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業產業發展策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經營;對策;山西
中圖分類號:F3
文獻標識碼:A
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是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山西作為一個內陸資源型省份,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任務相當艱巨,因而,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便顯得尤為迫切。
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山西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產業結構和布局不斷優化,龍頭企業快速發展,2009年已發展到4200多家,銷售收入達到420億元,對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起到了明顯帶動作用,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如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落實難,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與農戶的利益聯結關系不夠緊密,龍頭企業規模小、產品科技含量低、品牌知名度及市場占有率不高等。
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快速健康發展,成為當前山西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深入思考的重大課題。
一、充分發揮政策導向的作用,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落實力度
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政府可通過制定實施財政、金融、稅收、用地等方面的政策,來引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
一要加大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每年從全省煤炭可持續發展資金中切出一塊作為農業產業化專項扶持資金,并整合各種涉農、支農資金,優先投向農業產業化經營或關聯項目,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二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要充分發揮政府及金融機構的作用,對國家和省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其他實力強、資信好的農業龍頭企業,要重點給予信貸支持。
三要落實好稅收優惠政策。對從事高新技術、資源綜合利用、農業技術開發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以及為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的行業,要采取有力措施確保其真正享受到國家和山西出臺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
四要進一步改進和適當放寬農業產業化經營用地管理。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所需非農建設用地,可優先安排國有土地,也可采取作價入股、聯營、租賃等方式,盤活集體存量土地,還可引導農戶依法有償轉讓承包地使用權,或以使用權入股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
此外,在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用電、通路、辦證、收費等方面,也應制定和完善具體優惠政策措施,以最大限度地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二、鼓勵發展中介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以農民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和農民經紀人為主體的中介組織,是連結市場、龍頭企業與農戶的橋梁和紐帶,對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發展、培育、壯大一批機制好、服務優、運行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合作經濟組織在大市場與小生產中的紐帶作用及農戶與企業間的橋梁作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其次,要建立和發展行業協會。按照“民辦、民營、民建”的原則,重點扶持建立和規范一批規模較大、服務功能完善、運行機制良好的行業指導協會,形成多形式、多層次、多類型、跨區域的發展格局,發揮協會在行業指導、價格協調、信息交流、科技推廣、產品流通和企業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要發展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引導和扶持農民經紀人改變發展初期的“單兵作戰”模式,鼓勵由個體營銷逐步走上聯合之路,靠分工協作的集體力量開展經營活動,提高市場競爭力,使農民經紀人真正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中堅力量。
三、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實踐證明,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構建“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機制,是把一家一戶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連接起來,不斷提高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和組織化程度的有效形式和途徑。
(一)要加速培育、扶持一批市場前景好、帶動能力強、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并引導其依靠科技進步,不斷做大做強,提高核心競爭力。
(二)要加大品牌開發力度,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爭取每個龍頭企業都能培育出一兩個在全省乃至全國打得出、叫得響的精品名牌。
(三)充分發揮民間資本充裕的優勢,鼓勵煤炭、房地產、鋼鐵、采礦行業的老板投資農業產業,同時采取“內聯外引”的方式,實施兼并重組,強強聯合,實現龍頭企業的專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
(四)要積極引導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企業、農戶和中介組織之間進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形成穩定的融購銷、服務為一體的利益聯結關系,讓農戶分享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的利益,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帶農增收的作用。
四、全面提升企業管理者素質,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提高企業家素質,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是促進農業產業化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措施。要采取“短期與長期相結合、重點與一般相結合、常規或專題相結合”的方法,有計劃、有目標地分期分批組織龍頭企業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到省內外知名企業進行考察學習,到有關高等院校進行研修,或就地舉辦培訓班聘請高級專業人才集中授課,以開闊視野,更新知識,提高經營管理和市場策劃、營銷、開拓能力。
同時,要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高層次科技、管理人才和大中專畢業生投身于農業產業化經營。重視引進高、新、先進科技,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自建研發機構,或與專業院校和科研院所聯合攻關,走產學研、農科教相結合的發展路子。
建立有效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對于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科研項目,各級科技、財政部門要給予資金支持,鼓勵企業創一流技術、樹知名品牌,提高龍頭企業的科技含量和產品的技術水平。
研究開發一批市場潛力大、產品附加值高、特色明顯的農產品,應用科技手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重點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五、發揮山西農業的比較優勢,構建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
充分發揮山西特色農業資源相對豐富的優勢,按照“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突出特色”的思路,著力打造九大產業鏈,全面構建山西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
(一)是依托長治、晉中、忻州等玉米優勢產區,打造玉米產業鏈,大力發展以飼料、淀粉及其深加工為重點的玉米加工企業。
(二)是依托太原、晉中、呂梁、朔州等高粱優勢產區和東西兩山雜糧優勢產區,打造小雜糧產業鏈,大力發展白酒、老陳醋為重點的高粱、雜糧加工企業。
(三)是依托晉城、大同、朔州、太原等生豬重點生產區,運城、晉中、呂梁等肉雞產區,中北部肉牛養殖優勢區。忻州、朔州、大同等肉羊產區以及特種養殖優勢區,打造畜禽產業鏈,重點布局建設一批豬、雞加工企業,穩步發展肉牛、肉羊加工企業。
(四)是依托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打造奶業產業鏈,重點培育一批乳制品加工企業。
(五)是依托中南部水果產區,東西兩山核桃、紅棗產區,山楂、沙棘等特色果品區,打造果類產業鏈,重點培育一批果汁、核桃、紅棗以及山楂、沙棘等果品加工企業。
(六)是依托晉中、運城、臨汾、大同等蔬菜主產區,打造蔬菜產業鏈,重點培育一批蔬菜加工企業。
(七)是依托朔州、大同、運城、太原等優勢產區,打造薯類產業鏈,重點培育一批薯類加工企業。
(八)是依托運城、呂梁、朔州等油料優勢產區,打造油料產業鏈,重點培育一批油脂加工企業。
(九)是依托晉北黃芪,晉東南黨參、黃芩,晉南生地、柴胡等道地中藥材生產基地,打造中藥材產業鏈,重點培育一批藥材加工企業。
總之,要圍繞九大產業鏈優先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加工企業,全面推動山西省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走出一條具有山西特色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
參考文獻:
一、發展現狀
——產業規模有了新擴張。柑桔總面積達到30萬畝,其中結果面積18萬畝,年產量2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以上。全市20個鄉鎮232個村中,有13個鄉鎮168個村種植柑桔,千畝以上的村(場)有66個,產量100萬公斤以上的村(場)有72個,面積2萬畝以上的鄉鎮有5個;畜牧業在大力發展生豬的基礎上,以丹江口福潤禽業公司3000萬只肉雞加工項目為龍頭,突破性發展肉雞養殖,建成雞舍15萬㎡,年出欄百萬只以上養殖小區3個,發展萬只以上養雞戶273戶,建成種雞場4個,2007年出籠肉雞203.22萬只;鞏固擴大了丁家營、均縣鎮等6個養豬小區,年出欄20頭以上的養豬大戶2151戶,50頭以上的243戶,100頭以上的27戶,500頭以上的11戶,2007年全市豬肉產量突破1800萬公斤。肉牛建設完成了2個年育肥百頭以上的小區;水產業以創建水產大縣(市)為契機,實現放養面積達到33.5萬畝,其中人工精養面積11萬畝,預計20*年水產品產量7萬噸,水產品產值超過7億元;中藥材種植面積2.5萬畝,初步形成了“北草南木”的產業布局。
——良繁建設有了新突破。柑桔良種苗木繁育基地建設項目通過國家農業部立項審批,進入實施階段。市良種場無病毒柑桔良種采穗圃已建成投產,柞蠶原種場和涼水河油坊溝柑桔良繁基地發展良種容器育苗150萬株。畜牧產業新建4個種雞場,存籠種雞5萬套;引進種豬150余頭,在石鼓、習家店、土臺建生豬繁育場三個。水產業培育出了漢江鲌魚、鳡魚等一批優良品種,苗種繁育場由過去的三家發展到六家,有兩家私營名優苗種繁育場建成投產,均州水產良種建設基本完工,繼鲌、鱸、鯰魚實現規模化繁供之后,鳡魚、鱖魚也實現種苗批量供應。全市孵化水花2.5億尾,培育夏花魚種1.5億尾,生產大規格魚種11090噸。
——標準化生產有了新提高。柑桔積極推進生態果園建設,高標準建設以蔡家渡果園場、玉皇頂果園場為核心,建成了一批生態果園示范區,全市新建精品果園580畝,加強了農業投入品的監管,推廣病蟲綜合防治技術,繼續深入開展了柑桔重大病蟲害防治工作。生物藥、有機肥、桔園生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標準化生產技術在核心示范區的應用普及率達80%以上;水產業開展了標準化養殖技術推廣,以名優魚網箱養殖為重點,推進了濾食性網箱、名優魚網箱、庫灣養殖、池塘精養、小龍蝦養殖和庫區銀魚增殖重點基地建設。
——科技服務有了新舉措。在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上,按照“以錢養事”新機制要求,柑桔產業根據區域布局新組建六個柑桔區域技術服務中心,加大了技術服務力度,今春結合凍后恢復,實現了柑橘技術培訓全覆蓋;畜牧產業成立了肉雞養殖技術服務中心,并在江南、江北、城區分設三個服務部;水產、中藥材也相應成立了技術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了產業科技服務體系。結合科技入戶,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生產技術培訓,今春以來累計培訓農民27000多人次,印發科技資料27500冊(份)。柑桔、畜牧、水產繼續與華農大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科技協作,分別邀請華農大專家教授多次來丹開展技術培訓講座,收到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龍頭企業建設和品牌創建有了新進展。畜牧以福潤禽業公司為龍頭,帶動了種雞場建設、養殖小區建設和合作社建設,市政府出臺優惠政策,支持肉雞產業發展,肉雞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柑桔產后商品化處理快速發展,市場建設不斷加強,全市目前有柑桔產后商品化處理生產線19條,20*年共分級、打蠟柑桔2000多萬公斤;以土臺鄉、習家店、涼水河油坊溝等為重點的一批柑桔交易市場形成了較強的輻射帶動力。水產業博奧、君發、柳氏風味魚三家加工企業擴能改造,提檔升級,丹江口水庫無公害產地及12個品種無公害產品已取得認證,“丹江口白魚”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已申報國家質檢總局,有機水產品認證已經申報,博奧水產公司“好魚軒”系列加工產品獲第四屆中國武漢農博會金獎。水產品加工、名優苗種繁育企業注冊了“丹江”、“漢丹”、“好魚軒”、“魚行天下”等品牌,在當地及周邊已較有影響。目前,我市有一定規模的本市級以上龍頭企業29家,其中省級2家,十堰市級15家。
——合作組織培育有了新起色。柑桔成立了6個柑桔專業協會和5家專業合作社,在柑桔銷售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肉雞成立了福星禽業合作社,在技術培訓、飼料供應、雞苗投放、成品收回等方面發揮了輻射帶動作用;水產新成立了4家漁業合作社,在名優魚養殖、標準化生產示范等方面發揮了示范作用。
二、問題與思考。
應當清楚地看到,近年來,我市農業產業化建設取得長足發展,先后引進了農夫山泉、雨潤公司、阿里山公司等知名龍頭企業,培育了博奧水產、柳氏風味魚等一批民營加工企業,初步形成了五大優勢產業、六大特色產品格局,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凸現,產業化經營體系初步形成,但與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很大,與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差甚遠。
1、產品標準質量不優。質量安全意識淡薄,品牌產品少,標準化生產程度差,新品種、新技術推廣不夠,名優果、名優茶、名優魚與福建及我省宜昌等地相比有明顯差距,如:永春蘆柑優質果品率達80%,宜昌蜜桔優質果品率達到69%,我市柑桔優質果品率達不到30%。
2、優勢產業效益不高。一是第一生產車間科技含量低,產量和品質不高,生產效益低。二是產業鏈條短,如柑橘產業,沒有深加工企業,產品僅靠鮮銷,市場風險大,產品附加值低。三是加工企業自身實力不強,產品研發和創新能力低,市場轉化慢,產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經濟效益不高。
3、龍頭企業拉動不強。我市龍頭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帶動能力弱,生產基地與加工企業、市場銷售還不能有效對接,沒有形成好的產業鏈條。我市柑桔面積30萬畝,但與農夫山泉生產要求不對路,又沒有其他飲料加工企業,只能鮮果銷售,產業效益不高。引進的雨潤肉雞加工企業,由于技術、資金等原因,肉雞養殖產業相對滯后,不能滿足企業需求,難以帶動農民增收。
4、產業文化挖掘不夠。茶圣陸羽、桔頌作者屈原都是湖北人,但我們知之甚少,卻被福建人廣泛宣傳應用,為福建特色產業增輝添彩。我市的武當道教文化和漢江水文化市場潛力很大,有待挖掘和開發。
5、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支農資金整合難度大,使用效率不高,投入優勢產業的項目資金十分有限;社會資金,包括金融部門支持產業發展的投資不夠。
三、對策與建議。
1、必須用工業化理念和產業化思路發展農業。先進地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實踐,其實質是政府將先進的工業經營理念如規模經營、標準化生產、市場導向、品牌營銷等,用于指導發展農業,以工業化為推動力量克服小生產的缺陷,通過行政和市場雙重推動,使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逐步實現農戶與現代技術的對接、與大生產的對接、與大市場的對接。我市在農業發展中,也要樹立用工業化經營方式推動農業發展的理念,不斷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實現農業富民、農業富市的目標。
2、必須堅定不移地推進優勢產業開發。就是依托資源優勢,高標準規劃,大力發展優勢產業。咬定目標不放松,一屆接著一屆干。針對我市現有產業,應集中領導精力、集中項目資金,重點支持發展柑桔、畜牧(肉雞)、水產產業發展。做到一個產業、一個領導、一批項目、一筆資金、一抓到底,連片發展,形成產業集群,提高產業競爭力。要大力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進一步擴大規模經營。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經營等新機制,鼓勵種植大戶、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市場主體創新流轉形式,發展規模農業。要精心謀劃科學定位,因地制宜地走“—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專業化發展之路。
3、必須重視培育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扶持其做大做強。按“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嚴格執行市委、政府《關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決定》,從土地、金融、保險、稅收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讓利農業龍頭企業,支持農夫山泉、雨潤公司、阿里山公司等龍頭企業及博奧水產、柳氏風味魚等民營企業做大做強,有助于完善,提高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同時,鼓勵發展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減少農民的市場風險。在此基礎上,設立龍頭企業專項基金,并為龍頭企業的發展專門制定和出臺規范性的政策文件。有關職能部門要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規范的服務;執法部門要文明執法,對龍頭企業實行掛牌保護,禁止“三亂”,做到“零干擾”,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4、必須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我市有武當名山、漢江秀水、中國水都等特色資源,發展潛力很大,要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必須在招商引資上下功夫。一是利用現有基地資源,精心編制項目,積極“走出去”,大力向外推介我市柑桔、水產、畜牧、茶葉、旅游等特色產業,吸引外地業主投資建廠。二是組織本地企業與外地實力雄厚的企業進行產業對接,合作建設龍頭企業。千方百計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品牌嫁接改造本地農產品加工企業,千方百計吸引民間資本投資興辦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三是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我市臺灣農民創業實驗園的招牌,爭取政策和項目,組織企業參加國內外大型農產品交易會、投資貿易洽談會,廣交朋友,招商引資,開拓市場。
5、必須加強開拓農產品市場。農產品銷售難、價格低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福建農業發展的模式和經驗告訴我們,開拓農產品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是農業農村工作地一項戰略任務。要借鑒先進地區的做法,充分發揮現有龍頭企業作用,積極開展農產品產銷對接、市場開拓活動,加快建立多層次、多領域的農產品市場網絡,改善農產品流通環境,形成市場+龍頭+基地+中介+農戶的經營模式,促進和帶領農民進入流通領域。引導和鼓勵種植大戶、銷售大戶和“以錢養事”的農業科技人員有機聯合,組織新型合作社,切實搞好農產品的科技指導和市場銷售。同時,積極培育新型市場主體,探索農業院校及科研院所以股份合作方式參與我市牲畜、水產、柑桔等合作社建設,促進共同發展。
6、必須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是當今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通行證,在這一方面,我市還處在起步階段,無論是認證產品種類、產品數量,還是認證體系、認證的檔次,以及基地或企業的規模,我市的差距還很大,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否則我市的農產品難出市門。必須下決心、下力氣抓好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內在質量,積極引進新技術、新產品、新項目,擴大試驗、示范和推廣,大力發展符合市情特點的農業產業,搞好玉皇頂精品果園、青莫高效茶園和新港農副產品加工園建設,加快名、優、新、特作物品種和水產、畜禽良種的引進推廣,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傳統農業生產和銷售的參與主體不同,農民負責生產,相應的企業或者商負責銷售,這樣限制了產業化發展鏈條,影響了農業產業的深化發展。農業物流將農業生產以及農業銷售聯系到一起,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提高了分工的專業化程度。所以,為了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加大對農業物流的支持力度。
一、農業物流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現代農業物流以信息技術和物流技術為基礎,以滿足消費者為目標,提供生產資料、服務、農業產品到消費源的組織和管理,由農產品生產、儲存、包裝、流通、加工、分銷、信息處理等一系列環節組成,農產品通過農產品物流可以實現保值增值。
(一)農產品物流推動產業鏈條發展
傳統農業生產形式單一,缺乏系統的生產、運輸、包裝、分銷以及配送等,形成的物流成本較高,無法獲得良好的效益。而農業物流的建設促使企業和農民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促使農業物流企業更加專業,進而使農產品的流通更加順暢,效益更大,同時增加了企業和農民的效益。
(二)吸收剩余勞動力
農業物流在發展的同時,也提供了不少工作崗位。生產技術以及生產設備水平的提高增加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而農業物流企業的發展又可以吸收剩余勞動力,不僅合理利用了勞動力資源,也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促使農民更加積極的投入到農業物流中來。
(三)促使生產和消費對接到一起
傳統農產品生產無法和消費者直接建立聯系,一般是通過超市、分銷商進行銷售,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利潤空間,可是將農業物流管理引入整個農業產業化體系中,就會促使農產品直接走向銷售,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流通時間和成本。
(四)拓展了農產品的價值空間
現代農業物流的基礎是信息技術和物流技術,同時市場供求信息也比較充分,建設的配送網絡也非常成熟,提高了農業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推動了統一市場的形成,增加了農業產業化規模,進而提高了農產品的價值,拓展了農產品的生產空間。
二、農業物流的發展策略
以上對農業物流的重要意義進行了分析,充分表明農業物流對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意義,所以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發展農業物流。
(一)從政策上扶持農業物流發展
農業物流可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可以推動三農發展,所以政府部門一定要加以重視,并積極宣傳,促使人們意識到農業物流的重要意義;然后政府部門也要制定相應稅收、財政政策,激發農民和物流企業的積極性,創設良好的政策和經濟環境,對當前的農業物流管理機制進行改善,進而統一和協調農業物流企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二)提高物流技術
物流技術是現代農業物流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所以創新和應用物流技術,推動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首先,提高農業生產的標準化程度,在生產的整個過程中嚴格依照標準執行,確保農業生產的效率。其次,對營銷觀念和手段進行創新,更好的推動農業物流的發展,例如在商貿中心設置網點、發展商等,健全農業物流體系。再次,對加工和包裝技術進行改善,為了延長農產品的保存時間,需要應用新的包裝和保鮮技術,進而延長銷售期,促使產品可以銷售到更遠的地方。
(三)推動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第三方物流是現代物流發展的趨勢,為了更好的轉變物流模式,就要對觀念進行更新,重視第三方物流的重要作用;并且形成共贏的理念,緊密聯系物流服務商和農業生產者的利益;也要不斷提高服務,以顧客為營銷中心,進而挖掘更大的市場價值,降低物流成本;還要建立健全公共信息平臺,從信息上支持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四)增加對農業的投入
加強對農業物流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并且改善農村的交通,形成農產品以及生產資料的倉儲系統,并且促使倉儲更加自動和調節職能,還要建立由生產、配送超市、批發市場組成的農業園區,為農業物流發展提供良好的配套設施。
(五)對信息網絡進行完善
信息技術對農業物流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農業物流還要加強信息化建設。首先加強建設硬件設施,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全程控制管理,將生產者、消費者、第三方有效聯系到一起,并且及時的互動和共享信息。其次,形成一個完善的農業信息網絡平臺,為農業企業、農業管理部門、農戶等提供相應的農業信息,促使他們正確決策和合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