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金融危機背后的商機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面對如海嘯般的金融風暴,去年還是盈利豐厚的企業今年就可能停產關門。在市場的嚴寒隨冬季的來臨一起到來的時候,企業中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在目前的市場中就像走搖搖欲墜的獨木橋,稍有不慎就會掉下去,萬劫不復,因此,大量縮減投資,甚至主動破產、倒閉,以規避風險;而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現在正是賺錢的商機,因為,目前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運輸成本等都相對偏低,競爭對手的壓力也相對要小得多,而國家政策的扶持與幫助卻非常多。持這樣觀點的企業便大膽的擴張,甚至還以低廉的價格收購一些瀕臨倒閉的企業、已經倒閉企業的設備等資產,或低價囤購生產資料。但最終,兩種觀點取得的成效多數都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戰略的規劃與分寸的把握。
雖然現在中國面臨改革開放以來最嚴峻的經濟危機考驗,企業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虧損,甚至破產。但是,辯證的來看,危機的“危”字雖然代表了危險,但是危機的“機”字則代表了危機背后的機遇,筆者以為,這將是一次春隨冬至的經濟危機。寒冬中有料峭的風雪,也有溫暖的港灣,如何趨利避害,關鍵是要冷靜的思維與明智、果敢。以下就金融危機時企業該關注的5個問題進行分析并提供一些經營建議。
1、減少消耗,以度寒冬
我們的企業要向自然界的動物們學習,冬天時盡可能降低自身消耗,只管控好心臟、呼吸等關鍵環節,以挨過寒冬。企業也是如此,此時能不花的錢盡量不花,降低非必要性開支。消減企業中可有可無的部門;減少不必要的開支;控制營銷投入;減少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庫存量;取消不必要的擴張計劃等。當然,戰略性擴張與儲備等計劃除外,但必須嚴格控制在風險線以下才能實施。
中國的企業很多還都是粗獷式經營,管理成本很高,浪費很大。遇到市場不景氣時應該及時進行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最初也是因為市場前景不清晰,原材料價格波動非常大,市場低迷等因素才逼出了零庫存管理方式。而我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于產品、原材料庫存等不合理帶來的消耗;人員利用率低或不恰當造成的人力資源浪費;負債結構問題造成的利息損失,各種非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等問題,都沒有清晰的認識,在市場情況樂觀時,掩蓋了這些問題,當經濟不景氣,企業經營陷入困境時,這些問題就會顯現出來。
此時應該加強成本控制與管理,解決各種浪費與消耗問題,財務方面要嚴格監控資金鏈的健康運轉,減少負債,增加資金流動性,減少呆壞賬。經營上要縮短經營周期,放下架子與貪念,不過分苛求經營的高利潤率,因為高利潤率往往伴隨著高風險與激烈的競爭,可以選擇利潤率雖低,但風險小,競爭相對較小的經營方式,把功夫放在如何提高周轉率上。
沃爾瑪成為世界第一大賣場,一年幾百億的收入,不是靠的高利潤,他們的利潤率不過2%――3%,但是他們的資產周轉率竟然可以到達24次/年。而我們一些企業寧可承擔高額風險去追求商品的利潤率,結果資產一年周轉不了幾次,總體收入并不理想。
2、調整產品結構
企業必須敏感的根據市場變化來調整所銷售的產品,很多中小企業面對滯銷,不是減產就是全力促銷,從不想自己現有的商品是否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市場需求。其實,有時只要根據市場情況,應時而動,調整產品,就可以回避滯銷。比如,當原油價格高漲時,一些汽車制造商洞悉商機,推出小排量節油汽車、太陽能汽車等,減少大排量汽車的產量,回避了商品積壓的風險,還獲得了商機。
我國家電行業也是如此,剛剛受到金融危機影響時,就有一些家電企業敏銳地發現了危機與其背后的機遇,不再研發、生產昂貴的高端家電產品,而是在商品的節能、實用、便宜上下功夫。在賣場里,雖然商品上貼有大大的打折條幅與誘人的降價金額,但高端家電展位前依然是門可羅雀。而高性價比的中、低端家電展位前卻人頭攢動。很多家電企業還把握住了商機,推出一些迷你型小家電,單價相較大型家電便宜很多,而商家的利潤率卻并不低,銷路也出奇的好。
3、彈性營銷投入
中、小企業在進行營銷活動時,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迷思之中:遇到市場環境不利,要么加大營銷費用的投入,想以強勢營銷的方式沖出市場困局。還有一些企業則是遇到這樣的情況就大幅減少,甚至徹底停止營銷活動,以求降低成本,減少損失。其實,本文中提到的各種問題,說是問題就是問題,說不是問題就不是問題,因為,對與錯之間就看你怎么把握,就是一個尺度的問題,把握正確,危機就會轉化為機會。
在營銷投入上我們很多中小企業也存在資源浪費的情況。現在市場不景氣,營銷投入就要精打細算了,要避實就虛,不進行大規模、高投入,風險性大的營銷投入。減少大眾化廣告傳播和品牌傳播費用。可以專攻一個點,或進行低成本營銷,比如口碑營銷、網絡營銷等。營銷操作的原則是投入要小,方法要巧。
4、危機時如何用人
說到用人,又是一個中國企業常犯的通病:經營戰略的短視導致企業只顧眼前利益,經營情況良好時不去管理可能已經臃腫龐雜的內部組織,導致人浮于事,造成很多人力成本的浪費。當企業經營情況不利時,才想到削減成本,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大量裁剪員工或降薪。這樣雖然暫時的減少了成本開支,但是可能因為企業短期大量“失血”而引發更大的危機。當危機度過后,崗位缺失,自然又大量招募員工,這一裁一招便產生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浪費,因為,一名新員工要熟悉并勝任工作崗位,必須有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所能產出的價值是很低的。
曾經,日本三菱汽車公司在汽車行業不景氣時沒有盲目裁剪員工,而是進行了合理調配,當時企業的研發工作基本全部停止,技術人員就是多余的了,三菱集團沒有把這些經驗豐富,業務專精的人才辭退,而是向他們表明態度:企業不合得趕走你們這些與企業一起打拼的伙伴、行業的精英,但是又實在沒有工作給你們做,建議你們到“戰場”的最前線――做銷售人員,與企業一起度過難關。大部分技術人員都留下來做了銷售,他們最了解汽車不過,是當之無愧的專家,做銷售時他們的專業得到了顧客的認可,銷售額比普通銷售人員好得多,在市場危機時為企業增加了很強的競爭力。當經濟危機過去以后,汽車銷售開始復蘇,那些研發人員又被招回去做技術研發,因為做過了銷售,這些研發人員更知道顧客最想要的是什么,于是,開發出了很多受顧客歡迎的汽車。
這個例子可以提示我們,重要崗位的員工不可以輕易的裁掉,否則當企業再需要他 們的時候將付出高昂的成本。企業在迫不得已需要裁剪員工時,主要是裁剪可替代性強的崗位,比如沒有熟悉、適應工作成本的低技能崗位。而核心或高技能崗位的員工盡可能通過變通的方式將其留下,因為,企業面臨經濟寒冬已經很不好過,此時在體內大量失血,必將更難挨過危機,雖然眼下看來這些人才“沒什么用處”,但是,寒冬終將過去,春天時還需要他們幫助企業一起耕耘,而在寒冬中幫助企業比同行更快的復蘇也主要仰仗這些人才。
5、危急中的機遇
未來一年,或更長的一段時間,金融危機對虛擬與實體經濟的影響將越來越大,企業的壓力也會隨著經濟蕭條而更加沉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危機的另一面就是機遇,因為,無論是在自然世界還是人類社會或市場經濟中,都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市場環境的惡化就像一雙無形的大手在進行市場洗牌,淘汰掉了一些弱小的企業,也為生存下來的強者留出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待經濟復蘇時,市場需求大量增加,這些生存下來的企業將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第一要務就是活下去,等待暴風雨過后的陽光。
生存下去的技巧是即要不做,又要去做。所謂不做,就是不做那些消耗資源,加重企業負擔,高風險的事。而去做,則是去做那些發現機會,可以突破困局的事。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家電企業不去做那些高風險,消耗資源的大型家電,去做金融危機帶來的商機――便宜的小家電。市場需求量大,利潤率又高。相信擁有這樣智慧的企業,他們的冬天不會太難過。
企業內部也是一樣,不去做那些傷元氣的改動,而是去做那些強健筋骨的事情,比如改善管理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優化資產負債的結構與利用率;消減繁瑣臃腫的管理層級;加強與客戶的合作等。
這次金融危機即像一個老師又像一個考官,它教會我們很多生存的本領,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反思。同時,它的考核也很嚴厲,沒有學會應對危機的企業將被無情的淘汰出局。
無風起橫浪,三天臺風降。
這是漁民看風識天氣所編制的諺語。以前漁民出海打魚沒有天氣預報,只能依靠天象的自然規律,發現可能出現的惡劣天氣,提前了解天氣情況,避免船翻人亡。這是漁民從自然界中發現的規律,非常實用。
漁民出海打魚尚且能夠從風、云、雨等自然現象中發現天氣變化,從而避免風險。我們搞經濟工作是不是也可以從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中發現規律,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從而規避風險、提前預警呢?
世界金融危機,給國家、企業等造成了極大的損失,許多企業遭受了滅頂之災,還有很多企業至今仍然沒有走出低谷。當然也有很多企業躲過了金融危機。秘訣在于這些企業會看經濟的“天象”――宏觀現象。國際風云的變幻,經濟脈搏的跳動,社會焦點熱點的動態,經濟政策的預判,產業經濟的走勢,國計民生的需求變化……通過對國際國內的政治、經濟、軍事、民生、文化、體育等社會現象的研究觀察,隨時發現蛛絲馬跡,捕捉危機信號,從而躲過災難,甚至發現了新的商機。
災難來臨之前,是會有預兆的,很多現象會告訴你,暴風雨要來了!
無論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個企業乃至一個自然人,從事社會經濟工作,如果要想避免損失,其實也是有很多規律可循的,及時了解宏觀方面的趨勢信息、動態變化就可以獲得發展,避免損失。
宏觀能夠預警。
[ 關鍵詞 ] 金融市場 道德風險 研究
美國經濟危機引起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后,給我國的金融市場也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并帶來了一系列的經濟問題。這使得金融市場的道德風險研究受到廣泛的關注,道德風險與金融市場的穩定有很大的關聯性,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聯系,道德風險的增加會導致金融市場更加脆弱,使風險度更高。
一、解讀金融道德風險的內涵
1.金融道德風險的內涵。金融道德風險是指在金融市場下,道德風險的反應與體現,它是不道德行為對金融市場產生的負面影響。既擁有道德風險的固有屬性,也有區別于一般道德風險的特殊性。
2.產生金融道德風險的原因。金融活動的主要形式就是資金融通,其表現方式主要是債務債權關系,而維系活動雙方利益的中介就是道德。但金融活動中,一切以利益至上,通過不正確履行債務債權關系、誠信交易的手段來使自身的經濟利益得到最大化,違背了金融活動中應該具備的道德操守與道德修養,給其他合作方或者社會經濟帶來一定的損失與危害。
3.金融道德風險的特點
(1)內外統一性。金融道德風險是由內外兩方面衍生出來的。一方面是指,在企業內部,工作人員由于自身的利益違背道德準則,竊取組織的成果,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損失。另一方面是指有區別于金融業的外部相關產業的道德風險潛移默化而來。
(2)不確定性。不確定性是金融道德風險與道德風險共有的一個屬性。每個人的道德底線、道德修養都不同,在面對同樣的事情時,其做出的選擇及反映也有所不同,而在不同時期相同事件的情況下,也會有不同的做法。而金融道德風險的過程中也夾雜著積極、消極、平穩等多種狀態的相互轉變,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3)不可轉移性。金融道德風險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來對它進行測量,也沒有控制或者規避金融道德風險的具體策略與有效手段。所以它具有不可轉移性,沒有任何機構可以對其負責,只能通過對企業自身狀況的了解與金融道德風險的研究來進行防范工作。
4.道德風險與金融穩定的關系。金融的穩定與道德風險有很大的關聯性,他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道德風險會造成金融市場的一些經濟問題,影響金融市場的穩定,但同時金融穩定是一項成本很高的工作,在特定的情況下,高風險帶來的高利潤,對其也會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大多數情況下道德風險造成的結構都是有破壞性的。
二、我國金融市場的道德風險
目前,在我國的金融市場中,也大量存在金融道德風險的問題。存在潛在道德風險的領域主要包括:貸款機構、貸款人、監管者、國家等。
1.貸款機構的道德風險。在我國,主要合法的貸款機構就是銀行,商業銀行為了追求大的經濟利益,采用資產證券化的方式,將貸款者所貸款項的本金及利息作為抵押發行債券,又通過相關創業投資公司來轉移風險。因為投資者的復雜性、多元性、廣泛性,一旦出現問題,影響會極其惡劣,也會很大。
2.貸款者的道德風險。我國房價的飆升與貸款的不規范性有直接的關系。貸款者的道德既受影響于整個社會道德風氣,也受約于自身的經濟狀況,當房價不斷升值時,就讓許多個人看到了商機,為了贏得大的利益,他們以貸款的方式購買房產。這不僅給消費者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壓力,也給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影響。
3.監管機構職能上的缺失。就近年來出現的經濟狀況,可以看出,金融市場的相關監督機構沒有起到其應盡的責任,監管力度差、無預測能力、“馬后炮”的調整策略、腐敗現象嚴重等等都導致監管評估機構執行力上的缺失。
4.政府相關政策的失誤。我國經濟現狀是一個自我摸索的過程,政府相關政策的失誤,導致大量追逐經濟利益而產生的金融道德風險,它給投機行為的出現創造了一定的機會與空間。
5.其他原因。為刺激國內經濟的發展,不斷擴大內需,許多不正確的消費觀念被傳播,超前的消費觀、不負責的消費理念,造成一部分人群高消費、低儲蓄的狀況,這使其抵抗金融市場經濟波動的能力差,易產生社會問題。
三、保持金融穩定、防范道德風險的手段
1.破產機制的完善。市場經濟以競爭為核心,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對淘汰企業的處理是保持金融穩定的一個重要手段。目前在中國,還存在許多虧損狀態的企業,破產機制不夠完善導致關閉和破產的金融機構不夠多,不利于對資源的整合與再利用。我們應該學習國外相關的先進政策與經驗,不斷完善我國破產機制,完成體制向機制的轉變。
2.加強破產機制的執行力
(1)在中國,銀行業會以盲目的擴張,以擴大資產的負債率來掩蓋已出現的問題與日益尖銳的經濟矛盾。這就會影響相關監管部門的執行力,在權衡利弊之間,很難找到平衡點,無法下定決心。
(2)缺乏反思與調整。在財務經營流通狀況出現問題時,應該及時反思與調整,進行補救,使危害降到最低。
3.優勝劣汰的激勵機制。防范金融道德風險,促進金融市場穩定,需要一種好的優勝劣汰的體制來保證金融活動的順利進行。運營效果比較差的金融機構,要及時對其進行監督與調整,施加壓力,并控制其擴張甚至關閉。向儲蓄者與投資者灌輸投資風險意識,提高他們對市場的觀察能力與自我選擇能力,從而對金融市場進行更有效地規范與引導。
四、結語
為了保證我國經濟平穩快速的的發展,一定要做好金融市場道德風險的有效防制。在追求自身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其他投資主體及金融機構、社會等利益的維護,防止金融道德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所產生的經濟問題及社會問題。促進我國經濟體制的完善,保證經濟活動規范、有序的進行,保障金融市場穩定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羅 嶸:金融危機是道德風險的試金石[J].中國金融,2010,(04)
[2] 周小川:保持金融穩定防范道德風險[J].金融研究,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