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建議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農業現代化; 存在問題; 解決策略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ondition of Dejiang County, a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achievemen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solutions of the local argi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toward scale, modernization, standard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is presented detailedly, which provides beneficial help for realiz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of the count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problem; solution
中圖分類號:DF4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近年來,德江縣大力依托國發2號和《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文件精神。緊緊圍繞“強農穩縣”發展戰略,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支農、惠農、富農政策。積極引導農民推進農業向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市場化發展,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全縣的一項重要任務抓緊、抓實、抓出成效,有力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實現了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一、主要措施
一是整合資金投入。縣財政每年安排500至1000萬元資金用于農業現代化發展,充分利用涉農項目、土地治理等資金增加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資金投入;金融部門降低貸款門檻,擴大農戶貸款業務,切實支持和服務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利用優惠政策,吸引縣內外龍頭企業和能人大戶建基地、建廠房、搞加工,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產業。
二是部門鄉鎮辦點。縣涉農部門根據各自業務分別興辦了高標準、高質量的縣級核心示范樣板;各鄉鎮根據縣分指導性計劃任務,分別興辦了不同作物面積100畝以上的示范樣板;縣級示范樣板點全部落實在326國道、303和305省道等主干公路線上,鄉級示范樣板點落實在本鄉鎮主要公路主干線上。
三是企業大戶經營。按照“因地制宜、適度規模”原則,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制定切實可行方案,努力做到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市場化;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把農戶的零散土地集中到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種植大戶,實現企業大戶與農民雙贏;大力推行并規范“訂單生產”,積極推進農產品基地建設。
四是加強配套服務。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做好農業實用技術服務,改良耕作技術、土壤條件和作物品種,加大技術培訓和推廣力度,及時把農業生產信息、農產品供求信息和農業科技知識傳遞給農民;加大農業執法力度,加強農資市場管理,做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認真落實和兌現農機購置補貼及農機新技術、新機具試驗示范推廣工作。
五是嚴格督查考核。把農業現代化發展作為重要經濟指標,列入對各鄉鎮和相關部門年度效能目標管理考核的主要內容,分階段進行督查,年終進行表彰和獎勵,對工作成效顯著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未完成任務,弄虛作假的單位和個人進行通報批評,并督促限期整改,同時對主要領導進行誡免談話。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農民收入較快增長。2011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22.8億元,比2006年增長83.13%;全縣糧食總產量均達17萬噸以上;油菜籽產量達1.3萬噸,比2006年增長25%;農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15.3%,比2006年增加1.5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503元,比2006年增長118.9%。
二是農業結構有所優化。烤煙產量連續6年均達15萬擔,其數量和質量穩居全區第一;畜牧業產值2011年達6.9億元,實現了連續快速增長勢頭;累計新增茶園面積13.25萬畝,茶園規模增速居全市第一;新增天麻種植面積16.7萬平方米,中藥材面積達1.34萬畝;已建設無公害蔬菜基地5000畝,農業種植結構取得明顯成效,經濟作物與同期糧食面積比為42.7:57.3。
三是生態農業蓬勃發展。在青龍、錢家、泉口、合興一帶發展集觀光、旅游、經果林、農家樂于一體的旅游觀光產業群,走出了一條“一產帶三產、三產促一產”的發展之路,形成了以廈阡、錢家果蔬庭院經濟、合興、復興的生態茶、泉口萬畝草地畜牧業、烏江生態翠竹長廊等為代表的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點。
四是循環農業步伐加快。按照“豬-沼-菜”、“豬-沼-果”、“豬-沼-糧”生態種養模式,全縣累計新建“一池三改”共2.63萬戶,建設規模養殖公司或小區大中型沼氣池23個。目前,我縣農村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80%以上。
五是經營方式不斷創新。2011年,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77個,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5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1家,地級重點龍頭企業5家;新建成茶葉加工廠6座,實現茶葉銷售收入24249萬元;發展種植基地35萬畝,帶動農民增收1320萬元。
六是裝備水平持續提高。全縣農機總動力達26.2萬千瓦,推廣機耕面積7.5萬畝,機插秧面積5000畝,機灌面積13萬畝,機械化收獲面積5000畝,新增農機具達2.72萬臺(輛),植物保護器械460余臺。
七是質量效益穩步提升。農產品質量體系認定認證邁出新步伐,“頤年春”酒已獲10012-2003國際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并榮獲“貴州省著名商標”稱號;德江天麻已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德江“星源”牌禮盒裝菜油獲省名特優農產品稱號;德江茶葉在中國國際茶博會上獲金、銀獎。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業仍然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階段,人均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很弱,技術裝備落后,經營集約化與農業土地分散的問題凸現。
二是農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專業戶以及各類農村流通中介組織不夠,服務能力偏低偏弱,經營專業化與農業從業人員短缺矛盾突出。
三是農民素質相對偏低,生產經營隨意性大,農業資源得不到最佳配置,農產品流通慢,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入需求與農村金融供給不足矛盾突出。
四是農業比較效益不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等矛盾突出,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與監管手段短缺矛盾突出。
四、對策建議
1.搞好產業規劃布局。著力構建“五個產業帶”:一是重點建成以烏江沿線楓香溪鎮—潮砥鎮—長堡鄉—共和鄉—穩坪鎮—桶井鄉—荊角鄉為主的竹果產業帶;二是建成以青龍鎮—錢家鄉—龍泉鄉—煎茶鎮為主的果蔬產業帶;三是建成以高山鄉—沙溪鄉—楠桿鄉為主的天麻核桃生漆特色產業帶;四是建成以復興鎮—合興鎮—堰塘鄉為主的茶葉產業帶;五是以平原鄉—長豐鄉—泉口鄉以種草養畜和放養相結合為主的畜牧養殖產業帶。
2.加快農業科技步伐。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水平。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測土配方工程等項目為載體,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為突破口,大力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實現農業節本增效。
3.積極發展循環農業。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秸稈氨化、應用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積極推廣以沼氣為紐帶“豬沼糧、果、菜、魚”等能源生態模式,推行“一池三改”(改圈、改廁、改廚)和“三沼”(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技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推廣秸稈覆蓋還田技術,加強耕地、草原、漁業資源和野生植物資源的保護力度 。
4.大力發展旅游農業。以發展特色農產品為主,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和農副產品的品種品質結構,讓具有明顯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生產逐步向鄉村旅游景區靠近和集中,不斷增添新的觀光內容;同時,通過建立“鄉規民約”等制度,維護景區良好環境。
1溫和嶺南溝壩區
1.1區域分布本區地處我市東南部秦州區、麥積區森林區8鄉鎮90多個行政村,海拔1400~2560m,農耕區主要分布于區內海拔1400~2000m的溝壩及山腰,總面積為2657.47km2。
1.2生產條件農耕區年平均溫度7~8℃,元月份平均氣溫-3~6℃,7月份平均氣溫18~20℃,≥10℃積溫1700~2700℃。無霜期110~160天。年雨量650~850mm,東岔局部地區可達900mm以上。
2圍繞空間布局,明確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途徑
2.1堅持不懈抓好糧食生產,確保供需基本平衡糧食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經濟安全,是廣大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保障。對于我們這樣一個農業基礎條件差、糧食生產不確定因素多的農業市來說,穩定糧食生產、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既是“三農”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的重點,也是服從和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重大問題,更是我們農業工作者的職責所在。
2.2大力發展以蔬菜、果品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不斷提升發展能力繼續把發展特色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作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方向性、全局性的大事來抓。按照突出優勢、擴大規模、延長鏈條、提升品牌的要求,圍繞做精果品產業、做強蔬菜產業、做大馬鈴薯產業、做優中藥材產業,堅持建大龍頭、帶大基地、興大產業、闖大市場,因地制宜地推進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促進區域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
2.3突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抓住國家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下大決心,下真功夫改善基本生產條件,著力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和抗災減災水平。
2.4努力提高農業勞動者素質,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步伐
2.4.1努力提高農民素質。建立具有現代科技文化知識的新型農民隊伍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所在。
2.4.2加快品種更新步伐。重視地方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和開發,提高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天水市農科所、天水農校的育種能力和水平,加快主要農作物和特色農產品的新品種選育進程,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物質基礎。
2.4.3加強技術協作交流。充分發揮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人才優勢,內引外聯,集中開展聯合攻關,加快建立現代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加強現代農業相關技術研究,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綠色農業技術開發,推廣資源節約型、綠色能源型、環境保護型、立體復合型、物質循環型技術;有計劃、有重點地引進一批國外先進技術,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充裕的技術儲備。
2.4.4建好農業科技園區。認真搞好秦安縣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武山蔬菜產業示范園區、清水核桃產業示范園區等8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
關鍵詞:現代農業 特征 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1)04-242-02
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期間的一項重大任務。發展現代農業,實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強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產業支撐的重要舉措。
一、現代農業的內涵和特征
農業是人類社會中最早出現的產業,從農業發展的歷史階段來看,農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原始農業、古代農業、近代農業、現代農業四個階段。
(一)現代農業的內涵
現代農業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形態,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密集型的發達農業。現代農業就是運用現展理念,現代科學技術,現代物質條件,現代經營形式和管理方式,實現農業的貿工農緊密銜接、產加銷一體化的多功能、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產業體系。建設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用現代科技改造傳統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競爭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斷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過程。
(二)現代農業的特征
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農業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基本特征:
1.科學化。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的投入,而現代農業則主要依賴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與創新。現代科學技術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先導和原動力,不斷推進現代農業向更高的層次邁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過程,實質上是在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過程,是用現代科技知識培養造就新型農民的過程。
2.市場化。傳統農業主要以自給自足為目的,現代農業的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市場的需要,為市場提供豐富多樣的商品,農產品的商品率很高。現代農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市場機制對農業資源配置起主導作用,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動力源泉。
3.產業化。傳統農業是以土地為基本生產資料。以農戶為基本生產單元的小生產,僅僅局限于種植業、養殖業等生產環節。現代農業則打破了傳統農業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產業脫節的局限性,走出了生產、加工、銷售和社會服務一體的產業化經營道路,實現了一二三產業互動,形成了一個與發展農業相關、為發展農業服務的產業群體。在現代農業中,分散經營的農戶有效地組織起來,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
4.集約化。傳統農業主要依賴資源和勞動的粗放投入,現代農業注重各類生產要素的集約投入,生產要素得到有效合理配置。主要是通過運用現代科技和裝備、有效整合資源、適度集中土地和實施科學管理等,以資金與技術的集約投入來取代以資源和勞動的粗放投入,改變農業粗放經營的狀況,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率、資源產出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5.生態化。傳統農業以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來換取農業的發展,付出了過大的資源環境代價。現代農業則以高度重視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來優化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和諧、持續發展。現代農業注重資源的節約使用、循環利用、綜合開發,積極推廣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清潔生產,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
6.多樣化。傳統農業僅局限于食品和原料的供給功能,現代農業則將單一的農業生產功能拓展為生產、生態、生活和科教等多功能,除具有食品保障和原料供給功能外,現代農業還具有增加農民就業和收入以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功能,承擔著創造和傳承文化以及保護環境的功能,發揮著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以及滿足人們領略自然情趣、享受田園生活的需求。現代農業的多功能性決定了現代農業發展的多樣化,現代農業不但是效益農業和市場農業,而且還是綠色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同時又是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
二、發展現代農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是要統籌產業發展。農業現代化與其它產業現代化是一種相互依存、互為基礎的協調發展和良性互動的關系。要注重三次產業之間的滲透、融合,統籌產業協調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工業和服務業,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物質和技術保障,構建起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農業,推進農業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延伸和拓展,實現農業與工業、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優化升級農業結構。
二是要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經營規模的擴大是現代化農業的必然要求,我國分散的農戶經營方式對于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所要求的大規模生產是一個非常不利的制約條件。要在堅持和鞏固的基礎上,不以犧牲農民的土地權益為代價,引導農村土地合理流轉,積極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適度的規模化經營和專業化、社會化服務。
三是要把科技進步作為首要推動力。農業科技化是農業現代化的根本標志,只有推進科技進步,才能實現現代農業要求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目標,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增強農業的綜合競爭力。發展現代農業,要以節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等農業生產要素為核心,通過勞動力集約和技術集約,走以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為主要目標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四是要注重示范引導。縱觀世界不同國家建設現代農業的實踐,大致可分為三種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勞動力節約型模式,以歐洲為代表的節老節地復合型模式,以日本為代表的土地節約型模式。歷史經驗表明,農業現代化并沒有固定模式,要因地制宜。我國地區間的資源環境條件、農業發展水平和經濟技術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在現代農業建設過程中,要發揮地區的比較優勢,加強試點示范工作,探索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區域現代農業建設的模式和道路。
五是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現代農業的建設不能以農業資源的過度開發、植被破壞、水源污染、土壤侵蝕為代價,要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行農業清潔生產,充分釋放和凸顯農業在維護生態環境方面的重要功能。
三、發展現代農業的措施和途徑
一是要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農業,用工業化產品提升農業。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引導企業向產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拉長產業鏈條,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產品及其加工品,提高附加值,培育和壯大一批產業關聯度大、競爭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龍頭企業。加強農業開放工作,拓寬眼界,在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引進資金、配置要素,利用好國內和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升農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積極推進農業基地建設,充分發揮資源、市場和技術優勢,逐步實現農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積極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圍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產業鏈條,努力引進上下游關聯項目,發展關聯產品,主動引進同類企業集聚發展,形成規模效益。
二是要培育建設現代農業的人才隊伍。建設現代農業,最關鍵就在于人才隊伍的培養,要培養一批踏實能干,具有創新意識、具備現代管理知識的農業企業家隊伍,培養一批具有工業化要求的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協作意識以及現代眼光甚至世界眼光的干部隊伍,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推動農業工業化經營管理、產業化鏈條延伸。加快現代農業人才隊伍的建設,要加大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大力發展面向農業的職業教育和新型技能培訓;要整合培訓資源,采取訂單、定向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要推進農科教有效結合與科技服務,鼓勵農業科研院所深入基層開展實用技術培訓服務。
三是要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堅持把循環經濟理念貫穿于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促進農業良性循環發展,農業資源最大限度地得以利用。要根據“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加快建設專用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要以資源節約為目標,抓好農業節水、節地、節肥、節藥、節能,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要加快農業生物質產業的開發,推廣沼氣,推進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綜合利用。要抓好農業產業鏈的延伸,促進農產品加工向精深發展,形成種植、養殖、加工系統化,提高農產品加工過程中各種廢棄物的有效利用。
四是要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強化政策扶持,完善運行機制,引導其提升服務質量,拓展服務領域,積極支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開展市場銷售、信息服務、技術培訓、農資配送和統防統治等農業生產;要完善農業技術支撐體系。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理順農業科研管理體制,建立新型農業科技新體系,實現農科教、產學研統籌,加強農業科技自主研發和集成創新,培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要加強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整合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資源,提升農業公共服務能力,完善農業科技推廣平臺建設,提高農民接受和運用農業科技的能力;要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大力發展連鎖經營、網上交易、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培育農村經紀人、運銷專業戶和流通中介組織等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加強農產品質量檢測和市場服務,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是要深化農村改革。要推進土地流轉體制改革。在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不變、依法自愿有償流轉的基礎上,建立土地流轉市場,采取股份合作、出租、轉讓等形式做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工作,引導農業生產向集約化方向發展,提高農業規模化程度。要完善支農體制改革,整合各類財政支農資金,綜合運用稅收、貼息、擔保等經濟政策引導民間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建設。要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新型金融組織和信用擔保機制,拓寬農村擔保品范圍,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加快培育村鎮銀行、擔保公司,增加農村金融供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參考文獻:
1.吳光玲.現代農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02)
2.韓長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N].人民日報,2010.11.22
3.霍子俊,胡恒洋,張俊峰,蔡平.美國現代農業發展及借鑒[J].中國經貿導刊,2008(3)
4.柯炳生.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