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范文

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進入2001年,在阿根廷經濟衰退日趨嚴重和外匯儲備顯著減少的情況下,國際金融界擔心無法履行償還債務的顧慮日益增強(注:例如,2001年3月國際評定信用等級的機構穆迪投資商服務與標準普爾先后降低了阿根廷政府債務的信用等級。其后,到了2001年底為止,上述的前一個機構又四次,后一個機構又六次降低阿根廷政府債務的信用等級。)。當時阿根廷為了對付外匯嚴重短缺的局面而采取了多種措施(注:2001年6月,阿根廷政府宣布,已與政府公債持有人進行了協商,以2006年到期的新公債(300億美元)掉換即將到期的公債。2001年11月阿根廷政府單方面宣布將一部分公債的償還期延長三年。2001年12月10日公布,提取銀行存款每人每周限在250美元以下。)。

但是,2001年12月上旬,鑒于阿根廷沒有實現削減財政赤字的承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注:阿根廷政府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承諾,2001年度的財政赤字不得超過65億美元,而實際的財政赤字額卻超出承諾額13億美元。)決定暫時凍結對阿根廷的12.6億美元的貸款。為此,剛剛就任總統職務的洛多里卡斯·薩總統(注:由于實施財政金融緊縮政策和限制提取銀行存款等原因,2001年12月阿根廷發生了大規模的民眾暴力,政局也陷入動蕩之中。1999年就任的德拉魯阿總統在任期末滿的2001年12月20日于政局動蕩中引咎辭職。其后在短短的10天之內便走馬燈似地換了三任總統。)宣布延期償還1321億美元的政府債務。之后,2002年1月3日停止支付2800萬美元的公債,至此阿根廷的信用違約行為已是十分明顯的了。這些動向使國際金融界受到很大的震撼。由于資本大量外流,外匯儲備額在2002年內不斷減少,2002年6月以后已減少到100億美元以下(見表1)。為此阿根廷政府于2002年1月6日制定、頒布了“國家危機與匯兌制度改革法案”,廢除了自1991年3月以來一直實施著的“自由兌換法案”。1月11日采取了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并行的雙重匯率制度,2月3日阿根廷政府公布的經濟對策中,宣布實施浮動匯率制度。2月4日封閉了外匯市場,但2月11日重新開放。比索對美元的匯率在2月11日為1美元=1.8比索,其后便持續下跌,5月跌到突破3比索,10月1日為3.75比索,而且仍處于下跌的趨勢中(在固定匯率制度期間,即從1992年1月到轉變采取浮動匯率制度以前這段期間,比索對美元的匯率一直固定于1美元=1比索的水平上)。

當前阿根廷的經濟形勢與1997年下半年金融危機后的東亞地區各國的經濟形勢頗為相似。由于短缺外匯,原材料、生產設備的進口銳減,生產活動日趨低迷(2002年6月的工業生產產值比2001年同期減少了15.l%)。加上限制提取銀行存款限額也直接壓抑了個人消費。2002年上半年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前一年同期比)為-15%。2002年5月的失業率創戰后的最惡化的記錄21.5%,國內治安狀況急速惡化,2002年10月縮小財政赤字的目標未能實現,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肯給予貸款融資,阿根廷國內形勢的前景處于不明朗的狀態。

附圖

表1 阿根廷的主要經濟指標

附圖

注:①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工業生產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貨幣供應量增長率為按年率換算的增長率;其他經濟指標為年平均值。

②1997年以前的數字按各年年底的數值進行期中平均,1998年、1999年、2000年為年底數值。2001年上半年為6月底數值、下半年為12月底數值。

③1990年以前的數字根據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統計年鑒》有關各年版的資料整理。1991年以后的數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統計》有關各期的資料整理。

④“1981-88年”期間的利率為期間平均值。利率使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金融統計》的市場利率。

⑤1990年以前的數字根據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統計年鑒》有關各年版的資料整理。1991年以后的數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金融統計》有關各期的資料整理。官方的外匯儲備額、國內生產總值、消費者物價均使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

二、阿根廷金融危機發生的體制上原因

阿根廷的金融危機是由于資本外流和外匯短缺引發的。那么為什么會發生資本外流的外匯短缺呢?下文擬探討一下導致發生阿根廷金融危機的體制上原因。

如圖一所示,阿根廷的資本收支從戰后直到80年代一直是處于基本上平衡的狀態上(注:但是,如圖1所示,資本收支在80年代末期出現了巨額逆差額(1989年81億美元、1990年59億美元)。這是阿爾方罕政府政策的失誤所導致的,國內相繼發生了總罷工、經濟也出現了大動蕩(例如:1989年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出現了-7%負增長、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達3200%,創歷史最高記錄),成為了促使大量資本外流的主要原因。)。但進入90年代,阿根廷的資本收支卻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順差,由于阿根廷是資源豐富的國家,貿易收支在80年代以前一直持續持有順差;為此,國際經常收支在1961-70年期間年平均持有0.1億美元的順差額。1971-80年期間出現逆差,但年平均的赤字額僅為2.7億美元,基本上也保持了平衡狀態。如表2所示,80年代上半期受到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影響,國際經常收支逆差額趨于增大,但下半期再度趨于縮小,接近于平衡狀態。但是進入90年代以后,國際經常收支逆差額便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擴大。1991-97年期間年平均有27億美元的逆差額,1998年有146億美元逆差額,創歷史最高記錄。

表2 阿根廷的國際收支結構?。▎挝唬簝|美元)

附圖

注: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分類?!百Y本收支”大致分為“投資收支”與“其他資本收支”?!巴顿Y收支”進一步分為“直接資本投資”、“證券投資”、“其他投資”?!捌渌Y本收支”包括了資本轉移收支和專利權等非生產性、非金融資產的交易額(請參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3年)《國際收支平衡表》第五版和日本銀行國際收支統計研究會,(2000年)《國際收支》)。

資料來源: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統計》,2002年4月號的資料編制。

進入90年代阿根廷的國際經常收支逆差額擴大的經濟背景為:國內經濟景氣迅速擴大,經濟景氣的擴大導致進口需求的增強。此外,1989年7月上臺執政的梅內姆總統在執政后匆匆地實施了貿易自由化政策。首先大幅度降低關稅和簡化進出口貿易手續。1989年年中的平均關稅率為39%,到了1993年底便降低到10%(注:參看戶田一郎(1994年),《阿根廷梅內姆政權的經濟穩定政策和存在的問題》,見日本輸出入銀行,《海外投資研究所所報》,1994年12月號,第15頁。)。同時也廢除了進口數量限制和進口許可證等非關稅進口限制,到了1993年底,原則上也廢除了進口前批準制度。這些政策、措施促進了阿根廷的商品進口貿易,例如1991-2000年期間商品出口貿易合計額為1981-90年期間的2.4倍,進口貿易合計額則增加了4.3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統計》的資料,按美元計價額計算)。此外,由于產業活動趨于活躍,有關運輸、保險、旅游、專利等服務貿易進口額也趨于擴大。這些均促進了國際經常收支逆差額的急劇增大。擴大的國際經常收支逆差額不得不依靠資本流入(即資本收支順差額)來加以填補。但是,90年代的資本收支的順差額遠遠大于國際經常收支的逆差額,從表2的綜合國際收支差額增長變化趨勢看,1991-97年期間年平均約有23億美元,接近相當于1%的國內生產總值的順差額,1998年進一步增大到41億美元。90年代以后,外國資本每年持續有相當于1%國內生產總值的數額流入阿根廷。

吸引過剩的外國資本流入的基本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梅內姆政權在資本收支方面采取了大膽的開放政策。自我標榜為經濟自由主義政權的梅內姆政府在上臺的兩個月之后(1989年9月)便制訂了“緊急經濟法案”,該法案規定給外資以國民待遇,無論是國民或外僑在投資方面不存在差別待遇。1989年12月又進一步宣布資本交易完全自由化,為了促進80年代大量從阿根廷外逃的資本回流(注:有關80年代期間從阿根廷外逃的資本數額雖然沒有每天公布的統計可查,但阿根廷政府的金融部門代表丹尼爾·馬克斯(Daniel  Marx)卻曾在美國第102次參議院金融委員會上作過證詞,說,“據推算,1991年阿根廷國民在國外擁有三百多億美元的資產”。(請參看美國參議院金融委員會,《資本外逃對拉丁美洲債務的影響:在財政赤字、債務管理與國際債務分委員會上的證詞》,第17頁)),1992年4月又采取了準許從海外回流的阿根廷居民資產被認定為該申請人的合法資產(但需繳納一定的稅金)(注:栗原晶子,《中南美的資金流動的變化及其背景》,刊于《東京銀行月報》,1992年10月號第50頁。)。第二,進入90年代,阿根廷已成為海外投資商所熱衷的投資市場,梅內姆政府于1991年3月頒布“自由兌換法案”,并根據這一法案于4月實施了“貨幣管理局”制度,如表3所示,該制度的主要內容為:“貨幣供應量”以外匯儲備資產額作為保證,在此項保證下,阿根廷的貨幣(比索)與美元掛鉤,匯率固定于1:1。在梅內姆政權以前,財政赤字都是通過發行通貨予以填補的,現在的新制度規定,發行通貨需有外匯儲備作保證,沒有外匯儲備作保證便不能發行通貨。此項制度對扭轉阿根廷經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1991-90年期間的年平均438%的消費者物價上漲率到了1991-97年期間便被抑制到年平均22%;匯率也恢復了穩定。外國公司也由于阿根廷經濟的趨向穩定而積極地對阿根廷進行直接資本投資,從而促進了阿根廷的工業生產,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在1991-97年期間達到年平均6%,和80年代的年平均-1.2%持續衰退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從而進入一個高經濟增長率。阿根廷的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對國外的投資商來說已使阿根廷成為了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投資市場,國外資本迅速加速流入阿根廷。

表3 阿根廷的“貨幣管理局”制度的主要內容

附圖

值得注意的是流入資本的性質,如表2所示,在90年代流入阿根廷的外國資本中,直接資本投資雖然也不在少數,但占最大比重的卻是證券投資,就1991-97年期間的情況看,資本收支年平均順差額104億美元中,只有36億美元是直接資本投資,證券投資卻有98億美元。1998年的情況也是如此:在資本收支的190億美元的順差額中,證券投資便占了88億美元??梢娰Y本收支順差額絕大部分是證券投資順差額。在證券投資中,債券發行引進的資金又占重要的比重。巨額的財政赤字(根據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的資料,1991-98年期間年平均的財政赤字額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0.9%),在這樣的背景下,阿根廷政府部門的公債發行在90年代不斷增大。此外,通訊、金融、能源等產業部門的民間大企業也發行公司債以籌集資金(注:阿根廷在國際債券市場的債券發行額從1993年起到1999年為止的期間內年平均達107.2億美元,其中由政府部門發行的占77.6億美元(年平均),由民間部門發行的占29.7億美元(年平均)。(請參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Argentina:Selected  Issue  and  Statistical  Annex》,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國報告書,第00/160號,2002年12月,第32頁))。在當時極為活躍的國際金融市場發行債券,促進外資大量流入阿根廷的國內債券市場。此外,外資通過股市在1991-97年期間也有年平均12億美元的資金流入。還有阿根廷石油礦藏管理局(石油產業)、Teleforica(通訊產業)、TELECOM(通訊產業)等大型企業(雖然為數不多)也從海外股市引進股的投資(注:阿根廷在1991-94年期間的海外預托證券發行額達41.4億美元。(請參看國際金融中心,《中南美國家金融市場的現狀與展望》,1997年,第57頁))。

值得注意的是,在證券投資方面,以投資商購買10年后償還的債券為例,他們只要一看到此類證券投資風險在加大時便會立即脫手,為此從發行證券的債務國家來看,來自海外的證券投資具有極不穩定的性格。

如表2所示,進入90年代以后,外國資本的過剩流入在1999年以后便轉趨縮小,2000年轉為凈資本流出,那么抑制阿根廷外資流入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基本原因是,外國投資商對阿根廷經濟前景的不安全感日益提高。如表1所示,90年代順暢發展的阿根廷經濟在1999年以后便驟轉進入衰退局面。在巴西的經濟危機期間,從1999年初到1999年2月底巴西貨幣,里亞爾對美元的匯率劇降了70%。使貨幣繼續保持與美元掛鉤的阿根廷出口產業面臨了重大的沖擊,掀開了阿根廷經濟衰退的開端(阿根廷對巴西的出口貿易額從1998年的79.5億美元減少到1999年的56.9億美元)(注:1995年1月起,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一起組成了被稱為“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的關稅同盟。巴西市場在阿根廷出口貿易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到了1998年便提高到占30.l%,成為阿根廷的首位出口對象國,其所占比重大大高于第二位美國(占8.4%)所占的比重。)。此外,1999年阿根廷政府實施的提高公司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財產稅、附加價值稅等增稅措施和2000年大幅度削減公務人員的薪水(削減12-13%)和改革養老金制度、醫療制度的措施,加速了經濟衰退的步伐(注:1998年2月阿根廷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8億特別提款權的融資貸款,并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承諾將1999年度的財政赤字額(不包括國營企業民營化收入)抑制在51億比索以下。為此阿根廷政府在進入1999年度以后就得努力促使財政收支的平衡。1998年12月阿根廷政府通過了“稅制改革決議”、1999年8月通過了“財政收支平衡化法案”(目標是在2003年以前實現財政收支平衡),德拉魯阿總統(1999年10月上任)也于1999年12月提出了“緊縮財政政策”。但1999年度的財政赤字額達70.9億比索,超過承諾額20億比索。(請參看阿根廷政府經濟部,《1999年經濟報告書》,第121頁))。從2000余年中起,阿根廷的外匯儲備額轉趨減少;外匯儲備額的減少抑制了貨幣供應量,貨幣管理局制度的通貨緊縮效果也給經濟景氣帶來了不良的影響。

與經濟迅速惡化的同時,外債余額急劇增大,海外投資商對阿根廷經濟前景的不安全感增大。90年代海外資金的大量流入導致阿根廷的外債金額急激增大。如表4所示,阿根廷在金融危機前(2000年底)的外債余額總額為146億美元,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58%(80年代初債務危機發生時僅13%)(見表4)。

在這樣的背景下,過去一直在阿根廷積極進行投資的國外投資商開始對阿根廷的投資前景進行重新評價,對在阿根廷的投資轉而持謹慎的態度了。2000年阿根廷的資本收支順差額為82億美元,約比1999年減少一半,已無法填補國際經常收支逆差額了;2001年上半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公布數字,尚未公布有下半年的數字),阿根廷的資本收支差額已轉為負數,阿根廷顯然已轉入外匯短缺的困境。

表4 發展中國家的外債余額(年底數字) (單位:億美元)

附圖

括號內的數字為對當年名義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

注:(1)亞洲五國指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韓國。

(2)短期債務指償還期在一年以內的債務。

資料來源: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金融》(2002年版)的資料整理、編制。

如上所述,阿根廷的金融危機發生的過程如下:(1)“國際經常收支逆差額擴大”與“資本市場的迅速對外開放”同時并進—(2)外國資本的大量流入(過剩資本流入)—(3)“外債劇增”與“經濟不穩定”—(4)海外投資商信任感崩潰—(5)“資本外流”與“外匯枯竭”—(6)金融危機加深。從(1)到(6)的發展過程中可以看出阿根廷金融危機發生的體制上原因。

圖二 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韓國的資本收支差額合計額增減變化趨勢

附圖

注:1981年以后的數字引自國際基金組織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第五版;1981年以前的數字則根據引用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第四版《國際收支平衡表》數據的《國際金融統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刊發的數字整理、繪制。

三、為什么未能吸取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

1.亞洲貨幣危機發生的體制上原因

阿根廷金融危機爆發的時間是2001年12月,而四年半前的1997年7月東亞地區也發生了一場影響極其廣泛的90年展中國家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亞洲貨幣危機也出現在過剩海外資金的流入和資金外流的運動中。以亞洲金融危機為代表的20世紀90年代的一系列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也曾被稱之為“資本收支危機”。(注:日本學者吉富騰、大野健一將“資本收支危機”定義為,“由超過”正常趨勢的國際經常收支逆差、以短期借款為主的巨額民間資本的流入及其急激的大規模外流所引起的,從而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宏觀經濟調整的危機”(請參看吉富騰、大野健一,《資本收支危機與信用縮小》,1999年亞洲開發銀行,第9頁)。根據這一定義,自1994年起到這次的阿根廷金融危機為止期間所不斷發生的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的確可以稱之為“資本收支危機”。)

當時,盡管不斷有各方面的輿論提出,作為亞洲貨幣危機的教訓,應當注意外國民間資金過剩流入的風險,但是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危機卻仍然接二連三地發生了;其后又發生了2001年底的阿根廷金融危機。那么,為什么亞洲金融危機的教訓不能發生作用呢?在探討這一問題之前,首先需要先探討亞洲貨幣危機發生的體制上原因。

眾所周知,1997年7月泰國貨幣管理當局擋不住投機性拋售泰幣的壓力,宣布采取浮動匯率制度,以此為契機,投機性拋售泰幣的浪潮便襲擊了整個亞洲地區。從匯率市場波動來看亞洲貨幣危機的混亂,從1997年6月底到一年后的1998年6月底的一年期間內,亞洲地區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均出現了大幅度的下跌:泰銖從1美元比25.79泰銖下跌到1美元比42.31泰銖,下跌了64.1%;馬來西亞林吉特從2.52林吉特下跌到3.99林吉特,下跌了58.3%;印尼盾從2465印尼盾下跌13535印尼盾,下跌了449.1%;韓國從889.5韓圓下跌到1395.3韓圓,下跌了56.9%;菲律賓比索從26.38比索下跌到40.40比索,下跌了53.l%。而且上述這五個國家的匯率市場因為亞洲金融危機而經歷了最嚴重的混亂,直到2002年10月為止,它們的匯率還未能回升到危機以前的水平。為此,下文便以這五個亞洲國家為例作為分析、探討問題的對象。

圖二繪出這五個亞洲國家的資本收支差額的增減變化趨勢和阿根廷的情況相似,這五個亞洲國家的資本收支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順差額急劇增大,其后,以1997年為分界點,已經流入的國外資本便一齊轉為外流,資本收支差額便從巨額順差額轉為逆差額(注:1997年上半年亞洲五國的投資收支有順差額286.1億美元(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為5.2%),但下半年便轉為逆差額482億美元(對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8.8%)。),它們的國際收支差額增減變化趨勢有如表5所示。

表5 亞洲五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韓國)的國際收支增長變化趨勢

附圖

注:(1)1999年、2000年的數字中,馬來西亞公布有“其他投資”的數字,但沒有公布其子項目的數字。為此,“其他投資”大項目的數字包括有馬來西亞的數字,而子項目“(管理部門)”、“(政府機關)”、“(銀行部門)”、“(其他部門)”的數字中則沒有包括馬來西亞的數字,為此1999年、2000年的“其他投資”的數字和它的子項目數字合計額是不一致的。

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統計》,2002年4月號。

由于能源價格高漲,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亞洲五國的進口貿易額增大,從1981年到1985年亞洲五個國家的國際經濟收支年平均有116億美元的逆差額;但是這段期間用以填補國際經常收支逆差的資本收支卻年平均有129億美元的流入,國際經常收支逆差額基本上能以同額的資本收支順差額給予填補,綜合國際收支基本上處于平衡狀態(注:由于經濟衰退加上阿基諾參議員被暗殺事件(1983年8月)所導致的政局不穩定,菲律賓出現了大量拋售比索的金融波動;1983年10月菲律賓政府被迫停止支付中長期的對外債務。)。20世紀80年代下半期,能源價格趨于穩定,國際經常收支也轉為順差,而且來自海外的直接資本投資大幅度增大(注:80年代下半期,在日元升值、美元貶值的背景下,日本對亞洲地區各國的直接資本投資增大。亞洲五個國家的資本收支順差額中,直接資本投資所占的比重達68%(請參看第五表)。),資本收支也保持了順差額,這段期間亞洲各國的外匯儲備額均有增大(1986年底到1990年底,亞洲五個國家的外匯儲備合計額從185億美元增大到462億美元),國際收支較為平衡。

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際收支結構便發生了變化,1991-95年期間亞洲五國的國際經常收支轉為逆差,年平均達233億美元之巨。(注:由于直接資本投資擴大和國內社會基礎設施大規模建設,進入90年代之后,東亞各國的國內需求進一步擴大。以經濟規模作為基數進行加權平均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實際增長率看,1981-90年期間五個亞洲國家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為6.6%,1991-96年期間上升到7.3%(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進行計算的)。生產資財、消費品等商品的進口需求顯著增大,國際經常收支逆差額隨之急速增大。)另一方面有來自國外的大量資金流入,資本收支年平均有388億美元(接近于國內生產總值的5%)的順差額。金融危機發生前夕的1996年,亞洲五國的國際經常收支逆差額為538億美元,另一方面資本收支有744億美元的順差額。從1991年到1995年期間,亞洲五個國家的國際綜合收支的年平均順差額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7%,1996年為1.5%。20世紀90年代,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填補了國際經常收支的逆差額之后仍有余裕。

第2篇

關鍵詞:金融危機;公允價值會計;金融穩定性;研究

前言:

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是多個方面的,不能把責任都歸結到公允價值會計身上,金融專家應該結合時展的特點,全面的對金融危機進行分析,從而找出危機產生的原因,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降低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公允價值會計具有促進金融經濟的穩定發展的作用,通過提供透明的信息,使人們能夠及時掌握金融經濟發展的特點和方向。因此,只能說公允價值會計只是產生了風險信息,而不是產生金融危機的原因。

一、公允價值會計在金融危機的運用

1.公允價值會計隨著金融危機的轉變

公允價值會計的表現形式在金融危機發生前后差異較大。爆發于美國的金融危機造成了全球的經濟受損,我國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經濟的發展出現衰退的現象。尤其是我國的房地產事業受到了嚴重的波及,使得我國房屋的價格不斷的升高,人們在選擇購房時,都成為了金融危機下的“房奴”。隨著房屋價格的飆升,人們無法接受這種高額的住房,在購買房屋時就會選擇貸款的途徑來購買,逐漸產生了資產抵押的現象。經過公允價值會計對其資產進行計算之后,固有資產都產生了貶值的現象,給人們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公允價值會計也逐漸成了人們認為是引起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通過金融專家以及金融投資者發表的不同意見,使得很多國家都減小了公允價值會計所行使的權利,減弱了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公允價值會計也在隨著金融危機的發生進行著轉變。

2.公允價值會計對金融穩定發展的影響

公允價值會計之所以被人們認為是引起金融危機發生的原因,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公允價值會計引起的周期效應,從而影響了金融危機的穩定發展。公允價值會計對經濟的計算不僅可以反映出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而且不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在經濟發展下降的情況下,公允價值會計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收益情況,所以,在公允價值會計參與到經濟發展中來時,往往會傳遞出經濟受損的情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公允價值會計計算也促進了經濟平穩的發展,公允價值會計會反映出經濟市場的波動,使金融市場的發展也受到了同行業之間的巨大影響,使其更加容易掌握緩解的措施,來避免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

3.對金融危機進行有效的反思

在分析金融危機產生原因時,公允價值會計都會從自身找到容易引起危機發生的原因,也產生了很多會計信息不全的紕漏,公允價值會計計算的過程中,認為會計信息的透明度直接影響著金融危機的產生。根據公允價值會計對自身問題的不斷探索,我國會計界也要從根本出發,對內部的信息處理進行管理和監督,杜絕危機發生的可能,要懂得制定有效的措施,來規范會計的行為,整理會計界的風氣。根據反思也發現了公允價值計量存在很多的不足,在金融危機發生時,公允價值計量的價格不一定能達到公允的標準,金融危機使市場的經濟波動非常大,而企業的經營卻沒有那么大的浮動,所以在金融危機發生時市場的價格不能反映出企業的發展情況。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對產品價值的估測不準確,這樣確定的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就需要根據很多方面的因素來確定,所以,在金融危機發生時,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來制定合理的經營模式和資金的適應。

二、金融穩定情況研究

1.影響金融穩定性的原因

在金融危機發生的情況下,金融的穩定性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其中中央銀行的監管、貨幣的流通以及金融的管理都是影響金融穩定性的因素。中央銀行作為防范金融危機的有效措施,具有著維持金融平衡發展的責任,減小金融危機帶來的損失。貨幣要保持暢通的流動,解決資金運作緊張的問題,中央銀行對金融的監管也很重要,要及時掌握金融市場的變動,以便做出有效的措施,來避免金融不穩定的現象發生。影響金融穩定性的因素有很多,中央銀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對金融市場的交易情況進行管理和監督,爭取在第一時間掌握好金融的發展情況,可以對相關企業進行實際的幫助。金融危機的發生對我國很多行業來說,都帶來了很大的打擊,人們在為危機擔憂時,應該想出更好的方案來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只有我國金融行業持續不斷的發展,我國金融的穩定性才能不斷的提高,金融市場的發展才能越來越長遠,實現我國經濟壯大的發展目標。

2.不斷創新金融產品,保持金融穩定性

隨著金融危機的產生對我國金融市場造成的影響,金融市場應該加大金融創新的能力,來合理的發展金融穩定性,金融危機使我國宏觀經濟的發展也發生了變化,金融市場正是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經營,才能更好的適應宏觀金融市場的需要。金融企業部門應該明確知道,金融創新是可以促進金融穩定發展的,可以抓住市場的發展需求,創新的過程應該結合金融企業的自身發展情況,創新出新的主體經濟,根據現有產品具有的特征,不斷探索和創新出新的適合市場需要的產品。實現了金融的創新可以使貨幣更好的流通,更多金融交易的過程也更加簡便,有助于實現經濟的全面發展。因此,金融企業要高度重視金融創新的重要性,提高金融交易的活躍程度,不斷創新出金融產品,增加企業的業務水平,提高金融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結語

金融危機的發生給全球的經濟發展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對于經濟危機的抵抗能力有限,給我國很多金融企業造成了經濟損失,也破壞了金融穩定性。公允價值會計很長時間以來都被人們認為是引起金融危機的最大原因,隨著金融專家對金融危機的不斷分析,逐漸探索出了公允價值會計在金融危機中起到的作用,證明了公允價值會計并非罪魁禍首,只是向金融企業傳遞了金融危機存在的信號。所以,人們在分析金融危機時,要全面的結合時代經濟發展的特點,從而找出原因,進而驅使金融穩定性隨著金融市場的變化進行及時的創新來應對市場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陳旭東.金融危機與公允價值會計:源起、爭論與思考[J].會計研究,2011,10(25):102-103.

[2]丁友剛,梁冰.對我國商業銀行呆賬準備金提取及核銷制度的若干思考[J].金融研究2010,15(45):48-49.

[3]李明.有效市場假說、資本資產計價模型與實證會計研究--兼評我國實證會計研究的現狀[J].會計研究,2012,45(12):425-426.

第3篇

關鍵詞:貨幣金融危機理論;美國金融危機;虛擬經濟;

中圖分類號:F830.9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8-0055-02

一、金融危機理論中“虛擬經濟”的考證分析

金融危機理論在分析金融危機生成的可能性及現實性時,把金融危機分成了伴隨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和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兩種。特別是在分析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時,強調了信用、“虛擬資本”、“虛擬經濟”對于產生金融危機的影響。

1.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生成的可能性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寫道:“本文所談的貨幣危機是任何普遍的生產危機和商業危機的一個特殊階段,應同那種也稱為貨幣危機的特種危機區分開來。后者可以單獨產生,只是對工業和商業發生反作用。這種危機的運動中心是貨幣資本,因此它的直接范圍是銀行、交易所和財政?!盵1]同伴隨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一樣,首先,商品買和賣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離,使貨幣和商品的轉化出現隨機性、不確定性,包含了危機的可能性。因為“流通所以能夠打破產品交換的時間、空間和個人的限制,正是因為它把這里存在的換出自己的勞動產品和換進別人的勞動產品這二者之間的直接的同一性,分裂成買和賣這二者之間的對立?!盵1]這樣以來,商品和貨幣的轉換即商品生產和價值實現過程就包含著中斷或危機的可能性。其次,隨著信用的發展,貨幣作為支付手段包含著危機的另一種可能性。在物物交換時代是不可能有危機的,只有在貨幣時代或商品經濟時代,“如果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發揮作用的結果是彼此的債權相互抵消,也就是說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中潛在地包含的矛盾沒有成為現實;因而,如果危機的這兩種抽象形式本身并沒有實際地表現出來,那就不會有危機。”[2]而當這種矛盾實現時,危機的爆發就有其可能性了。

2.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的現實性

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是不以經濟危機爆發為條件的金融危機。它產生的現實條件來自金融系統內部的紊亂?!拔C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3]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信用、銀行金融和在信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虛擬資本交易日益重要,形成所謂“信用經濟”、“金融經濟”、“虛擬經濟”。特別是虛擬資本如債券、股票、匯票等的發展有暫時超越和背離生產系統而發展的趨勢。這時,貨幣與虛擬資本商品與信用貨幣的對立顯露出來,其矛盾的積累導致了貨幣金融危機。因為信用和信用貨幣不是真正的貨幣,不是真實的財富,和普通商品一樣最終要向貨幣轉化,因此 “在危機中,會出現這樣的要求:所有的匯票、有價證券和商品應該能夠同時一起轉化為銀行貨幣,所有的銀行貨幣又應該都能夠同時一起再轉化為資金?!边@時,以虛擬資本為主體的虛擬經濟中就會出現所謂“金融過剩”,危機一觸即發。馬克思又說:“勞動的社會性質一旦表現為商品的貨幣存在,表現為一個處在現實生產之外的東西,獨立的貨幣危機或作為現實危機尖銳化的貨幣危機,就會不可避免?!盵4]在這里,馬克思在論述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及現實性時,都特別強調了信用的發展對金融危機的影響,進而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虛擬資本的自我膨脹運動是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形成的主要機制[5]。

3.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的擴散性

馬克思對金融危機的分析雖然是以國內系統為基礎進行的,但并沒有限于國內系統。他已經認識到資本的國際流動對資本主義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在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展過程中,各國金融、貿易和生產密切關聯,金融系統特別脆弱,而資本的國際流動更加速了普遍性危機的產生。馬克思指出:“在普遍危機的時刻,支付差額對每個國家來說,至少對每個商業發達國家來說,都是逆差,不過,這種情況總像排炮一樣,按照支付的序列,先后在這些國家里發生;并且,在一個國家比如英國爆發危機……接著就在一切國家發生同樣的總崩潰。”[4]金融危機就這樣在許多國家依次發生了[6]。國際信用的發展推動了一切國家的出口和進口膨脹,加深了各國間經濟貿易和資本金融的相互依賴,但信用支持下各種商品和債務的價值最終仍然都需要貨幣來實現和清算,從而就可能使國際性和世界性的金融危機特別容易發生了。

二、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探析

按照金融危機理論,可以說美國金融危機是當代世界經濟發展中多種矛盾激化的表現,但這又是一場并不伴隨經濟危機而發生的獨立性的金融危機。2008年這一場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簡稱次貸危機)持續惡化釀成的金融風暴,幾乎波及到了樓市、股市、債市、匯市、銀行、保險、大宗商品等所有經濟領域,其影響范圍也幾乎擴大到了全球的各個角落。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無論從其可能性,現實性還是其全球性上,都印證了金融危機理論的科學性與正確性。那么,它爆發的深層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1.從美國金融危機看金融危機理論中的信用和虛擬資本

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經濟發達的國家,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就是信用經濟,而信用經濟就是虛擬資本的膨脹發展運動,也就是所謂的虛擬經濟。美國信用經濟的高度發展,使其金融系統非?;钴S,金融創新更加迅速。其金融衍生產品如按揭抵押債券(MBS)、債務抵押憑證(CDO)、信用違約掉期(CDS)等等(也即虛擬資本)的產生,大大延長了貨幣支付鏈條,一旦某一環節不能實現,就可能導致整個金融系統的紊亂,引發如馬克思所說的:“……同信用制度和銀行制度一起自然發生的信用危機和貨幣危機?!盵7]馬克思當時對于信用和虛擬資本發展對金融危機的影響的論述,恰恰說明了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導火索:無論是房地產泡沫的破滅,還是次貸危機都是美國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而過度發展的必然結果。

2.直接原因或導火索是美國次貸危機或房地產泡沫

由美國房地產經濟泡沫破滅所引發的次貸危機,進而引發了美國的金融危機甚至全球性的信用危機和金融市場的劇烈震蕩。其危機的源頭就在于房地產泡沫的破滅。為了應對2000年前后的互聯網泡沫破滅和2001年“9?11”事件的沖擊,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稱美聯儲)從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連續13次下調聯邦基金利率,使利率從6.5%降至1%的歷史最低水平。這使得美國民眾蜂擁進入房地產領域,而在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下,房貸規模進一步擴大,埋下了危機的隱患,而2005年美國房價的普遍下跌,以及利率的上調,使房貸者無力還款,造成了次級貸款違約率上升,直接引發了次貸危機。

3.根本原因在于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

盡管馬克思在資本主義條件下,主要是從實體經濟的生產過程周期(繁榮、衰退、停滯、復蘇)中來分析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的,但當時,他已經意識到了信用發展和虛擬資本的產生對獨立發生的金融危機的決定性影響。并且,馬克思還認為,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是信用經濟,這種信用經濟就是虛擬資本的膨脹發展運動,是虛擬經濟。美國金融危機也正印證了這一點,其最大特點就是虛擬經濟,即高度依賴虛擬資本的循環來創造利潤。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最早對虛擬資本做了系統論述。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債券、匯票、土地所有證等帶利息的有價證券或所有權證。虛擬資本不代表現實的資本,但它通過深入到物質資料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生活中,推動實體經濟運轉,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馬克思指出勞動是價值唯一源泉,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人類的無差別勞動。因此,虛擬經濟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其存在必須依附于實體生產性經濟,而一旦脫離了實體經濟,虛擬經濟就會變成無根之草,最終催生泡沫經濟。因此可以說,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其存在虛擬經濟而在于它的過度發展。

三、總結

金融危機理論關于獨立的貨幣金融危機的分析,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及現實性,而且對于我們認識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及分析現代金融危機也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其理論中關于信用制度和虛擬資本的研究,為我們在經濟金融全球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發展虛擬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此,我們應該完善商品交易的法律規范,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銀行信貸等信用支付系統。并且要在充分利用虛擬經濟發展的優勢的同時,防止其過度發展所造成的“金融過?!倍l危機。此外,還應在國際貿易中,建立健全完善的國際信用體制,以防止金融危機的外部傳遞性的繼續擴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3-158.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584.

[3]周雨風.馬克思經濟危機理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啟示[J].特區經濟,2006,(12):310-312.

[4]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5-601.

[5]王德祥.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機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月天中文在线| 又大又硬又黄的免费视频| 99久久人人爽亚洲精品美女| 抱着cao才爽| 久久综合桃花网| 欧美性色黄大片www喷水| 免费一级国产大片| 美国式禁忌交换伴侣| 国产性夜夜春夜夜爽| 2021av在线视频|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自拍|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日本www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偷| 欧美性69式xxxx护士| 亚洲美女中文字幕| 国产xxxx做受视频|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8X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色图亚洲激情| 国产精品第6页|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下载| 妞干网在线视频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av日韩aⅴ无码色老头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老汉色av影院|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欧美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 四虎国产永久免费久久| 国产精品萌白酱在线观看|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天天爽夜夜爽每晚高澡| 一区二区国产在线播放|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中文字幕在线电影| 抽搐一进一出gif免费视频| 久久一区二区精品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