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關于新農村建設規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五年規劃期間區民政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把"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牢固樹立"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的意識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著力辦好為民解困這一要事,始終把握加快發展這一要務,在轉變職能中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在統籌發展中提高整體質量和綜合效益,在改革創新中推動社會化、法制化和現代化進程,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做出新的貢獻。現將今后社會主義新農村五年規劃和今年主要抓的新農村建設工作匯報如下: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五年規劃
(一)、認清形勢,明確民政工作的歷史使命
貫徹落實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關鍵是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我區是農業大區,農村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7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依然很低,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邊遠地區自然地理環境惡劣,困難群眾人口比值較高,全區常年需救助災民、五保供養人口、特困救助人口和重點優撫對象還占有相當的比例。我們必須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村民政工作,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主體、完善制度、逐步覆蓋、分類指導,更加有力地協調推進農村的基層民主政治、社會救助、擁軍優屬和移風易俗等社會管理工作,真正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政治任務落到實處。
(二)、整合資源,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
據調查統計,我區現有農村困難群眾33465人,2005年納入農村低保21889人,城市低保873人,五保供養人口898人,重點優撫對象728人。為此,我們要對現有的社會救助功能進行擴展,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供養、特困救助、醫療救助、災民救助、社會互助、扶貧濟困和慈善事業等內容相銜接的社會救助體系,健全各項救助制度,規范操作程序,積極爭取加大各級對社會救助的投入,加強救助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切實保障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力爭五年內將困難群眾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
(三)、更新觀念,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鄉風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年中央1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了"積極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要求,作為民政部門,應當從工作職責入手,堅持"主動引導、推陳出新、改進服務、群眾滿意"的工作原則,努力做好婚姻和殯葬管理工作。積極倡導婚喪事新辦,避免大操大辦,將資金投入到再生產,促進新農村建設。宏揚中華民族"百事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引導農民厚養薄葬,深化殯葬改革,火化率達100%;抓好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籌建經營性公墓區2處,公益性骨灰樓(堂、塔)102個,逐步解決骨灰安葬難的問題,逐步解決骨灰二次土葬問題,確保農村殯葬管理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四)、繼續深化,促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要抓好村(居)委會和村民代表會議建設,抓好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和村民民主理財小組建設,充分發揮其作用,防止村務公開流于形式;要協調好"兩委"關系,堅決杜絕兩委對立現象。認真落實"六規范一滿意"的要求,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監督權,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檢查、常抓不懈,抓出實效。同時還要積極培育和發展農村基層志愿者服務隊伍,更好地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
(五)、服務"三農",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村專業經濟協會
我區農村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產業化程度高的態勢,更需要實施集約型、專業型和高效型農業的發展,為此我們要按照"培育典型、示范引導、規范管理、促進發展"的工作思路,進一步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村發展各種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加強管理,引導他們更好地為構建和諧農村,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
(六)、提升素質,全面適應農村民政工作的發展需要
民政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涉及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實際問題出發,是對民政部門的具體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廣大的民政服務對象是否滿意作為民政工作的出發點,把"以人為本"貫穿于農村各項民政工作的始終,作為民政工作者亟需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以自身能力的提高來促進各項工作的開展,以各項工作的成果來檢驗能力建設的實效,結合農村民政工作的實際,深入農村、深入群眾,分析問題,研究對策,促進我區農村民政工作在"十一五"時期邁上新的臺階。
二、2006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要明確民政工作方位,找準與發展大局的結合點和切入點,理清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和薄弱環節,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在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上有推進,在村民自治和民間組織管理上有創新,在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上有成效,在專項社會行政事務和服務水平上有提高,實現民政事業持續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為我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一是完善農村困難群體的救助體系。全面提高災害應急救助能力和綜合減災能力;做好城市和農村低保工作,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確保低保金及時發放到位;健全醫療救助辦法,探索農村困難群眾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要建立和完善以經常性社會捐助制度為基礎,臨時幫困送溫暖活動為補充的社會互助體系,充分發揮慈善總會的作用,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組織和引導社會各界廣泛開展有聲有色、有勢有效的慈善活動。
二是提升專項社會事務管理水平。要加大宣傳力度,隨時報道殯葬改革工作中的正、反兩方面典型,鼓勵先進,鞭策后進,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更新群眾喪葬觀念,提高依法實行殯葬改革的自覺性。要樹立常抓不懈的思想。要堅持抓教育,抓制度,抓督查,層層落實責任制,持之以恒的搞好此項工作,做到"思想不松、精力不散、力度不減",同時加快公墓區和各村公益性骨灰樓(堂、塔)的規劃建設的步伐,規劃建設鄉村公益性骨灰樓(堂、塔)42個。切實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
三是推進城鄉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創新。指導好2006年村(居)委會的換屆選舉工作,選好配好村(居)委會班子,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雁"。引導農民群眾正確行使民利,理性表達利益訴求,自覺維護社會安定;按照建設"和諧社區"的要求,著力建設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做好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加強村(居)會建設,完善村(居)民自治功能,逐步實現新農村建設城鄉聯動。
關鍵詞:新農村;規劃建設;思考
新農村建設是近幾年黨和國家提出發展農村的重大策略,加強新農村建設不僅對我國農村整體發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對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有重要意義。我國應深入研究在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出現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為我國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1 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意義和作用
新農村建設規劃作為我國進行農村建設的新型策略,對于我國農村的整體發展有重要意義。總體而言,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意義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有利于節約土地,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
土地資源是我國重要的資源,土地資源匱乏仍是我國急需面對的問題。因此,加強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對我國整體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新農村建設土地方面的原則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節約用地,保護耕地”。新農村建設規劃有利于節約土地,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
1.2 有利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農村相比與城市發展速度慢,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比較落后,人居環境比較差。人居環境差將會對農民的生活質量、幸福指數產生消極影響,繼而影響農民對農村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新農村建設著重于解決農村人居環境問題,加大對水、電、路、市場、醫療衛生設施、文化娛樂設施的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1.3 有利于優化鄉村空間結構,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我國農村歷來受到國家城鄉二分體制的影響,農村始終是國家建設發展的弱點,正因為如此,農村才會出現小、亂、散的問題。新農村政策的實施,能夠加強鄉村資源空間整合、促進農村人口聚集,有利于優化鄉村空間結構,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1.4 有利于集中建設配套基礎設施,節約農村建設資金
配套基礎設施的缺乏現象是農村中的常見現象, 配套基礎設施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農民生活質量與水平。農村人口聚集,可以使政府集中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節約農村建設資金,為農村村民生活上提供方便,降低農村人居環境成本,提高基礎設施利用效率。
1.5 有利于新農村規劃中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
我國新農村規劃中農村產業經濟的發展內容主要有:大力發展農業,保證我國農村糧食產量;大力發展農村工業,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大力促進農村小商業發展,滿足農村生活需求;發展林業、牧業、漁業,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于水平。
2 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原則
新農村建設是個極其復雜的問題,需要在一定的標準和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總體來說,新農村建設規劃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2.1 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是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原則,他要求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僅加強對基礎設施及住房改造的規劃,還要注重對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著力注重協調農村經濟、環境、生態、社會之間的關系,注重農村農、工、商業的綜合發展,切實保護農村可貴資源,實現農村的可持續發展。
2.2 整體性原則
新農村建設不是局部、單一的建設,它強調的是農村建設的整體性,這里的整體性不僅指農村農、工、商業整體發展,還包括對經濟、環境、社會的整體發展。因此,新農村建設中應進行合理布局與規劃,將新村建設放在整體環境中加以考慮。
2.3 因地制宜原則
新農村建設規劃應區別于城市建設,不應將城市建設模式生搬硬套的應用到農村建設中。因此,新農村建設不僅要尊重農村文化傳統、農民生活方式,還要充分體現農村整體風貌及地方特色。對不同的區域,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避免盲目照抄照搬城鎮建設模式。
2.4 以人為本原則
人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與重點,新農村的規劃與改造,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及住房改造都應以滿足人的需求為重點。只有滿足農村人的需要,才能調動農民建設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沒有農民的支持,新農村建設只會走上形式化,也不會達到理想的目標。
3 當前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建設中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3.1 規劃標準落實不到位
當前我國農村建設中的一大問題就是規劃標準落實不到位,很多農村規劃實際上只是為了“應景”,這種“應景”的結果則是農村規劃的批量生產。這種批量生產由于不科學、不合理給我國農村改造帶了嚴重影響,阻礙農村的進一步發展。
3.2 基礎設施匱乏,居住環境差
基礎設施匱乏,居住環境差是農村中的常見現象。新農村建設中,很多基礎設施由于布局不合理很難做到合理利用,設施利用率較低。同時,由于新農村房屋住宅改造不合理,很多農民無法適應,影響農民對農業的順利開展。
3.3 鄉村空間布局不合理,土地資源浪費嚴重
新農村改造將農民聚集起來,減少自然村數量,但由于無規化、無科學管理,使得行政區劃化一定程度上出現混亂。村莊布局不合理還造成對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給我國農業的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3.4 過于注重物化建設,使文化、環境建設受到損毀
新農村建設中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很多地方大搞形象工程,注重物化建設,忽略了農民的精神和文化需求,同時給農村生態環境帶來破壞。有些地方甚至破壞農村固有的傳統文化與自然景觀,這些所造成的損失是不可逆轉的。
3.5 忽視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作用
因地制宜、實事求是指的是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不能將城市建設生搬硬套到農村,而應靈活對待,因地制宜,針對實際情況區別對待,實事求是。而在實際的新農村建設中經常出現忽視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現象,這種現象也是農村建設中的大問題。
4 新農村建設規劃思路
針對在農村建設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進新農村科學合理發展:
4.1 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農村建設規劃理念
新農村建設應以人為本,促進人、環境、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求,也要滿足后代人的發展需求。
4.2 尊重民意,因地制宜,系統編制農村建設規劃
新農村建設應注重對農民意見的聽取,尊重民意,走群眾路線,讓農民的實惠,同時合理科學的對農村建設進行規劃設計,避免因規劃不合理造成重復建設或資源浪費。
4.3 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農村發展的基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僅給農民生活帶來便利,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的發展,使農村經濟快速穩定發展。
4.4 制定嚴格的土地政策
制定嚴格的土地政策的目的在于避免在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破壞土地的現象,這與新農村建設的初衷相矛盾。土地政策的制定,對于制止土地違法現象有重要作用。
4.5 規劃應該注重保護地方特色
新農村建設,應發揚當地的傳統文化,凸顯地方特色與個性。對于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老建筑物應保留,提升農村的文化影響力,或者合理利用發展旅游,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4.6 產業引進注重環境保護
農村發展帶來產業的引進,產業引進一方方面為農村的發展帶來積極作用,但一方面也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在一定程度上給農村發展帶來消極影響。
5 結束語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近幾年黨和國家提出發展農村的重大策略,新農村既是農民群眾生活的居住地,也是發展生產的集散地。加強新農村建設不僅對我國農村整體發展有重大作用,而且對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洪源.淺析當前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方經濟, 2009,(06)
關鍵詞: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環境保護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 the Hengdong long Tong for example, Hengyang City,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a number of issue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modern planning concepts to guide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armers in the new rural planning thinking.Key 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17 文獻標識碼:A
引言:如何建設新農村,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實施科學發展的一項具體措施,也是我國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一項重大舉措。然而,在目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規劃中,普遍存在著模仿城市居住區規劃的現象。這種不切實際,盲目模仿的現象造成了農村特色的削弱和消失。使城市居住區肌理代替村莊肌理,城市住宅代替村莊住宅。這種不符合農民生活方式的規劃,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不方便,并且由此滋生了亂搭亂建等違法現象。在衡東縣長塘村新農村建設規劃過程中,我們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一目標,依據長塘村現狀,從村莊建設布局、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等幾個方面,對新農村規劃進行分析,并對新農村規劃中新型農民建設問題進行思考。
一、村莊建設布局
村莊建設布局要科學處理生產、生活、生態、文化之間的關系,能充分結合自然地形,顯示個性特點。農戶建房要以村組為單位相對集中,合理安排水、電、路、通信等基礎建設建設。
1、空間布局
長塘村現除3個相對集中的居民點,其余居住建筑分布比較零散,在規劃中保留相對集中的居民點,盡可能按照原有道路、河流走向,確定組團形態、道路系統及開敞空間系統,保持村莊整體形態的延續。在空間布局上形成“一縱三橫”的格局,這樣既尊重農村原本的生活習慣,又改善了村容村貌。
2、用地布局
本著節約土地的原則,根據用地現狀進行適當擴建和插建。一是可以平衡人均建設用地面積,二是可以對新建點無法納入的住宅做適當安排。
在長塘村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圍繞村部呈組團狀發展,商業、醫療、科教、文化娛樂等集中布置于村部片區、沿公路布置三片集中村民建設區,保留原胡家老屋、朱家大塘、新街、劉家屋場。
二、產業結構
農業是農村的產業基礎,生產發展首先指的是農業的現代化,以糧食生產為中心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農業要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使農業由粗放向集約、手工勞動向機械化、低技術含量與低附加值向高技術含量與高附加值方向發展,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在調整農村經濟結構的過程中,要協調農業與非農業的關系。要大力推進農村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
長塘村以傳統的農林業生產(經濟作物種植)為主,而二、三產業和養殖業發展規模較小。在產業結構調整中,以以水稻、油菜種植為主,加大發展油茶等經濟林種植。建立100畝的蔬菜基地,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壯大豬、鴨養殖,同時利用水塘進行養魚,重點扶持豬、鴨加工企業,建立農產品加工工業園和專業批發市場。結合“生態農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旅游提供集吃、住、游、憩于一體的多功能、全方位服務。依托712礦適當發展工礦加工業。
三、基礎設施建設
交通、飲水、燃料是直接影響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所以,應重視對農村道路的整修、自來水設施的安裝,引導、幫助農民修沼氣池,使用天然氣,改善農村衛生條件。
1、道路交通
要促進村鎮的經濟發展,建立與外界聯系的快捷道路,合理安排停車場和配套道路交通設施,村內通路以暢通為原則,適當考慮美化、亮化,依據地形自然布置,采取自由式的布局方式,結構采用環式與支狀相結合。建設用材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除車行道用水泥、瀝青外,步行系統多用卵石、塊石等本土材料。
長塘村的道路規劃中近期進村主路按5米兩邊各留1米人行道,村內道路按3.5米全面硬化,并結合衡東縣城交通體系規劃,沿線按13m紅線進行控制兩廂用地。并設一汽車停靠站。在村主要道路設置路燈。接通到每家每戶,形成方便、快捷的道路系統,利于農業機械化。
2、給排水等市政設施
水、電、通信線路、給排水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文明農村建設的基本保證。但由于農村基礎薄弱,村距相隔遠,導致配套設施的建設一直成為建筑規劃的雞勒。很多鄉村居民已習慣了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生活,在原來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的情況下固然不會有太大問題,但是規劃成型成規模的居住區,則會造成很大的麻煩。如垃圾沒有近統一傾倒的地方,排水溝不能連接到各家各戶,沒有設計合理的化糞池。這些使得新農村附屬功能不全面,配套設施不完善。
在長塘村新農村規劃中,重點在改電、改水、該廁、改廚四個方面:新建多個電排以供生產生活需要;將單獨取水方式改為統一管道供水;每棟房屋屋檐滴水下設環形水泥硬化的排雨水明溝,集中排入村里的排水溝渠;每一至三家建一個化糞池,生活污水,沼氣池水排入其中處理后再排入渠道;每家建水沖式廁所,糞便排入沼氣池或化糞池。
四、環境保護
在村莊快速擴張、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的同時,要堅持環境建設與經濟建設、村莊建設同樣合理布局,創造一個環境優美、生活舒適、安全放心、潔凈衛生的良好居民生活環境。
1、垃圾的處理
垃圾實行統一收集、集中處理,積極推行垃圾分類收集,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生活垃圾站的位置要固定,符合方便居民和不影響村容觀瞻的要求,利于垃圾的分類收集和機械化操作,生活廢棄物集中運至固體廢棄物處理場,保護良好生活環境。
在長塘村規劃中,設立集中垃圾收集點,對垃圾進行統一處理。垃圾收集點分別規劃在相對結集中居民點內。垃圾站服務半徑≤200,廢物箱設置間距50—80m,村域垃圾通過垃圾收集點收集后,納入到大浦鎮垃圾處理系統中。
2、污水的處理
人工濕地是一種通過人工設計、改造而成的半生態型污水處理系統,主要由土壤基質、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三部分組成。其優點投資費用省,運行費用低,維護管理簡便,水生植物可以美化環境條件氣候,增加生物多樣性。適用于資金短缺、土地面積相對豐富的農村地區,不僅可以治理農村水污染、保護環境,而且可以美化環境,節約水資源;
在長塘村規劃中采用潛流人工濕地,多采用碎石、沙子、礦渣等基質作為填料。不同類型的基質對廢水中磷和重金屬離子的凈化影響最大,同時已應該注意基質粒徑大小的選擇。最后就是水生植物的選擇其中香蒲、蘆葦和燈心草適合。
3、加強環境衛生管理
應成立專門的清潔維護結構,對公共場所進行保潔,所有公建均有單位設計中考慮公廁設計。
五、新型農民建設問題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沒有新型的農民,前面談的幾點也根本無法實施。以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科技致富能力為目標,結合實施“陽光工程”對長塘村18—45歲的勞動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開展農民工轉移培訓,積極引導和教育農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使之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為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六、結束語
按不同模式科學規劃和設計新農村,明確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投資的領域,科學規劃,合理考慮環境保護,從實際出發,科學合理規劃和設計,美化村莊建設,完善公益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制度,努力建設美好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參考文獻
[1]趙莉
[2]陳錫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N].人民時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