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業現代化發展前景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糧經復合現代農業;現狀;成效;對策;四川井研;千佛鎮
中圖分類號 DF41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077-02
位于四川省樂山市東部的千佛鎮,是一個農業大鎮。為了迅速推動產業強鎮建設,該鎮在有效利用耕地資源的情況下,以挖掘高標準農田生產潛力、增加復種指數、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重點,以調結構、調品種、調品質為主攻方向,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糧經作物協調發展為主線,實現產量“千斤糧萬元錢”、“噸糧五千元”,確保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1 糧經復合模式現狀
千佛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地處淺丘山區,轄9個村,156個村民小組。全鎮幅員面積41.9 km2,現有耕地1 733.33 hm2,其中田933.33 hm2,土800.00 hm2;總人口23 104人,其中農業人口20 057人,占總人口的86.8%。農業生產結構以種植業為主,糧經作物常年復合種植5 133.33 hm2,總產可達5萬t。主要推行菜―稻―菜輪作示范、旱地糧(油)菜間套作示范及畜―沼―菜循環農業示范模式。2013年,優質稻―再生稻―蔬菜模式達到1 400 hm2,油菜(春菜)―優質稻―秋菜模式達到866.67 hm2,梅家灣柚子+魔芋或大豆模式達到800 hm2,玉米+大豆―紅薯―蔬菜模式達到1 266.67 hm2,“小麥+蔬菜(大頭菜)―玉米+紫薯―冬豆”模式達到了800 hm2。
近年來,千佛鎮堅持糧食、經作兩手抓,切實采取多種措施有序推進糧經復合和稻菜輪作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根據該鎮水田和旱地的不同特點,建設糧經復合現代農業產業基地通過優化種植模式、科技創新和產業鏈打造,以高產、高效、優質、生態、安全為核心,取得了較好的效應。
2 示范成效
2.1 科學布局,突出區域特色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在規劃布局上,逐步打破了鎮與鎮、村與村、組與組之間的行政界線,根據淺丘低山區的自然條件和種植習慣,實現了糧經作物集中成片發展。截至2013年底,在瓦子壩村建立優質稻―再生稻―蔬菜模式示范基地40 hm2,在千佛村、民建村建立油菜(春菜)―優質稻―秋菜模式示范基地33.33 hm2,在梅家灣村建立“梅家灣柚子+魔芋或大豆”模式示范基地60 hm2,在新群村建立玉米+大豆―紅薯―蔬菜模式示范基地53.33 hm2,在高巖村建立蔬菜(大頭菜)―玉米+紫薯―冬豆模式示范基地13.33 hm2,助推全鎮發展糧經復合現代農業產業5 133.33 hm2持續健康發展。
2.2 基礎配套提產能
近年來,在建項目區(瓦子壩村)通過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農田建設、新增500萬t糧食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項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等一系列政策扶持,已硬化便民路6 000 m,修筑機耕道1 000 m,興建蓄水池23口、整治山坪塘9口、排灌渠3 500 m、提灌站4座,基地內溝、凼、渠、池、路設施基本配套,排、灌、蓄功能基本完善,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作業水平達60%以上,農田保灌率達90%。
2.3 技術集成重示范
一是推廣突破性水稻新品種內5優5399、玉米高玉171、小麥川麥48、油菜綿新油19號、紅薯南薯88、紫薯山川紫等高產優質高抗品種;二是重點示范水稻集中旱育秧、半旱式栽培、強化栽培,玉米肥團育苗、移栽覆膜栽培,小麥藥劑拌種、小窩疏株密植,油菜適期早播、增施硼肥,蔬菜營養缽(軟盤)護根育苗,再結合病蟲害綠色防控等豐產栽培技術措施。
2.4 糧經復合創雙增
2.5 典型示范促帶動
畜―沼―菜循環農業示范區,即禾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全鎮最大的糧經復合現代農業產業基地,是由到日本研修回鄉創業的返鄉農民工夫婦創建的糧經復合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即在千佛村、新群村、高巖村流轉土地80 hm2,用于現代化與半現代化大棚蔬菜種植及生豬養殖,這也是全鎮農業循環立體經濟的成功典型。目前,園區內智能化育秧場1.36 hm2,鋼架生產大棚72 hm2,棚內安裝有噴灌、滴灌設施,田網、路網、渠網規范統一,養豬場、沼氣池、采后包裝處理場配套齊全。整個園區現年可培育糧經作物種苗3 000萬根,年產蔬菜11 000 t,產值達2 640萬元以上。同時,輻射帶動周邊近百戶農戶。
3 存在的問題
千佛鎮當前建設糧經復合產業還面臨基礎設施薄弱,高標準農田面積比例少;農機化水平低,勞動力成本大;專合組織和龍頭企業少,產業化水平低;耕作習慣落后,單一種植模式等制約因素。
4 對策
4.1 建立健全激勵機制
要大力建立健全政策支持、資金扶持、招商引資、核心示范帶動、重點項目督查等激勵機制。縣、(鄉)鎮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及時組織召開動員會,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強化責任,嚴格獎懲[1]。
4.2 狠抓基礎設施,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通過項目整合、資金整合,逐步改善示范基地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做到田網、水網、電網、路網配套,基地灌溉保證率達到95%,核心區基地標準農田三級以上的耕地占到85%,設施農業面積達到80%,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80%。做到耕地質量顯著提升、排灌體系逐步健全、田間道路日趨完善、設施農業發展迅速[2]。
4.3 抓標準化生產,落實科技增產措施
在糧經復合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工作中,農業部門召開專題會,早規劃、早落實、早培訓;要通過適度規模發展,引進業主經營,培養種植大戶;同時,鄉鎮農技員要及時深入基層加以指導,力爭做到“五統一、一集中”,即統一技術培訓,統一供種,統一播種,統一配供肥、藥,統一簽訂收購合同,集中育苗分戶移栽[3-4]。
4.4 進行市場調研
負責組織實施的基層農技部門要及時進行市場調研,以市場為導向,做到種植與需求相一致,在首先選擇好對路(暢銷)糧經作物品種的前提下,再規劃、落實好復合種植的模式與規模[5-6]。
5 參考文獻
[1] 丁超.四川省榮縣積極推廣糧經復合模式,努力增加農民收入[EB/OL].[2013-10-24].http://.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 ID=334875.
[2] 段貴祥.四川省瀘縣大力發展糧經復合,提高耕地產出能力[EB/OL].[2014-04-08].http://.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 ID=432076.
[3] 王賓.新疆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研究[J].特區經濟,2012(5):170-172.
[4] 李乃健.萬屯鎮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新途徑[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理論,2013(6):12.
【關鍵詞】農業經濟;產業發展;建議
1.當前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狀況分析
實際上,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還有較大的不足之處。通過開展調研即可發現其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一是中國農業產業的總體競爭實力還不夠強。農業產業在市場競爭之中主要表現為農產品加工與營銷企業間。盡管農產品加工行業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進程之中具有十分強勁的發展勢頭,但是和我國的總體農業產值比較起來還處在相當低的水平上,和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具有非常大的差異。這和我國的農產品加工機制和質量控制機制不夠完善、農業工藝技術和設備發展滯后、農業企業總體規模不大等具有非常大的關系。
二是盡管我國廣大的基層農業種植戶具備了參與到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進程之中的良好愿望以及熱情,但從整體來看,我國廣大農戶的參與度還相當低下。農民群眾渴望通過參與到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體系之中以提升個人經濟收入,并且得到實際幫助,例如,法律、技術以及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然而,到現在為止,我國諸多農業經濟合作組織所提供服務被限制在信息層面之中,組織運作的規范性不夠強,難以較好地適應于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這樣一來就造成了農戶的參與度不高。
2.進一步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產業化的幾點建議
2.1 強化領導實施宏觀調控
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是關系到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大事,這一系統化工程一定要在黨和政府的全面指導之下來加以實施,尤其是當地領導一定要將推動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作為重中之重來抓,組織有關部門快速解決與農業經濟產業化相關的各類問題,健全完善我國農業經濟產業化的重點發展項目。要通過完善領導激勵制度,讓各單位、各環節均能參與到分工之中,而且還能進行合理地配合,產生出合力,一起推動農業經濟實現產業化發展。依據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之所需,還應發掘出農業經濟之巨大潛力,依靠宏觀調控的重點作用,不斷改進現代農業經濟的整體結構。要強化現代農業經濟區域性重點產業開發以改進管理能力,注重發掘出推動現代農業經濟不斷發展的新資源,有效規范現代農業經濟實現產業化發展的途徑,進而促進農業產業經濟實現更好地發展。
2.2 打造農業經濟主導產業
我國農業經濟中的主導產業應要以名、優、新以及特等為特點來實施產品開發,從推動本地資源以及開發名優產品抓起,對于農業資源優勢最為顯著、發展優勢最為突出的開發項目,著重進行培養。要運用良種擴繁等形式來推動發展,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建立農業支柱性產業,全面圍繞主導性產業來建設銷一體化發展模式。加快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進程一定要實施好農業規模化發展模式,創建農業經濟生產性基地,利用基地所具有的帶動作用,不斷推動當地農民開展大規模的生產,進而產生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經行的新格局。在深化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中一定要始終堅持市場化原則,持續完善農業經濟生產結構,促進農業產業分布、農產品銷售以及農業產業全面發展的新模式。要運用農業經濟優勢資源的轉移以及農產品品種結構的改進,塑造一流品牌、打造鮮明特色、形成一流精品、提升經濟效益,真正讓自身農產品具備極強的市場化競爭實力。
2.3 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
隨著近些年來全國各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開辦,積極探究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的多元道路顯得愈加重要。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以農戶主體加以組建,在這類合作社當中,農戶的人數最少要占總人數的80%。如此一來,即可確保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較為詳盡地掌握農業作物在生產、加工以及銷售等諸多環節的信息,對于政策的了解也會更加齊全,從而為農民群眾爭得合理利益。在管理手段上,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民主制管理,入社者完全自愿,退社也完全自由,使用民主決策的辦法來開展生產經營,更有創新活力。和別的股份制、公司制企業所具有的差別是,合作社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推郵迪擲潤最大化,而是要為全體社員也就是農戶們提供農業交易需要的各類服務,而交易之后所形成的盈余只留下一點屬于公共積累,而絕大多數均依據交易額以及股份制形式分配至入股者。各地政府應當在今后辦好具備示范性特點的專業合作社,其后再引導別的合作社從下而上和循序漸進地發展。在合作社發展中一定要做到始終堅持以廣大農戶為主體,展現出專業性; 始終堅持自愿管理的原則,落實民主管理措施; 始終堅持明晰產權關系,確保成員們的切實利益。
2.4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
為了推動科技成果實現新的轉化,從而為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往深度與廣度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應當采取以下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的措施:
一是要完善農業科技轉化網絡建設,建立起科技轉化的成果推廣工作,這也是科技進入到農業領域結合部,推動農業科技加快創新步伐的重點。要積極促進我國農業科技機制改革,不斷加快農業科技教育、產學研的一體化進程,落實基層農業科技的推廣工作,促進現有的成熟農業科研成果加以推廣運用,強化農民群體接受與運用農業技術成果方面的能力。要積極鼓勵以各家科研院所為基本依托,建立起科貿農相互結合的科技型企業,不斷強化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彼此促進的關系,完成科技成果往現實生產力所進行的轉化。
二是要不斷提升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之投入。不管是農業科技創造,還是通過科技手段把潛在生產力切切實實地轉化成現實之中的生產力; 不管是農民群眾的知識創新,還是農業龍頭企業中各類設施設備之改造和更新,均需極大的投入。所以,要強化科技和經營企業之間的聯合,真正讓農業龍頭企業成為技術研發以及對外推廣運用之主體。要健全完善各種形式、多個途徑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并且明確農業技術活動是屬于公益性事業的范疇,需要如同國家辦國防事業與教育事業一樣,明確國家對于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的重要地位,并且明確農業技術投資以及推廣投入的最低額度。
三是倡導農業科技采用各類方式切入到農業產業化研究之中。要從農業經濟產業化趨勢以及農業科技之特點抓起,要么由農科院所自身科研成果來辦科技類企業,從而扎扎實實地帶動農戶。當然,農業科研院所還可利用自身特長為各家產業化組織提前、戶中以及產后的全過程服務。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農業科研院所還可將自身科研成果視為資產加以入股,推動農業經濟產業化組織建設。
2.5 培育農業產業化專業人才
我國的農業經濟產業化發展進程十分注重于培養,形成鼓勵農業類專業人才不斷脫穎而出的局面,其所培養的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開看,那些不僅具備市場意識,而且懂得經營管理、技術指導的農業經濟產業化專門人才。要依據公開、公平、競爭之原則,積極改進高層次人才資源的配置工作,健全人才柔性流動體系,推動我國農業類企業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實現市場化與職業化,讓高素質的人才能夠進入到農業企業之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諸多過程。農業經濟產業化一般都伴著科技的極大進步,而實現農業科技進步的發展最后還是由農民們加以完成。所以說,唯有在農民群眾進行了實踐之后,各類農業科技成果才可以轉換成生產力,從而推動農業經濟新技術與新成果能夠得到極大地推廣。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時間需要用好懂得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等部門所缺乏的精神愉悅,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產業從比較低的效益往比較高的效益中轉變,持續延伸農產品的附加值來滿足當前市場之需求。所以,強化農民職業教育顯得十分重要。政府要針對農民群體的職業培訓不斷提升投資之力度,力求舉辦各類農民技術培訓,從而產生以政府化辦學為主要方式,以社會辦學進行輔助的現代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機制,讓農村從業者均可及時地得到農業科技新成果的應用步伐。農民群體的職業教育要將知識教育、素質提升等加以結合,建立規模化的經營管理布局,落實農業經濟產業化對于農村專業技術人才之所需。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鑒于中國特色社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經濟的產業化運轉就成為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開發一定要以科技實力為基礎,以宏觀調控政策為主要支撐,運用主導產業的積極帶動以及農民經濟組織的作用,從而建立起集生產、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為一體的綜合化經營管理體系。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產業化應當在黨和政府的統一指導之下,積極運用科技手段與農業經濟主導產業等管理措施,大力培養所需要的專業人才,創建起多層次、多元化、社會化服務機制,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產業化實現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甘肅省 新型城鎮化 農業現代化 金融創新 路徑選擇
一、金融創新在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中發揮重要作用
實現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農村土地流轉與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村像城市轉換必不可少的。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中各種民生、文化建設,是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單靠政府財政投資難以滿足,并且由于城鄉一體化建設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非競爭性、非排他性的特點,更多體現的是社會效益與長期的經濟效益,因而對民間資本的吸引力較小,更多的需要金融部門的支持。這些都體現了金融創新在其中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在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民會向城市流動,并且完成向城鎮居民的轉換。
在多樣化的現代金融服務條件下,如若甘肅省可以使農村居民逐步接觸、接受、學習和運用各種現代金融服務培養他們的金融意識和金融能力,使其逐步增強在城市生存生活的能力,使得甘肅省農村居民在生活意識上轉換,增加甘肅省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的過渡。新型城鎮化意味著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除了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外,還離不開金融系統社會資源再分配功能的持續推動。由于甘肅省經濟底子薄弱,抗風險能力差,農村金融機構必須在創新的過程中加強涉農信貸風險管控,保障涉農業務可持續發展,平穩推動甘肅省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
二、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的金融創新發展概述
20世紀70年代,世界金融業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創新浪潮,金融創新這個詞語應運而生。改革開放至今,中國金融業在經歷了種種挫折之后,也開始了真正的發展,上世紀末,金融創新方法也流入國內,相關學者也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他們發現金融創新不僅是一個技術性的概念,還是一種可以指導實踐、應用于實踐的方法。金融創新方法可以通過對金融融資渠道的拓寬,以及金融工具的變革,完善當地的金融體系,陳東平1等(2006年)提出,西部地區應當利用金融創新方法變革現有的金融工具和投融資方式,打通城市化建設資金供給和長期資金需求之間的通道。金融創新在西部地區現代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甘肅省運用金融創新的觀念,于2012年7月10日,建立了生物醫藥、現代農業兩支創業投資基金,該基金以武威市和定西市為主要投資地域,運用股權投資形式,重點培育一些具有上市潛力的中小型企業。此項舉措將金融創新和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的發展緊密的聯系了起來,為“多規合一”這項政策在甘肅省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的金融創新發展的問題分析
(一)金融創新人才缺失,缺乏創新資源
在金融行業各機構之間競爭力不斷加強的現在,培養綜合型、創新型、素質型的人才,提高從業者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是21世紀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甘肅省的金融行業整體還未快速發展起來,金融從業人員的素質以及創新能力均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據統計,2006年甘肅省金融從業人員占全國金融業從業人員的1.58%,2013年甘肅省金融從業人員與全國金融從業人員的比值為1.69%,甘肅省2006年-2013年,金融從業人員的數量仍處于較低水平,甘肅省金融業的發展速度仍然較低。金融人才的缺失,致使甘肅省金融行業的發展遠遠低于經濟發達的省份,金融創新也只能模仿經濟發達地區,創造能力弱。
(二)金融體系缺乏靈活性,市場主體之間競爭力弱
隨著經濟的發展,甘肅省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和脆弱性日漸突出,在以銀行為主導型的金融體系下,國有商業銀行占據著主導地位,從而使得整個金融市場各個金融機構之間競爭力日漸下降,市場主體創新意識缺失導致金融體系的靈活性不足。
目前甘肅省的金融體系為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且重點為國有商業銀行,這種市場無形中成就了國有商業銀行的壟斷地位,使整個市場缺乏競爭性,例如2014年中國工商銀行甘肅省分行的總貸款余額高達1100億元,蘭州銀行的貸款余額卻只有186.52億元,只占有的17%,卻已是甘肅省私人商業銀行的佼佼者。甘肅省銀行業的綜合實力在不斷的增強,服務體系日益完善,與全國相比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金融體系靈活度缺乏,市場主體缺乏創新意識。
(三)金融融資管制嚴格,創新渠道難以實施
眾所周知,大部分的金融管制均是出于為了躲避金融管制而產生的,例如:大額可轉讓存單,它便是產生與美國政府的利率管制。但是對于甘肅省來講,金融融資管制的過于嚴格,并沒有促進金融創新,在主要原因是因為甘肅省為了規避金融風險,在融資渠道的拓寬與發展上設立了太多壁壘。
(四)金融創新產品復制性強,無針對性
目前甘肅省的金融創新產品大多仍處在復制發達地區的層次上,與本地區農村實際需求的獨創性金融產品較少,無針對性,未形成有甘肅省地方特色的金融創新產品。金融產品的營銷周期本身較短,易復制,例如手機銀行,2000年2月14日,中國銀行與中國移動正式協議開發手機銀行服務,成為手機銀行在中國應用的開端,此后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工商銀行等相繼效仿推出。各金融機構雖都具有該項便捷業務,但未結合其自身的特點,缺乏特色。在每個不同的地域,金融創新產品缺乏地域性,不具有當地特色,缺乏針對性。
四、金融創新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的對策
(一)大力開展金融創新后備人才培養項目
加大金融人才培養力度,充實基層人才隊伍,推出甘肅省經濟發展的金融創新產品是促進甘肅金融創新的重要舉措。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金融人才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較大,高校畢業的部分金融人才“用非所學”比較突出,傳統的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經受不住市場需求變化的沖擊。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社會涉農金融機構應建立金融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育長效機制。雖要分層培養,仍需尊重個人的選擇與才能,配合學員學習適合自己的技能。
(二)靈活變通金融體系中的主導機構,讓市場發揮導向性作用
甘肅省的金融體系是以國有商業銀行為導向的,因此使整個金融市場缺乏活躍性,龍頭老大一定,小的私人機構只能爭取不到20%的市場份額,因此缺乏競爭性,使得金融創新的浪潮不那么激烈。如若甘肅省政府可以扶持私人的金融機構,增加甘肅省小微型金融機構的競爭實力,便可以使整個金融市場活躍起來,金融創新也能夠隨之發展,針對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路徑選擇的金融創新產品也會日漸繁多起來。支持農業技術創新的金融一是要明確各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定位,大膽探索并逐步形成分工合理、服務全面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三)借助“大數據”完備征信系統,拓寬融資渠道
作為特殊的信貸群體,農戶和農村企業收入不穩定,缺乏信用衡量標準,難以提供可作為抵押或為他人擔保的財產,建立一個特殊的征信系統,針對農村用戶,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金融市場融資難問題。在這個“大數據”橫行的時代,如若銀行對于農民的信用評級可以通過指標來確認,則比擔保更加便易。如:螞蟻金融貸款的依據便是支付寶用戶的“芝麻信用”積分,當芝麻信用積分超過750時,該用戶便可在十分鐘之內,收到自己螞蟻金融提供的小額貸款。芝麻信用的評級,主要通過五個方面,即合同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信用歷史,人脈關系和行為偏好組成一個五維雷達圖,綜合測評用戶的信用等級。那如若商業銀行可以運用這種通過對需貸款農民的信用通過“大數據”調查,即相似的信用行為的調查,來確認他的信用等級,就可以免去農民必須通過擔保的模式進行貸款的尷尬局面。且更具有安全性,可以更加直接的解決掉農民貸款難的問題。
(四)促進金融市場的競爭,增強創新能動性
增強甘肅省金融行業的競爭性,在各金融機構之間建立相對嚴格的獎懲機制,完善本身的管理制度,監管機構監管到位,促使各金融機構公平競爭,執行政策,發展與當地經濟相符的金融產業和創新性產品,建立自然災害風險補償機制,加強農產品市場引導和監管機制。成立農業貸款擔保機構。因此可以由政府組織興辦涉農貸款擔保機構,由政府財政、現代農業企業、私營業主等各方共同出資,建立農村互助擔保基金,為農民貸款提供擔保服務,緩解農民擔保難的矛盾,幫助甘肅省解決現代農業發展貸款難的實際問題。從而促進甘肅省金融行業的繁榮,進而推進甘肅省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的發展。
注釋
{1}陳東平,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員,中國農業審計學會常務理事,江蘇教育會計學會常務理事,南京農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南京農業大學中國新農村建設研究院副院長。
參考文獻
[1]P.AGHION,R.BLUNDELL and 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n Inverted Relationship[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2]陳瑾瑞.金融地理學視角下西北五省區金融創新能力研究――以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為例[D].蘭州:蘭州大學,2014.
[3]蔣躍進.我國“多規合一”的探索與實踐[J].浙江經濟,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