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精神學與心理學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講究的是學生的自我動手能力和實驗能力,以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新課程標準理念之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科任教師組織和引導下,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實現自我發展而主動的、積極的參與學習。
一、創造品質是形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基礎
一個具有開拓精神、創造品質的人,才能不固于傳統,不安于現狀,不盲目從眾,敢于面向未來,勇于進取,歡迎新事物,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往往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會更加自覺地自主學習。培養學習良好的創造品質,促進自主學習,我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
1.培養學生的創造自信心。為了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形成良好的創造自信心,我力求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課堂洋溢著寬松和諧、探索進取的氣氛。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突發奇想觀點和問題,對好的方面給以表場,對于一些由于知識不足還需要通過繼續學習才能解決問題給以耐心指導,對個別好奇心特強的學生要求他們自己查找相關資源,并指導他們形成一些認識,這樣學生得到了老師重視,又有了從未知到已知求知過程中成功的喜悅,自信心自然越來越強。
2.培養學生的創造意志力。創造過程是一種對未知事物的探索過程,成功與失敗存在于整個過程,那種自覺的、頑強的、勤奮的、實事求是、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通過諸多科學家獻身科學的感人事跡,激勵學生增強創造意志,如阿伏加德羅、道爾頓、侯德榜等化學家在他們研究過程中經歷探究實驗的失敗了無數次,他們一次次總結經驗進一步探究才取得成功。
3.培養學生的創造興趣。愛因斯坦說過:“我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對事物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無意識地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也就把學生創造探索的興趣扼殺。我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每個學生討論中提出來的“怪問題”,及時記錄下來,并找出這些學生面談討論,并且部分用實驗探究,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神奇的奧秘,讓學生的心靈火花繼續發揚光大,從根本上保護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興趣,培養興趣。
二、課堂教學的科學性,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根本保證
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妙在開竅。培養學生創造品質為目標,以探究性學習為核心的自主學習,如果缺乏一定的保證,其結果只能是“紙上淡兵”,我認為科學的教學手段和方式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新課程標準理念認為學生不僅是教學的對象,而且是教學的主體,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主人。學習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是單純“教”就能培養起來,教師這一資源能給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識要靠其他信息源學生自主去學習、掌握,諸多社會問題,要通過學生自己分析、感悟,從而得到解決。故教師的職責不僅在于“教”,更重要在于“引導”,結果讓學生“開竅”。運用好教學手段和方式不言而喻是非常之關鍵的,能調動學生學習活動自覺性、自主性、創造性。
1.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情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其情感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教師充分把握刺激學生心理情感源泉,通過恰當的途徑和方法,激起學生健康、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優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學生,促使學生自覺接受教育。如金屬鈉的性質探究本來是課本演示實驗課,我改為學生分組實驗在實驗室中進行,讓每位學生“零距離”地接觸金屬鈉,使學生身臨其境,有直觀的認識,濃烈的探究氣氛,能愉快地參與、引發學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主動、活潑地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情感,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恰當的評價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
化學學科中的許多規律的認識總是由簡單到復雜,甚至由錯誤到科學。我在教學中不是簡單傳授,而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再來一次“創造”,讓學生有成就感,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這樣學生才能尋幽探微,追根究底,最終才能有所發現、創造。
3.巧妙地設計實驗方案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途徑。
審計心理學作為現代審計、心理科學、行為科學三者相結合的新型邊緣學科[1],是審計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創新,不同領域學科的融合帶領我們從新的視角審視審計。在審計活動中出現的人員心理活動屬于一種精神現象,它存在于整個審計工作過程。因此,審計當事人員心理活動的變化很可能對審計結果產生影響。所以對審計中當事人心理活動的研究顯得尤其重要,關于揭示審計當事人心理活動規律的理論,是審計中可以借鑒和利用的重要部分。
審計心理學主要針對的是“人”,是將心理科學與行為科學的相關知識、理論構架運用于審計實務中。在掌握和遵循審計當事心理規律及行為的基礎上,通過剖析審計人員及被審計者在審計過程中的心理,適當調整審計策略,不僅可以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2],并且能夠建立一個優良的社會心理氛圍,促進社會的和諧。
同時,人際關系也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模塊,它提供給我們建議與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恰當處理各種關系,而這種能力也是審計人員所必須的。除此之外,審計心理學在審計中還具有一個重要的作用:為審計工作的取證,以及審計案件的分析提供充足的心理學依據和方法[3]。
二、經濟責任審計中的心理剖析
審計心理學主要包括了兩方面:審計主體心理學和審計客體心理學。
(一)審計主體心理
在經濟責任審計中,審計主體心理主要是審計人員的心理。因為個體的差異,所以不同審計主體的心理特質是不同的。有一些學者對審計主體心理做了研究,將審計主體的心理分為三個方面:審計人員的知覺和個性、審計人員的動機、審計人員的態度。
審計人員的知覺代表了審計人員對審計對象的反映程度,這種反映會影響到最終的審計監督。審計人員的個性是在生活中由于環境等因素影響所形成的一種穩定、帶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表現,所以不同的人員個性會對審計結果產生重大影響。審計人員的動機,是推動審計人員進行經濟責任審計的因素,當需求和目標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審計人員的動機。所以,要保持好審計人員的客觀性,將審計人員的需求和目標有機結合,使審計動機得到最好的發揮。而審計人員態度表現為對審計事件的自身內在感受及情感,是長期形成的個人道德觀和價值觀的體現,它決定了審計人員的行為和方式,關系著審計的成敗。
(二)審計客體心理
審計客體心理也特別值得我們研究。以往的研究將審計客體心理主要分為下面幾類:積極心理、應付心理、防范心理、厭煩心理、僥幸心理、畏懼心理[4]。不同心理狀態也會導致審計客體產生迥異的態度。
積極心理表現為接受經濟責任審計者在審計中積極配合及熱情支持審計人員工作。這種心理表現主要是由于被審計者內心的坦蕩,并充分理解審計工作。應付心理表現為被審計者不配合也不阻止審計工作,這種心理表現主要是因為被審者認為自己在工作中并無大的紕漏,同時對審計工作沒有起到重視。防范心理是被審計者對審計工作的不理解,以及對自己工作的不自信,對經濟責任審計活動在主觀上產生敵意,害怕自己被查出些什么。厭煩心理主要表現在離任審計中,表現出對審計工作沒有耐心,催促化繁為簡,能無則無。懷有僥幸心理的被審者,普遍以為拒絕提供對自己不利的資料就可以逃避問題,在表面上配合,卻在私下企圖蒙混過關[5]。畏懼心理主要是單位人員由于對領導的畏懼,在意見的表述,以及資料的提供方面都不愿意無保留。
三、基于審計心理分析的經濟責任審計建議
(一)對審計人員的要求
經濟責任審計所面對的審計對象主要是領導干部,在審計過程中很可能遇到很多棘手的問題,這就需要審計人員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包括對審計的責任感、自身的事業心、基本道德與法制觀念、完備的審計業務知識、問題的處理、交流與溝通能力......審計人員作為審計的執行、承擔者,在審計工作的過程中,心理活動支配并影響著審計工作的完成情況。這也要求審計人員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這樣才能在審計工作中有效支配自己的行為完成任務。所以在經濟責任審計中,對審計人員心理素質的考核十分重要,只有選擇了具備良好心理條件的審計人員才能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優質地完成任務。
(二)不同心理審計客體的應對
對于積極心理的被審計者,是最利于審計工作的開展的,被審計者的配合可以為審計工作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但是這種氛圍容易讓審計人員造成心理誤區,容易麻痹大意。所以審計人員要時刻保持職業謹慎,不可以掉以輕心。具有應付心理的被審計者,需要審計人員在審計過程對其進行適當教育和普及,讓被審計者理解審計工作并積極配合。具有防范心理的被審計者,審計人員要端正其思想,讓被審計者明白經濟責任審計并不只是針對某個人進行,排除其對審計的消極偏見,了解審計的意義。對于厭煩心理者,審計人員要加強與他的溝通,并拒絕被審者對審計過程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在面對具有僥幸心理的被審計者,很需要審計者堅持廉潔自律,對審計做出公正理性的結論。在遇到審計中出現的畏懼心理,這時需要審計人員能夠察言觀色,嚴謹審計程序。
那么,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根據審美教育的特點和創新精神的本質屬性,我認為審美教育是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一、審美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1.這是由“創新精神”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創新精神是一個人對于創造活動所具有的比較穩定的積極的心理傾向,從心理成分方面說,創新精神是由認知、情感、行為意向三種成分構成的。認知成分是指創造者對創造活動的意義的了解和評價,情感成分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喜惡等體驗,行為意向是指對創造活動的反應傾向。這三種成分互相促進、互相制約,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創新精神。也就是說,構成創新精神的三種心理成分決定著一個人想不想去創新,有沒有創新的愿望和動機,是不是對創新抱有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不畏艱難、鍥而不舍的精神去積極地進行創新。這就必須從創新精神的心理成分出發,從審美教育入手。俄國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相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的發展。富有詩意的創造開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覺更加敏銳,喚醒創造性的思維。”審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就是用具體的、鮮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以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使他們積極地去行動,而賦予創新精神的美的形象,就更能感染學生,去培養他們創新意識、激發他們創新的熱情、磨礪他們的創新意志。
2.這也是由審美教育和歷史學科的特點所決定的
教育學認為,無論自然形態的審美對象,還是社會形態的審美對象,它們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點。審美教育就是通過美的具體、鮮明的形象來感染人;審美教育也是通過美的事物來影響人們的心理活動,從而使人們心理上產生感受,情感上產生共鳴。審美教育的特點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并激勵人們去行動。中學歷史教材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審美教育的因素。歷史是人類生活和斗爭的記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寶,若“漢魏之文苑、晉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書畫與雕刻、唐之詩、五代以后之詞,元以后之小說與劇本,以及歷代著名之建筑與各種美術工藝品,歷史學上各時代偉大與都雅之人物、事跡,無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史之所存,美之所在,歷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寶庫,而其中更不乏富有創新精神的審美因素,這些具體的、鮮明的美的形象一旦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體現,就必然會充分影響學生的心理因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二、歷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現實作用
1.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表現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險,敢于向困難和權威挑戰等心理傾向。具有這種意識的人從不滿足于已知,樂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蘇霍姆林斯基說:“將勞動人民的強大創造精神及其對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種種觀念滲進兒童的心靈和智慧,在他們的心靈中,就會激發出為人類的創造精神、思維和技巧而驕傲的情感。”歷史教材中具有創新意識的美的形象極其豐富:從哥白尼“日心說”的提出,到哥倫布的“新大陸”發現;從瓦特的改良蒸汽機,到萊特兄弟的飛機;從第一次把圓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祖沖之,到把一年的周期精確地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從中國的萬里長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從云岡、龍門石窟的大佛到古希臘的雅典衛城……這些都是人們在推動社會發展中創造美的歷程。這些具有創新意識的美的形象,怎能不深深地打動學生,形成強烈的創新意識。
2.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創新熱情是隨著創造者對創造目標及其意義的認識而產生的一種積極的情緒體驗。創造熱情是創造的動力,它一旦與創新意識結合,就會形成穩定的創造動機,從而掌握創造者的整個身心,發揮強大的動力。
要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也必須從審美教育入手。馬克思說,美感就是人在創造性勞動中感到各種本質力量發揮作用的樂趣。“美感是一種力量,是一種追求,它推動人去創造,去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任何艱難險阻。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和其他一切創造者,之所以能長期進行創造性勞動,就是因為他們體會到創造的本質是美的”。李時珍為了祖國的醫學事業而嘗遍百草;鄧稼先為“兩彈”事業奮斗到最后一息;諾貝爾因實驗被炸得遍體鱗傷卻歡呼勝利……歷史教學中,這些美的形象對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