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工程技術質量管理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字】建筑工程;地基工程;混凝土工程;技術管理
一、技術質量管理的內涵
對施工項目而言,技術質量控制就是為了確保合同、規范所規定的質量標準,所采取的一系列的質量檢測的方法、監控措施等,在進行施工項目的質量控制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第一要堅持“質量第一、用戶至上”的原則,建筑產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在項目的施工過程中要始終把“質量第一、用戶至上”作為質量控制的基本原則;第二以預防為主的原則。以預防為主,就是要對質量的事后檢查把關轉移到對質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從對產品的質量檢查轉移到對工作質量的檢查,對工序的檢查和對中間產品質量的檢查;第三堅持質量標準,嚴格檢查,一切用數據說話的原則。質量標準時評價產品質量的尺度,數據是質量控制的基礎和依據,對產品質量是否符合質量標準,必須通過嚴格的檢查,用數據說話;第四貫徹科學、公正、守規的職業規范。在處理質量問題的過程中,應當尊重客觀的事實,尊重科學,實事求是。
二、項目管理中技術管理的重要性
項目技術管理貫穿工程項目實施的全過程(施工準備階段、施工階段、竣工后階段):從內容來看,技術管理內容與項目其他方面管理內容相互銜接、相輔相成,為工程項目管理的順利實施而服務,是實現項目管理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項目技術管理是從技術保證角度實現對工期、成本的有效控制:從前期施工準備階段的原始資料調查分析、編制合理可行施工組織設計、全面的圖紙會審等環節,到項目施工過程中的編制及實施合理的施工方案、為減少返工和返修損失對施工過程及過程產品而進行動態控制、提出合理的工程變更、進行“四新”項目應用等環節,都是以降低成本、加快進度為中心來進行技術組織管理。沒有技術依托的施工組織過程不可想象。特別在施工條件困難、環境差、結構復雜、技術難度大、工期緊的工程施工中,所選擇的施工技術方案是否經過經濟技術分析、是否進行優化等對其施工進度、工程成本控制更是起關鍵作用。良好的技術管理能促進項目管理目標的實現,低劣的技術管理將使整個項目管理混亂,嚴重時引起項目的進度、質量、成本控制失控,最后導致工期、經濟方面的損失。因此必須將項目技術管理與項目管理中的資金管理、合同管理等其他方面同等重視起來,相互配合協調,才可能實現優化的項目管理過程。
首先,對于土方工程施工前的質量準備工作。土方工程施工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這是保證土方工程施工順利進行的前提,主要的內容有:工程定位與放線的控制與檢查,要根據城市坐標基準點或者建筑物的相對位置設置基準點樁以及水準點樁,要定期的進行復檢和檢驗。按設計平面圖,認真檢查建筑物的定位樁或者軸線樁。按照基礎平面圖以及放坡的寬度,對基坑的灰線進行軸線以及尺寸的復核,并認真檢查工程的朝向、方位等是否符合圖紙要求;其次,對施工的區域內以及周圍或者地下的障礙物的清理工作進行檢查,做好周邊環境監測初讀數據的記錄。
在土方開挖過程中,對于中控項目,樁基礎案總數抽查10%,但不少于5個,每個不少于2點;對于基底的土性,要全數進行檢查;對于驗槽,要進行全面的檢查驗收,觀察土的分部,走向情況等是否符合勘察報告,坑底的顏色是否均勻,并結合地基的釬探情況,如果有異常情況會同設計等單位進行處理。同時,要填寫驗槽的檢查記錄、地基處理記錄以及地基的驗收記錄。
對于素土以及灰土地基,施工過程中首先要保證驗槽后方可施工;施工前要檢查基底是否有積水、淤泥,要將其進行清除干凈后方可施工;對于灰土土料、石灰等材料的配合比應符合設計的要求,對于灰土,要攪拌均勻,至少攪拌3變;施工過程中應檢查分層鋪設的厚度、分段施工時上下兩層的搭接長度、夯實時 的加水量、夯實遍數、壓實系數等;對于分段施工的灰土地基,留槎位置應該避開墻角、樁基以及承重的窗間墻位置。上下兩層灰土的接縫間距不得小于500mm,接槎時應該沿槎垂直切齊,接縫處的灰土應充分夯實;在灰土回填每層夯實后,應根據規范進行環刀取樣,測出灰土的質量密度,達到設計要求時,才能進行上一層灰土攤鋪。
對于砂石地基,在施工進行前,首先要對砂、石等原材料質量、配合比等進行檢查,砂、石的攪拌應均勻;鋪設前應進行驗槽,清除基底的表面浮土、淤泥等雜物;施工過程中必須進行檢查分層的厚度,分層施工時搭接部分的壓實情況、加水量、壓實遍數等;在對墊層鋪設完畢后,應立即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嚴禁人員以及車輛在砂石層面上行走,必要時應在墊層上鋪板行走。
四、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管理
首先,混凝土現場拌制時應對原材料計量進行檢查,并進行檢查塌落度,嚴格控制水灰比。應對混凝土的拌制時間進行檢查,并在混凝土攪拌后以及澆注地點分別抽樣進行檢測混凝土的塌落度,每班應進行至少的兩次檢查,評定時應以澆注地點的測值為準?;炷潦┕で皯獧z查施工縫以及后澆帶處理的施工技術方案,檢查施工縫、后澆帶留設的位置是否符合規范以及設計的要求,其處理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執行;其次,在混凝土施工前應對混凝土的運輸設備、道路是否通暢良好進行檢查,以保證混凝土的連續澆注以及良好的混凝土和易性,在運輸澆注地點時的混凝土的塌落度應符合規定的要求。在混凝土澆筑前應檢查模板表面是否干凈,防止拆模時混凝土表面粘模,出現麻面,對木模板進行澆水潤濕處理,防止由于木模板吸水粘結或者脫模過早、拆模時缺棱、掉角等導致的露筋;再次,在進行混凝土的澆筑時應防止澆筑的速度過快,避免在鋼筋的上面以及墻與板、梁與柱的交界處出現裂縫。要避免澆筑的不均勻,或者接槎的處理不好形成裂縫等?;炷恋臐沧诨炷脸跄巴瓿?,澆筑的高度不宜超過2m,豎向結構不宜超過3m,否則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控制混凝土一次澆筑的厚度,并保證混凝土的連續澆筑。在澆筑與墻、柱連成一體的梁以及板時,應在墻、柱澆注完畢1D1.5h以后,在進行梁和板的澆注,此時,應同時進行梁與板的澆注。在澆注墻、柱混凝土時應保護鋼筋骨架,防止墻、柱鋼筋產生位移,在澆筑混凝土時,施工縫的留設位置應符合有關規定。最后,在混凝土澆筑時應對混凝土的振搗情況進行檢查,保證混凝土的振搗密實情況,應防止振搗棒撞擊鋼筋。避免鋼筋的位移,合理的使用混凝土的振搗機械,掌握正確的振搗方法,控制振搗的時間。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應對混凝土的強度進行檢查,在混凝土澆注地點隨機的留取標準的養護試件,其留取的數值應符合要求。
綜上所述,本文從基礎工程、混凝土工程對施工技術管理展開討論,從土方開挖、混凝土施工及泵送中嚴格控制施工技術,確保施工質量,以期給同行以借鑒。施工人員應不斷進行新技術的研發,提高施工技術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偉.工程質量管理與系統控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1.
[2]陳俊.建筑工程項目管理.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
關鍵字:建筑工程;地基工程;混凝土工程;技術管理
中圖分類號:TU201.2文獻標識碼:A
引言:建筑工程的周期長,施工復雜,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加之建筑業是一個密集型產業,建筑工程涉及的范圍較廣,因此要對其施工技術進行管理。整個建筑工程施工包括基礎工程、混凝土工程、砌體工程、屋面防水等,文章就基礎工程和混凝土工程對施工技術管理展開探討。
一、技術質量管理的內涵
對施工項目而言,技術質量控制就是為了確保合同、規范所規定的質量標準,所采取的一系列的質量檢測的方法、監控措施等,在進行施工項目的質量控制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第一要堅持“質量第一、用戶至上”的原則,建筑產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在項目的施工過程中要始終把“質量第一、用戶至上”作為質量控制的基本原則;第二以預防為主的原則。以預防為主,就是要對質量的事后檢查把關轉移到對質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從對產品的質量檢查轉移到對工作質量的檢查,對工序的檢查和對中間產品質量的檢查;第三堅持質量標準,嚴格檢查,一切用數據說話的原則。質量標準時評價產品質量的尺度,數據是質量控制的基礎和依據,對產品質量是否符合質量標準,必須通過嚴格的檢查,用數據說話;第四貫徹科學、公正、守規的職業規范。在處理質量問題的過程中,應當尊重客觀的事實,尊重科學,實事求是。
二、建筑基礎工程技術質量管理
首先,對于土方工程施工前的質量準備工作。土方工程施工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這是保證土方工程施工順利進行的前提,主要的內容有:工程定位與放線的控制與檢查,要根據城市坐標基準點或者建筑物的相對位置設置基準點樁以及水準點樁,要定期的進行復檢和檢驗。按設計平面圖,認真檢查建筑物的定位樁或者軸線樁。按照基礎平面圖以及放坡的寬度,對基坑的灰線進行軸線以及尺寸的復核,并認真檢查工程的朝向、方位等是否符合圖紙要求;其次,對施工的區域內以及周圍或者地下的障礙物的清理工作進行檢查,做好周邊環境監測初讀數據的記錄。
在土方開挖過程中,對于中控項目,樁基礎案總數抽查10%,但不少于5個,每個不少于2點;對于基坑,每20取1點,且每個坑不少于2點;對于一般項目,表面平整度應該每30--50取1點;對于基底的土性,要全數進行檢查;對于驗槽,要進行全面的檢查驗收,觀察土的分部,走向情況等是否符合勘察報告,坑底的顏色是否均勻,并結合地基的釬探情況,如果有異常情況會同設計等單位進行處理。同時,要填寫驗槽的檢查記錄、地基處理記錄以及地基的驗收記錄。
土方開挖時,要遵循“開槽支撐,先撐后挖,分層開挖,嚴禁超挖”的原則;在用機械進行開挖時,應留基底標高以上150―300mm厚的土層,采用人工清除,避免超挖現象的出現;在開挖過程中,要經常監測與核對平面位置、水平標高、邊坡坡度等,并隨時監測周圍的環境變化;最后,要嚴格控制基底的標高,倘若某個地方出現超挖,嚴禁使用虛土進行回填,對于處理方法要經得監理單位的同意。
對于素土以及灰土地基,施工過程中首先要保證驗槽后方可施工;施工前要檢查基底是否有積水、淤泥,要將其進行清除干凈后方可施工;對于灰土土料、石灰等材料的配合比應符合設計的要求,對于灰土,要攪拌均勻,至少攪拌3變;施工過程中應檢查分層鋪設的厚度、分段施工時上下兩層的搭接長度、夯實時 的加水量、夯實遍數、壓實系數等;對于分段施工的灰土地基,留槎位置應該避開墻角、樁基以及承重的窗間墻位置。上下兩層灰土的接縫間距不得小于500mm,接槎時應該沿槎垂直切齊,接縫處的灰土應充分夯實;在灰土回填每層夯實后,應根據規范進行環刀取樣,測出灰土的質量密度,達到設計要求時,才能進行上一層灰土攤鋪。
對于砂石地基,在施工進行前,首先要對砂、石等原材料質量、配合比等進行檢查,砂、石的攪拌應均勻;鋪設前應進行驗槽,清除基底的表面浮土、淤泥等雜物;施工過程中必須進行檢查分層的厚度,分層施工時搭接部分的壓實情況、加水量、壓實遍數等;在對墊層鋪設完畢后,應立即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嚴禁人員以及車輛在砂石層面上行走,必要時應在墊層上鋪板行走。對于砂石地基的質量檢查,其檢查結果必須符合設計所要求的標準,檢驗數量,每單位工程不應少于3點,1000以上的工程,每100至少應有1點,對于3000以上的工程,每300至少有1點。
三、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管理
首先,混凝土現場拌制時應對原材料計量進行檢查,并進行檢查塌落度,嚴格控制水灰比。應對混凝土的拌制時間進行檢查,并在混凝土攪拌后以及澆注地點分別抽樣進行檢測混凝土的塌落度,每班應進行至少的兩次檢查,評定時應以澆注地點的測值為準?;炷潦┕で皯獧z查施工縫以及后澆帶處理的施工技術方案,檢查施工縫、后澆帶留設的位置是否符合規范以及設計的要求,其處理應按施工技術方案執行;其次,在混凝土施工前應對混凝土的運輸設備、道路是否通暢良好進行檢查,以保證混凝土的連續澆注以及良好的混凝土和易性,在運輸澆注地點時的混凝土的塌落度應符合規定的要求。在混凝土澆筑前應檢查模板表面是否干凈,防止拆模時混凝土表面粘模,出現麻面,對木模板進行澆水潤濕處理,防止由于木模板吸水粘結或者脫模過早、拆模時缺棱、掉角等導致的露筋;再次,在進行混凝土的澆筑時應防止澆筑的速度過快,避免在鋼筋的上面以及墻與板、梁與柱的交界處出現裂縫。要避免澆筑的不均勻,或者接槎的處理不好形成裂縫等?;炷恋臐沧诨炷脸跄巴瓿?,澆筑的高度不宜超過2m,豎向結構不宜超過3m,否則應采取相應的措施,控制混凝土一次澆筑的厚度,并保證混凝土的連續澆筑。在澆筑與墻、柱連成一體的梁以及板時,應在墻、柱澆注完畢1―1.5h以后,在進行梁和板的澆注,此時,應同時進行梁與板的澆注。在澆注墻、柱混凝土時應保護鋼筋骨架,防止墻、柱鋼筋產生位移,在澆筑混凝土時,施工縫的留設位置應符合有關規定。最后,在混凝土澆筑時應對混凝土的振搗情況進行檢查,保證混凝土的振搗密實情況,應防止振搗棒撞擊鋼筋。避免鋼筋的位移,合理的使用混凝土的振搗機械,掌握正確的振搗方法,控制振搗的時間。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應對混凝土的強度進行檢查,在混凝土澆注地點隨機的留取標準的養護試件,其留取的數值應符合要求。
進行混凝土的泵送時,也要進行技術管理,確?;炷凉こ痰馁|量。首先,操作人員應持證上崗,應該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職業素質,并能夠及時的處理操作過程中出現的故障;其次,應保證泵送的地點聯絡暢通,并且在澆筑前應先用水灰比為0.7水泥砂漿進行管道濕潤,同時應避免對水泥砂漿集中地澆注;再次,在泵送混凝土的過程中應嚴禁加水,當需要增加混凝土的塌落度時,應加入與混凝土相同品種的水泥,水灰比相同的水泥漿;最后,應配備專人進行管道巡視,在發現異常時應及時的處理。另外在梁、板上鋪設的水平管道泵送時振動大,應采取相應的防止損壞鋼筋骨架措施。
四、綜上,筆者從基礎工程、混凝土工程對施工技術管理展開討論,從土方開挖、混凝土施工及泵送中嚴格控制施工技術,確保施工質量,以期給同行以借鑒。施工人員應不斷進行新技術的研發,提高施工技術的效率。
參考文獻:
[1]劉偉.工程質量管理與系統控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1.
[2]陳俊.建筑工程項目管理.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1.
質量管理體系的原則,則是2000版1SO 9000族標準的編制基礎,是世界各國質量管理成功經驗的科學總結,其中不少內容與我國全面質量管理的經驗吻合。它的貫徹執行能促進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并提高顧客對其產品或服務的滿意程度,幫助企業達到持續成功的目的。
一、質量管理體系的原則
原則一:以顧客為關注焦點。
組織(從事一定范圍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依存于其顧客。組織應理解顧客當前的和未來的需求,滿足顧客要求并爭取超越顧客的期望。
原則二:領導作用。
領導者確立本組織統一的宗旨和方向,并營造和保持使員工充分參與實現組織目標的內部環境。因此領導在企業的質量管理中起著決定的作用。只有領導重視,各項質量活動才能有效開展。
原則三:全員參與。
各級人員都是組織之本,只有全員充分參加,才能使他們的才干為組織帶來收益。產品質量是產品形成過程中全體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也包含著為他們提供支持的管理、檢查、行政人員的貢獻。企業領導應對員工進行質量意識等各方面的教育,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責任感,為其能力、知識、經驗的提高提供機會,發揮創造精神,鼓勵持續改進,給予必要的物質和精神獎勵,使全員積極參與,為達到讓顧客滿意的目標而奮斗。
原則四:過程方法。
將相關的資源和活動作為過程進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結果。任何使用資源生產活動和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一組相關聯的活動都可視為過程。2000版ISO 9000標準是建立在過程控制的基礎上。一般在過程的輸入端、過程的不同位置及輸出端都存在著可以進行測量、檢查的機會和控制點,對這些控制點實行測量、檢測和管理,便能控制過程的有效實施。
原則五:管理的系統方法。
將相互關聯的過程作為系統加以識別、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組織提高實現其目標的有效性和效率。不同企業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建立資源管理、過程實現、測量分析改進等方面的關聯關系,并加以控制。即采用過程網絡的方法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實施系統管理。一般建立實施質量管理體系包括;a.確定顧客期望;b.建立質量目標和方針c.確定實現目標的過程和職責; d.確定必須提供的資源;e.規定測量過程有效性的方法;f.實施測量確定過程的有效性;g.確定防止不合格并清除產生原因的措施;h.建立和應用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過程。
原則六:持續改進。
持續改進總體業績是組織的一個永恒目標,其作用在于增強企業滿足質量要求的能力,包括產品質量、過程及體系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持續改進是增強和滿足質量要求能力的循環活動,使企業的質量管理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
原則七: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
有效的決策應建立在數據和信息分析的基礎上,數據和信息分析是事實的高度提煉。以事實為依據作出決策,可防止決策失誤。為此企業領導應重視數據信息的收集、匯總和分析,以便為決策提供依據。
原則八:與供方互利的關系。
組織與供方是相互依存的,建立雙方的互利關系可以增強雙方創造價值的能力。供方提供的產品是企業提品的一個組成部分。處理好與供方的關系,涉及到企業能否持續穩定提供顧客滿意產品的重要問題。因此,對供方不能只控制,不講合作互利,特別是關鍵供方,更要建立互利關系,這對企業與供方雙方有利。
二、結合公司貫標實際情況,淺析質量管理體系的運行情況。
我們企業從2000年就開始,已實施ISO管理體系認證(以下簡稱貫標),有效的促進了企業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但是,我們在貫標過程中還存在:質量管理體系運行與日常質量管理割裂開來的現象。當然,存在這種現象有多種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對貫標認識不全面、不準確,從主觀上制約了貫標工作的有效推進。
我們是公路工程施工企業,我們的業主就是顧客,我們的產品,就是根據合同約定按期交付的中標項目。業主為了規范公路施工企業的資質條件,就首先規定,沒有ISO質量認證的企業,不具備一定的投標資格,為了滿足顧客的要求,我們企業就必須進行質量體系認證。
我們企業的行政主管領導雖然在極力推動貫標工作,但其他副職領導及管理人員,僅僅是服從或觀望,并無貫標的迫切要求,更不會有意識地在其分管工作內加以應用,對貫標的標準化管理缺乏激情,致使我們雖然通過了質量認證,但是不能真正的按質量管理體系運行,進行日常施工管理工作。而我們部分管理人員對貫標工作的認識不足,對ISO標準學習理解不深不透,甚至有誤解現象,覺得企業 “一證到手,別無它求”。這就違背了“領導作用 ”的原則。
質量管理體系的原則一就是:以顧客為關注焦點。作為企業首先要理解顧客當前和將來的需求,同時也要滿足顧客的要求,并爭取超越顧客的期望,這就要求企業在滿足現狀的同時,還要不斷的改進并超過顧客的期望,才能使企業生存并進一步發展壯大,拓展市場。
2、應用不到位,違背了過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統方法。
ISO標準是一套科學管理標準,若應用的好能有效推進企業現代化管理進程,應用不好則可能增加企業管理負擔。企業雖然通過貫標,也獲得了證書,但貫標后,似乎管理更不順了,管理負擔加重了,主要問題就是企業不能把ISO管理體系方法有效地應用到具體經營生產管理中。
2.1粗糙地把管理目標與經濟目標隔離
企業在管理過程中,沒有將管理目標與生產經營目標有效結合起來,而是把經濟目標與管理目標的內在聯系人為地割斷,把管理目標和生產經營目標的制定、控制、驗收等分開,把實現生產經營目標所進行的管理活動與實現管理目標所進行的管理活動分開。這樣,職能部門和基層單位就會面對類似的管理活動需要重復兩次或多次的檢查、驗證,或按兩種不同要求組織類似的管理活動,這是造成貫標增加管理負擔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兩者目標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把兩者緊密結合在一起,才是管理增效的關鍵。
2.2簡單地劃分管理體系與非管理體系部門或人員
企業在貫標認證初期,往往是抱著貫標能簡化盡量簡化,能不參與的人員盡量不要參與,能不納入管理體系的管理盡量不要納入,刻意地把企業管理活動或管理人員分設為體系內與體系外。被納入管理體系內的部門或人員,要按照管理體系要求開展工作,而管理體系外的人員則不受管理體系制約。結果出現了幾個牽頭部門或內審員在貫標,其他的部門或人員則在看貫標的現象。
3、正確的認識我們企業自身存在的不足,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持續改進。
我們企業的行業規范、規程、標準完善,企業的規章制度也比較完善,但就不能適應貫標的制度化、程序化管理,存在有章不能循、違章不能究的現象,在某些方面存在有規范的不按規范操作,有辦事“看面子”現象,存在崗位職責和辦事程序不夠公開透明,部門職責不夠協調,尤其是職責邊緣點不夠明確,造成職責空檔或互相推諉等現象。
4、重視員工的意見和建議,并認真處理外部相關方的反饋和投訴。與合格供方互惠互利,處理好企業的人為因素。
我們企業的管理手冊P18頁(5.2 以顧客、員工、相關方為關注焦點),這一條,就是遵循質量管理體系的原則:與供方互利的關系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