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shù)篇優(yōu)質中醫(yī)的基礎理論知識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fā),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元認知;物理教學;理論基礎
1 關于元認知
自弗萊維爾(Flavell)于1976年在其《認知發(fā)展》一書中明確提出元認知的概念以來,人們對元認知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弗萊維爾認為,元認知就是對認知自身系統(tǒng)進行反思的一個知識系統(tǒng),即對認知的認知。其結構包括三個方面: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jiān)控。包括認知操作的各個方面,以及對個體對自己的認知操作進行監(jiān)視、控制和調節(jié)。近年來心理學家們已經(jīng)逐步認識到元認知對于人心理的發(fā)展的價值。
元認知知識就是關于個人的認知活動以及影響這種認知活動的各種因素的知識;元認知體驗是任何伴隨著認知活動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元認知監(jiān)控,是主體在進行認知活動的全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認知活動作為意識對象,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自覺的監(jiān)控和調節(jié)。在實際的認知活動中,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jiān)控三者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
由此可知,元認知實際上就是指導、調節(jié)自身的認知過程,選擇有效認知策略的控制執(zhí)行過程,其實質就是人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
將元認知教學與物理學科相結合,就能形成一種元認知物理教學:以物理學科知識為載體;充分發(fā)揮教學活動不同層面的功能,既注重學生物理知識技能形成、又注重學生物理學習和問題解決策略積累;促使學生構建知識、技能、策略三者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統(tǒng)一網(wǎng)絡性結構,并借助物理學習過程中的體驗,使學生形成正確態(tài)度、價值觀。
2 理論基礎
2.1 奧蘇伯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
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提出了“有意義學習理論”,把課堂學習按兩個獨立的角度劃分為:機械學習和意義學習,接受學習和發(fā)現(xiàn)學習,認為發(fā)現(xiàn)學習和接受學習都可能是有意義的,其條件是:學生表現(xiàn)出一種在新學內容與自己已有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傾向;學習內容能夠與學生己有知識聯(lián)系起來。在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中,要學習的新內容供給學生后,學生需要主動地在意義上把它同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己有的相關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并予以保持,以便于以后的回憶和再認,或者把它作為學習有關新材料的基礎。至于發(fā)現(xiàn)學習,就要使學習的新內容在能夠被內化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以前,必須是被學生獨立地發(fā)現(xiàn)出來,才是有意義的學習。奧蘇伯爾提出了意義學習的心理機制是同化和順應,這是學生用自己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與新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建構新知識的心理意義。奧蘇伯爾認為知識是有豐富的內容、網(wǎng)絡性結構和認知功能的,認知結構就是知識在學習者腦海中存留的一種表述。學生可以通過概念圖的制作進行知識的完善、方法的整理,是知識的再建構過程。
2.2 皮亞杰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源于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兒童認知發(fā)展學說,皮亞杰以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或者說,認識并非思維對外部或現(xiàn)象簡單的、被動的反映,而是認識主體的一種主動建構活動。課堂教學中,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的加工者。
2.3 維果斯基社會建構理論
維果斯基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社會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也就是說,既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shù)膶ο蟆R虼耍鐣嬛髁x強調在一定的情境中協(xié)作、會話對意義建構的作用。
教師在課堂設計的學習環(huán)境一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課堂教學可以以學習小組形式進行,“協(xié)作”發(fā)生在學習小組學習的全過程,協(xié)作使學習小組成員之間更好地完成規(guī)定的學習任務,使各學生個體的學習才能形成互補,也是小組內個體的學習收獲成為整個學習群體的共享資源。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就是在這一定的情境中的協(xié)作、交流通過“同化”和“順應”來完善和豐富個體認知結構,認識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完成意義建構的學習過程。
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課堂學習是主動建構過程,是主動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發(fā)生聯(lián)系的過程,并形成學生個體的知識結構,還可以以概念圖的形式呈現(xiàn)。學習小組這種課堂合作學習形式可以發(fā)揮很好的作用,特別在思維過程回顧分析,將思維過程言語化,并進行交流、討論,更好地構建策略。學生就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積累學習策略、問題解決策略,提高學生的元認知水平,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自我監(jiān)控的水平,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自主性。
3 元認知理論結合物理教學實踐的意義
物理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其學習過程中蘊涵著大量的思維活動。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有效開發(fā)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將元認知理論融入到物理教學實踐中,即會成為提高學生物理思維能力與學習能力的突破口,也會對物理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3.1 元認知能改善物理思維品質
物理認知活動的核心是物理思維品質與物理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物理思維品質主要表現(xiàn)在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方面,比如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學生思考問題的速度有快有慢,解決問題的方法有靈活也有死板,對概念的理解有深刻也有膚淺等。心理學實驗研究表明,元認知與思維品質存在著因果關系,即元認知的差異是形成思維品質差異的根本原因,思維品質的提高是元認知能力提高的結果。也就是說上述物理思維品質上的差異其實是由學生元認知水平的不同引起的。因此,開發(fā)學生物理元認知能力,正是改善物理思維品質的關鍵。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元認知能力有助于他們提高思考問題的速度,靈活解決問題,對物理概念和問題的理解也會更加深刻。
3.2 元認知能發(fā)展物理學習能力
學習的過程不只是對認知任務、認知材料的識別和加工的過程,同時也是對該過程進行積極的自我監(jiān)控和調節(jié)的過程。同樣物理學習能力也應包括學習中的各種認知能力和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制約著學生物理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yǎng)元認知能力,使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選擇好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能自主分析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且能及時反思尋找問題的原因,并準確糾正過來,能不斷總結學習中的經(jīng)驗教訓,根據(jù)不同情況調控好自己的學習過程,從而保證學習質量,提高學習效率。
3.3 促進自我反思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個體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我反思,這也是策略積累的自我建構過程,外界點評只是外因,自我反思才是策略積累的動力因素,是提升學生元認知水平的根本。教師要注意明確要求學生在討論中多回顧自己的思維過程,自己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在回顧評價中感悟。教師的點拔要導向策略學習,就不要僅停留在會不會做,學會做那一步,而要學生回答為什么這樣做。
3.4 元認知能提高物理教學效果
物理教學過程并不是一個只向學生灌輸“概念”和“規(guī)律”的過程,而是通過指導學生主動探究,獲取并加工新知識的(下轉第307頁)(上接第148頁)過程。在物理教學中,培養(yǎng)元認知能力,能使學生時時清醒地關注到自己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通過不斷監(jiān)測自己對新知識的理解程度,判斷自己的學習進展與認知目標的差距,并及時修正調整認知策略,使其能深入掌握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完善認知結構,進而提高了教學質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總而言之,培養(yǎng)物理元認知能力能使學生明確物理認知過程認知活動過程中的盲目性,對提高物理教學具有明顯的實效性。
[論文摘要] 會計是經(jīng)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經(jīng)濟越發(fā)展,會計越重要。會計是操作性、技術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而《基礎會計》是會計專業(yè)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學好基礎會計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學好基礎會計這門課程,理論知識和實訓的學習是并重的。
《基礎會計》是會計專業(yè)的一門基礎課程,是進一步學習和理解后續(xù)各門專業(yè)課程的先修課程。由于該門課程涉及的概念多,理論抽象,核算復雜,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而會計學本身是一門操作性、技術性很強的課程,講授起來顯得比較枯燥,如果教師一味的講述理論知識,不輔助一定的實訓或實訓工具,面對一群對會計知識一無所知的學生,要提起他們對該課程的興趣和一定的感觀認識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在注重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實訓的重要性。通過實訓增強學生的感官認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基礎會計專業(yè)知識分為陳述性知識和過程式知識,分別通過會計理論教育和會計實踐兩條途經(jīng)獲取。這兩條途徑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扎實的理論知識是實訓的基礎
眾所周知,中國教育正朝著把大學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發(fā)展,就業(yè)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年代,大學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擴招的今天,就業(yè)成了國家、企業(yè)、家庭中最大的問題。是工作機會減少了嗎,不全是;是我們的用人單位太挑了嗎,也不全是。因此,我們的教育單位“覺醒”過來了,是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不能適應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針對用人單位的普遍意見(學生缺少實踐能力),都在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培養(yǎng)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過程中,又走入了一個誤區(qū)—忽略的理論知識。在近十年的會計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會計實訓是很重要的,但理論知識的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對初學會計的學生來說,應如何打好他們的基礎呢?筆者認為教師在教授課程中應做到語言風趣,盡可能的列舉生活中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礎會計教學中,大多學生對于生產成本這個會計科目非常難理解,我舉了一個炒“宮爆雞丁”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費用”的分配轉入比喻成 “雞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鹽”的投入和“水電煤氣”的分配轉入,增強了學生的感官認識,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實訓和實訓工具是理論知識的保障
注重理論,加強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是基礎會計教學的根本任務。在基礎會計教學中,每當碰到會計憑證、賬簿、報表等內容時,在課堂上很難下定義和解釋,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費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如果我們在會計實驗室中進行實物教學,復印一些典型的原始憑證, 購買各種格式的記賬憑證、報表,要求學生完成填寫、鑒別、審核原始憑證,正確填制記賬憑證,自己動手裝訂憑證,編制匯總記賬憑證,登記各種明細賬和總賬,編制會計報表,依次完成整個會計循環(huán)。若有條件可領學生到實習企業(yè)進行參觀, 在參觀中讓學生多了解一些工廠的生產流程、業(yè)務內容; 在實習企業(yè)會計工作室, 讓學生多看一些不同類型的原始憑證, 了解從原始憑證到會計報表的整個核算過程和會計工作組織知識。這樣學生所接受的將不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實戰(zhàn)演習,從初始記賬、算賬、報賬到關鍵的用賬、可以彌補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缺憾,可以為我們培養(yǎng)出理論夠用、技能過硬、素質全面的會計人才。
三、理論知識應和實訓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會計專業(yè)理論與會計實訓的銜接,能突出會計知識的適用性。會計理論來自于會計實踐, 是會計實踐經(jīng)驗的概括總結, 同時又對會計實踐工作加以指導, 所以教師在對基礎會計教學過程中,不僅需要構建出較完整的理論框架, 而且還要樹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 在講授基礎會計課程時都需組織配備相應的會計模擬實訓資料與教材進行銜接, 將一定的課堂教學時間用于指導學生實訓, 將較系統(tǒng)的實訓資料發(fā)給學生, 把需解決的問題交給學生, 將實訓作為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通過指導學生會計實訓, 把學生的理論思維引到與會計相結合的實際中去, 通過實訓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增強會計知識適用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學生太“懶”了,許是高考壓得他們太久了,一進大學就松懈下來。確實大學學習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為了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基礎會計教學應將會計專業(yè)理論教學與會計實訓教學有機結合起來,許多理論問題根據(jù)實訓需要由學生自主去鉆研解決, 使學生在學習中能夠體會到一種成就感, 以此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這個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完成。教師的講課精力可也放在學生通過鉆研而解決不了或解決不好的問題上來, 便于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發(fā)揮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基礎會計教學中的誤區(qū)與規(guī)避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把握好理論教學與實訓的比例,如果課前沒有充足的準備工作,很容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現(xiàn)象。特別是實訓,根據(jù)學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師的控制能力,所需時間會不盡相同。因此為了能更好了教學,教師應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做到課前收集資料、課中精煉講解、課后留有內容,讓學生在學到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加了動手操作的能力。
總之, 對于基礎會計的教學,需要在注重會計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會計實訓, 并且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基礎會計的教學質量,為學生學好后續(xù)課程打好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任兆英:會計理論教學與模擬實訓的銜接問題探析.會計之友,2006,(11)
[2]強錦:關于《會計學基礎》教學的思考.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會計 2007,(01)
關鍵詞城市綠化;大樹移植;技術探討
大樹移植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tǒng)工程,樹木本身又是一個有生命的生物有機體,在選樹、起挖、吊裝、運輸、栽植的一整套工藝流程中,要做到周密組織、合理安排、盡量縮短樹木根系和土球的時間,維持栽后樹體的水分平衡,以利于樹木成活。
1大樹移植的原理
1)相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樹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包括光、氣、熱等氣候條件和土壤條件。當大樹移植后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相似或優(yōu)于原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時,移植成功率較高。反之,如果生態(tài)差異太大,移植成功率就比較低甚至不成功。因此,定植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最好與原植地相類似。移植前,需要對定植地與原植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綜合的評估,特別是要對兩地的土壤條件進行測定,根據(jù)測定結果改善定植地的土壤條件,以便提高大樹移植的成活率。
2)樹勢的平衡協(xié)調。樹勢平衡協(xié)調是指大樹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須保持相對的平衡與協(xié)調。移植大樹時,如對根系造成一定的傷害,就要根據(jù)其根系分布的情況,對地上部分進行修剪,使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生長情況基本保持平衡協(xié)調。供給根發(fā)育的營養(yǎng)物質來自于地上部分的枝葉,如對枝葉修剪過多,不僅會影響樹木的景觀,也會影響根系的生長發(fā)育。當?shù)厣喜糠炙舯壤^地下部分所留比例時,可通過人工養(yǎng)護如遮陰來減少水分蒸發(fā),或是葉面施肥,或是對樹干進行包裹阻止樹體水分散發(fā)等技術措施來彌補這種不平衡性,以達到樹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協(xié)調。
3)大樹的收支平衡。生長正常的大樹,根和葉片吸收養(yǎng)分(收入)與樹體生長和蒸發(fā)消耗的養(yǎng)分(支出)基本能達到平衡。也只有養(yǎng)分收人大于或等于養(yǎng)分支出時,才能維持大樹生命或促進其正常生長發(fā)育。可以采用一些技術和措施來彌補在大樹移植過程中對大樹造成的“收支”不平衡。如起挖前3~4d進行充分灌水,向樹體噴水或葉面施肥、增加樹體養(yǎng)分,運輸途中給樹體掛輸液吊袋輸液,待移栽和移栽后掛輸液吊袋輸液、除去移栽前的所有新梢嫩枝、合理修剪等技術措施都可增加大樹的“收入”,還可以采用包裹保濕墊(樹干用無紡麻布墊、蒲墊、草繩等包扎,對切口罩帽),運輸途中和移植后搭建遮蔭棚進行遮蔭,起挖后噴施移植蒸發(fā)劑等技術措施來減少大樹的水分、養(yǎng)分散失以降低大樹移植后生長的“支出”。通過上述技術措施的實施,可以使大樹在移植后能達到收支平衡,以便提高大樹移植的成活率。
2大樹移植前的準備工作
1)移植樹種的選擇。應盡量選擇經(jīng)過多次移植成活的“熟苗”,避免選擇沒有經(jīng)過移植或散生于農村山區(qū)的“生苗”,多選擇淺根性的鄉(xiāng)土樹種。在樹體的選擇上應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的大樹。
2)移植時間的確定。移植時間的確定對確保樹木移植后的成活尤為重要。一般來說,落葉樹種在春、秋兩季都可進行移植。在早春、樹木的芽即將萌動但還沒膨脹之前移植效果最好,在秋季、當樹木生長速度降低即將進入休眠的時候也可進行移植。至于常綠的樹木,在春季移植最好,成活率高。
3)移植天氣的選擇。移植前注意天氣變化,移植時應避開極端天氣狀況。挖樹時要選擇晴天或土壤干燥時進行。挖出根部要避免被太陽暴曬,最好做到隨挖隨栽。
4)定植穴的準備。按設計要求在定植地點挖掘定植穴,其直徑要比土球稍大稍深,一般比土球大30~40cm、深度比土球高20~30cm即可(其大小以既方便操作又有利樹木成活為原則);在定植穴底層處施放底肥后回填20cm左右的泥土,同時在穴底放置通氣管。定植穴的土壤應相似甚至優(yōu)于原植地的土壤條件。
5)輔助材料和用具的準備。如園林機械、吊繩、草繩、麻布包、遮陰網(wǎng)、撐桿、鋼管架等。
3移植操作技術
1)修剪。內膛枝要清剪干凈,按規(guī)定高度保留下垂枝,除去枯枝。
2)掘樹。對樹根帶土球掘取。以樹干為中心、胸徑的8~10倍為半徑、切斷樹的側根,當挖至看不到側根時,就可以向中心方向掘進去。土球厚度一般按土球直徑的1/2~2/3進行保留,并用草繩等密密捆牢,這種掘取法的優(yōu)點在于能提高移植成活率,缺點是不便運輸。對樹根不帶土球掘取。樹木被掘起后,把根系上的泥土全部摳除、露出根須,這種掘取法適宜矮小的樹木和落葉樹種中耐干旱且生長能力強的樹種的移植,優(yōu)點是便于運輸,缺點在于移植后的成活率較低。
3)掘樹后的處理。對土球和根系傷口進行消毒處理尤為重要,可用多菌靈、福美雙混合溶液噴灑,還可在根系傷口涂抹生長素(如吲哚乙酸、生根粉溶液等)。不論采用人力搬運還是用機器搬運,都要保護好土球并盡量避免損傷樹干。如遠距離運輸,還要將樹冠包扎成圓錐形,外加草席等包裹住,樹干還要用草繩密密地纏捆住。
4)再次修剪處理。運輸至定植地點時要對頂枝進行修剪,修剪是為了減少整棵樹在移植后對水分的需求,確保提高樹木成活。嫩枝部分全部剪掉,長度約30cm左右、過密的枝條也要剪掉,打掉1/2的老葉,以利于新陳代謝,保留中間部分的枝葉,但也不得過密,損傷的枝也要修剪掉。修截枝條為整體的1/3,使樹形不被損壞,并為萌發(fā)新的枝葉創(chuàng)造條件。根系的修剪要做到刀口小而平整,有利于新生根的生長。
5)吊樹栽植。先將樹冠的綁扎物去除,起吊大樹進人定植穴,調整大樹朝向和栽植深度(保持原來的深度即可),回填一部分泥土后去除土球包扎物,再分層回填泥土壓實。填土至2/3處立支撐,可用鋼管、木樁等作為支撐材料,以四角或三角支撐樣式穩(wěn)定樹體。支撐穩(wěn)固后澆水,水一定要澆透,然后回土填滿土球。對樹干的支撐部位要加以保護、以防被鐵絲等硬物擦傷樹皮。
4大樹移植后的養(yǎng)護管理
要使大樹在移植后成活并恢復生機,需要細心的養(yǎng)護管理。在移植后的1~3年里的日常管理十分重要,特別是移植第一年的養(yǎng)護管理對大樹移植成功與否特別關鍵。
1)遮陰和澆水。定植后如陽光很強,要加蓋遮陽網(wǎng)。適當澆水,栽后要立即澆1次透水,隔2~3d后澆第2次水,隔1周后澆第3次水,以后澆水間隔期可適當延長。對珍貴樹種和特大樹,應經(jīng)常向樹冠噴水,至成活為止。要保持包扎樹干草繩的濕潤,確保大樹枝葉水分的供給。
2)預防病蟲和施肥。對定植好的大樹的生長狀況要進行密切觀察,如發(fā)現(xiàn)樹葉干枯等現(xiàn)象時要及時分析原因、做好應對措施。每隔15d左右可進行根外追肥,可用尿素、硫酸銨、磷酸二氫鉀等速效肥料制成0.5%~1.0的溶液,在早晚或陰天進行葉面噴施,待根系萌發(fā)后可勤施薄肥,有利于其樹勢的恢復生長。移植后的大樹,其生長勢降低,對病蟲害的抗性也降低,要經(jīng)常檢查,根據(jù)病蟲害發(fā)生的規(guī)律和樹種的特性,及時防治,對癥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