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何為現代農業?至今學術界沒有統一的定義。現代農業有幾個標準是大家比較認同的: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在80%以上農產品商品率平均95%以上;農業投入占當年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至少在40%以上;農業勞動力占全國勞動力總數的比重低于20%。另外,也有人認為“每個農業勞動力來自農業的收入至少能養活10人”也應劃入標準之列。
可以說,目前發達國家的農業基本上就是現代農業。幾十年來,西方國家根據不同的國情,逐漸摸索出三種不同的現代農業類型。
――多地少、耕地資源短缺型,典型的國家是荷蘭。由于土地十分珍貴,荷蘭人追求精耕細作,著力發展高附加值的溫室作物和園藝作物。依靠精耕細作,這個60年前還為溫飽問題發愁的小國,已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蔬菜、花卉的出口更是雄踞世界第一。從荷蘭的經驗看,這種現代農業的基本特點是:土地利用高效,生態環境良好,技術支撐有力,流通體系發達,組織體系健全,政策體系完善,主體素質較高,產品優勢突出,經營收入豐厚,農產品高產、高質、高附加值,具有國際競爭力。
―― 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型。代表性的國家是美國,以大量使用農業機械來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產品總產量為主要特色,美國農業機械化程度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典型的現代化大農業。美國平均每個農場耕種的面積近4000英畝(1英畝相當于我國的6畝)。如果離開農業機械,美國農業簡直寸步難行!在美國,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8%,約為350萬人,但這350萬人不僅養活了3億美國人,而且還使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
――土地、勞動力適中型。這種類型的國家一般都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傳統,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多以進行農業制度變革為主要特色。比較典型的國家是法國。多年來,為發展現代農業,法國實行了“一加一減”的做法,“一加”指的是為防止土地分散,國家規定農場主的土地只允許讓一個子女繼承;“一減”指的是分流農民,規定年齡在55歲以上的農民,必須退休,由國家一次性發放“寓農終身補貼”,同時還輔以鼓勵農村青年進廠做工的辦法減少農民。除此之外,法國還實行“以工養農’政策。幾十年來,法國持續發放農業貸款和補貼,還由國家出錢培訓農民。現在,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困擾法國上千年的小農經濟已成為過去,取而代之的是世界領先的現代化農業。目前法國農業產量、產值均居歐洲之首,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和世界第一大農產品加工品出口國。
突出科技本質
現代農業國值得一提的國家首推以色列,以色列地處中東,既缺水又少土,因此它比任何國家都注意土地和淡水的高效率使用,以色列節水農業世界第一,平均每立方水可產兩三公斤糧食,是我國的兩三倍,水肥利用率達80%―90%。現在以色列不僅改變了糧食、蔬菜、水果長期依靠進口的狀況,而且還能大量出口。專家說,若按以色列的土地生產率,地球可以多養活100億人, 而以色列現代農業的一大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的壓力灌溉技術。
以色列建國以來,農產品產量增長了12倍,但每畝土地耗水量仍保持原有水平,這與他們用先進的農業灌溉技術息息相關。
澳大利亞的現代農業科技特征則主要體現在其高質量和先進實用的農業機械。這個畜牧業高度發達的國家也依賴于農業機械的廣泛使用。澳大利亞每個農民平均可管理100頭奶牛或4000只綿羊。
“風車之國”荷蘭的現代農業也是十分成功的。特別是該國集成化的工業技術在溫室農業中被廣泛應用。
事實上,荷蘭的農業特別是溫室農業是被當成工業來辦的。溫室產業中廣泛采用現代工業技術,包括機械技術、工程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管理技術、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
成效十分顯著
以色列國土面積為2.1萬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積僅為4370平方公里(約44萬公頃,合60萬畝),占總面積的20%,而且可耕地一半以上的土地還需提水澆灌,以色列的農業成為與軍火工業、鉆石加工業并列為國民經濟與對外貿易的三大支柱產業,現在一個農業人口可養活90―100人。
溫室產業是荷蘭最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居世界領先地位。目前,荷蘭溫室建筑面積為11億平方米,占全世界玻璃溫室面積的1/4,主要種植鮮花和蔬菜。園藝作物產值2005年為232.3億荷蘭盾。其中,蔬菜為172.72億,花卉為60.91億。此外球根鮮花及耐寒種苗為20.6萬億。
荷蘭還是世界上最大的馬鈴薯出口國,其良種輸出占國際良種市場的60%以上,種用和商品馬鈴薯銷往世界80多個國家。園藝生產在荷蘭占相當份額,主要是蔬菜、水果、花卉、植物、鱗莖和苗木,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鮮花占全球市場的60%,大部分蔬菜鮮花在溫室內生產。
關鍵詞:農藥,減量控害,現代農業,趨勢
農藥減量控害,就是在農業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或者尋找農藥替代品,來達到防控的目的。中央提出的綠色發展理念,具體到農業上就是發展生態綠色農業,關鍵環節就是加大農藥殘留治理力度,減少農藥的使用量。本文對近年來農藥的負面效應問題進行了歸納,并就農業減量控害的措施進行了總結,以便為農藥減量控害的推廣應用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1 農藥負面效應日趨嚴重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高產農業的追求,越來越多的農藥被應用到各種經濟作物上,以便來達到及時防控病蟲害的目的,來獲得經濟作物的高產和豐收。據2015年的一項數據統計,國內已開發登記的農藥品種達到20000多種、300多萬噸,國內農藥使用量達到近100萬噸,折量30萬噸,并已成為國內農業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可以說,國內農作物增收的30%,是由農藥來貢獻的。但是過多的農藥使用,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⑴造成農業面源污染。農藥的降解有一個漫長的過程,農藥在生產、使用過程中,最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如果農藥的使用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則就會通過溶解、揮發、附著、滲透等作用對大氣、土壤、水體、環境生物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從而對生物和人類造成嚴重的危害。長期過量使用農藥,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導致有益生物減少,生態環境失衡等。如農藥進入水體,會對水中的生物,如魚類的生長和繁殖造成負面影響;進入土壤,會造成土壤的農藥含量升高,土壤的有益微生物數量減少等。過量農藥的使用,還會造成一些有害生物產生嚴重的抗藥性,一些病蟲害越來越難以被農藥防治,而人類為了追求好的防治效果,繼續追加農藥的使用量,造成惡性循環,嚴重妨害農業的可持續發展。⑵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過量農藥使用后,會進入植物和動物體內,造成農藥的殘留超標,并通過生物鏈和生物富集作用,進入到高等動物體內,嚴重影響生L、發育和繁殖。過量農藥的使用,還導致越來越多的農產品不被市場認可,市場競爭力下降。⑶危害人類健康。過量農藥的使用,會通過生物富集作用,進入人體體內,對人民的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2 現代農業防控的要求
現代農業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所謂綠色,就是在整個農業生產環節,注重保護自然、不使用或者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生產出無污染的安全、優質和營養的農產品或者食品。綠色農業最直接的體現是農產品產品認證上,根據生產的環境條件不同,分為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其中有機食品代表著現代農業最高的追求目標。所謂生態,就是以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
3 農藥減量控害的措施
(1)堅持綠色防控,綜合防治。應該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完全依賴化學農藥進行田間經濟作物防治病蟲害和雜草的做法,科學合理的使用農藥,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采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綜合防控措施,降低田間病蟲害和雜草的發生范圍和數量,最大程度的減輕化學農藥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2)控制化學農藥的使用量。長期以來,人類有這樣的觀念,認為化學農藥使用量越多,對病蟲害和雜草的防治效果就越好,就越能取得較高的農作物產量。因此,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必須改變這種錯誤觀念,在能有效控制農作物病蟲草害的前提下,不使用或者少使用毒性大、防效低的農藥,用低毒、低殘留、殺蟲效果好的農藥來代替。
(3)研究使用先進施藥技術。通過改進和完善現在的一些農藥施藥技術和組織方式,推進病蟲草害的科學用藥防控策略。在積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的同時,在農藥藥劑中添加噴霧助效劑,這樣能夠使農藥使用時產生更好的使用效果。要積極使用新型的農藥噴藥機械,減少農藥浪費量,在有條件的地方,推廣成片作業,使用大型機械進行統一防治,減少農藥使用頻繁、防治效果差的問題。
(4)建立科學的植保技術推廣體系隊伍。要建立健全農作物有害生物預測預報體系,加強病蟲害的預警,為及時、迅速的防治病蟲害提供依據。要加大植保技術隊伍的建設力度,指導農民、種植大戶或者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提高科學合理使用農藥的意識和技術水平。要大宣傳和培訓力度,避免過量使用農藥、用錯藥、錯過最佳防治時期用藥。
4結論
農藥減量控害是一項勢在必行的農業技術,對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下一步,應該加大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研發力度和技術的推廣力度,真正實現農業的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真正讓過量使用的農藥降下來,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類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張國鳴, 張國娟, 石春華. 實施農藥減量控害增效工程全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J]. 中國植保導刊, 2007, 27(5)
[2]馮紅艷, 張立煙, 李雪麗, 等. 麥田農藥減量控害措施[J]. 現代農村科技, 2010 (19)
[3]張紹明, 田子華, 何東兵, 等. 江蘇省化學農藥減量控害技術的實踐與思考[J]. 中國植保導刊, 2015 (7)
新形勢催生服務新方法
怎樣引導、推動傳統農業發揮更大的潛力,向更高層次發展,以適應加入WTO后國內外市場的需求,成為擺在農村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鹿河農業公司面對新的形勢,從目前農業還是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實際出發,探索由單一的產中服務向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合作組織形態延伸。1997年掛靠運送蔬菜到日本、東南亞銷售的臺資企業――蘇州禎祥食品有限公司,根據規格要求,組織農民試種了近100畝的荷蘭豆、甜玉米,質量符合要求,得到了掛靠企業的認可,參種戶也獲得了高于常規種植二倍的收益。在上(掛靠企業)下(參種農戶)兩頭要求擴種增產的情勢下,鹿河農業公司根據自身的技術力量和實踐經驗,逐步發展參種農戶,擴大種植面積,增加蔬菜品種,有效地引導農民進行組織化種植、規模化經營。
鹿河農業公司以全方位的服務功能和規模化的經營能力,取得掛靠企業的信任,贏得參種農戶的支持,成為鹿河地區外銷蔬菜生產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它們的服務創新主要反映在“六個統一”上:一是統一供應良種。二是統一發放農藥。三是統一技術指導。四是統一保價收購。五是貨款統一結算。六是統一免費項目。
新模式贏得經營新收益
鹿河農業公司在改革中創新的服務模式,使公司與農戶在合作中實現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土地利用率得到了提高。參加鹿河農業公司種植蔬菜的農戶,在1998年前,幾乎全部是秋種三麥、油菜,夏種棉花、水稻的常規種植,按播種面積計算,復種指數為1.93。目前,公司指導農民充分發揮土壤、氣候、水利等資源優勢,進行小松菜―甜玉米―大葉菠菜,大葉菠菜―西瓜―西蘭花等一年三熟和荷蘭豆―棉花等一年二熟的種植,復種指數提高到了2.59,土地利用率提高了34%。
二是農民收入得到了增加。以2004年比較正常的農業年景計算,農戶稻麥二熟常規種植,畝均年純收益為850.5元。在農業公司指導下一年三熟種植蔬菜,畝均年純收益為3170元,增收2319.5元,增長272.7%。
三是公司經營得到了盈利。2004年鹿河農業公司除發給工作人員報酬和交納社保基金30余萬元外,還盈利48萬元,為擴大服務積蓄了后勁。
四是綠色產品得到了論證。公司蔬菜基地的產品,堅持按無公害蔬菜標準進行作業、管理,批批產品的農藥殘留量都在規定指標以內,百分之百符合出口要求。目前已有4只品種被省認定為無公害蔬菜。“豐鹿來”商標也經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認準注冊,為進一步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新成就啟示探討新思路
啟示之一:弱勢的改變在于合作。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是弱勢群體。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以來,特別是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形勢下,農民單挑獨干的生產經營,難于應對變化莫測的大市場,許多農民不知所措。調查中不少農民反映:“過去我們也曉得只有調整種植結構,產品適應市場需求,才能賣到好價錢,增加經濟收入,問題是一家一戶搞,啥人有能力把產品運到上海、蘇州、外國去?好東西也只能賣個低價錢,弄得不好血本無歸,哪敢隨便調啊!現在有農業公司帶領我們種,良種包供、技術包傳、產品包銷、價格包底、收入包增,你不動員我我也要參加這個蔬菜行列”。一些鎮村干部和參與調查的同志認為:從鹿河農業公司的實踐看,弱勢的改變在于合作。這家公司雖然不是合作社,但它在運作中讓農民規避了市場風險,給農民帶來了規模效應,幫農民改變了思想觀念和生產經營方式,也為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啟示之二:新型合作,農民的必由之路。鹿河農業公司沒有農民合作的章程、組織機構等形式,但它同國外的“農協”,“聯合會”等一樣發揮了合作組織的作用。農民參加公司的蔬菜生產,既不影響家庭生產自,也不變更財產關系,更不搞土地集中和集體勞動,公司只是通過服務為農民解決生產技術、產品銷售等諸多環節的關鍵性問題,從而達到統一生產標準,、保證產品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增強公司實力的目的。這起到了興一個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批農民的作用,解決了諸如社區集體經濟統不起來、政府相關部門包攬不了、農民單家獨戶干不成功的一系列問題,是破解“三農”問題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載體。
啟示之三:推動合作,要因地制宜。鹿河農業公司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生產外銷蔬菜并取得成就是有其特定條件的,推行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不能“拔苗助長”,更不能翻牌子弄虛作假。在目前農民興辦合作意向不足、干部領辦合作情趣不高、合作知識和合作企業家短缺的情勢下,應鼓勵外部力量參與、領辦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在名稱上可以是合作社,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協會;在性質上,可以社區集體經濟領辦,可以城鄉“能人”領辦,還可農民投資合辦;在利益上,可以是“緊密型”的按股分紅,可以是“松散型”的保價補貼,還可以是“互助型”的各自核算;在方式上,可以建章立制成立“兩會”,可以口頭協議誠信運作,還可以掛靠參與自主經營。要發揮基層政府及涉農部門的積極性,多主體、多形式領辦或者引導農民進行專業合作,在運作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逐步形成“企業+合作組織+農戶”專業生產的產業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