚壓瘡、肺部、泌尿系感染 本組為老年患者,骨折前常合并有心、腦、腎等方面并發癥,手術耐受力較差,術后臥床時間相對延長,術后早期行功能訓練較困難,而老年男性患者往往又合并有前列腺肥大,止痛泵的應用和導尿管的刺激等影響使留置導尿管的時間延長,易發生皮膚壓瘡、墜積性肺炎及沁尿系感染。預防措施:①術后1周內以平臥為主,經常檢查后凸部位皮膚情況,特別是背部和尾骶部皮膚,做到定時翻身,翻身時避免拖、拉、推的動作;②深呼吸及有效咳嗽;③擴胸運動:患者平臥位,雙上肢握拳相對上舉,然后向兩邊盡量分開,10 min/次,2~3次/d,進行上肢拉伸鍛煉;④對患有前列腺肥大的老年男性,給予口服克拉唑嗪2 mg,1次/d,晚上服,并囑多飲水,保證尿量在2 500 ml/d,以對尿路起自凈作用。術后第2天起定時夾閉尿管,即2 h開放1次,訓練膀胱功能,5 d后拔除導尿管。
2.2 切口感染及關節腔內感染 由于手術創面相對較大,剝離較深。且有金屬植入物,易有死腔形成,加上老年人各系統器官功能較差,全身和局部抗感染能力低,易合并切口感染,誘發關節腔感染,造成化膿性髖關節炎,致手術失敗。預防措施:①注意觀察切口敷料包扎是否完好,清潔干燥,如有滲濕,及時更換;②及時排除切口內的滲血、滲液、消滅死腔、減少感染的機會,同時緩解組織張力,利于消腫;③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能量、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并指導其適時、合理的康復訓練;④L-S多功能激光照射切口,2次/d,20 min/次,促進滲出液吸收,保持創面干燥,加速水腫消退,抑制細菌生長,控制感染。本組切口均為甲級愈合。
2.3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髖部損傷后重要的并發癥之一,因其可引起下肢深靜脈機能不全致手術失敗,并可引發致命的肺栓塞,應予以高度重視[2,3]。預防措施:①麻醉清醒后,督促患者早期開始股四頭肌靜止性等長收縮及趾踝關節的主動屈伸活動,并輔以向心性按摩,以消除靜脈血的淤滯;②患肢予以適當抬高,并避免小腿后方的肌肉受壓,以促進下肢靜脈血回流;③遵醫囑適量應用抗凝藥物,預防血栓形成;④加強巡視,注意傾聽患者主訴,觀察患肢皮色、皮溫、淺靜脈充盈情況,有無腫脹、肌肉疼痛及壓痛,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⑤鼓勵患者多飲水,適量補液,改善血液高凝狀態,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忌食辛辣、油膩的飲食,避免高膽固醇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腹壓增高,影響下肢靜脈回流。
3 康復訓練與指導
本組均按統一訓練計劃,結合患者實際情況分別于術后1~3 d開始康復訓練,術后第1、5個月進行臨床療效評價。
第一階段(術后2周內,住院期間)
重點是患肢的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訓練,以促進血液循環,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增強股四頭肌和繩肌的肌力,改善關節的活動范圍。由護士幫助實施相關的鍛煉項目,包括:①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運動;②踝關節主動背伸背屈運動;③主動臀收縮運動;④被動髕骨推移運動;⑤仰臥位直腿抬高運動,抬高
第二階段(術后2周~3個月,即出院指導)
重點在改善患者步態,加強患肢的負重能力,提高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延長髖關節的使用壽命。此階段主要是指導家屬協助患者進行鍛煉,包括:①側臥位外展運動,運動時兩腿間夾1個枕頭,禁止內收、內旋;②臥位到坐位運動,利用健腿和雙手的力量將患腿移至小腿能自然垂于床邊;③坐位到站立位點地訓練,扶雙拐站立,患肢不負重;④站位到行走訓練,從腳尖點地至部分負重,再至完全負重,負重力量逐漸遞增,從開始20~30 kg(≤自身體質量的20%)直到完全負重。術后第1個月內建議使用步行器或雙拐,第2個月使用單拐,第3個月可棄拐或用手杖行走;⑤在扶助器下練習下蹲訓練,扶拐上下樓梯行走訓練;⑥借輔助設備完成日常穿脫衣褲、鞋襪等動作,直至功能恢復。此階段以口頭、書面、電話等方式落實并指導其出院前后的康復鍛煉,囑其出院后應堅持鍛煉,并與主治醫師保持聯系,定期來院檢查髖關節的功能,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保持正確的姿勢和運動方式,并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
4 小結
隨著老年人群數量的快速增長,材料、醫療技術和配套設備的成熟與發展,以及全髖關節置換術的日益普及,手術指征較以前有所放寬[4],由此而帶來的術后并發癥也明顯增加。因此,術后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已成為影響手術成敗的關鍵之一。在護理上,由患者密切配合,醫護患三者及時交流和溝通,把重點放在背部及尾骶部皮膚、肺部及防止切口與深部感染和髖關節的脫位上。要充分利用床上的提手裝置,鼓勵患者早期進行上肢拉伸鍛煉以增加肺活量,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墜積性肺炎和褥瘡的發生率。在康復訓練方面,提倡術后早期適當的訓練,對促進患肢靜脈回流,減輕腫脹,減少周圍組織粘連,增加周圍肌力群的力量,增強關節穩定性與骨的負重能力,縮短康復時間,提高肢體功能狀態及生活質量等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5]。總結康復訓練方法,主要體現在指導患者合理進行肌力訓練,關節活動范圍訓練,負重與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訓練四個方面,其中肌力訓練是該手術后康復中最重要的部分。
參考文獻
1 陳銀波.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現代康復,2001,5(5):12-13.
2 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84-543.
3 沈素紅,陳柯,張江濤.髖部損傷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中醫下骨,2004,16(1):7-8.
4 李偉寶,盛璞義,韓士英.人工股骨頭置換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中華骨科雜志,1999,19(3):152.
文章編號:1003-1383(2007)06-0691-02中圖分類號:R 681.7文獻標識碼:B
我院自2003年3月以來應用Herbert螺釘治療MasonⅡ型橈骨頭骨折21例,術后早期指導主動運動,并配合CPM鍛煉、局部冷敷等康復措施以預防肘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生,取得了滿意的結果,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21例患者中,男10例,女11例,右側骨折14例,左側骨折7例。按Mason分型[1]均為有移位分離的(MasonⅡ型)橈骨頭骨折。年齡21~57歲,平均39歲。致傷原因為墜落傷3例,自行車上跌下9例,平地滑倒6例,車禍傷3例。手術時間:急診手術7例,傷后1天8例,傷后3天4例,傷后4天1例,傷后7天1例。術中16例在導向器內行Herbert螺釘內固定,另5例復位后臨時用克氏針固定再行Herbert螺釘內固定。所有患者均以2枚螺釘固定,以達到牢固的內固定,防止骨折塊旋轉,并能早期功能鍛煉的目的。術后所有患者均不用石膏托固定。
2.方法
(1)早期主、被動功能鍛煉 所有患者于術后第1天拔除傷口內皮片后即開始肩部擺動運動。第3天開始,增加肩部主動運動和主動握拳、肱三頭肌等長收縮練習。恢復初期作關節屈、伸和腕關節的主動運動,肱三頭肌抗阻練習。第5天開始,增加前臂旋轉主動練習,肱二頭肌抗阻練習并逐漸增加前臂旋轉的抗阻肌力練習和前臂旋轉的關節被動運動。術后第2周開始鼓勵患者應用患肢進行免負重日常生活訓練,術后第3周配合行肘關節周圍肌肉漸進式抗阻訓練。
(2)輔助功能鍛煉 患者術后3周內均以CPM輔助功能鍛煉。術后第1天即開始行CPM鍛煉的患者為15例,術后3~5 d開始CPM鍛煉的患者為6例。第1周每日2次,每次15~30 min,1周后逐漸增加至每日2次,每次30 min~1 h。避免強力的引起疼痛的主動運動、被動運動。
(3)物理療法 肘關節康復治療后局部施以冷療,化學冰袋或冰塊袋置于肘關節周圍壓力包扎30~60 min。患肢康復訓練后頸腕吊帶或支具固定肘關節于功能位1~3周。康復期間每周拍片復查,以檢查骨折及內固定物是否發生移位。
3.療效判斷標準 患者肘關節功能按Mayo評分標準[2]進行評定:優為肘關節功能總分≥90分;良為總分80~89分;可為總分60~79分;差為總分<60分。
結果
本組21例患者,在院康復時間3~4周,隨訪7~12個月,平均隨訪9.6個月。所有患者肘關節伸屈和旋轉力量及手指握力均恢復至正常范圍。工作不受限,平均恢復工作時間為3.5個月。肘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優15例,良6例,優良率100%。隨訪中X線攝片檢查未發現橈骨頭壞死改變和螺釘的移位,骨折均完全愈合。
討論
肘關節由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上尺橈關節所組成,其周圍包裹著關節囊及眾多的韌帶。從功能角度考慮,肘關節屈曲重要性要大于肘關節伸直,另外由于和重力作用的自然趨勢是伸肘,因而當肘關節功能一旦不能完全恢復時,往往是屈肘受限較多,而伸肘正常,失去了發揮手的作用最有利的活動范圍。所以肘關節功能障礙的康復重點是恢復屈肘,其次為伸肘。與上肢其它關節相比較,肘關節由于其解剖特性,更容易產生僵硬和關節囊、肌肉、肌腱的攣縮。按照AO理論,本組均為關節內骨折,一般認為受損關節軟骨愈合潛能非常有限,故易并發創傷性關節炎和肘關節僵直。據Sojbjerg[3]報道創傷后肘關節僵直發生率約為5%。Josefsson[4]認為術后肘關節制動時間超過1周就可導致肘部僵硬。這就要求術中盡量使骨折端獲得良好的復位和穩定的內固定,以便術后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我們使用的Herbert螺釘無螺帽,可以完全埋入橈骨頭軟骨面下,能提供牢固的固定,允許早期功能鍛煉,以使關節功能獲得最大的康復。
對患者強調早期、無痛、主動功能鍛煉,有助于關節軟骨及關節囊組織形態學及韌帶抗張強度的恢復。通過主動活動關節能夠牽伸關節囊及韌帶組織,改善關節血液循環,促進關節內滑液分泌及循環,有利于代謝產物的吸收及靜脈回流,從而消除水腫;主動活動關節能防止關節僵硬、消除關節內外粘連,降低關節腔及周圍韌帶、肌肉的張力[5], 有利于關節解剖結構恢復正常,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及活動范圍;同時通過關節功能鍛練,能促進患肢運動條件反射功能的恢復,使肌肉收縮力及關節靈活度增強,有效預防廢用性肌萎縮的發生[6]。術后CPM輔助功能鍛煉可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和代謝活動,加速關節軟骨和關節周圍組織的損傷修復,并刺激具有雙重分化能力的細胞向關節軟骨轉化等作用[7],所以本組病例未出現肘關節僵直,其肘關節功能恢復良好。CPM裝置應用時應注意患肢放在CPM機上后要系好固定帶,防止肢體離開機器支架,以至于達不到要求的活動角度。一般應從小角度開始,逐漸增加至最大角度。停機時間,一般在傷口愈合,腫脹停止或消退時(大約3~4周)。
本組均為肘關節內骨折,加之手術的進一步損傷,極易并發肘關節異位骨化,如鍛煉不當將會加重關節功能障礙。因此橈骨頭骨折患者術后不宜作強力的引起疼痛的主動主被動運動。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遵照循序漸進原則,避免產生過快、過強的運動,防止出現肘關節異位骨化等繼發性損傷。進行主動和CPM輔助功能鍛煉的強度和時間應以患者的耐受度,或者輕度疲勞為宜。治療中一旦出現腫脹,或者疼痛超過患者的忍受,應該減少鍛煉強度和時間,預防發生骨化性肌炎的可能。我們采取康復治療后立即進行局部冷敷,有效減少了出血,阻斷了形成骨化的途徑,故本組均未發生異位骨化。總之,肘部骨折術后早期指導主動運動,并配合CPM鍛煉、局部冷敷等康復措施,不僅能減輕術后傷口疼痛和腫脹,更能夠促進骨折愈合,最大程度地恢復肘關節的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術后康復治療時間越早越好,應鼓勵患者對其有足夠重視。年輕患者肌肉、韌帶彈性好,易恢復,在保護范圍內活動以力量型,多次重復為好;老年人因骨質疏松,肌肉、韌帶力量差等特點,以少量多次,逐漸增加強度為主。本組患者均取得了滿意療效,明顯優于KS Leung 等[8]的報道,說明綜合康復療法對預防橈骨頭骨折術后肘關節功能障礙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ML MASON.Some observations on fractures of the head of the radius with a review of one hundred cases[J].Br J Surg,Sep 1954,42(172): 123-132.
[2]MR Modabber,JB Jupiter.Reconstruction for post-traumatic conditions of the elbow joint[J]. Bone Joint Surg,Am,Sep 1995,77: 1431.
[3]JO Sojbjerg.The stiff elbow[J].Acta Orthop Scand, Dec 1996,67(6): 626-631.
[4]PO Josefsson,CF Gentz,O Johnell,et al.Surgical versus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ligamentous injuries following dislocations of the elbow joint[J].Clin Orthop Relat Res,Jan 1987, (214): 165-169.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308.
[6]劉 穎,陸一帆,楊少鋒.運動對大鼠骨骼肌廢用性萎縮的恢復及血清雄激素水平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1,23:133-136.
[7]陸裕樸,胥少汀,葛寶豐,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1,1587-1590.
方法:選擇2008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診治的80例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在術后均給予關節恢復鍛煉,治療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熏洗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恢復效果、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進行分析比較。
結果:治療組患者的臨床恢復效果及格率明顯較對照組患者高,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均沒有出現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
結論:中藥熏洗的方法治療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后關節功能康復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且不會引起復雜的并發癥和發生不良反應,臨床效果顯著提高,可作為今后臨床對該類患者進行康復治療的首選方法。
關鍵詞:中藥熏洗 膝關節周圍骨折 關節功能 康復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879(2012)07-0193-02
由于骨牽引、石膏托、夾板外固定、關節損傷等造成的膝關節功能障礙是膝關節及其周圍骨折內固定術后常見并發癥[1]。膝關節周圍骨折包括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骨折。保守治療較困難,目前,保守治療較困難,多采用手術治療,但因術后易發生關節黏連從而導致的膝關節功能障礙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中藥熏洗有熱療、藥療雙重作用。2008年3月至2011年4月,我院給予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中藥熏洗治療,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診治的80例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26~60歲,平均年齡40±2.6歲。單側左膝10例,右膝12例,雙膝18例,;病程最短3天,最長12年;股骨髁上骨折13例,股骨髁間骨折7例,脛骨平臺骨折10例,髕骨骨折5例,復合骨折5例。對照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齡25~61歲,平均年齡41±2.5歲。單側左膝8例,右膝15例,雙膝17例,;病程最短2天,最長11年;股骨髁上骨折15例,股骨髁間骨折5例,脛骨平臺骨折8例,髕骨骨折6例,復合骨折6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關節功能康復護理。術后2~3天,使用膝關節功能鍛煉器,指導患者進行被動膝關節活動;術后5~7天,指導患者行膝關節主動屈伸鍛煉,持續至出院。另外,使用膝關節功能鍛煉器時要注意,屈伸角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角度由10°開始,逐漸增加,以患者無不適為宜。
1.3 中藥熏洗方劑組成和用法。治療組在采用鍛煉器對相關關節進行恢復鍛煉的基礎上,術后7d予中藥熏洗。該方劑的藥物組成為:伸筋草、紅花、當歸、宣木瓜、三七、乳香、沒藥、茜草、木香、木通、雞矢藤、七葉蓮、三棱、細辛、草烏、蘇木、桃仁、防風、地鱉蟲、白芍、甘草,將上藥用小塊紗布按藥名分類包好投入盛5000mL清水的盆中浸泡30分鐘,再煮沸30分鐘。將患膝置盆上先薰后洗,亦可將熱藥袋敷于患膝上進行治療。每次30分鐘,早晚各1次,7天為一個療程,堅持治療4個療程。每劑中藥可用2~3天。注意薰洗時勿燙傷皮膚,避免弄濕衣被等。
1.4 療效評價標準。治愈:腫脹、疼痛消失,關節活動范圍>120°,伸直0°;顯效:腫脹、疼痛基本消失,關節活動范圍90~120°,伸直受限10°,或膝關節活動幅度較治療前增加30°以上;無效:膝關節腫脹、疼痛及功能無任何改善。
1.5 統計學處理方法。應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2 結果
治療組患者臨床恢復效果及格率明顯較對照組患者高,有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均沒有出現比較嚴重的并發癥和不良反應現象。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組別例數治愈顯效好轉無效及格率
治療組4015(37.5%)10(25%)9(22.5%)6(15%)34(85%)
對照組4011(27.5%)8(20%)7(17.5%)14(35%)26(65%)
P值<0.05<0.05<0.05<0.05<0.05
3 討論
膝關節功能障礙是膝關節或鄰近部位的骨折損傷,局部血腫機化,關節囊及其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黏連攣縮,導致關節伸屈活動發生障礙,關節僵硬,使膝關節活動受限。中醫傳統醫學認為,骨折后膝關節僵硬為骨傷或術后關節長期不適當外固定,跌打損傷后因其疼痛,患肢關節不能活動導致骨節失動、氣血瘀滯、經脈閉阻、津液運行不暢,筋骨關節失去氣血津液的溫煦濡養,日久則肌肉失養而萎縮,經脈攣縮,屈伸不利[2]。治療當以舒筋活絡、除濕消腫通利關節、活血化瘀為主。中藥熏洗能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我院利用中藥熏洗的熱效應及可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局部新陳代謝,松解粘連等作用治療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收到很好的療效。方中當歸、紅花、伸筋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宣木瓜、威靈仙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川烏、草烏、細辛、艾葉溫痛散寒止痛;乳香、沒藥、三棱具有破血逐淤的功效,茜草、木香、蘇木、白芍、防風、甘草具有行氣消腫、緩急止痛的功效;,細辛、木通、地鱉蟲脫水溫經通絡,全方具有活血化淤、溫經舒筋通絡、脫水消腫止痛等作用。減輕了對神經未梢的刺激,藥力從皮到肉,從筋到骨,層層滲透,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肌力和關節功能的恢復。治療組患者在中藥熏洗治療后,患肢普遍有輕松感,屈曲加壓時無痛感,患者易于接受此法。且隨著治療次數的增加,患肢好轉程度明顯,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縮短了康復時間,提高了生活質量。表一顯示,治療組的及格率率達85%,對照組僅為65%。
總而言之,在給予接受膝關節周圍骨折手術的臨床患者術后進行功能鍛煉的基礎上,進行中藥熏洗的方法,可以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