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農業農村局發展前景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旅游業;農民增收;勞動力轉移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7-0109-02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的清江中下游,是一個集老、少、山、窮、庫五位一體的縣份。全縣總面積3 430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154個行政村,總人口41萬人,其中土家族占總人口的50.3%[1]。作為國家級貧困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農村勞動力近20萬人,實有耕地只有47.7萬余畝,農村剩余勞動力近9萬人,約占勞動力總數的45%[2]。到2005年末,全縣農民外出務工人員達到8.2萬多人,實現勞務收入4.5億多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5%,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在長陽經濟的發展實踐中,旅游業的發展解決了部分勞動力的轉移,實現了農民的增收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可以成為實現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一、長陽新農村建設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問題
農業的直接補給政策和逐步取消農業稅是國家統籌城鄉發展、調節城鄉社會分配的一個重要手段,對緩解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這卻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問題,關鍵在于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來[3]。
作為 “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縣”,長陽在勞動力大量外輸的過程中無一例外地遇到了一些普遍較難解決的問題,如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的不一致性、城鄉房價懸殊大、城鄉教育體制的差異、用工歧視現象等。
調查研究表明,長陽外出打工的農民占到總人口的1/6左右,占勞動力總人口的1/3,很多景區景點的農民在旅游旺季從事與旅游相關的工作,如住宿接待、餐飲、經營旅游紀念品商店、游船渡客等,而在旅游淡季時則外出打工。對外出打工者來說,上述問題都不可避免。對于長陽這樣一個有著優良旅游資源和廣闊旅游發展前景的縣城來說,發展旅游業是一條更好實現勞動力轉移的道路。
二、長陽旅游業發展優勢分析
(一)長有發展旅游的有利資源條件
長備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資源、風光秀美的自然旅游資源。流經長陽縣城的清江素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長陽是畫廊”之美譽。在長陽旅游業的發展探索中,其旅游產品以土家文化和清江自然山水風光相融合,已經開發出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區和景點,如武落鐘離山(“土家族的發祥地”)、天柱山(“道教圣地中武當”)、巴王洞(“天下罕見奇洞”)、倒影峽(“魚躍枝頭鳥宿水”)等。
(二)旅游業帶動了特色產業的發展
隨著長陽旅游的發展、知名度的提高,利用清江的石頭資源,建立了奇石村和奇石苑,另外,利用獨特的地理優勢建立了盆景村。這兩個產業給農民帶來極大的實惠。由旅游業發展帶來的這些地方特色產業,如奇石、盆景、根雕等發展,為長陽的經濟發展和進步帶來一定的貢獻,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旅游業的發展無疑也會帶動農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制造業、服務業及文化娛樂等其他產業的發展。
(三)長陽特色民族文化具有獨特的吸引力
長陽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土家族占人口的51%,民族特色鮮明,民族風情濃郁。土家族向旅游者展示出了一些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民族服飾、生產生活方式、婚喪嫁娶習俗等民風民俗。長陽是全國民族文化先進縣,土家文化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厚重,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譽為長陽文化的三件寶,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撒葉爾荷已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而長陽巴山舞的廣泛傳播,更是增加了長陽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也將為長陽的旅游帶來更多的客源,促進長陽旅游業和長陽經濟的發展。
(四)政府對旅游業發展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長陽“十一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實施綱要指出,大力拓展和培育農業的生態、旅游、休閑、文化等多種功能,著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旅游觀光農業,做大做強特色農業板塊,實現產業增值、農民增收;圍繞建設生態文化旅游名縣,積極支持農民從事以文化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鼓勵有條件的農村居民大力發展以家庭手工業、運輸業、家庭旅館、農家樂休閑以及奇石、盆景、根藝等為重點的特色旅游項目,培育一批生態旅游村鎮,實現旅游增收[4]。
長陽的旅游業具有很大的發展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而針對長陽剩余勞動力轉移出現的一些困難和問題,我們可以試圖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系,以實現其對接和互動。
三、長陽農村勞動力向旅游產業轉移的互動關系
(一)長陽旅游業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
長陽縣政府比較重視長陽旅游業的發展,并于早些年在政策上給予了較大的支持。但是,旅游從業人員結構卻一直存在令人困擾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旅游從業人員普遍素質較低,缺乏專業人才;平均年齡高,缺乏后備力量;另外,有的人員旅游旺季從事旅游,旅游淡季從事農業或外出打工。這樣的人員狀況顯然不利于旅游業的長遠發展,長陽旅游業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長陽外出打工的農民基本上是中青年,年齡大約在20—35歲,基本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受教育程度明顯高于在長陽從事旅游業的人員。這些勞動力如果能向旅游業轉移,一則可以提高長陽旅游的人員素質,二則可以為長陽旅游發展準備充足的力量,三則可以更好的傳承長陽悠久的民族文化。
(二)旅游業的關聯帶動效應可以解決勞動力轉移的問題
長陽縣旅游業的發展具有較好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優勢,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而旅游產業本身又是一個關聯帶動效應很強的產業,將會帶來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產業的發展,也無疑會為長陽的當地居民和農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更好的解決勞動力“離土不離鄉”的轉移,更好的實現農民在非農產業中的增收。
四、長陽旅游發展與農民增收相得益彰
長陽縣政府一直以來將農業發展和旅游發展放在并駕齊驅的位置,現實情況也證明旅游發展和當地的農村建設、農民增收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一)旅游市場帶動農產品市場的擴大
長陽地處鄂西南清江中下游,境內山巒起伏,氣候溫暖濕潤,呈亞熱帶氣候特征,且受地勢地形的影響,呈立體分布狀況。獨特的地理狀況和地形分布,使得長陽的農業發展有別于湖北其他的縣市,主要種植玉米、土豆、紅薯、柑桔、球白菜、碰柑、茶葉、銀魚、刁子魚等經濟作物。旅游業的發展為這些經濟產品的銷售提供了很好的銷路。“三峽苕酥”、“蔬菜果酒”、“長陽茶葉”、“高粱酒”、“干銀魚”、“干刁子魚”等特色農產品成為了長陽有名的旅游產品,游客不僅可以在長陽嘗到這些原滋原味的綠色食品,還可以帶回家給自己的親戚朋友品嘗。長陽旅游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農產品的銷路會隨著旅游的發展呈現出更好、更寬的發展趨勢。農產品市場的擴大無疑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農產品市場帶動旅游市場的擴大
一直以來,長陽都是以農業作為自己的主要產業支柱,在政府實行旅游與農業并駕齊驅的情況下,也是把農業發展放在第一位,這也符合長陽的現實情況。目前,長陽農業發展形成了自己知名的品牌——高山球白菜,現已銷往香港、臺灣、日本、東南亞等國,擴大了長陽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另外,清江魚在湖北市場上銷售狀況良好,每斤可賣到40多元,省內的很多客人從認識清江魚開始知道長陽;長陽的奇石、盆栽產品銷往全國各個地方,讓省外的客人開始認識和了解長陽。農業的發展和農產品市場的擴大同時帶來了旅游市場的開拓,推動了長陽旅游業的發展。
(三)旅游業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
由旅游業發展帶來的特色產業如奇石、盆景、根雕等的發展,為長陽的經濟發展和進步帶來一定的貢獻,并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旅游業的發展也會帶動農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制造業、服務業及文化娛樂等其他產業的發展。隨著旅游業的繼續發展,將為當地居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農民也將從中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
結語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農民增收是長陽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歷史任務,而作為旅游資源較為豐富,旅游業發展已具有一定規模的新型農村,長陽依托旅游業的發展來實現農民增收確實是一條切實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譚徽在.一葉輕舟-漂-富一鎮──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高家堰鎮旅游業的調查[J].山區開發,2000,(2).
[2] 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政協為農民增收獻計出力[EB/OL].news.省略2006-08-30.
[3] 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4]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勞動保障局.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大力發展農村勞務經濟[R].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2006,(3).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the farmer s’ income in Changyang county
ZHANG Rui-lin
(Wuchang branch campus,Middle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Farmers ' income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farmers, the key lies i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out. Was foun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hangyang Tujia autonomous county in Yichang, Hubei Province, the tourism industry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transfer of labour, "into the factory does not enter into the city, not leaving from the soil" path of develop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can complement each other.
Key words:tourism, increasing the farmer s ' income; labor force transfer[責任編輯 王 佳]
關鍵詞 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前景;機遇;問題;對策;中國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8-0301-01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都市上班族生活節奏加快,壓力增大,人們迫切需要通過親近自然、寄情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來舒緩壓力。伴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閑暇時間的增加,不斷增加的休閑消費需求正在帶動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1]。
國內外的成功實踐表明,觀光休閑農業這一新型農業模式可增加農民收入,優化產業結構,有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能改善農村的交通、通訊狀況,對推進新農村建設具有積極意義[2]。
1 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前景
1.1 產生背景
觀光休閑農業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的新型產業,是農業發展的新途徑和旅游業發展的新領域。其作為新興的旅游產業,是對旅游業外延的擴大、內涵的豐富[3]。隨著城市化發展進程及人們工作節奏不斷加快,人們迫切渴望回歸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綠色飲食和舒緩的生活節奏[4]。
1.2 發展意義
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對發展觀光休閑農業具有重要意義:①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改善、升級。②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帶動農產品銷售市場,擴大勞動就業,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③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④通過學習農業生產,享受農家生活,普及農業基本知識。⑤開拓新的旅游領域和空間,緩解城市旅游的擁擠現象。
2 面臨的機遇
2.1 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動消費結構升級
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實踐證明,當人均GDP達到1 000美元,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50%以下時,用于休閑娛樂文化消費的可支配收入會大大增加,進而刺激和帶動文化娛樂產業和消費的增長[5]。截至2008年,我國人均GDP已突破3 000美元,這為休閑旅游提供了基本條件和經濟保障。
2.2 居民休閑消費方式多元化、個性化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生活質量的需求,推動人們去追求豐富多彩的的生活休閑方式。
2.3 人口城鎮化率逐年提高,“城市病”增加
為擺脫精神和環境的困擾,人們迫切渴望回歸自然,品味地方文化,享受綠色飲食和舒緩的生活節奏[6]。
2.4 便利的交通帶動觀光休閑農業的發展
隨著道路交通改善、汽車普及、二級公路免費,人們的出游率、旅游消費大幅增加。
3 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多數地區觀光休閑農業處于起步階段,在規范管理、市場營銷、法規建設等方面需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
針對各地迅速增加的觀光農業項目,有關部門制定了一些標準和管理政策,但因缺乏宏觀控制,投資決策存在隨意性和盲目性:①農村自然資源和人文環境是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基礎和靈魂,決定著觀光休閑農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6-7]。觀光休閑農業實際上是一種生態旅游,在開發經營過程中,應注重挖掘地方旅游產品特色和文化內涵,將旅游對環境的損害降到最低[8]。②缺乏統一的科學規劃,投資決策隨意而盲目,造成項目開發同質化現象嚴重,惡性競爭加劇,經濟效益下滑。就單個觀光休閑農業項目而言,因缺少投資、規劃、市場定位及設施體系,缺乏專業的管理人才和從業人員,后期經營管理困難,只能單純依靠旅游或門票收入來維持。③發展觀光休閑農業的根本目的是調動企業和當地農民的積極性,通過旅游增收致富。但受地理位置、文化特色、自然資源、經營水平等因素的制約,若盲目發展項目,易遭受經濟損失,挫傷農民積極性,使整個產業失去發展動力。
4 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對策
4.1 堅持科學發展觀
觀光休閑農業以農業經營為主,以農業養旅游,以旅游促農業,二者協調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提高農民收益,滿足游客需求,最終實現農民富裕;注重保護農村文化,維持自然生態平衡,實現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繼承與發展相結合[9]。
4.2 科學規劃,有效管理
加強部門聯動協調機制、完善政策措施、制定行業標準、規范行業管理、打造服務平臺等措施:一是合理布局旅游項目與景觀,樹立特色品牌,避免重復建設和惡性競爭[10]。二是嚴格控制項目數量,保證開發質量。對已有項目進行審查評估,提高競爭力。三是發揮農村基層管理人員的作用,組建經營聯盟或行業協會,協調經營者之間的利益關系,促成相互合作,實現共同富裕。
4.3 拓寬投資渠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
政府要發揮引導和扶持作用,鼓勵國內外企業和個人投資觀光休閑農業[11]。在經營管理上,大膽創新,建立多元化經營體制及“公司+農戶”、“農戶+基地”等運作機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結合新農村建設,合理布局水電設施,開辟旅游專線,方便游客出游。各地政府和經營者應重視行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對現有的管理、從業人員,進行集中培訓,提高服務水平。
4.4 加強宣傳,打造綠色產品
政府應加強對觀光休閑農業景點景區的宣傳和推介。編寫旅游指南,完善交通線路圖,推出多種旅游主題[12]。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打造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綠色觀光休閑旅游產品。
5 結語
我國在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時,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盲目發展;經營者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循序漸進,穩步發展,同時要注意環境保護;有關規劃部門要堅持生態規劃的理念,著重體現自然生態和地方特色。隨著觀光休閑農業在我國的日臻發展成熟,必將成為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希望之路。
6 參考文獻
[1] 楊其長.我國農業科技示范園的技術經濟背景與發展對策[J].中國農業科技,2004(8):11-12.
[2] 鐘春艷.關于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熱潮的思考[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0):9796-9798.
[3] 張平遠.世界觀光農業的發展前景廣闊[J].中國第三產業,2001(5):38.
[4] 郭煥成,劉軍萍,王云才.觀光農業發展研究[J].經濟地理,2000,20(3):119-124.
[5] 徐萍.消費結構升級中的陜西文化消費探析[J].職大學報,2007(3):91-92,87.
[6] 李飛.臺灣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及其對大陸的啟示[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8(3):67-69.
[7] 張力越,馬俊.加快河南省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的思考與對策[J].河南農業科學,2010(11):130-132.
[8] 李蕾,云興福.內蒙古地區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景觀規劃設計的探討[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3(1):98-101.
[9] 周士鋒,王旭東,趙國芳.城郊休閑觀光農業園規劃初探——以洛陽市太陽雨休閑觀光農業園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1(5):32-35.
[10] 鄭偉民,陳少青,楊詩源.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旅游開發研究——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6):22432-22434.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技術推廣;作用;發展前景
“互聯網+”的理念開始出現,并運用在各個領域。在農業發展中也有了應用推廣,通過互聯網的運用可以及時的了解農業生產情況,并提供農事信息指導,提高農業中科技成果的應用率,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并加快建設農業經濟,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1“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
1.1“互聯網+”的概念
“互聯網+”就是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傳統行業的改造,提高行業效率。而“互聯網+農業”就是眾多企業、個人圍繞農資電商、農業信息化和農村互聯網金融進行嘗試,推動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現代化,將農業現代化和“互聯網+”結合起來[1]。這是國家發展中對農業的要求,也是農業產業升級的要求。
1.2“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
1)保證農產品安全。我國食品安全事故近來頻發,對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消費者的信心產生嚴重影響,制約著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也影響農產品的正常銷售,使得部分農業產業發展艱難。推廣應用農業互聯網技術可以加強農產品流通環節的監督和控制,為我國農產品的安全提供保障。2)促進農民增收。雖然農民的收入越來越多元化,但農業仍是農民收入的保障。運用互聯網推廣農業技術,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可以得到保證,并培育出市場需求的農產品,增加農民收入。3)推動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將互聯網運用在農業技術中,可以全程控制農業生產,合理使用農業資源,并提高科技的利用率,提高農產品產量和品質。而且互聯網的應用使得農業經營網絡化,顛覆了農產品買賣的傳統格局,推動了農產品流通領域的改革。同時也使得農業管理更加精細化,服務也更加便捷,通過有效的結合互聯網和農業技術推廣,實現了農業資源管理的現代化[2]。新農民利用互聯網可以獲取先進的技術信息,掌握農產品地理分布和價格走勢,并結合實際情況自主決策農業生產。互聯網的運用使得農業組織實現規模化,實現現代農業組織的整合,將農民、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和消費者都聯系起來。
2“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發展前景
2.1推動農產品電商趨勢
未來幾年我國農業技術中互聯網的應用會越來越頻繁,隨之而來的是產品電商、農資電商和農村再生資源電商的發展,農產品電商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且新媒體互聯網會在消費者圈子中流傳推廣,突破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方式,電話溝通、自媒體運用會越來越多,這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商機。
2.2農業眾籌和預售
電商運用互聯網平臺進行產品售賣,在產品形成前就有了眾籌產品的創意,會提供更多的內容和可選產品,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推進農業的生產革新。這樣既可以解決農民的資金問題,還提供了農產品預售,開拓銷售渠道,保證食品的健康安全。
2.3農業復合型業態
農業傳統的營銷模式銷售面窄且成本高,影響品牌的知名度。目前互聯網對農業生產、銷售、服務和資金等產業環境產生一定的沖擊,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模式發展帶來機遇,推動了農業電子商務、高品質綠色食品產地直供和體驗式旅游農業等的發展,農村休閑旅游、體驗、民宿和產品銷售等復合型新業態開始出現[3]。
2.4區域性的協會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應用普及,農產品電商的區域化越來越明顯,區域性的協會開始成立。通過平臺建設,實行專業化的分工,基地對產品的生產環節進行監督管理,電商發展并提供服務,專業生鮮物流企業管理其物流環節,標準化、產品安全性和冷鏈物流三大難題就得到了有效的解決,業務發展也有了區域化的趨勢。第三方農產品電商平臺越來越多的發展起來,有了巨頭競爭的發展趨勢。同時社區電商也發展起來,統一農產品的性價比和購買渠道,以社區為主力的移動端涉農電子商務開始占據主體,實現了農產品的一體化銷售。
2.5農產品品牌建設發展
目前我國整體的農產品品牌缺位,有更大的品牌打造空間,未來電商會打造具有影響力和廣闊市場的農產品品牌。農產品電商快速增長,但物流成本比較高,目前中高端產品上電商產品比較多,其具有品牌依賴性,如果不能完成品牌打造,在未來的競爭發展中就很困難。
3結束語
現在互聯網發展越來越快,“互聯網+”成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并推動了各個領域產業模式和經營手段的改革創新。將“互聯網+”運用在農業技術推廣中,就可以實現推廣手段的便利化、實時化、物聯化和智能化,影響農業的生產、經營、管理、服務、銷售等所有的產業鏈環節,推動農業的現代化發展。“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是一種驅動,可以有效的推動智慧農業、高效農業、綠色農業的發展,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實現農業的現代化轉變。
參考文獻:
[1]許永麗.淺談“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與發展前景[J].青海農技推廣,2015(3):6-7.
[2]楊林,于繼慶,刁希強,等.淺析互聯網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作用[J].農業科技通訊,2011(9):25-26.