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業工程技術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關鍵詞:我國蘋果生產中推廣最成功的十項技術
一、紅富士蘋果品種的普及與更新,縮小了我國蘋果與國際發展的差距。紅富士蘋果因品質優良、耐貯性好,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里,完全替代了我國栽培將近一個世紀的國光,成為生產的主栽品種,這在我國蘋果栽培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種品種的替代對我國蘋果所產生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縮小了我國蘋果栽培品種與國際流行品種的差距,提高了我國蘋果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同時,立足我國實際,選擇適應我國不同地域氣候特點的品種,選優工作在不停的進行著。我國先后選擇出了煙富系列、昌紅富士、紅錦富、禮泉短富、天富1號、寒富等大批優良品種,極大的豐富了我國蘋果品種組成,加快了品種更新,紅富士蘋果優系的發展正成為生產的主流,這為我國蘋果產業效益的提升打好了基礎,促使了蘋果產業實現了質的飛躍。
二、單果管理全套袋栽培技術,使得蘋果品質大幅度提升。套袋栽培是提高果實品質的有效措施,特別是對于改善果品外觀質量,提高對果實病蟲的防控,改善果品食用安全都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由于套袋栽培具有較好的市場銷售空間,高額的利潤回報,因而推廣快而面廣,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推廣到目前已經普及,套袋栽培占到了我國蘋果栽培比例的80%以上,成為最主要的栽培模式。
套袋栽培在改進果實品質的同時,加速了我國蘋果生產管理精細化措施的落實農業論文,疏花疏果、單果管理普及率達95%以上。這項措施的實施,有效的提高了果實品質,克服了果樹大小年結果現象,實現了蘋果豐產、優質、穩產,使生產效益得以大幅提升。
三、紡錘形整形,有效的解決了幼樹期進入結果期遲的生產難題。紡錘形整形,主枝保持單軸延伸,枝條以長放為主,很少應用短截,對樹體的刺激作用小,符合樹體生長特性,樹勢易穩定,有利成花結果。紡錘形樹形的推廣,成功的解決了紅富士進入結果期遲的生產難題,促進了紅富士蘋果在我國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同時,紡錘形整枝時,樹體級次少,結構簡單,有效結果枝充足,有利產量的提高,因而紡錘形成為蘋果栽培的主流樹形。
四、以拉枝為主的簡化修剪,加快了蘋果生產的普及。隨著拉枝技術的普及,使蘋果管理不再神秘,生產管理大為簡化,以往只有少數人員掌握的技術,隨著簡單化而普及。拉枝技術,廣大果農一看就會,一用就靈,得到迅速傳播,成為目前蘋果生產中修剪的最基本方法,顛覆了傳統的修剪方法。一般對于樹體萌生的有空間的枝條,采取長放長放再長放的方法,待枝長度超過1米后實行拉枝處理,通過“一揉二壓三拉四固定”,保持基角成90度,枝成水平或下垂,就可有效地緩和枝的長勢,促進形成花芽而結果。大量的生產實踐證明,下垂枝不但成花容易,而且所結果實果個大、果型端正,促進下垂枝結果成為修剪的主要環節。一般一個枝條從芽抽出后,要經一年長條、兩年成花、三年掛果、可持續多年結果,但枝齡過長,則結果能力下降,所結果實品質很難提高,一般枝齡在三至五年內,結果能力最強,因而在修剪時要對枝齡過長的枝實行回縮處理,以保持壯枝結果,提高結果能力,促進產量品質的提高,這是在蘋果進入盛果期后應抓的關鍵環節。以長放、拉枝、回縮等為基本方法的簡化修剪已成為樹體調節的關鍵站。
五、覆蓋栽培,有效的緩解了干旱對蘋果生產的影響。干旱缺水是我國蘋果生產的主要制約因素。近年來農業論文,氣候反常,降水少,干旱出現的頻率高,危害的范圍大,促使了覆蓋栽培的大面積推廣,以地膜、雜草、沙石等為主的覆蓋栽培有效的改善了蘋果生產中水分供給狀態,極大的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促使了蘋果產量、質量和效益的提高,特別是黑色地膜的應用,不但起到了很好的保墑效果,而且對雜草的生長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覆蓋黑膜后,果園除草用工量減少,覆蓋栽培已成為我國蘋果主產區的主要栽培方式。
六、配方施肥的推廣,使施肥的科學化程度提高。長期以來,我國蘋果生產中施肥管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特別是氮肥的大量施用,導致樹體虛旺,出現適齡不果現象。近年來,隨著國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這一現象有很大的改觀,氮肥的施用得到有效控制,配方施肥、均衡施肥已成為蘋果園肥料管理的主要方向。
七、沼肥的應用,促進了果品的有機生產進程。沼肥是將畜糞和鮮草等送進沼氣池,經厭氧發酵,充分腐熟后的有機肥,在果樹生產中應用,對產量和品質的提高非常有利。近年來,隨著國家綠色能源項目的實施,沼氣的普及,使得沼肥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沼肥的應用加速了我國蘋果產業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進程,對于提高我國蘋果品質,提高我國蘋果國際競爭力,增加出口都是非常有益的。
八、機械作業的推廣,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效率。隨著微型旋耕機、農用三輪車、機制噴霧器等小型農機的成功研發,由于很適宜我國蘋果以家庭經營為單位的生產現狀,加之售價相當,大多果農能負擔得起,以上農機成為果農的生產必備。小型農機的推廣,大大地提高了果園的勞動率,減輕了勞動強度,果園管理的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九、食心蟲的危害得到有效控制,果實的商品率大幅提升。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食心蟲對蘋果生產危害嚴重,危害較重的果園,蟲果率達60―70%,嚴重制約著蘋果生產的發展,自1993年我國實行套袋栽培后,這一現狀得到明顯改善,加之近年來地膜覆蓋栽培的大面積推廣,使得食心蟲結繭及出土均受到抑制。全套袋栽培,使得果實得到有效保護農業論文,食心蟲的危害已由主要蟲害降到次要蟲害,對生產的危害已大大減輕,有的已不再有蟲果出現,使得果實的商品率大幅提升。
十、栽植技術不斷完善,新建園成活率高、保存好。蘋果栽植后成活率低、保存差、園貌不整齊是以往蘋果生產中存在的普遍問題,常導致樹體進入結果期晚,前期產量的提升緩慢,這主要是由于我國北方春旱現象發生普遍,土壤墑情差所致。近年來,隨著栽培時間的前移,地面覆蓋保墑、枝干套育苗袋等系列措施的完善,大大的提高了新植果樹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使了幼樹健壯生長,為早果豐產打好了基礎。
一般在我國北方,秋季降水多,土壤墑情好,栽植果樹后成活率高,于是我國蘋果產區在沒有澆水條件的地方,多改春栽為秋栽,充分利用秋季土壤墑情好的優勢,以提高成活率。
地面覆蓋后有效的控制了土壤水分的蒸發損失,使天然降水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對促進樹體成活效果非常好。
枝干套袋后,枝芽生長的微環境得到改善,枝干水分蒸發散失減少,有效的防止了抽干現象的發生,促進了萌芽,提高了成活率。
地點:鄭州
主辦:中國農業工程學會
承辦:河南農業大學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村能源工程專業委員會
河南省農業工程學會
近年來,面對能源需求與資源環境保護的突出矛盾,發展可再生、清潔、環保的新能源已經成為我國節能減排、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農業和農村作為我國清潔能源生產與消費的重要領域,對國家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舉足輕重。開發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水能、風能、地熱能以及低碳節能技術等,已經成為農業工程領域的研究熱點。
為了加強學術交流,提升我國清潔能源及低碳節能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水平,展示相關科研成果,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由中國農業工程學會主辦,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工程學會農村能源工程專業委員會、《農業工程學報》編輯部和河南省農業工程學會共同承辦的“全國農村清潔能源與低碳技術學術研討會”,定于2010年4月22~24日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會期3天,會后組織技術參觀。
會議擬邀請國內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單位從事清潔能源與低碳節能研究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交流、成果推廣,并為企業、廠商提供科技合作的平臺。
會議征集論文并出版論文集,通過評審優秀的論文擬安排在《農業工程學報》(正刊)發表,基本通過審核的將在《農業工程學報》(增刊)上發表,正刊和增刊均送El收錄。歡迎相關專家、學者、企業家、研究生參加此次大會,并踴躍投稿、展示、交流。
一、會議內容
會議主題:清潔能源與低碳技術研究新進展
1)清潔能源政策;2)藻類能源利用技術;3)生物質固體燃料技術;4)生物質液體燃料(生物柴油、乙醇等)技術;5)生物氣化(CH4、H2)、生物質熱解氣化工程技術;6)生物質發電技術;7)太陽能光熱利用技術;8)小水電;9)小風電;10)地熱開發與熱泵利用技術;11)低碳節能新技術。
二、會務費
1000元/人,在校研究生600元/人。
會議期間安排住宿,食宿費用自理。
三、參會報名截止日期及匯款方式
參會回執見附件,填好后發送至,報名截止2011年4月10日。收到報名信息后,將發邀請通知。
銀行匯款開戶行:農業銀行北京朝陽路北支行戶名: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帳號:040101040009001。
郵局匯款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街41號501室《農業工程學報》編輯部收,郵編100125。
匯款務請注明“學報會議費”字樣,收款后統一開具發票。
四、聯系方式
秦學敏電話:010-65929451,15110257104 簡保權電話:010-65910066轉2503,15010386132
王柳電話:010-65929430
中國科協副主席馮長根,農業部國家首席獸醫師于康震研究員,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李召虎教授,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吳常信教授,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張沅教授,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名譽理事長、中農發集團原副董事長區仲生高級農經師,中國畜牧獸醫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陳煥春教授,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朱明研究員等領導、專家出席開幕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農業大學汪懋華教授,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微生態學分會理事長、四川農業大學程安春教授,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印遇龍研究員,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劉波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朱偉云教授,荷蘭瓦赫寧根大學André Aarnink研究員,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豬生產咨詢委員會主任、推廣教育主任Wayne Martin,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熱帶農業研究所首席研究員Liang Juan Boo,哈佛大學副教授Haining Shi,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李玉芝副教授,美國蛋品工業中心主任、美國依阿華州立大學Hongwei Xin教授,丹麥DLG公司技術總監Plamen Nikolov等知名專家作了《工程技術與中國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動物微生態與粘膜免疫》、《生豬機體氮代謝及其減排調控研究進展》、《保障生態安全的無害化養豬微生物發酵床工程化技術體系》、《反芻動物瘤胃甲烷生成機理及其營養調控》、《環境與福利友好型豬舍系統》、《豬和雞的小規模生產和市場系統》、《利用水稻秸稈日糧減少瘤胃的甲烷排放》、《粘膜免疫與腸道感染》、《對美國豬舍系統的評估》、《美國蛋雞產業現狀與研發機遇及蛋品工業中心(EIC)的作用》、《環境控制與飼養管理》的報告。
會議設立了2個分會場,共有48位國內畜牧獸醫界及相關領域的專家、教授和青年學者做了內容豐富的專題交流,特邀嘉賓在分會場從本學科角度闡述改善生產的策略與技術,而來自公司的技術研發專家則從具體技術上深入淺出地闡明環境控制設備的優點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