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公共綠地景觀設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本文以環境美學與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為指導思想,通過對鄭州市公共綠地景觀內容的探索與資源評價,分析鄭州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所存在的問題,努力探索一種強調生態文明、促進交流、回歸生活、文化體現、市民參與的新的設計美學范式。
[關鍵詞]
環境美學;生態文明建設;鄭州市;景觀設計
一、環境美學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探源
(一)解析環境美學內容的本質
公共環境不僅要滿足人們生活起居、休閑娛樂的物質要求,而且還應該滿足人們對心理、審美、歸屬感等方面的精神需要。當前人類的生存環境受環境污染嚴重,人們的生活健康受到威脅,迫切需要對公共環境的審美意識上升到一定高度,擴展美學理論本身的內容,徹底改變狹隘的理解。因此,目前環境美學的本質不是僅僅停留在膚淺的形式表現,它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強調的是環境的重要性,研究的是生態與文化、主觀與客觀的基本關系問題,具體體現在人居環境中生態結構的保護和完善,目的為了讓環境更適宜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二)樹立科學的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較大,導致污染物排放過度、空氣污染嚴重、常規能源枯竭等環境問題,因此,我們需要轉換傳統觀念中對大自然的粗暴破壞和掠奪,把自然的合理開發和積極保護緊密結合起來,堅持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切實把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未來的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從長遠的角度考慮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活質量,實現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環境美學理論在本質上相近,其核心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強調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追求人造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二、鄭州市公共綠地景觀設計的發展現狀分析
(一)鄭州市公共綠地景觀多樣性指數不高
公共綠地景觀多樣性是指景觀結構多樣性和景觀功能多樣性。景觀結構多樣性指的是景觀類型、大小、形狀、組合的多樣性;景觀功能多樣性除了物種在景觀單元中的流動的多樣性外,還包括觀賞、游憩、生態、文化等功能的多樣性。目前鄭州市各區綠地景觀多樣性指數顯示,金水區雖然綠地類型較為全面,但是面積分布不均勻,導致景觀多樣性下降;高開區、經開區、邙山區的景觀類型較少,但面積較為均勻,多樣性指數中等。分析說明,鄭州市各個城區存在的綠地分布不均勻、景觀類型不夠全面等問題[1]。
(二)鄭州市公共綠地景觀破碎化程度較高
景觀的破碎化程度是指景觀分割的破碎程度,通常景觀的破碎化程度越高,表示人為改造越大。從各城區來看,二七區的景觀破碎化程度較高,主要是因為該區為老城區,建筑密度較高,綠地面積少而分散,另一方面是新開發的居住區,開發商在景觀規劃中的投入較少,導致綠地景觀破碎化程度較高。經開區和高開區為新建城區,其景觀的綠地率較低,有部分空地未進行開發,景觀破碎化程度較高,原因是缺少大型公園或者多以小廣場形式存在[1]。
(三)鄭州市公共綠地景觀設計風格差異較大
目前來看,鄭州東部的新城區和西部的老城區之間有著明顯的差距。西部老城區只有少數的城市公園,后來建設的公園大部分是根據城市的發展改建而成,公共綠地景觀具有古典園林氣息,且各個公共綠地較為孤立。相對于老城區的高密度人群,公共綠地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不能滿足市民的需要。東部的新區城市公共綠地規劃是包含于城市規劃中的,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和統一性,并且兼具生態性和文化性,充滿了國際化的現代氣息。
(四)鄭州市公共綠地景觀數量分布不均勻
目前鄭州市區中心與城市邊緣區景觀數量分布不均勻。在人多地少的城市中心,公共綠地實屬奢侈品,大多數綠地景觀規模較小,例如街頭綠地、帶狀公園等,如文化公園、學梓公園、文博公園、綠茵公園等。在城市邊緣區則分布著大型的公共綠地景觀,如植物園、綠博園、方特游樂場、黃河濕地公園、綠源山水園等。
(五)鄭州市公共綠地景觀設計忽略市民的參與性
鄭州市城市公共綠地景觀在前期的規劃設計與后期的維護管理工作中,缺乏市民的參與性這一社會功能。例如公共綠地景觀在前期規劃中沒有聽取和采納市民的期望與意見,許多新建的公共綠地熟知度并不高;一些專類園區,在冬季缺少觀賞價值,大大減少了游人的視覺享受;一些公共綠地缺少靜態賞景和市民參與其中的功能場所,最終成為以戶外健身活動為主的公共綠地。諸如此類的問題,導致公共綠地只可遠觀,缺少景觀親近感和城市歸屬感。
(六)鄭州市公共綠地景觀設計缺乏環境美學與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作指導
鄭州市較為集中的公共綠地大多是以城市公園、街頭綠地的形式存在。上世紀50年代建設的人民公園、紫荊山公園、碧沙崗公園,自然景觀要素主要是以自然山體和枝葉茂盛的植物為主,人工景觀要素以筑山理石、人工挖湖為主。但由于建設時間距今已有六七十年,園區設計的指導思想主要是為群眾提供休閑游樂的場所,在環境美學與生態文明建設上的體現較少,很多場所在早期看來有一定的主題或意義,而如今看來卻破壞了整體園林景觀的和諧性。
三、環境美學與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在鄭州市公共綠地景觀設計中的對策研究
(一)提高生態審美,推動城市生態安全
首先,通過宣傳、說教等方式向全體市民普及生態知識,提高市民的生態審美意識;其次,在公共綠地景觀規劃與設計中一定要遵循生態原則,從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角度出發,比如位于鄭東新區的濕地公園,通過污水凈化系統為如意湖進行污水凈化,讓市民在游賞玩樂的同時,了解真實的凈水程序,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然后,綠地景觀本身要生態穩定、能流通暢,能夠與城市的結構相統一、關系相和諧,比如城市之林的園內景觀與園外道路綠化風格就統一和諧,使公共綠地與城市達到了完美的融合,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共生”主題。
(二)提倡藝術創新,推動低碳城市建設
藝術創新是指將生態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用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理念做指導,用盡可能少的財力、物力,對周圍環境盡可能少的干擾來綠化和美化環境,通過景觀這一設計表達形式所反映出的創新設計觀。比如選擇鄉土材料來節省維護成本,就像沈陽建筑大學校園,演繹了關于農耕文化的田園耕讀故事;或是對報廢的材料進行分類篩選,既能節約材料,又能產生出新的藝術效果,就像德國巴伐利亞州環保部新樓景觀設計的主要入口處,設計師利用報廢的混凝土預制板,創新出類似于中國山石的園林小品,極具創新意識。(三)重視回歸生活,推動經濟持續增長回歸生活是指賦予公共綠地景觀以人的屬性,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公共綠地景觀和人的生活有著密切聯系,不僅是對當今人類生活和歷程的寫照,而且是人類生活的組成部分,抑或是一種存在方式。這就要求在對城市公共綠地景觀設計的同時,重視人在景觀中的主體地位,考慮公眾的實際生活需要,將景觀設計與人的生活意象產生聯系,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城市歸屬感,提高和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營造環境良好的空間場所,滿足人們觀賞、游覽、學習、活動、趣味、運動等多功能需要,避免“見物不見人”的情況,提高景觀的使用率。
(四)融入中原文化,推動美麗河南建設
將極具榮耀感的中原文化融入鄭州市公共綠地景觀設計中,能更好地尊重并延續地方生態特征、歷史文化印記和民俗習慣,賦予其厚重的文化積淀和地域特征。每個公園都應有獨特的文化和鮮明的形象,不然被動的景觀往往容易被人遺忘,就如碧沙崗公園,很少人會來到園內的北伐烈士紀念碑去參觀悼念。因此,規劃者在對公共綠地景觀進行設計之初,就應充分了解公園所在區域的地域文化,盡可能地將中原文化轉化為人文活動,增強市民的民族意識和價值追求,讓每個市民都能通過公共綠地景觀參與到美麗河南的建設中來。
(五)強調整體體驗,推動社會健康發展
整體體驗是強調市民與自然應該時刻保持著互動關系,它不僅僅包括建設初期參與設計、建設完成與場地互動、設計成果開放評價,還表現為對生態過程和自然過程的展示、認知、體驗。比如設計師可以在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對部分場地留有發展的余地,留待今后的使用者在體驗中慢慢完成;或是提供果實采摘、耕作農場、垃圾堆肥等這一特定區域讓市民享受親近自然、體力勞動的快樂;又或者通過景觀生態設計,以教育為目的向市民展示自然現象的發展規律、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技術的運用與生態的恢復過程。
(六)促進市民交往,推動宜居城市建設
公共綠地景觀還應該兼顧社會功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交往,特別是在生活節奏飛快、信息化程度發達的今天,人們面對面的交流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交流的形式也不僅僅局限于語言上的交談,也可以是常見的某些交流活動,如交誼舞、樂團合唱、戲曲演唱、下棋、打牌、親子活動、健身項目等。因此,設計者應該著重為此類活動提供專屬、舒適、互動的場所,增強市民的存在感和歸屬感[2]。
四、結語
將環境美學與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融入城市公共綠地景觀設計中是人類發展新時期的必然產物,是人類改變生存環境的新目標。鄭州市應該對公共綠地景觀進行合理規劃和調整,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用人性化、生態化的方式進行規劃設計,使城市綠地充分、高效地發揮生態效益和使用功能,倡導人與自然協調有序的生活環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
作者:趙曉曦 單位:鄭州成功財經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公共綠地;景觀設計;原則;策略
1前言
對于城市公共綠地的景觀設計而言,其必要條件便是“以人為本”,在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同時,使人得到精神與文化上的共鳴,達到公共綠地景觀與自然生態和人為生態的和諧。因此,城市公共綠地景觀的設計要從行為和精神兩個方面滿足大眾的需求,行為方面主要是指公共綠地景觀場所的設計要從功能上滿足大眾,這需要設計者對景觀空間構造及場所特征有高屋建瓴般的把握,以真正發揮公共綠地場所的功能性;精神方面主要指景觀場所的設計不能脫離大眾的精神需求而獨自存在,不能為了設計而設計,為了建造而建造,組織者及設計者應結合當地的風俗文化與歷史風貌設計出符合大眾精神需求的人文化景觀場所,以陶冶人們的情操,可以吸引和支持人們的活動。
2城市公共綠地景觀場所設計過程
城市公共綠地景觀場所的設計內容非常廣泛,而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其設計過程往往被弄錯。在實際的建設中,我們發現公共景觀場所的建設往往被置于市政設置、道路與其他建筑群之后。城市公共景觀場所的建設往往是為了彌補其他建設對自然的破環,這種設計程序實則為本末倒置,在破壞了自然環境之后試圖通過公共綠地景觀來“填補”環境的空缺,這就無法充分的實現公共綠地景觀所實現的“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因此,城市公共綠地的景觀場所的設計應考慮充分發揮景觀場所的實際功能性,以考慮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與自然環境相得益彰的初衷。
2.1 場地分析
公共場地景觀設計中的場地分析是一個廣泛的概念,而同時它又是一個系統、信息量龐大的工作。場地分析工作包括了相關地段的外部條件分析、自然環境的影響、人為因素、文化特色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其中關鍵的內容是對人的分析,設計之初要詳細考察綠地所將面對的服務對象,明確對不同群體的服務方式以及服務范圍,要同時估計人在物質以及精神兩個方面上對公共綠地景觀的需求。其次是從生態平衡的角度去分析,結合對當地自然景觀的考察,總結出公共綠地景觀的建設對生態環境所可能帶來的影響,并從中找出能與生態環境相輔相成的綠地景觀設計方案,從而確定出公園的種類、功能、占地面積、結構布置等設計細節。
2.2 公共綠地的功能定位
對公共綠地的場地進行系統分析之后就要對其實現的功能進行定位。準確的功能定位直接影響到所服務群體的活動品質,并充分發揮綠地不同景觀的實際功能,以避免不準確的功能定位所帶來的資源浪費。在城市公共綠地景觀設計中,場地分析和功能定位是統一的整體,兩者之間密不可分,只有通過場地分析才能確認場地規劃的限制條件,為功能定位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有了綠地所實現的預期功能的確立,基地分析才有了更明確的針對性。
2.3 公共綠地景觀設計的完整過程
首先結合“人與自然”這一主題進行設計場地的分析,然后確定公共綠地景觀所實現的功能,最后結合以上兩個方面提出總體的設計方案以及實施方法,這是典型的景觀設計程序。景觀規劃的設計與最終的呈現并非一蹴而就,其設計的程序與設計方案也并非一成不變。城市公共綠地景觀具有極強的延續性,樹木的生長、微氣候的形成、自然系統的自我調整與恢復都需要考慮其中。景觀系統中,因為包含了太多的自然要素,就像一個有機體,它不斷自我完善,而且沉淀越長,其獨有的韻味才能呈現出來。
3城市公共綠地景觀場所設計原則
城市公共綠地的景觀設計在關注人的需求的同時,更要充分考慮人為建設所可能帶來的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景觀的規劃與設計方案的制定應以與自然環境相融洽并結合起來為最高宗旨,以形成“自然的場所”,使得人類的居住環境向著更生態、更環保的方向發展。因此,景觀設計師在設計方案之前,應充分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并了解當地的風俗文化與民風、民史,只有懂得當地人的文化歷史與生活習性,認識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才能創造出符合當地人審美特點并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的公共綠地景觀場所。以下為城市公共綠地景觀場所設計所應遵循的幾條基本原則:
3.1 適用性
公共綠地景觀的空間分布與適用功能性上應用周圍自然環境相互協調,以不破壞原有自然景觀并融入其中為準。同時,景觀設計在空間上要能容納眾多公共活動,空間宜開闊、明亮,以提供宜人的自然環境和各種適與人活動的觀賞性和功能性設施。在滿足人們公共活動的同時又能陶冶人們的情操。
3.2 多樣性
公共場所所接納的人們有著年齡、性別、愛好上的區別,因此在景觀設計上要盡量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偏好需求,為人們創設一個從美學和功能上富有多樣性、豐富性的開放性空間,以滿足不同群體渴望接近自然、放松心性、舒緩壓力的渴求,以最大化的發揮城市公共綠地的功能性。
3.3 延續性
景觀設計必須與當地特有的民俗文化、歷史風貌、生態特性相互協調,以使得公共綠化景觀在自然環境與當地文化脈絡的發展相融合,以便其在一定的時期內能得以延續性發展。
3.4 藝術性
景觀設計作為一門藝術,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應該盡可能將藝術的思想和視覺表現力融合到景觀設計之中,使活動在其中的人獲得藝術享受。
4城市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要點
4.1注重用邊融合性
城市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不能脫離周圍生態環境而突兀般的存在,在設計時要充分結合周圍不同生態環境的分布特點,或作為已有環境的延伸,或作為不同生態環境的銜接地帶,從而進行具有連續性的空間設計,為人們提供連續性的空間觀賞體驗。另一方面,公共空間景觀的設計要注重在特定區域內微氣候的營造,在與自然環境的融合中為人們創設一個舒適、愜意的體驗環境,通過有層次的實體建筑空間的分割與延伸,使得景觀內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形成一條延續的“風景線”,從而為人們提供一個開放的自然生態空間,避免建筑給人們帶來的生硬與隔離感,避免點狀開放空間成為建設后的殘留空地這種消極失落的空間場所。
4.2 注重生態性
尊重周圍環境的自然生態而進行適應與延續性的景觀設計是點狀空間景觀設計的核心。傳統景觀設計中的功能分區法實則忽略了土地本事所存在的生態價值。土地本身的生態價值是由時間和空間這兩方面因素所決定的,其包含了土地的環境構成因素,如地質、土壤、植物、動物等;又包含了該地區的民俗、民風這一歷史文化。在景觀設計中,設計師應結合不同地段的微氣候特點和所蘊含的風俗文化來進行設計,使公共空間成為一個地區自然生態與人文文化的縮影。
4.3 注重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指對人們精神上的一種人性化的關注、關心,具體在景觀中是指在景觀設計中注重文化氛圍上的營造。線性空間景觀設計應該遵從“人的需求”理論和“場所”精神并作為其設計的準則。人文關懷包含以下兩個內容:適度的空間感受:公共空間需要滿足社會和休閑目的、文化目的、生態和環境目的等各項功能,這一系列功能因素影響人的使用和空間感受。人性尺度:景觀尺寸或組成環境部分的尺寸與人的尺寸相適宜,使人產生明晰、安全的感受,使人能夠產生對這個環境建立某種聯系的感受。
5總結
總而言之,城市公共綠地的設計,必須要以人為本,合理布局,才能夠有效地、充分地發揮出綠地景觀的生態效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景觀設計;植物配置;高壓走廊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3)01-0166-02
1 引言
高壓走廊是指高壓架空線下用地。按照電力設計規范,高壓線下建筑的限制,高壓線下用地成為城市土地利用的一個盲區。高壓線入地是一個聲勢浩大的工程,在眉山這樣一個中小城市,高壓線幾年之內很難入地,只有游走于城市的上空,貫穿中心城區。所以,近幾年隨著眉山城市土地利用越來越緊張,城市規劃部門把高壓線下規劃成城市公共綠地。這兩年完成了一期和二期高壓走廊綠化景觀,處理手法上比較簡單,多以生態防護為主。隨著全國高壓線下建造綠地的實踐增多,本文在結合眉山市近兩年高壓走廊綠化建設經驗基礎之上,以正在實施的高壓走廊三期綠化景觀設計為例,對將來的高壓走廊綠化景觀設計進行了探討。
2 項目概況
眉山高壓走廊三期綠化位于位于蜀山街(通義路-疏竹街)南側,高壓走廊蜀山街(疏竹街-玉屏街)南側兩個地塊,主要建設面積約4.83萬m2,其中高壓走廊(通義路-疏竹街)綠地面積2.87萬m2、高壓走廊(疏竹街-玉屏街)綠地面積1.96萬m2。其現狀是兩塊城市規劃綠地,地塊周邊都是商住小區,農民安置區,房屋聚集,人流較多,并且與眉山市通惠河二期景觀相連。該項目景觀設計不僅是要對高壓線下的景觀進行軟化,還要考慮市民休閑、東坡文化的體現,能為創建國家園林城市涂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3 總體設計及構思
通過方案設計初始對該項目的踏勘分析,兩個地塊是一標準的帶狀綠地,基本都是農田。在該項目整體規劃設計中融入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從城市特色定位角度對此段高壓走廊景觀進行特色化處理。設計必須按照設計規范,在高壓線安全范圍內,注重“以人為本”的整體設計理念,為高壓走廊綠地發揮更好的景觀、生態、休閑和防護功能。
生態自然講究整體設計以生態優先,自然為主,形成茂密濃厚的城市景觀綠帶,做到疏密有致、曲徑通幽。以人為本應以附近居民的運動、休閑、游戲等基本功能需要為導向,以多樣性和參與性為原則布局各種場地及道路;植物自然多樣,配置豐富,適當布置景觀節點、景觀小品,滿足人們視野和休憩需求。
4 景觀總體布局及設計原則
兩塊綠地通過景觀軸線聯為一體,依據軸線布置景觀序列。結合周邊人居環境及居民需求在高壓走廊兩側適當設置出入口,在臨近通惠河二期景觀親水平臺處設置景觀廊架等景觀小品,使兩者融會貫通,形成自然優美,閑暇自然有趣的景觀。為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在高壓走廊的兩側,適當設置景觀節點,休憩和運動空間。在滿足電力設計規范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堆坡造型,形成跌宕起伏的韻律感。植物選擇多以本地鄉土樹種為主,喬、灌、草相結合,高低錯落有致,層次豐富,形成人在林中,林在景中的自然生態景觀(圖1、圖2)。
4.1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適地適樹
因地制宜地選擇此段高壓走廊的景觀塑造模式,在市政道路邊及高壓走廊下盡可能營造較為豐富的景觀層次和提供多樣化的功能需求,形成坡地、草坪、叢林、密林、疏林等變化有序的綠化景觀,創造具有自然形態的綠帶,使整個綠化空間有序列,有節奏的變化,既有整體性,又富有藝術感染力。
4.2 主次分明,點面結合,突出節點景觀
結合周邊居民需求,將主要觀景景觀節點避開高壓線,盡量布置在高壓走廊兩側,通過點面結合,形成景觀主線,讓人們參與其中。
4.3 以自然式布置為主,注重整體景觀效果
整體景觀布局簡潔大氣,以植物造景為主,結合地形的堆坡造型,在園路兩側布置疏密有致的多種植物,以喬、灌、草相結合,常綠與落葉相結合、形成高低錯落、自然生態的城市景觀綠帶。主要喬木避開高壓線緊臨小區或道路,高壓線下以低矮灌木和開花小喬為主。臨城市道路的綠地景觀布置適當考慮以觀賞為主,適當結合樹陣節點,供人們參與。
4.4 堅持美觀、經濟及利于管理的原則
高壓走廊的景觀設計按照生態防護綠廊的線性特征,加入休閑運動功能,以植物和局部區域節點點綴特色花缽和散置景石作為生態元素貫穿其中,將綠帶串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圖3)。
4.5 豎向設計
在高壓走廊豎向設計中根據用地周邊環境,結合原有農田,進行地形微處理。結合高壓線電力設計規范,在安全范圍內進行堆土造坡,高度主要控制在2.0~2.5m自然放坡,形成疏密有致,空間通透,既讓人隱私感,又有通透感,讓人一眼望去,似透非透的自然城市景觀。園路主要布置在安全范圍內,在走廊的兩側,沿谷底布置,貫穿整個綠帶。在園路兩側設置卵石瀝水溝,在滿足景觀效果的同時,解決園區內自然排水問題(圖4)。
4.6 植物配置原則
高壓走廊綠化設計以體現自然、生態、環保美觀、閑適怡然為主,在園路兩側主要采用疏林地被的設計手段,通過豐富的植物群落形成豐富的景觀變化。沿綠化帶兩側遠離高壓范圍內則采用片置,以綠為主,局部布置色葉或開花喬灌木及色彩地被植物。合理配置綠化種植密度,提高綠地含綠量,整個植物配置做到“四季有花,全年常青、季相豐富,步移景異、配置合理”。針對高壓線的特殊性質,對高壓走廊綠帶的植物配置及造景,遵循以下3個原則。
(1)安全原則。在高壓安全控制范圍內,以低矮花灌木為主,原則上不栽植高大喬木。在高壓線安全控制范圍外,適當堆土栽植栽植適當體量的喬木,創造自然組團形式,做到“疏密相間,錯落有致”。
(2)適地適樹原則。在植物原則與配置上,注意當地環境的適應性,種間關系的協調性與互補性,以鄉土樹種為主,名貴樹種適量點綴其中。
(3)美學與經濟相結合原則。高壓走廊綠帶不僅具有防護功能,還具有美化城市功能。設計師采用美學、藝術手法,布置各個景觀節點和植物群落;合理選擇大樹的位置及數量,既達到景觀效果,又節省工作造價。
4.7 園路、景觀小品及其他附屬設施布置
園路布置與緩坡地形相結合,隨地形蜿蜒曲折,面材采用兩種色彩的彈街石和燒結磚鋪設。園區合理點綴硬質硬質景觀,適當滿足市政游人休閑需求,臨主干道一側設置景觀擋土矮墻,防坡固土,同時增加立面景觀情趣。臨近交通主要節點區域高壓安全控制范圍以外,設置觀景亭和休閑廊架,沿原路一側放置景觀坐凳,滿足游人休憩需求,可為附近小區居民提供臨時休閑場所。在綠地草坪中適當布置景石,體現自然、生動有趣。①戶外廣告。提出綠地內戶外廣告設置要求。②公用電話亭、指示牌、郵箱。明確相應設施的配置位置、規格、樣式、形狀等要求。③照明系統。路燈照明和景觀照明兩種的式樣、造型、高度布置等均統一要求,并與電氣專業結合,對照進行統一安排與協調,力求達到景觀、功能、經濟及效益的統一。④草坪噴灌系統。草坪噴灌系統建議,布置方式等。
5 結語
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高壓線下用地規劃為公共綠地的越來越多,高壓走廊綠化景觀設計也任重而道遠。結合本文的實例可以看出,城市高壓走廊綠帶作為城市的公共綠地,不僅具有生態防護功能,還要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中采用園林藝術手段,創造優美和諧的城市綠化景觀。作為一個園林建設者,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高壓走廊綠化景觀設計,才能更好地造福于民。
參考文獻:
[1] 管利琴,余 進.高壓線走廊下建設大型公共綠地的探索[J].上海科技,2003(5):17~18.
[2] 王桂萍.綠水交融的樂章——三林世博家園高壓走廊綠帶景觀設計[J].中外建筑,2008(6):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