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初中歷史的訣竅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學法指導 教學銜接
目前高中課程改革在我省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各個學科在課程體系、課程編排、課程深廣度、教法學法等方面的變化可謂很大,而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歷史教師,我越來越感覺到一個日益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從初中到高中急劇下降。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高中學生的角度來講,必須做好歷史知識、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升級”,從而找到一把適合自己的打開高中歷史學門的鑰匙。
一、與時俱進,把握高中歷史教材相對于初中歷史教材的不同。
1.史實內容上。拿到高中歷史教材,你會發現有很多的老面孔,但是對于這些老面孔的學習角度、把握程度顯然是和初中不一樣的,要求更高。如果說初中歷史多為“知其然”的話,那么高中歷史則更加注重“知其所以然”。由于高中生年齡大一些,思維更加成熟,歷史的線索及其規律性還有不同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高中歷史學習中更加注重的。
2.知識結構上。初中主要從宏觀角度入手,兼顧了歷史知識的時序性和系統性,高中則選取微觀和宏觀兩方面縱深發展的知識,更強調歷史知識的專題性。它是在初中歷史學得很好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專題研究,時空跨度大,更注重思維的連貫性和跳躍性,站得高,潛得深。
3.能力要求上。初中要求掌握基本的歷史能力,比如:正確計算歷史年代、識別和使用歷史圖表等基本技能,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陳述歷史問題的表達能力、歷史想象能力、知識遷移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能力。高中歷史科考試的能力要求可以初分為歷史事實、史學方法、史料解析、歷史解釋和文字表述。這五類不是各自獨立,而是有相當多重疊的地方,每一類中還可以再分出若干小類。五類目標包含各種能力,如:記憶、分析、推證、想象、表達等,不是某類目標只測某種能力,而是一類目標往往可以測試多種能力。重點強調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如: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方法、探究的方法、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同他人合作和交流學習的能力,等等。
二、自我升級,找到了打開高中歷史學門的鑰匙。
1.觀念轉變,拋棄“副科”之說。如今的高考形式,歷史作為高考科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3+學業水平測試(必修+選修)”模式下,歷史學科是選文科必選的科目,選理科,也要通過高二下學期時的學業水平測試,所以,學好每一門功課是高中生義不容辭的任務。雖然選修歷史最終是考等級,但是江蘇50萬考生中要考到25萬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級B,15萬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級B+,10萬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級A,2.5萬名之前才能拿到等級A+,與報考本科院校直接掛鉤。所以觀念要轉變,不是初中的所謂副科之說,只有戰略上重視,才能打好每一場戰役。
2.高屋建瓴,記住編年史體系。因為高中歷史是專題史,所以頭腦中要先有一整套編年史體系,否則學起來會云里霧里,摸不著方向。最好先好好看看初中歷史教材。如果連中國朝代更替順序都搞不清楚,就學不好中國歷史;如果搞不清楚世界古代近代現代史的大概脈絡,就無法記住相關史實,更無從做必要的橫向縱向聯系,更是無法做對題目。所以,記住編年史體系,是學好高中歷史的前提。可以編成歌謠記憶,如:“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還有香港版本的:“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統一,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當然,還要記住基本的時間順序,做試題時要用到。
3.重視基礎,強化知識點記憶。歷史作為文科,多背是應該的,必須把課本前的目錄、單元結構、課文結構、基礎知識都背下來。要不斷與遺忘作斗爭,就必須強化記憶。萬丈高樓平地起,忽視基礎就像空中樓閣一樣是華而不實的,沒有量的積累,就不可能達到質的飛躍。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學者顧炎武,可以背誦14.7萬字的十三經。據《先正讀書訣》記載:“林亭(即顧炎武)十三經盡皆背誦。每年用3個月溫故,余月用以知新。”我國當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80多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后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向他請教記憶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再重復!”只要持之以恒,有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精神,就終會勞有所獲。
4.講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一是先理解后記憶。強化記憶固然是需要的,但不理解就死記硬背有很多弊端,費力大,收效小,記不準,易混淆,記不牢,容易忘。二是嘗試多種方法,如:特征記憶法、重復記憶法、回憶記憶法、諧音記憶法、口訣記憶法、歸類記憶法、重點記憶法、對比記憶法等。重復是記憶之母。三是廣泛閱讀。歷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羅古今中外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技術等。所以要多看書,綜合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為歷史服務,當然學好歷史也可以為學好其他學科作好鋪墊。
5.學會解題,提高解題能力。高考都是以考試的形式來考查掌握知識的情況,因此必須在多看書、多記憶、多思考、多聯系的基礎上動手練習,強化記憶,提高解題能力。要有針對性地做題,適當做一些典型習題,積累經驗,提高解題能力。同時還要掌握一些解題技巧。歷史試題的主要題型有選擇題、材料分析題、問答題。要重視每一次考試,做到錯過不能再錯,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能力。
參考文獻:
[1]郭艷芬.現代歷史教育呼喚新的理論成果――歷史教育改革的一個新觀點[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2,(7):4-7.
[2]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3]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55.
[4]葉小兵.歷史教育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一、重視預習活動的指導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影響之下,很多教師都開始嘗試著在課堂上給學生多留一些自由發揮的空間,于是各種新的教學模式,如探究式教學、自主發現式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等開始出現在歷史課堂之上。然而,有的教師卻發現,在運用這些新的教學模式時,取得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得都不夠興奮,很多時候,都是班級中少數的幾個學生在支持整個課堂。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問題的出現呢?除了學生對新型教學模式的不適應以外,課前缺少足夠的準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一些學生在上課之前連書都沒有翻過,試想一下,在課堂上又拿什么去探究、去討論呢?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在講課之前對學生進行預習活動的指導,通過導學案的設計讓學生在課前就熟悉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從而保證學生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能夠更好地發揮積極性。
二、注意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設疑
疑問是思維的源泉和動力。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很多學生之所以對教學內容缺乏興趣,與教師四平八穩的教學方式有很大的關系。一些教師在上歷史時,往往習慣按照教材的標題和順序一個個地進行講解,缺乏創新,這樣就使得歷史教學內容對學生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嘗試著改變一些教學方式,注意在適當的地方進行設疑,用問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這樣,可以使得教學內容變得更有吸引力。例如,在講到《“”的十年》這課的內容時,筆者就在上課之前給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日本在“二戰”結束以后,整個國民經濟陷入了崩潰的境地,然而,僅僅過了幾十年,日本就重新成為了世界經濟強國,其中,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整個日本經濟起飛的時期,而我們的國家真正的經濟發展則比日本至少要晚了十年的時間,那么這十年的時間我們是怎么丟失的呢?在這十年我們都做了什么呢?思考一下,如果沒有錯過十年的時間,我們是不是也能像日本一樣位列于世界經濟強國之列呢?就這樣,在連環問題的刺激之下,學生開始對本節課的知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紛紛打開課本開始從中尋找答案,使得學生由過去的“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有效激起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帶動了整個課堂教學的氛圍。
三、幫助學生尋找記憶的訣竅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其中所包含的成千上萬的歷史知識不是我們短期內可以全部學得到的,僅僅是初中階段所涉及的歷史知識量就多的驚人,對于學生而言,如何把這些繁雜的知識記憶在頭腦中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很多學生之所以對歷史學習缺乏興趣,與害怕記憶這些繁雜的知識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如果教師想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就要幫助學生尋找一些記憶的訣竅,幫助他們輕松地過了記憶關,這樣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會大有好處。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八年級下冊“科學技術的成就”時,其中有一個問題是關于 “863”計劃的八個項目,按照以往的教學經驗,這部分知識學生在記憶起來往往比較困難,怎樣來記憶這八個項目呢?經過思考以后,筆者把這八個項目編成了比較順口的口訣“生物信息自動化,航天能源新材料,激光海洋高技術”,由于口訣比較上口,結果用這種方法記憶以后,筆者發現班級中90%以上的學生當堂就把這些內容記住了,而在以后的測驗中,凡是遇到這部分知識的測試,成功率也明顯高過以前。由此可見,記憶訣竅雖然沒有什么高深的教學理論,但是教學效果卻非常顯著。一旦把學生最頭疼的記憶關給突破了,這樣,學生對于歷史學習就會顯得更加有自信,更加感興趣,從而有效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歷史學科的積極性。
四、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課堂教學是我們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主要途徑,與其它形式的教學活動相比,課堂教學具有效率高、成本低、便于組織和調控等諸多優點。然而,課堂教學也具有一些自身的弊端,其中封閉性強、實踐性差就是其最突出的弊端。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一個活潑好動、思維活躍的年齡段,如果我們一味地將學生關在課堂之中,勢必會桎梏學生的天性,限制學生個性的發展,進而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適當地帶領學生走出課堂,積極地開展一些實踐活動用于對歷史課堂教學進行補充,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有效措施。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歷史知識趣味競賽、開展一些歷史課題演講比賽,走出校門參觀一些歷史古跡,走進歷史博物館參觀一些歷史文物等,這樣,通過這種課外的實踐活動,不但可以豐富歷史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還可以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如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