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農業;節水;意義
Efficient water-saving agricultural facilities――Shanshan important op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Zuoriguli•wushiman
(Shanshan county water resources bureauShanshanXinjiang838200)
【Abstract】Shanshan is a typical arid desert climate with warm, dry, dry, hot, windy. On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facilities of agricultural water productivity, reduce irrigation water consumption per mu,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the other hand,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cropping pattern of agriculture,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lso has a positive meaning, is importa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choice.
【Key words】Agriculture; Water; Significance
1. 基本情況
鄯善縣位于天山支脈博格達山南簏、吐魯番盆地的東部。行政區范圍在北緯42°17′至43°15′,東經89°20′至91°55′之間,東西寬190公里,南北長250公里;北與昌吉州的木壘縣、奇臺縣相接,東經七克臺鎮連接哈密市七角井鄉,西部吐峪溝蘇貝希村與吐魯番市勝金鄉接壤,南部經南湖戈壁至覺羅塔格與塔里木盆地東部的若羌縣、尉犁縣接壤。全縣總面積39800平方公里,約占吐魯番地區總面積的56%。
鄯善縣冷濕空氣不易進入。平原區為典型的暖濕帶干旱荒漠氣候,主要特點是:干燥、少雨、高溫、多風。多年平均年氣溫14.1℃,7月份平均氣溫32.6℃,極端最高氣溫44.8℃,35℃以上氣溫可持續165天,40℃以上高溫可達50天。1月份平均氣溫-8.8℃,極端最低氣溫-29.9℃。
全縣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34.59萬畝(含一、二、三級糧食經濟作物保護區耕地面積與名優特稀園地面積),鄯善縣國地資源局等級開荒面積15.57萬畝,人工林地6.43萬畝,其中農田防護林2.1萬畝,固沙林萬畝。
鄯善縣境內共有三條較大河流。自西向東依次為二塘溝河、柯柯亞河和坎爾其河,均發源于博格達山南坡,屬于山溪性內陸河流,主要補給源為降雨和融雪。三條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分別為0.8578億m3、1.1680億m3和0.2797億m3。全縣地表水可利用量1.2911×108 m3。全縣地下水可開采量為為1.9398×10 8 m3。鄯善縣地下水處于嚴重超采狀態,面對灌溉面積擴大,旱情日益加劇的干旱發展趨勢,以及人口增加、生活改善、經濟發展等對水資源需求的與日俱增勢態,水資源短缺勢難逆轉,依靠科學技術促進三水循環,盡可能地使有限水分應能實現的潛在生產力化為現實生產力,已成為當今緩解“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的首要任務。
2. 設施農業發展趁勢
從科技部、農業部設在山東省平度市的江北農業技術市場獲悉,國內一批農業專家近期歸納了全球設施農業發展的新趨勢。
(1)無土栽培發展迅速。
(2)覆蓋材料多樣化。
(3)發展溫室生物防治技術。
(4)廣泛建立和應用噴灌、滴灌系統。
(5)向大型方向發展。
(6)向機械化、自動化方向發展設施內部環境因素如濕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濃度等的調控由過去單因子控制向利用環境、計算機等多因子動態控制系統發展。
結合鄯善縣光熱資源豐富,水資源極為短缺的實際情況,開展設施農業廣泛采取高新節水技術不失為一種重要選擇。鄯善縣設施農業采用滴灌與傳統地面灌相比具有以下特點:可以適時適量的補充營養成分;減少了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肥料用量,便于作物管理;提高作物產量,增加了產量,一般產量幅度達30%-80%;降低了耗水量,提高了水分生產率,延長了市場供應期,提高了收入,能夠真正實現節水。
以色列農業充分運用溫室栽培,進行密集型農業生產,克服自然資源,特別是水資源極度缺乏的難題,進行節水灌溉,在沙漠里開辟了綠洲,使荒灘上一片郁郁蔥蔥,果實累累,創造了令世界稱奇的農業奇跡,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鄯善縣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水資源問題,水資源已成為制約鄯善縣經濟發展的瓶頸。在減少基本農業用水的前提下,使農民、農業增產增收成為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3. 設施農業溫室大棚的規劃及給水系統設計
3.1方位。溫室方位是否正確,直接關系到溫室采光時間短和室內蓄熱量的多少,也是關系到作物是否能安全越冬的問題。日光溫室方位為座北朝南,正南方偏西3-8度,稱為搶陰。如果一味地追求偏角或偏角過大都會造成土地浪費或溫室功能下降。此方向可延長下午光照時間,增加室內熱量儲存,提高棚內夜間溫度。
3.2間距。間距指后棚前窗到前棚后墻外地面水平距離。隨著溫室標準逐漸提高,溫室的跨度增大,高度增加,兩棚之間,兩棚之間距離也隨之增加。合理間距是前棚正脊高度的3.0-3.3倍,以保證冬至前后前棚不影響后棚采光。
此外,需設置后墻設通氣窗,有利于作物生長管理。工作間一般12-20m2,可作為冷空氣緩沖間等。
3.3給水系統規劃。
3.3.1設計日耗水強度。溫室內作物日耗水強度較低,在冬季一般在1-2mm,但在夏秋生產對于鄯善縣日耗水強度不得低于6 mm。
3.3.2濕潤比。大棚內蔬菜設計濕潤比一般為90%。
3.3.3日工作小時。日工作小時一般不宜超過20h。
3.3.4設計灌水周期。保護地蔬菜滴灌系統運行采用淺灌勤灌方式,因而設計灌水周期選取一天。
3.3.5溫室大棚的滴灌系統布置。溫室大棚內蔬菜種植一般為南北向,以利于采光,因而毛管的布置較短,一般為8-10m左右,支管布置為東西向,長度為溫室長度。田間首部一般由控制閥門、施肥裝置、過濾器和進出連接管件組成。
[關鍵詞]農業;可持續發展;植物保護
[中圖分類號]S4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909(2018)02-71-1
農業可持續發展,是指在保護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提高產能,增加經濟收入水平的發展方式。可持續發展能否順利實施關系到人們未來的生活環境,因此不可忽視。而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如何進行植物保護成了急需解決的難題。
1植物保護手段
傳統的植物保護方法有物理防治法和農業防治法,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人們更加青睞于化學防治法和生物防治法。
1.1農業防治法
農業防治法主要是通過給予植物適合的生長環境,并且利用轉基因等高新技術培育出抗病蟲的品種,達到保護效果。這種方法是十分有效的,現如今仍在大量使用。
1.2物理防治法
物理防治法是指利用一些當今存在的機械設備如超聲波、紫外線、紅外線等,利用大部分害蟲有向光、向熱的特性進行誘殺。更直接的方法是利用人力進行滅殺。
1.3化學防治法
化學防治法的效果十分顯著,是現在使用最頻繁的方法。化學防治法,是指利用化合反應形成一系列化合物直接作用于病蟲上,甚至可以利用化合物對已經受到破壞的植物進行修復。配合現代化的機械設備,可以大面積進行防治,效率高、效果好。但是,化學防治法存在十分明顯的缺陷,這種方法的核心是化合物,使用后會留下一些化合物,然后通過各種途徑被廣泛擴散開來,很可能會對食物鏈等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不能一味使用化學防治法,需要和其他手段結合起來進行合理使用。
1.4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是當前優先推薦的方法,因為其是利用一些有益的生物及其新陳代謝的產物對植物進行除害,所以這種方法是無害無污染的,逐漸獲得更多人的認可。
2加強植物保護對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著不少的問題。一方面是外來物種的入侵使得生態平衡受到破壞,另一方面是化學防治法因具有快速見效的特性而被大量使用,導致水土污染嚴重。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農業發展問題不可忽視,尤其是植物保護問題嚴重影響著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因此,想要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加強植物保護是前提。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保護手段,使得植物避免受到病蟲侵害的同時,保護環境不受污染,成了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
加強植物保護,是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種技術支持。從我國現有的農業生產現狀來看,因為病蟲害等因素造成的農產品減產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是,如果植物保護技術可以滲透到各家各戶,為農民的耕種提供最大程度的保護,不僅對農民是一種福音,也可以保護社會財產,減少資源浪費,進一步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雖然目前在植物保護方面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是,為了保證未來的生產而投入現有的大量的生產資源是值得的,算賬算總賬,目光要長遠。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現狀 看法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概述
科技的進步也導致了生態環境的破壞,人口的不斷增長與降低生產成本的需求催生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美國是最早將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付諸實施的國家。在見證了美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取得的成功之后,世界各國紛紛響應可持續發展,吸取美國的經驗開始走自習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1994年,我國提出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并提出了相應的規劃。
不同國家對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各有異同,發展重心也各不相同。
但是其基本特點受到世界人民普遍的認可。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具備以下特點:
1.1、持續利用性。實際上,我們所能從自然界獲取的資源是有限的,并且大部分資源是不可再生的,農業生產中如耕地等在內的很多資源也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在這些資源的利用上,一定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與使用,杜絕過度開發,一旦受到毀滅性破壞,我國農業資源將遭受難以挽回的損失。對于一些可再生資源也要注重防止過度開發使用甚至破壞性使用,要用在長久的眼光看問題,確保資源的持續利用性。
1.2、可選擇性。科技的進步促進了農業生產走向機械化、現代化,當前農業生產不再是過去的靠天吃飯,先進技術的引進增加了產量,加快了農業可持續生產步伐。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不同地理條件下的區域農業所選擇的生產技術也不同,采用合適的技術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護環境,增加產量。
1.3、效益性。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最根本目的在于創造高效益,促進農業發展,緩解民生問題,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農業經濟只有創造高效益才能為環境保護提供最可能的實施條件,為后代生存與發展提供最大的使用資源。
堅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將為我國環境保護、解決三農問題以及促進國民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2、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人民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難免會出現一些阻礙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障礙。結合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筆者將農業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大致總結為以下幾點:
2.1、可利用資源減少。農業發展離不開對耕地、水源、草場與林地。氣候的不斷惡化與人為破壞的增加導致了這些農業賴以發展的資源日益減少,導致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受阻。
2.2、生態環境惡化。氣候的惡化導致我國土地沙漠化不斷加劇,又受到水土流失的影響,大面積的耕地喪失了原有的肥力,耕地減少的同時產量也隨之下降。另外由于人們破壞性的開發森林資源,導致草地“三化”現象嚴重,對于發揮森林與草地的作用來建立健康的農業環境產生很大的阻礙。
不僅如此,農業生態系統被破壞,污染現象加劇。由于城市工業廢水的大量排放,我國大部分河道受到嚴重污染,近年來發生的如太湖藍藻事件等一系列問題顯示出水污染問題的嚴重。耕地也受到了污染,農藥殘留與河道污水導致了大面積的耕地土壤結構被破壞,農產品質量下降。
2.3、農民收入少,生活負擔重。雖然近年來政府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價格,但與農民投入的高成本相比較而言,農民農業生產收入并不算高。再加上物價的持續上漲,農民生活開支進一步加大,生活負擔并未出現大幅度減輕。在并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農民的收入比東部地區農民收入低很多,生活壓力很大。
我國農民數量大,實施農業補貼的可行性不大,并且對農民的幫助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2.4、農業結構調整不合理。調整農業結構的根本目的應該是促進產業多元化,增加產量,提高農民收入。然而我國在農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卻出現一些偏離目標的地方。問題之一在于農業信息化程度低下,作為農業生產中的農民個體只為當下生活,不能從長遠的角度進行科學的結構調整。此舉往往創造不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反而會造成產業破壞等不良后果。
此外,有些政府在進行農業結構調整時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不考慮實情盲目調整,給農民生產收入帶來不利影響。
3、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建立環境控制機制。建立完善的環境控制機制對于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環境保護而言是不可缺少的步驟。保護環境工作的前提任務之一是讓社會尤其是農民意識到保護環境對自身生活發展的重要性。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然而我國農民的文化與思想水平普遍較低,可持續觀念薄弱,導致產生許多破壞性生產行為。政府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向社會宣傳環保與農業、生存之間的利害關系,讓社會尤其是農民意識到保護環境,合理開發的重要性。
3.2、增加農民收入,宣揚計劃生育。農民生產不能形成規模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發展資金短缺,政府如能給農民提供更多貸款援助,就可以幫助擴大生產資金,農民就可以擴大生產規模,擴大經濟收入。在生產技術上,政府一方面要鼓勵技術創新,另一方面要及時幫助農民引進符合地區農業發展的先進生產技術,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
3.3、進行統一科學的產業結構調整。政府需要讓農民認識到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強化農民的大局觀,糾正農民小農思想中的錯誤,由政府進行統一的結構調整,避免農民隨意、胡亂調整。
4、結語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將不斷遇到新的難題與障礙,政府需要及時調整政策體制來適應農業發展新形勢,從事農業研究人員要不斷總結、創新新的發展理論,將理論用于實踐,農民與相關農業成員要不斷摸索研究更適合新形勢下經濟發展的路線,以促進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逐漸走向成熟,已形成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經濟發展道路。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一項長期堅持的任務,在不斷的調整與進步中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